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統計局12月23日初步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11月貨物貿易順差為19億澳元,與上月的47億澳元相比大幅收窄。同時,該數據也是自2018年11月以來,澳大利亞月度貨物貿易順差首次跌破20億澳元。
具體來看,11月澳大利亞對華出口減少1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99億元),環比下滑10%;自華進口增加了8.89億澳元,增幅達11%。報導指出,對中國市場出口減少,是澳大利亞當月貿易差額跌破歷史最低值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當前澳洲的煤炭、大麥、牛肉、龍蝦和葡萄酒等一系列產品對華出口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此前《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預計,中國的相關限制措施將有可能讓澳洲價值6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96億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
以煤炭為例,自中國更加注重能源結構轉型以及減少對澳煤炭需求以來,澳洲煤炭出口生意已經損失慘重。據澳洲官方最新預測數據顯示,在截至2021年6月的一年裡,由於需求減少,該國的煤炭行業將可能因此損失179.6億澳元(約887.6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與此同時,澳洲葡萄酒對華出口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近兩個月來,我國已經兩次「出手」,對原產自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分別最高收取212.1%以及6.4%的反傾銷、反補貼費用。數據顯示,在上述情況下,澳洲同樣也有價值63億澳元的葡萄酒出口收入無法得到保障。
讓澳大利亞感到更為擔憂的是,中國市場可替代性低,其短時間內尋找替代市場的可行性不大。此前雪梨科技大學主任詹姆斯·勞倫森(James Lawrence)指出,儘管該國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但最終會發現,世界上並不存在除了中國以外的大型市場。
據澳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該國前5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依次為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英國。其中,對中國的順差額為488.3億美元,比日韓印英4國順差額加起來還要多。
基於此,有學者認為,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嚴重,想找「替代者」的做法基本上是徒勞的。
文 |林妙瓊 題| 徐曉冰 圖|饒建寧 審|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