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何謂「靖康恥」:性暴力對宋代社會性別觀的影響(下)

2020-12-12 澎湃新聞

儘管宋君臣把婦女作為交易的籌碼,但父家長制仍希望婦女以死殉國,多發的性暴力導致貞節觀的強化。「靖康之難」是宋代貞節觀變化的關鍵節點。

除皇室妃嬪、公主之外,在「靖康之難」中還有更廣泛的女性人群遭受到性暴力,本文試圖了解宋代社會對這些受害者的態度,並觀察「靖康之難」對社會性別觀嬗變的影響。

廣義的「靖康之難」從北宋末延續到南宋初,使更多的婦女慘遭性暴力的荼毒。東京第一次被圍,諫議大夫楊時謂:「臣聞金人之去欲未厭,成安一縣驅掠女子二千餘人。」建炎二年(1128)二月「四日,賊至瓜州,貴賤未渡江者十有五六,賊既緊迫,奔迸溺水死者不知其幾何也。婦女被驅虜,願死不去,有虜而去者,又不知其幾何也」。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建康(今南京)陷,金人取城中女,明年五月丙午再入城,「凡驅而與俱者十之五」,被驅者主要是年輕女性。

《宋史·列女傳》記載38位婦女的事跡,其中10位死於「靖康之難」,9位死於南宋末,還有8位婦女死於北南宋中期的兵變賊亂。清編《古今圖書集成》,《閨烈部》記宋122名烈女,主要依據地方志補入。其中,74人死於戰亂,81人因性暴力而死。按時間計,北宋烈女24名,死於「靖康之難」者25名,則「靖康之難」的烈女人數已超過北宋總和,餘73名皆死於「靖康之難」後的南宋,其中有29名死於宋末與蒙古人的戰爭。

《宋史·列女傳》記載的烈女只是冰山一角,但寥寥幾筆仍能看出實況與寫作者的心態。

首先,試考察戰爭中被害女子死亡的原因,絕大部分都宣稱是抵抗性暴力而死。烈女書寫常見女人救公婆、丈夫和父兄,但無論如何,仍必須以死保貞。王袤夫妻被金人俘獲,妻趙氏救夫被殺;榮氏救姑被賊執,「榮厲聲詬罵,遂遇害」。丁國兵妻求盜釋夫後自殺;紹興初詹氏女以身贖家人命,待父兄走遠躍水死。

其次,試考察對婦女的加害者。令人意外的是,在戰亂中婦女往往遭到本族男性的性暴力。《古今圖書集成·閨烈部》所記戰亂中死的74例宋烈女,遭金人或蒙古人性暴力的分別為6起與26起;《宋史·列女傳》中死於「靖康之難」的10位婦女,倒有8例是被宋兵匪強暴殺害的。本族亂兵盜賊對女性同樣殘暴,要求女性為國殉節,便顯得尤其虛偽。

圖4 山西高平開化寺宋壁畫

圖4為山西高平開化寺宋壁畫中華色比丘尼變相局部。原故事說華色比丘尼先後三嫁,為強盜逼娶,皈依佛法方得救。與敦煌莫高窟的同題材唐畫相比,唐畫著重描寫華色幾次婚姻的不幸,而宋畫將重點置於強盜逼娶的部分。經考證壁畫繪於北宋,故事亦忠於佛經,而畫面描繪出現實的情境:婦女上身半裸,面前放著被殺的嬰兒,強盜成群結夥,翻牆入室。

再次,試看烈女的出身。統計下來,烈女的出身主要還是平民。如上所述,遇難時上層女性未必更勇於誓死守貞,但史家在記載官宦之家女子時,表現出鮮明的士大夫榮譽觀。如記師氏,不惜筆墨記其父師驥「政和二年省試第一」,在朝時如何剛正。師氏「罵曰:『我中朝言官女,豈可受賊辱!吾夫已死,宜速殺我。』賊知不可屈,遂害之」。又死於賊張遇的榮氏,史官亦特別說明她自幼讀《論語》等,故能捨生取義。強調烈女出身,應為激勵士大夫家族的婦女。

