人格特質理論——奧爾波特、卡特爾、艾森克

2022-01-05 selfcure

奧爾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現代個性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897年生於印第安納州的蒙特祖瑪,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其兄 F.H.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社會促進"(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會心理學》(1924)。(來源:360百科)

1.奧爾波特相信人的命運並不完全決定於早期的童年經驗以及無意識的本能衝動。他認為人能夠主動作用於環境使之發生改變,能夠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人們不僅尋求減少緊張,也會尋求新異緊張刺激。2.奧爾波特堅信,人們有潛能學習許多反應,因此人格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發展。3.奧爾波特主張自由是相對的,他承認自由意志,同時又認為任何人之間存在著差異。4.奧爾波特強調自我決定和自我選擇,一個健康的人格能夠確立並追求未來的目標和希望。奧爾波特歸納了六類人格定義,並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對人格的界定:「人格是個體內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一個人對其環境獨特的適應。」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人格的結構單元。他首次對特質進行了系統描述與分類。特質是一種概括化的神經生理系統,它具有使許多刺激在機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誘發和指導相等形式的適應性和表現性的行為。(1)特質是一種潛在的反應傾向,它能使個體對各種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反應。(2)特質具有可預測性。特質被看作一種神經生理結構,它不是具體可見的,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它真實地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可以由個體的一貫的外顯行為推知它的存在。(3)特質具有概括性和穩定性,個體穩定的特質誘發行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4)特質不是處於睡眠狀態的,不用等外界刺激來激活它們。實際上人都是在活躍地尋找刺激情境,使特質有所表現。(5)特質具有獨特性。沒有兩個人有相同的特質,所以每個人對環境的經驗和反應是不同的。(6)特質間可能具有關聯性。特質之間可能是重疊的,即使在表現出不同特徵的特質之間,會出現不同特質伴隨性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奧爾波特首先提出了兩種特質:個人特質和共同特質。個人特質是一個人所特有的特質。共同特質是指許多人所共有的特質,就像一種文化。不久後,他將個人特質改稱為個人傾向。奧爾波特依據特質表現的優勢和普遍性將個人傾向區分為三種:首要傾向、中心傾向及次要傾向。首要傾向也叫顯著特質,表現一種佔絕對優勢的行為傾向,這種傾向的滲透性極強,幾乎所有的行動均可受此影響,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不過,在一個人身上只有一個首要傾向,且只能從少數典型人身上看到這類傾向。首要傾向十分強大,像一種具有統治性的特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統治性特徵,它們也並不是在每個情境下都能表現出來。中心傾向也叫核心特質,是指普遍性與滲透性略弱於首要傾向的重要人格特徵。每個個體都有幾個中心傾向,奧爾波特認為一般人所具備的中心特質大約是在五項到十項之間。次要傾向則代表那些最不顯著、最不具概化性與一致性、 滲透性最弱的特徵,是個體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現出來,某些次要特質可能只有個別的親密朋友才能發現。奧爾波特將個體傾向中最強烈的成分稱為動機傾向,不太強烈的部分稱為風格傾向。機能自主 :任何習得的動機系統中,其所含有的動力不是該習得系統發展時原有的動力,就可稱之為機能自主作用。奧爾波特認為機能自主性有兩個水平:持續機能自主與統我機能自主。是兩種機能自主中層次較低的一種,指的是先前經驗對其後行為的持續影響作用,它涉及個體的習慣方式,與個體興趣、愛好無關。是較為高級的心理過程,由興趣、愛好、態度、生活方式等高級過程組成的自主系統,指的是那些與統我有關的自我維持的動機。奧爾波特提出了統我這一概念。統我包括使個人具有獨特性的所有事實,包括人格中導向內心統一的所有方面。在奧爾波特看來,統我從個體出生到終老,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最初嬰兒不能區分自我與他周圍的世界,在15個月左右時逐漸認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能夠將自己的軀體與外部事物區分開來。軀體我的感覺產生於嬰兒與外部環境直接的相互作用,這種感覺為個體的自我覺知提供了一個固著點。大約在兒童2歲左右出現,兒童開始意識到他作為一個單獨的人的持續同一,即認識到自我在時間上的延續性。大約出現在3歲兒童時期。兒童希望獨立去做事、去探索,並滿足好奇心,從中體驗到自豪與自尊。出現在4歲左右兒童身上,兒童將自我概念由自身擴展到外部事物。到了4~6歲,兒童開始可以通過頭腦中的自我意象來行事與評價。出現在6~12歲期間,兒童可以通過自己的智能和技能來思考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來達到自我與環境的有效互動,更好地適應環境。出現在青春期,個人的未來理想出現了,關注長遠的目標和理想。奧爾波特將動機分為兩類:外周動機和統我動機。外周動機要求滿足基本需要以降低緊張,而統我動機則驅動個體追求目標,維持緊張。出現在成年期,正常成熟的成年人具有機能自主性,不依賴於童年的動機,自我達到了統合,他們理智地把握現在,有意識地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奧爾波特是第一個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經病患者的人格理論家。奧爾波特是第一個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經病患者的人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及早期的理論以觀察異常人格為基礎建立他們的理論,使得其理論在推論到正常人身上時會出現偏差。奧爾波特研究正常的個體,因而發展起來的理論更具有廣泛價值。