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基因——詩經是誰所編?

2020-12-14 紅小巖談古論今

前篇小巖侃了詩經的作者,今天來侃侃詩經的編者。

史籍裡,有關《詩經》的收集和編選,主要有三種說法:「諸侯獻詩」,「王官採詩」和「孔和子刪詩」。

諸侯獻詩說的記載最早,見於左丘明所撰的《國語》。

左氏傳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小巖以為,詩經裡的十五國風,應該大多是各地諸侯所獻。

王官採詩說,最早出自孔子的九世孫孔鮒的《孔叢子·巡狩篇》。

王官,就是周天子派選的官員。《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以觀民風。」

《漢書·食貨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東漢初年的大學者劉歆在其《與揚雄書》內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孔子刪詩說,首見於太史公的《史記》。據說原有古詩三千多篇,孔子根據禮儀的標準編選,整理出了共計三百零五篇的《詩》。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說法。

但此說也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質疑。唐代孔穎達、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和方玉潤等,皆懷疑此說。因為根據《左傳》中記載,孔子不滿十歲時,就已經有了定型的《詩經》。比如,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的《詩經》基本相同。一個十歲的鼻娃,就會刪詩,恐怕聰明如孔聖人般,也難令人信服。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整理音樂的過程。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為課本(四書五經之一),對詩經重要性的肯定毋庸置疑的。

小巖本人也基本認同這樣的解釋。否則,詩經的魯頌就不會出現。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新論,認為詩經裡的大雅小雅,以及商頌和周頌的編者,應該是尹吉甫一人所為。這裡面牽扯的論證文獻甚廣,感興趣的看官可去自己搜索一下。

《詩》:305篇

《風》:160篇

《雅》: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

《頌》: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需要指出的是:詩經裡的詩作,在當時都是人們口口傳唱的歌詞。也就是說,都是有旋律的,有音樂的。由於那時候還沒有出版社,也沒有廣播電臺,電視臺。所有詩歌都只是人們口頭傳唱的小調曲兒。

詩歌,詩歌,其實是先有歌,後有詩!可惜年代久遠,我們無從知道當年的那些好聽的曲調,是什麼樣子!但僅從留存下來的這些歌詞的優美語調,我們不難想像,它們的曲調旋律一定也很優美。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

按地區劃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風」、「陳風」和「曹風」,共160篇,又被稱為「十五國風」。《國風》被普遍認為是《詩經》中的文學精華部分,後人將其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

雅的本意,是「正」的意思。《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為王公大臣們宴請賓客時演奏的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誡的音樂。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

在演奏時,還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其中《周頌》31篇,一般認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5篇,自古以來一直相傳是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不過,目前學界則傾向於認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詩歌。

大玉兒當年也愛「附庸風雅」。給自己六十大壽時,不顧軍費緊張,開爐鑄造了一枚萬壽無疆背大雅。小巖也曾託朋友耗資入藏一枚。品相極佳,極其珍貴,價值不菲!