最後,細閱烈女記載的書寫方式。其間常見「辱」與「死」二字,幾乎每個故事都有大罵激怒敵方的橋段,或臨死前有正義凜然的斥責,這與筆記所載的真實情形適成鮮明對照。史家強調的是:好女人應在被性侵之前自殺或被殺。這些故事喜歡渲染女性死時的慘烈,如項氏「斷指而死」;貢士歐陽希文妻廖氏被「斷其耳與臂」;還有許多被斬首、被充作軍糧等血淋淋的記載,並強調慘烈犧牲都是女性自願選擇的,即女人必須及時以死保清白。這每每使人想起靖康之難的女俘。烈女書寫又籠罩一層神異的色彩。如林老女遇害「越三日面如生」;王氏二婦為金人俘投江死,「屍皆浮出不壞」;又某烈女「屍所枕藉處,跡宛然不滅。每雨則幹,睛則溼,或削去即復見,覆以他土,其跡愈明」。作者想說明烈女雖死猶生。

由此可見,「靖康之難」是貞婦烈女激增的關鍵節點,戰亂中的性暴力是導致婦女死亡的主要因素。

士大夫提倡節烈觀之影響

「靖康之難」帶來對婦女的性暴力,婦女的守貞問題得到廣泛的關注。

北宋末為趙氏殉死的士大夫並不多,對婦女貞節的提倡原帶有激勵士大夫的目的。南宋初,「有言用兵以來仗節死義者甚少,朝廷所以風勵之有未至也,望明詔禮官,凡臨難不屈死節昭著者,特賜之諡,使得垂名不朽,亦風勵節義之一端也」。南康軍有賢女浦,傳說北宋女子劉氏誓不再嫁自沉江浦。汪革賦詩云:「女子能留身後名,包羞忍恥漫公卿。可憐嗚咽灘頭水,渾似曹娥江上聲。」呂本中詩曰:「時經喪亂後,世不聞堅貞。烈士久喪節,丈夫多敗盟。寧聞閨房秀,感義不偷生。窮荒禮法在,尚此留佳聲。」陳亮亦在烈女傳後嘆曰:「嗚呼!學士大夫遭難不屈者,萬或一見焉,而謂女子能之乎!」然而,忠君的效果十分可疑,婦女的貞節觀卻得到加強。

文獻稱北宋對貞烈婦女的旌表並不經常:自乾興至治平五十年間義烈婦女僅十數人載於史,烈女「湮沒而不傳者蓋有之矣。」南宋實行三年一次的旌表,馬廷鸞曰:「應義夫節婦、孝子順孫事狀顯著者,具明聞奏,加之旌擢,恩施甚厚,三歲一下,如寒暑之不移。」地方志載:宋觀察使劉虎死,其妻王氏及子媳、孫媳兩郝氏守節,三世節婦得到歷朝的旌表。可見地方上已形成相應的制度。

南宋以後所鼓吹的貞節觀更趨於嚴苛。建炎三年春,亂兵掠臨淮縣,王宣妻 「曹曰:『我聞婦人死不出閨房。』賊至,宣避之,曹堅臥不起,眾賊劫持之,大罵不屈,為所害。」又紹興九年,塗端友妻陳氏為盜所執,數日後族黨出資贖歸,陳曰「『吾聞貞女不出閨閣,今吾被驅至此,何面目登塗氏堂?』復罵賊不絶,竟死之。」可見,社會輿論認為,被俘婦女已無貞節可言。

陳亮所撰《二列女傳》更耐人尋昧:永康大姓女杜氏,生而端麗。宣和二年(1120)冬,當地悍匪乘亂逼杜家交出其女,其家「言於女,女曰:『無恐,以一女易一家,曷為不可?待我浴而出。』」這個故事令人想起靖康之難的皇室交易。 陳亮說,杜氏浴後妝畢從容就死,將套繩圈時才發現頭冠太大,只好取下頭冠,將繩圈掛在頸上,然後整發戴好頭冠,再懸梁自盡。