奧爾波特的理論兼容並包,成功地調和了不同學派的觀點而卓然自立、不偏不倚。3.對人本主義與自我心理學的產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奧爾波特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與傳統發展階段理論與人本主義的健康觀以及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差異不大。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行為主義盛行的心理學年代,堅守意識與自我的陣地,堅持被鐵欽納等視為異類的特質研究,為人本主義及認知心理學的萌芽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了幾種價值觀趨向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偽之外,奧爾波特的其他大多數見解已經超越了科學檢驗的範圍。奧爾波特的動機理論僅僅對成人行為中的部分動機作了富有意義的解釋,但是並未對兒童或精神病、神經症、人格障礙患者的動機進行解釋,也未對各種動機理論加以整合。奧爾波特重視表面動機,主張動機的多元性和多樣化,極力反對將動機歸類並挖掘眾多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奧爾波特過度重視個體意識活動尤其是自我自主性對行為的影響,而較忽略外在因素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他強調人類行為中積極正常的一面,忽略潛意識或生物性動機的影響。他的特質理論、價值觀研究和對偏見的興趣激發了多種多樣的後續研究,但與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兩大學派的啟迪性相比,奧爾波特的理論稍顯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奧爾波特的折中傾向。Raymond B.Cattell:卡特爾(1905-1998),美國心理學家,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對心理測驗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他編制的"16種人格因素測驗"應用十分廣泛。(來源:360百科)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他對特質的分類繼承並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共同特質是某一地區、某一群體、某一社會中各成員所共有的特徵;個別特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徵。表面特質是彼此關聯的可以觀察到的特質,不是一種解釋性概念。根源特質是行為的內在根源,它們是個體人格結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支配個人的一貫行為。兩者既可能是個別特質,也可能是共同特質,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層。根源特質又可分為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兩類。體質特質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決定的,而環境特質是由後天的環境因素決定的。這是人格的最下層特質,同時受到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1)能力特質:是指個體所擁有的根源特質中決定他如何有效地完成預定目標的特質。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質之一。(2)氣質特質:指人們存在著遺傳決定的特徵,它決定人的一般風度與速度。氣質特質決定一個人對情境做出反應的速度,能量和情緒。它決定一個人的舉止,脾氣和堅持性的程度。因此,氣質特質決定一個人的情緒的體質根源體質。(3)動力特質:指個性結構中那些使人趨向於某一風格的行為動力,是一種積極成分。它是人格的動因,卡特爾劃分出不同的動力或動因特質:能、外能和輔助。卡特爾假定動力特質以複雜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了一種動力格狀,意指人格中能力、情操和態度等動力特質複雜的動力關係。卡特爾認為有三種類型的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學習,工具性條件反射學習和統合學習,他認為第三種學習是更為重要的。不同團體所具備的特色特質群,可以說明社會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一個,人的行為是這個人的人格和特定環境刺激的函數。R=f(P,S),式中R=個體的反應,P=人格,S=情境。R技術: R技術是因素分析中最普通的形式,通常是對很多被試進行多種人格測量,然後求出被試在這些變量上得分間的相關係數,利用因素分析萃取相關變量背後的共同因素。P技術:P技術是在一定時期、不同場合下,對同一個體的一些人格特質進行重複測驗,以了解單個個體獨特特質結構及其變化過程的因素分析技術。和弗洛伊德一樣, 卡特爾也認為神經症與精神病起源於個體內部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1.量化精神分析法:卡特爾非常重視測量技術在病態人格診斷中的作用,甚至提出建立一種「量化精神分析法」;2.綜合治療方法:卡特爾主張綜合的治療方法,究竟是採用精神分析的抑或是行為主義的,還是生理的、藥物療法,應視具體案例來定。1.卡特爾的研究報告,常常充滿了許多統計資料,偏重研究中的技術性;而且他喜歡應用些新的字詞,看起來頗為生澀,因此不大受歡迎。2.卡特爾經常應用因素分析方法,那固然是相當可觀而明確的統計方法,但是也有人認為因素分析所運用的資料,仍然是由研究者放進去的,並不能完全免除研究者偏見的影響。3.卡特爾對於其他學者的研究沒有給予適當的重視和注意,這樣自然會影響到別人對他的反應。4.卡特爾一直致力於人格特質的探究,直到晚年,才將環境因素的影響納入到其對行為預測的公式裡。5.理論的啟發性不夠,他所做的研究更多是實證性的,鮮有新創的理論觀點。艾森克(Hans J. Eysenck , 1916-1997),英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張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有機體。在人格問題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質、內傾性-外傾性以及精神質三維特徵的理論。(來源:360百科)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艾森克認為人類有自我意識,可以主觀報告自己的態度、需要、動機、價值觀,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能力。

