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明·于謙

2021-02-23 幼兒學古詩

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裡開採出來的石頭,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

只要把清白高尚的節操留在人世間。

注釋

1.石灰吟:讚頌石灰。

   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千錘萬鑿:也作「千錘萬擊」或「千鎚萬擊」;指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閒:平常,輕鬆。

4.粉骨碎身:也作「粉骨碎身」;渾:亦作「全」;怕:也作「惜」。

5.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賞析

此詩借吟石灰的鍛鍊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於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閒」。「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鍊石灰石。加「若等閒」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鍊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閒。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闢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此詩通篇用象徵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鑄成一體。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風格豪邁,氣勢坦蕩、鏗鏘有力。

相關焦點

  • 于謙《石灰吟》
    注釋 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也作「千錘萬擊」或「千鎚萬擊」;指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
  • 詩詞 | 于謙《石灰吟》
    注釋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千錘萬鑿:也作「千錘萬擊」或「千鎚萬擊」;指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閒:平常,輕鬆。
  • 石灰吟
    石灰吟明代: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
  • 六年級(下)文言文 | 石灰吟
    石灰吟明·于謙千錘萬鑿①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②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終迫瓦剌議和。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諡「忠肅」。于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 于謙一曲《石灰吟》 天涯何處覓知音
    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大家了解于謙(不是說相聲的于謙大爺,而是大明王朝明英宗、明代宗時期給王朝續命的于謙),或許就是從這一首《石灰吟》開始吧。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朱祁鎮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宣判于謙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 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 灰 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背景】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吟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 明朝于謙的千古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鮮為人知
    于謙劇照結合于謙的命運來看,他少年時創作的詩句卻一語成讖,最終含冤而死。正如《石灰吟》所說,他的一身清白天地為證,日月可鑑。前有嶽飛,後有于謙,同樣的悲劇在歷史上一再上演,仁人志士為之悲憤難平,參與陰謀的小人卻踩著英雄的屍骨贏得富貴。于謙的冤案廣為人知,他最嚴重的罪名,無非是被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迎立外藩」。可是《明史·于謙傳》含糊其辭,說得不夠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明英宗下令處死這位大忠臣,自毀長城呢?
  • 詩詞賞析|《精選古典詩文200篇》之《石灰吟》
    石灰吟(錄製 瑞芳).mp300:37來自瀟湘晨報石灰吟(錄製 瑞芳).mp3來自河北人大00:0000:37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注釋(1)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3)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 歷史「三不朽」——于謙,配得上嗎?
    于謙(諡號忠肅)畫像而如今,我們換一種思路,拿歷史上評價「聖賢」的三不朽法則來評價于謙,結果又當如何呢?于謙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年少愛學,常常把南宋宰相文天祥作為榜樣,他敬佩文天祥的忠心和氣節,年少時就希望為大明王朝建立一番事業。
  • 于謙「兩袖清風」美名傳
    于謙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官清廉、憂國憂民,在國家危亡時勇於挺身而出,保衛了國家,人稱「救時宰相」。  于謙嚴以律己,為官不搞排場,生活節儉。他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時,乘坐的是普通的騾馬車,既無鑼鼓儀仗,也無衛兵隨從。
  • 忠誠堪比文天祥,但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于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看到標題的于謙,可能許多同學迷惑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爺,可不是那位說相聲的于謙,而是大明朝景泰帝時期的官員于謙。許多人不太了解于謙,了解于謙的人大多很喜歡他,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走進于謙。一、剛正不阿于謙的仕途前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十分得意。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宣德十年,朱祁鎮正式即位,年號正統。朱祁鎮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張氏執掌大權。正統八年,朱祁鎮開始親政,因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禍亂朝政。
  • 大明風華中的于謙:科考仕途之路一波三折,渾然正氣卻結局悲慘
    在當今的相聲界,于謙算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了,不過,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雖然也叫于謙,卻和喝酒抽菸燙頭的相聲演員于謙大相逕庭,除了同名同姓之外,他們兩個人沒有任何的交集,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名臣,在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就有這個人物出現的鏡頭,而他的一生雖然很是輝煌,卻也有些悽涼感在內。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于謙寫下的這首石灰吟膾炙人口,他的最終結局也印證了這首詩,于謙作為明朝的大忠臣,卻在1457年被下令處死。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 于謙北京保衛戰——大明武將的隕落
    《大明風華》 于謙提到于謙大家會想到什麼,是「相聲皇后」,還是抽菸喝酒燙頭?今天我們要講的可不是郭德綱的搭檔于謙,而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于謙于少保,按規矩我先來介紹一下這位明朝大功臣。于謙從小就對文天祥非常敬慕,常將文天祥的畫像放在書案邊以時時勉勵自己,這使他得以寫出《石灰吟》這種充滿氣節的詩,以及其自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性格的形成的原因。
  • 于謙如何力挽狂瀾,救天下於傾覆之間,再續大明200年國運?
    這是于謙的《石灰吟》。他為了大明江山的確已經走到了粉身碎骨的那一步,不過,後世之人也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說于謙大爺一出手,就為大明延續了近200年國祚,幾乎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大明國運。這時候于謙大爺站了出來,吼了一聲,不遷!誰再敢說南遷,就斬首示眾!于謙想要達到「不遷」這個目的,那麼他就必須得說服兩個人,一個是監國朱祁鈺,另一個就是孫太后。好在朱祁鈺和孫太后都是明事理的人,所以都選擇了支持于謙。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在現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提到于謙很多人都會想起德雲社裡面的于謙,但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于謙並非此于謙
  • 于謙的詩有哪些?于謙的詩詞全集36首
    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
  • 明朝精銳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未打過仗的于謙如何打贏北京保衛戰?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這一年對大明王朝來說遭受了嚴峻的考驗。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率領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徵,王振準備藉此戰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結果剛到大同,接到太監郭敬的密報,知道瓦剌已經準備妥當,在害怕之下明軍計劃從居庸關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