圖5 河南禹州白沙宋墓出土梳妝圖

圖5宋墓壁畫梳妝圖可見北宋婦女所戴團冠。也許杜氏當時就是戴著這類較大型的頭冠吧?為此,陳亮嘆道:「方杜氏之不屈以死,猶未足難也,。獨其雍容處死而不亂,無異乎子路之結纓,是其難也,不可及已!」 然而,次年官軍捕賊,又乘勢抄掠,永康富民陳氏二女並為執,長女為殺,「次女竟汙焉。後有諗之曰:『若獨不能為姊所為乎?』次女慘然,連言曰:『難!難!』」可見,被強暴的婦女劫後亦無生理。

貞節觀走向嚴苛,與理學的興起和發展成正比關係。

北宋時理學家便十分注重女德教育。司馬光力主女子讀《列女傳》、《女戒》之類,「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張載女兒出嫁前,他親為女兒撰《女誡》注釋,後為許多啟蒙教材收入。南宋以後理學家更關心女學用書,朱熹曾親手校刊女教書籍,印成後四處贈人,「以廣其傳,亦深有補於世教。」還曾打算重編女教用書。呂祖謙在信中說:「《弟子職》、《女戒》、《溫公居家儀》甚有補於世教,往在嚴陵刊《閫範》,亦是此意。」

反對女子學詩學藝的意見在南宋似得到更多的認可。陸遊曰:孫氏「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歳,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相形之下,李清照被攻擊集中於傳說中的改嫁。《直齋書錄解題》評曰:「元祐名士格非文叔之女,嫁東武趙明誠德甫,晚歲頗失節。」《郡齋讀書志》亦曰:「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趙誠之,有才藻名。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曰『炙手可熱心可寒』。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學術界頗有為李清照辯者,其實不管清照改嫁是否為真,已證明鄙視改嫁婦女的社會輿論是真的。

北宋時的烈女在南宋更得到大力提倡。鄂州江夏民婦張氏,為拒惡少強暴被割喉而死,當時「詔封旌徳縣君,表墳曰『列女之墓』,賜酒帛,令郡縣致奠。」一百多年後,其墓沒於荒草之中,羅願為知州,復為其立祠設祭,祭文教育男子節慾,卻強調女性應寧死不從。

南宋士大夫亦積極表彰守節寡婦。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知南康軍,推崇「嫠婦陳氏,守節不嫁,遂蒙太宗皇帝賜以宸翰,寵以官資,旌表門閭,蠲除徭役。此足見其風俗之美,非他郡之所及。」張九成的續弦馬氏先適義烏吳氏,丈夫死後改嫁九成,九成記錄馬氏舊姑龔氏守節撫孤事,為其撰墓志銘,令馬氏十分慚愧。

宋史界一度有不少論文認為宋代婦女再婚十分普遍,理學家提倡的貞節至南宋中晚期也未改變社會風氣。但一個時代的婚姻還是要看整體狀況。臺灣學者柳立言指出,宋士大夫妻女之再嫁不超過十例,其餘五十個例子也真假參半,而有更多的史料說明名門婦女多守節。如王安石「擇婿嫁媳」之事,便帶有明顯的攻擊王氏口吻,而那條史料本身正說明再嫁的女子名聲不好。

此外,還應該看一個時代的總體走向,即南宋是否比北宋更重貞節。程頤力主士大夫不能娶孀婦為妻:「『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同時論道:「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南宋後程頤名言影響極廣。高宗時謝泌妻侯氏年輕守寡,曰「寧貧以養其子,雖餓死亦命也。』」元大徳十年(1306)溧陽士人外出不返,有人逼其妻私通,「婦答曰:『餓死與病死等耳,我寧餓死,不忍以非禮辱吾身。』」終守節餓死。

南宋以後出現更多的新婚或未婚婦女守貞現象。第一類是剛入門即為夫守節。如司馬光後人司馬夢求「母程,歸及門,夫死,誓不他適。旌其門曰『節婦』。夢求其族子,取以為後。」。第二類是許嫁守貞,如於潛縣劉氏許嫁同裡進士凌大淵,已請期而凌卒,劉氏守貞,立夫兄子為繼子,「寶祐間,縣令呂沆聞而嘉之,為表其居曰『烈女坊』。」 第三類為未婚養子的貞女。如承節郎餘祐之「生三年並失父母,(養母)顧氏自誓不嫁,鞠育祐之,鄉父老上其節行於朝,未及封而死。」