2.艾森克重視遺傳對人格的重要影響。

3.艾森克認為個體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人格理論應該重視個體獨特的特質構成。

總體來看,艾森克認為人類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個體。人們生來就具備了一些先存的特性或特質,對於環境中的刺激,會表現出一些特定的反應。

(二)人格界定

艾森克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慧和體質等,一個相當穩定而有持續性的組織,它決定了對於環境獨特的適應。」

(三)人格結構

艾森克把人格放在一個層級組織裡,建立了人格層次模型。他依據各個特質對行為影響的範圍大小彼此不同而將人格特質分為幾個層次。

(1)居高層次的特質,他稱之為「類型層次」,它幾乎會影響到一個人所有各方面的行為,使之和其他的人在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

(2)其次為「特質層次」,其影響的範圍也很大,但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

(3)第三個層次是「習慣反應層次」,其涵蓋的範圍將會更小一些,常只涉及和某方面有關的行為。

(4)最下一個層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為反應」,往往只和某一個情境的某一種行為有關。

艾森克強調人格由三個基本維度組成,既由外向—內向(E)、神經質(N)和精神質(P)組成。通常由P、E、N三個字母來代表人格的三個維度。

(1)外向—內向維度:在這一維度上,可以確定內、外向人格特徵的差異。

①艾森克把典型的外向型人格描述成為「開朗的,衝動的和非抑制的,有廣泛的社交接觸並經常參加群體活動。典型的外向型是喜歡社交、喜歡集會、有許多朋友,需要有人與之交談,並不喜歡一個人讀書學習」。

②內向型人格是「一個安靜、退縮、內省的人,不喜歡交往而喜歡讀書;自我保守,除了親密朋友外,與人的距離較遠」。

(2)神經質—穩定性維度:這一維度表明人格異常到正常的連續特徵。

①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是「情緒易變的,過度反應的。高得分的個體在情緒上傾向於過度反應,並且體驗到一種情緒後,不易恢復常態」。我們有時把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視為情緒不穩定或情緒化的人。

②在這一維度上得分落在另一端的人表現出情緒的穩定性,他們更少出現情緒失控,也不大會有大起大落的情緒體驗。

(3)精神質—超我機能維度:精神質,並非暗指精神病,它存在於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如果某人表現出明顯的程度,則易發展成為行為異常。

在這一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別人不友好,喜歡挑釁,做一些稀奇的事,並且不顧危險。在這一維度上得高分的人被描述為「自我中心的、攻擊性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衝動的、不考慮他人的,並且通常是不關心正義和他人福利的」。

(四)人格成因

1.人格的生物學基礎

(1)抑制理論、喚醒理論與內外向性;

(2)自主神經系統與神經質;

(3)荷爾蒙和精神質;

(4)遺傳作用的研究證據。

2.社會化過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取向

艾森克認為心理學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

2.效標分析

效標分析是一種藉助因素分析來證明理論假設的方法。

3.問卷式測量法

艾森克編制了兩種測量人們內—外向維度的問卷:《毛德斯裡人格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量表》。

三、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理論啟發性強;

2.理論具有可驗證性並強調精確性;

3.理論的簡約性強;

4.理論的解釋性強;

5.促進了行為治療技術的發展;

6.推動了心理學多領域的發展。

(二)理論缺陷

1.忽略了外在環境差異對人格的巨大影響;