相關焦點

  • 詩經是誰編的?
    前篇小巖侃了詩經的作者,今天來侃侃詩經的編者。 史籍裡,有關《詩經》的收集和編選,主要有三種說法:「諸侯獻詩」,「王官採詩」和「孔和子刪詩」。
  • 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 ——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華夏文明的烙印和基因——華夏文明起源史的幾個基本概念的解釋
  • 【詩經溯源】房縣詩經民歌的神秘傳承
    尹吉甫與湖北房縣的關係極為密切,今房縣境內仍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廟、墓、後裔等。   在房縣諸多文化遺產中,詩經文化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房縣地處漢水流域第一大支流堵河之源,古為彭國,界於「二南」交匯地;是《詩經·周南》的採風地;《詩經·周南》中很多方言詞,至今還在房縣俗語中傳承和延用;境內有多個地名與《詩經》「二南」中的地名相關;有許多種動植物資源與《詩經》中所講的一致;2500多年前的民歌至今在房縣民間傳唱…… 近年來,房縣以光耀華夏歷史、澤被中華文明的詩經文化為背景
  •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華夏族和漢族的形成綱要
    這裡所說的「西遼河地區的文明」就是指屬於紅山文化的疑為黃帝部族文明。紅山文化人群活動範圍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省北部的張家口地區桑乾河流域和渤海灣,東達遼寧省西部,它的中心區域在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地區。
  • 樹木傳奇|緣起桑樹,華夏文明一路向西
    種桑養蠶、紡織絲綢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中國人與桑樹情感可謂久遠。農耕文明時代,華夏先祖與自然長期相處中,對於能解決溫飽的草木會有意識地引種栽培,種桑養蠶便是華夏先祖早期探索自然的結果。中國的桑樹栽培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種桑養蠶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 以物證史,以正視聽:是古埃及文明源於華夏文明,而不是華夏文明源於古埃及文明!
    但文物上還有非常多的謎團,比如調色板正面上方出現的牛首,在古埃及文明中找不到更好的詮釋,還有第二面上的兩條祥龍,在古埃及文明當中也找不到更好的詮釋。可是這兩個象徵,卻為華夏文明提供了實證,牛首是華夏文明人身牛首的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同時亦稱太陽神的象徵,而祥龍則是華夏民族的圖騰。
  • 詩經裡的詩從何而來?是從千年的基因裡傳承的!
    詩經裡的詩從哪來?《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呢,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 薦書:駱玉明教授導讀《詩經》
    意思就是,《詩經》裡305首詩篇,無一不是真誠的、質樸的、美好的。 近人梁啓超也曾說:「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 華夏文明史——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之前跟大家聊過許多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最近小編一直在掩卷沉思。我們華夏民族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什麼?
  • 華夏文明究竟有沒有斷層?
    本文所說的華夏文明沒有斷層,其起點便是上三代。與歐洲的羅馬之後再無羅馬不同,我國在秦漢之後還有隋唐,隋唐時期的華夏則是鮮卑等遊牧民族融入華夏之後的新華夏。隋唐五代兩宋之間的帝制傳承,至公元1279年南宋被元朝所滅止。隋唐可以稱為華夏的第二帝國。
  • 古有「江河淮漢」,被《詩經》多次描繪,漢江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文明...
    《漢廣》,出自《詩經·國風·周南》,詩三百中最引人遐想的幾首之一。「遊女」是誰?又為何「不可求」?她所在的漢江,也就是詩中的「漢」,又是怎樣一條河流?對於主要產生在北方的《詩經》,湖北已是我們可以去尋訪的最南的省份,卻不可或缺,代表了兩周文明一個重要的側面。漢江沒有任何爭議地成為我們理解詩經時代湖北的河流線索。
  • 取名字大全男孩免費:寶寶取名:出自《詩經》100個上善若水,靜水流...
    《詩經》的最精煉的評價莫過於孔子說的:「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裡305首詩篇,無一不是真誠的、質樸的、美好的。 《詩經》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經歷兩千多年,早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
  • 三星堆文物問世,山海經所言非虛?書中所載真是華夏文明?
    眾所周知,三星堆遺址是一個令世界為之側目的神跡,它不僅揭開了中國3000-5000年前的歷史,還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藉此機會,後人便可以一窺華夏文明的源頭。不過,令考古專家感到疑惑的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竟然和《山海經》中的記載不謀而合,換句話說,也許《山海經》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的誕生極有可能與華夏文明有關。1986年,專家在三星堆的二號祭祀坑中發現了斷成幾節的青銅神樹,仔細辨認之後,發現共有8棵,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棵被命名為一號神樹。
  • 域外來客還是本土文明?「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之商榷
    在網絡上,筆者不時會看到「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的說法。具體來看,持有這些說法的人又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說法稱三星堆文明是古埃及文明遷徙過來的,故不能稱華夏文明;另一種說法則稱三星堆是西南蠻夷文明,故也不能稱為華夏文明。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存在明顯的認識誤區。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華夏文明」的定義說起。
  • 齊魯共濟傳千載,華夏文明誰堪伯仲?
    3100年齊都文明緣起,萬千繁華盡數歸一。齊,據茫茫海岱千餘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戰國扛鼎,萬邦仰止,定版圖之元,標青史軸心。大國文明啟蒙於此,百家爭鳴鼎盛於此,烙印華夏文明。△融創淄博城市宣傳片《齊天下 最淄博》珍釉淬鍊,譽名世界瓷都;築球蹴鞠,世界足球起源;鷓鴣腔韻,入冊非遺名錄.....
  •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分析漢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
    在劫難中民族大遷徙與混血情況普遍出現,並且有很多的民族與文明都在劫中消失了,滄海桑田事件被埋藏了。要承認華夏漢族文化也是弱肉強食的,外夷與本土土著民的融合形成名稱上的漢族。其實僅僅是混血的穩定發展時期而已。
  • 龍鷹之爭:為什麼前者是文明內核的國家,後者是商業基因的國家?
    先從兩國的建國歷史來看,就可以很明顯的對比出這兩點。這就像是人類體內的基因,平時你根本感受不到,一旦到了飢餓時刻,立馬就煥發出動力催你進食。 可以說統一就是中國的內在基因,也是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核。
  • 萬年謎團終於破解,世界文明的傳播者印第安人起源於華夏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和希臘文明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它們代表著人類古文明的巔峰,可誰又知道這些文明的締造者是來源於華夏的印第安人!古羅馬帝國、印加文明、埃及文明都是印第安人之後創造的輝煌。美洲和亞洲之間隔著浩瀚無邊的太平洋,人們開始以為印第安人是土生土長的美洲人,他們不可能來自於大洋彼岸。直到16世紀,隨著海運技術的發達,一些到亞洲科考工作者發現了大量的證據表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在亞洲—中國蒙古境內,確切的說,來自於華夏中原地區。
  • 韓陳其:華夏文明的領頭牛
    俺陪牛野 海上文淵畫牛城——以名為榮的敬牛文化華夏文明與韃靼文明有一條界限,這界限似乎就是長城。如果說,蒙古包是韃靼文明「馬文化」的象徵,那麼「牛城」及其以牛為名的地名,毫無疑問就是華夏文明「牛文化」的象徵。中國大陸從古至今至少有五個「牛城」值得關注:一是河北的「牛城」,二是山西的「牛城」,三是江西的「牛城」遺址,四是江蘇的「牛城」遺址,五是黑龍江省安達市新建的「牛城」。
  • 【魅力山西】「華夏古文明?魅力新山西」採風活動意義重大
    5月13日,山西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華夏古文明·魅力新山西」大型媒體採風活動在太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