宋末元初是又一個烈女頻出的時期。紹定三年(1230年),元軍屠興元,利州路提舉常平司幹辦公事劉當可母王氏「大罵投江而死,其婦杜氏及婢僕五人鹹及於難」。德祐二年(1276)元兵圍潭州,知州李芾「闔門死,郡人知衡州尹谷亦舉家自焚」。忠臣舉火之際,當然不會徵詢女人的意見,女眷往往屬於「被自殺」。元陶宗儀曾以專章記載南宋末婦女自殺殉節的故事,如蒙古兵攻入杭,「故宋宮人安定夫人陳氏、安康夫人朱氏與二小姬,沐浴整衣焚香自縊死。朱夫人遺四言一篇於衣中云:『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之死,守於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丙子五月吉日泣血書。』明日奏聞,上命斷其首懸全後寓所。」又台州臨海民婦王氏為抵抗蒙古兵的性暴力,跳崖前齧指作血詩於石上,據稱八九十年後血字尚見。又嶽州城破時韓氏被俘赴水死,練裙中題有長詩。「此詩士大夫多稱道之。」又嶽州徐君寶妻某氏被虜來杭投水死,題《滿庭芳》詞一闋於壁上。從宋至元,士大夫熱心傳播這些故事,為她們樹碑立祠。元陶宗儀曰:「噫!使宋之公卿將相貞守一節若此數婦者,則豈有賣降覆國之禍哉!」

宋祥興二年(1279)二月,南宋小朝廷退至崖山,陸秀夫負帝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十餘萬人中應有不少是下層宮人。集體自殺的行為在北宋亡國時罕見,我們又一次看到北南宋的不同。

董家遵曾據《古今圖書集成》統計,上古至唐末烈女為90人,宋激增至122人,遼5人,金28人,元至383人,明8688人,清為2841人。董先生曰:「自周秦至五代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宋代一代則只300餘年的時間,以300年比2000餘年,其節婦人數反多至一倍,可知宋代貞操觀念的突飛猛進。烈女的人數之演進的動向和節婦情形幾乎一樣。」可見,在貞節觀的發展過程中,宋代是一個關鍵節點。

筆者根本不想也不能譴責「靖康之難」中女性受難者的選擇,而僅僅想揭示出「靖康恥」中難言的部分。統治者自毀江山社稷,一旦兵臨城下,卻只會用女色和財物換取苟延殘喘,又有什麼權利要求婦女為他們殉節?何況兩宋戰亂頻仍,婦女不但受到外族士兵的性侵,而且更容易受到本朝潰兵和亂民的侮辱,加害者如此眾多,以致難以防備。一場「靖康之難」,並沒有提高士大夫忠君報國的境界,而為父、夫獻身的觀念卻被女性廣泛接受,使貞節觀從此強化,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由歷史教訓可見,貞節愛國沒有任何意義,鼓勵女性以死抗拒性侵的說教,是非常怯懦與卑鄙的。