2理論過分簡單化。

格爾頓最先提出了詞彙假設的觀點。詞彙學研究取向的基本假設是:每一種文化下的自然語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維度。也稱外向性,指人們活動能量的強度與數量。其一端是極端外向,另一端是極端內向。外向者非常愛好交際,通常還表現為精力充沛、樂觀、友好和自信。內向者含蓄、自主、穩健。或叫隨和性,是測量人際關係的維度,它意指人際交互作用的特徵,這種相互作用是指個人的人際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個連續區。宜人性水平高的人,表現為有責任感、友好合作、樂於助人、可信賴的、易被他人接納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宜人性水平低的人,他們多抱有敵意、懷疑人生價值、粗魯甚至故意傷害他人,為人多疑、缺乏合作精神,性子急躁、喜歡控制他人、報復心強並且殘忍。也稱謹慎性,這個維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該維度上的分數用來評估組織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動機水平在目標指向行為中的作用。盡責性分數高的人傾向於表現出組織能力高,做事嚴謹,有條理、有計劃,並能持之以恆,自我把握力強,準時守信,有道德原則,有野心。在盡責性上得分低的人傾向於表現無目標,不可信,懶惰,粗心,容易見異思遷,愛享受。也稱情緒穩定性,依據人們情緒的穩定性和情緒調控情況而將其置於一個連續統一體的某處。那些經常感到憂傷、情緒容易波動的人在此維度上會得高分。更易體驗不同的消極情緒。神經質水平高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過分的渴望,或者是無法容忍失敗以及無法做出克服困難的反應。它包括幾個維度,比如焦慮,氣憤,抗議,沮喪,自我覺知,易衝動,易受傷。而在此維度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現為平靜、自我調適良好、不易出現極端和不良的情緒反應。也稱求新性,是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事實上,智力是求新性的代名詞,但求新性與能力、智力是有所不同的,它還包括積極探索的行為和對經驗的正確評價。這一維度的特徵包括活躍的想像力、對新觀念的自發接受、發散性思維和好奇。在此維度上得分高者是不依習俗的、獨立的思想者,是好奇的、具有想像力的,喜歡娛樂性的新穎的想法,不跟從習俗的價值觀。1.大五因素結構提供了一套高度驗證性的維度,它以簡潔的方式廣泛地描述了現象學的個體差異。3.大五模型中的5個因素的重要性和驗證性並不等同。4.大五模型的每一個因素不是由單純分離的特質變量所組成。6.大五模型僅是人格研究的一個重要開始。該模型不是人格理論,它描述的現象型人格屬性仍需要基因型理論予以解釋。楊國樞和彭邁克提出雙極五個因素:因素1為善良誠樸—陰險浮誇,因素2為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因素3為熱情活潑—嚴肅呆板,因素4為鎮靜穩重—衝動任性,因素5為智慧文雅—淺薄粗俗。楊波提出的五個人格因素:勤勉性、評價性、外傾性、神經質、恭順性。1.大量的跨文化和跨語言研究結果都證明了大五模型的廣適程度,為全球化的人格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2.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的影響擴散到整個心理學領域乃至組織和社會學領域。1.從研究最初的假設和想法上,很多研究者的觀點相差很大。2.從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上來看,大五模型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3.從大五模型的理論性看,很多學者認為它只是詞彙假設和因素分析加在一起醞釀出來的產品。