[註:本文原題為《何謂「靖康恥」——「靖康之難」性暴力對宋代社會性別觀的影響》,首發於《史林》2020年第1期。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登,作者對原文做了改寫,分上、下兩篇發布,此為下篇,注釋從略。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於圖像史料的宋代女性文化研究》(編號17BZS042)階段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史林︱何謂「靖康恥」:性暴力對宋代社會性別觀的影響(上)
    「靖康之難」使上層婦女、特別是皇室婦女遭受性暴力,這是「靖康恥」中難以言說的重要部分。 相傳《滿江紅》詞為嶽飛所作:「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傳唱至今。學界或疑為明人擬作,但類似於「靖康恥」一類說法的確常掛在南宋人嘴邊。
  • 歷史上的「靖康恥」到底有多恥?
    翻開一部三千年的中國古代史,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中,如果要數最富戲劇性的,靖康之難至少可以排進前十。北方遊牧文明與中原文明的南北衝突幾乎貫穿整個古代史,從漢朝徵匈奴到五胡亂華,從蒙古南下到清軍入關等等。而靖康之難的特殊性和戲劇性在於,這是中原王朝的皇帝被北方蠻夷部落俘虜,造成國破家亡的慘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靖康之恥有多屈辱,皇帝被俘嬪妃宮女全被凌辱,難怪嶽飛抱恨而死
    靖康之恥別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惡性亡國事件,發生於宋朝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此而出名。又因靖康年間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克日本東京(今開封市),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及很多趙氏皇族、後宮嬪妃與貴卿、諸臣等三千餘人,押送南下,東京城中公與私存款為之一空。靖康之恥造成 了宋朝的亡國,深深地刺疼漢族人的心裡,宋代將軍戚繼光在《滿江紅》中提及:「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 金國造成「靖康之恥」,南宋如何復仇?700萬金人僅剩10萬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的《滿江紅》裡,寫出來一個國家臣子對靖康恥的憤懣,金國造就的"靖康之恥",是宋王朝的百年國恥,也是漢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後來金國逐漸衰落的時候,南宋進行了復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金人慘敗,最終700萬的金人只剩下了10萬人。
  • 歷史上屈辱的戰役,靖康之恥,究竟因何而起?造成了什麼影響?
    但要說起最恥辱的一場戰役,小編覺得非「靖康之難」無疑了。因為這段歷史過於屈辱,所以很多人也稱之為「靖康之恥」。南宋名將嶽飛也是著名的抗金將領,為了抵抗金人的攻擊,他誓死也要北伐,領死之前,還喊出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由此可見這場戰役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多麼大的恥辱。小編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靖康之恥究竟為什麼會發生,怎麼造成了這麼嚴重的後果。
  • 靖康恥,我國歷史上八大恥辱之一,到底有多「恥」?
    嶽飛的故事我們都清楚,尤其記得他的那首《滿江紅》,慷慨激昂血氣方剛,像嶽飛這樣的愛國將領,又是血性方剛英雄兒女,怎會受得了靖康之變這樣的奇恥大辱?所以才有他的那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可見嶽飛心中對靖康之恥是銘記於心的。
  • 中國歷史上八大恥辱之一,靖康恥,恥到了何種程度?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滿江紅當中的這句話,很好地反映出了歷史上的靖康之恥,靖康恥被稱為中國史上八大之一,靖康之變,可以說是宋朝的奇恥大辱,屈辱到了何種程度呢?
  • 宋朝受害者有罪論:靖康恥女子被扒光受辱,程朱理學怪其不守貞潔
    【二】靖康之恥女子被扒光受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之恥又叫做靖康之變。發生在宋朝,北宋末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社會動蕩。當時處於東三省的金朝越來越強大。而中原地區的宋朝,越來越腐敗衰弱。靖康之恥不僅北宋兩位皇帝被金朝抓走。還有北宋皇室的人和後宮的妃嬪,朝中的大臣,一共三千多人被金朝抓去帶往東北。一起被帶走的還有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這一次靖康之恥直接導致北宋滅亡。其中被帶走的皇后妃嬪她們的遭遇是最悽慘的。這些中原女子,在被金朝的大軍抓走之後,任由金朝侮辱和玩弄。
  • 靖康之恥是誰之過?
    說到靖康之恥,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提到中國的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偏安東南。宋朝可謂是中國古代版圖最小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後,力圖收復北面的幽雲十六州,卻慘遭失敗。又因為自身是武將奪權做的皇帝,而在統治政策方面有意識的重文輕武,導致在和邊疆政權的交涉上處於被動。