相關焦點

  • 有那些人格特質理論?
    【問題】簡述奧爾波特、卡特爾、艾森克和塔佩斯的人格特質理論。
  • 卡特爾人格測試,(卡特爾的特質理論)完整版
    奧爾波特開創的特質理論發展到四十年代,面臨著兩個問題;於是卡特爾進一步的回答了從奧爾波特開創特質的兩個根本問題:(2)用什麼方法來確定特質?卡特爾在這兩個方面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卡特爾除了深受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的影響外,麥獨孤的本能說和情操說,以及門捷烈夫的化學元素分類說,都對他的特質分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位置並沒有好壞之分,與其評判我們「應當」擁有何種特質,不如好好利用我們擁有的特質,尋找最契合這些特質的環境。B. 奧爾波特理論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真實存在於個體中的一種神經生理結構,它不僅可以應答刺激產生行為,還能夠主動引導行為,使一個人的行為具有指向性。特質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的一般行為傾向。 該理論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
  • 艾森克人格測試,全面了解卡特爾16種人格特質
    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發,用因素分析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16種人格因素問卷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編制的用於人格檢測的一種問卷,簡稱16PF。根據一項研究,1971-1978年間被研究文獻引用最多的測驗中,16PF僅次於MMPI排居第二。在一項關於心理測驗在臨床上應用的調查中,16PF排第五。
  • ...衝突的主要類型;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人格概念人格具有穩定性。「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穩定性。A—B型人格類型理論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人格類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功能完善者的人格特徵羅傑斯認為,功能完善者具有如下人格特徵:(1)向經驗開放;(2)重視此時此地;(3)信賴自己。Rogers的人格理論Rogers的人格理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引導著所有人的行為。他相信所有行為都受自我實現傾向的制約。
  • 經典人格測試:卡特爾16PF測驗,卡特爾16種人格測試分析丨艾森克人格測試
    ——雷蒙德·卡特爾  卡特爾16PF又稱卡特爾16PF測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個人個性的全貌。它用以測量人們16種基本的性格特質,這16種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  卡特爾16PF測驗由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爾教授編制。
  •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最新第五版,卡特爾16pf測試結果分析免費丨艾森克人格測試
    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個人個性的全貌。它用以測量人們16種基本的性格特質,這16種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  卡特爾16PF測驗由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爾教授編制。卡氏採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以及因素分析統計法,經過二、三十年的研究確定了十六種人格特質,並據此編制了測驗量表。
  • 卡特爾16種人格測試(16pf)結果分析免費,你最吸引人的人格特質什麼?丨艾森克人格氣質類型測試
    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
  • 2017年10月自考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真題
    根源特質 B.獨特特質C. 表面特質 D.共同特質5. 具有想像、 衝動、 直覺、無秩序、 情緒化、 理想化、 有創意和不重實際等人格特徵 的職業類型屬於A. 實際型 B. 研究型C. 藝術型 D.社會型6. 成就測評屬於A. 能力測評 B.預測性測評C. 顯示性測評 D.績效評估7.
  • 心理學-卡特爾和他的人格特質理論
    人物經歷在卡特爾9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件事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目睹成百上千的傷員在附近一幢改為醫院的房子裡接受治療的情景,使他想到生命可能是短暫的,一個人應盡他的最大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正因此,對工作的緊迫感成為卡特爾整個學術生涯的一大特徵。
  • ABO測試:卡特爾16pf人格測試,推薦世界上最完善的有關人格特質的自測量表之一
    為此,卡特爾選取了4500個人類特徵行為的詞彙,並從中選定171項特徵名稱,經過三十年的苦心鑽研,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因素分析法,最終得到16種人格特質(Cattell's 16 Personality
  • MBTI職業性格測試:卡特爾16人格測試,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綜合測評
    卡特爾16人格測試,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
  • 卡特爾16人格免費測試,16型人格測試,卡特爾16pf,你當真是了解自己的嗎?
    ——雷蒙德·卡特爾一個人的性格即是他內心的本質,就如你喜歡的微信頭像,你的個性籤名的更換頻率,你的朋友圈日常發的內容,甚至是生活中的交際方式,都在無時無刻告訴著世界,你就是這樣的自己。卡特爾16人格免費測試,16型人格測試,卡特爾16pf,你當真是了解自己的嗎?
  • 卡特爾人格測試,16種人格測驗(免費版)
    卡氏採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以及因素分析統計法,經過三十年的研究確定了十六種人格特質,並據此編制了測驗量表。卡特爾認為「根源特質」是人類的潛在、穩定的人格特徵,是人格測驗應把握的實質。卡特爾16PF測驗的編制者,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雷蒙德·卡特爾教授經過幾十年的系統觀察、科學實驗,以及因素分析統計法慎重研究確定了人格的16種「根源特質」,並在這16種基本人格因素的基礎上編製成一套較為精確的人格測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個人個性的全貌。
  • 卡特爾人格測試:卡特爾16Pf,​十六種人格因素以及八種次級因素全面解析丨榮格八維測試
    人格…應該是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下的行為的。——雷蒙德·卡特爾  卡特爾16PF又稱卡特爾16PF測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個人個性的全貌。它用以測量人們16種基本的性格特質,這16種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
  • 卡特爾16型人格測試專業版(16PF),全面評估你的人格!丨氣質測試
    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
  • 卡特爾16種人格測試,16PF型人格測試專業版丨 DISC個性測試
    卡特爾16種人格測試,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為此,卡特爾選取了4500個人類特徵行為的詞彙,並從中選定171項特徵名稱,經過三十年的苦心鑽研,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因素分析法,最終得到16種人格特質(Cattell's 16 Personality
  • 卡特爾16人格免費測試,16PF型人格測試全面版!丨MBTI職業人格測試
    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
  • 榮格測試,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結果分析免費!世界最精準的人格測評!
    16種個性因素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一個人獨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個人個性的全貌。它用以測量人們16種基本的性格特質,這16種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  卡特爾16PF測驗由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爾教授編制。卡氏採用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以及因素分析統計法,經過二、三十年的研究確定了十六種人格特質,並據此編制了測驗量表。
  •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aire)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Raymond B.Cattell)1947年編制的用於人格檢測的一種問卷,簡稱16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