  • 「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慘?北宋後宮慘遭金人蹂躪
    金軍還攜帶了大量了籍輿圖、寶器法物,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最終加上宋朝的部分百姓,有男女不下10萬人被遣送金國。「靖康之恥」中宋朝被金國擄走的人數都趕上一支大軍隊的人數了。不僅北宋皇帝受辱,皇室宗親、貧民百姓也都跟著遭殃,大多在金國為奴為婢,皇室女性被金人當成「發洩的工具」,無論是皇帝嬪妃,還是皇家的公主都難脫被凌辱的下場。
  • 北宋靖康之恥的真香,恥到何等程度,超乎你的想像!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之恥中被俘的北宋徽、欽二帝) 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王朝滅亡,也令百姓受盡劫難。
  • 「靖康之恥」有多恥?公主被凌辱「谷道破裂」而死
    關於北宋的「靖康之恥」許多人只知道宋徽宗和宋欽宗二帝被金人侮辱至極,行「牽羊禮」,結局可悲可憐可恨,卻鮮有人知在被俘北上的人群中有一個宋國公主被金人凌辱導致「谷道破裂」而亡。一國公主到底經受了怎麼樣的凌辱,我們可想而知了,金枝玉葉尚且如此,普通的平民百姓該有多「恥」我們也可想而知了。難怪嶽飛在他的《滿江紅》裡奮筆疾書:「靖康恥,猶未雪」!
  • 靖康之恥這種彌天大禍是如何釀成的?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 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到底有多「恥」?數據告訴你
    翻開一部三千年的中國古代史,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中,如果要數最富戲劇性的, 靖康之難至少可以排進前十。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嶽飛《滿江紅》中的這句話很好的反映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究竟有多麼的恥辱。
  • 靖康之恥,徽欽被牽羊禮侮辱,百年後南宋這樣報仇
    靖康二年(1126年)四月,金軍攻佔北宋都城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皇室,妃嬪,大臣等萬餘人。首都的財產甚至被洗劫一空。這就是「靖康之恥」。據文獻記載,徽宗和秦皇被護送了一年多,才到達晉都上京。進京的第三天,金人就舉行了獻囚儀式,也就是抱羊儀式。金人將男女宋囚的上衣全部脫下,袒胸露背,披羊皮,在金太祖完顏阿古遺像前跪拜。
  • 靖康之恥北宋徽、欽二帝被捋
    但如北宋這般恥辱的,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以致民族英雄嶽飛發出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千古悲嘆! 嶽飛概念照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靖康恥到底有多恥辱?
  • 靖康之恥後,趙構的生母韋太后,真的為金人生下了兩個孩子嗎?
    宋高宗趙構的生身母親韋太后,曾經在靖康之變中被金人擄走,有史料記載她在金國生活的十幾年裡,先後給金人生下兩個孩子。 這是不是真?身為一國太后的她,為什麼會遭到這樣的厄運呢?想要了解這背後的故事,我們還要從靖康之變說起。
  • 靖康之恥究竟有多「恥」,為何說是宋國的至暗時刻?發生了什麼?
    此外,我們需要給靖康之恥貼上三個標籤,分別是帶來沉重災難、宋王朝的百年國恥、漢族歷史上的一次大劫。 靖康之恥的持續時間不長,但所帶來的影響極大,而這一部分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宋帝國的走向,也改變了華夏文明的走向。
  • 好處全歸皇帝,過錯全歸臣下,王安石是如何成為靖康恥的背鍋俠?
    在靖康元年,漫天風雪之中,北宋的末代君臣們,做了一個歷史上最搞笑的話劇:讓所謂的「天師」郭京率領他的「六甲天兵」大開城門去活捉金將。這個問題從宋代開始,就是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超級「引戰貼」,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議與分歧連綿千年不絕。在元修的《宋史》中,王安石的形象是有小聰明但是沒有大智慧,剛愎自用不近人情的偽君子。
  • 靖康恥和土木堡之變哪個更屈辱,結果一目了然!
    當然是靖康恥了!從兩朝君臣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北宋滅亡已經是第二次金兵南下,由於兵力很多、準備充分,北宋的處境十分艱難。於是朝廷派出郭京組織汴京城內的無賴,組成「六甲神兵」,施「法術」破金兵。明朝土木堡之變本質上還是進攻,由於不滿瓦刺朝貢來的人太多明著坑人,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御駕親徵,結果全軍覆沒,明朝精銳部隊盡失。而明英宗在做俘虜期間不卑不亢,保留了皇帝最底線的體面。瓦刺想要用朱祁鎮要挾明朝,明朝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根本就不搭理這茬,想要獅子大開口,不存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