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共濟傳千載,華夏文明誰堪伯仲?

2020-12-18 瀟湘晨報

淄博,齊國古都,太公盛世開局,肇啟東方大國。3100年齊都文明緣起,萬千繁華盡數歸一。齊,據茫茫海岱千餘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首霸春秋,戰國扛鼎,萬邦仰止,定版圖之元,標青史軸心。大國文明啟蒙於此,百家爭鳴鼎盛於此,烙印華夏文明。

△融創淄博城市宣傳片《齊天下 最淄博》

珍釉淬鍊,譽名世界瓷都;築球蹴鞠,世界足球起源;鷓鴣腔韻,入冊非遺名錄.....全球仰止的歷史文化名城,於世界舞臺熠熠生輝。

濟寧,千年孔孟之鄉,萬裡禮儀之邦,中國超一線文化地標。千年儒風流傳,滲入城市肌理,走進中華民族精神深處;京杭大運河,挽著春秋流過隋唐,一帆詩曲一船詩章,延續著城市生命脈搏;佛學禪宗無上智慧,恢弘寺宇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晨鐘暮鼓悠然迴響;水滸國學情義千秋,述說著時代英雄豪傑傳奇.....中國文化和生活的精神國脈,自濟寧走向世界。

△融創濟寧城市宣傳片《濟寧·喚醒華夏三千年》

齊魯大地,千載文明輝映。魯為宗邦望國,齊乃春秋霸主;魯有孔孟儒風傳千年,齊有百家爭鳴訴春秋;魯承禮義仁德善度萬民,齊以變革法治致經世......融合,碰撞,鐫刻華夏燦爛文明。

△融創淄博城市宣傳片《齊天下 最淄博》

千載齊魯文脈蘊養,需要為之面向世界的東方名片。淄博、濟寧,作為齊魯文化乃至華夏文明的代言,更肩負著一個時代的雄韜偉略。融創中國,深諳城市深處的理想與抱負,懷揣對千年歷史文化的景仰,定鼎雙城封面,完善山東戰略布局,代言東方立足世界。

齊魯共濟傳千載,華夏文明孰稱雄?

融創中國,盛邀齊魯文化大師,同臺對話

追溯華夏文明淵源,指引今朝時代前行

6月6日,一見分曉!

淄博市張店區中房大廈二期A座58甲2

恭迎蒞臨!

【品鑑專線】

0533-727 9999

【來源:魯中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以物證史,以正視聽:是古埃及文明源於華夏文明,而不是華夏文明源於古埃及文明!
    但文物上還有非常多的謎團,比如調色板正面上方出現的牛首,在古埃及文明中找不到更好的詮釋,還有第二面上的兩條祥龍,在古埃及文明當中也找不到更好的詮釋。可是這兩個象徵,卻為華夏文明提供了實證,牛首是華夏文明人身牛首的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同時亦稱太陽神的象徵,而祥龍則是華夏民族的圖騰。
  •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無雙國士:諸葛亮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無雙國士:諸葛亮「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千百年來,如果說陶淵明的桃花源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恆的精神歸宿,那這一位無雙國士,就絕對是士人學子推崇至極的終生偶像,他,是智慧、忠誠的化身,才兼將相、文武兼備、執法嚴明、品德高尚,即便褪下演義中的神化光環,也依舊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超一流天才。
  • 伯仲造句和解釋_伯仲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伯仲(bó zhòng)。近義詞有:昆季,兄弟,手足。指兄弟的次第。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孫中山《行易知難》:「中國更有一浩大工程,可與長城相伯仲者,運河是也。」]伯仲參考例句:1、這兩個棋手的棋藝,可說是在伯仲之間。2、她的氣質、儀態與第一名相伯仲。3、他們倆的成就在伯仲之間,很難分出高下。
  • 書中所載真是華夏文明?
    眾所周知,三星堆遺址是一個令世界為之側目的神跡,它不僅揭開了中國3000-5000年前的歷史,還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藉此機會,後人便可以一窺華夏文明的源頭。不過,令考古專家感到疑惑的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竟然和《山海經》中的記載不謀而合,換句話說,也許《山海經》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的誕生極有可能與華夏文明有關。1986年,專家在三星堆的二號祭祀坑中發現了斷成幾節的青銅神樹,仔細辨認之後,發現共有8棵,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棵被命名為一號神樹。
  • 千載誰堪伯仲間!
    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傑,解危濟困,安邦救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
  • 哈拉帕文明是遺失的華夏文明嗎?
    最初作者只是作為一名愛好者,對幾枚哈拉帕印章上的文字感到好奇,並沒想到初步破譯這些印章上的文字以後,卻勾連出華夏歷史和《山海經》。出土於巴基斯坦的哈拉帕印章文字,與中國水書、甲骨文、金文有著密切的沿襲關係,是中國不同朝代的同一文字的「變體。」有了這樣的前提條件,作者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哈拉帕文明能不能是中國遺失的那段華夏文明?
  • 強推華夏雄威的網絡小說:泱泱華夏載榮耀,千秋霸業領風騷
    強推華夏雄威的五本網絡小說:泱泱華夏獨領風騷,盛世王朝各載千秋大家好,我是書蟲。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裡不乏獨領風騷。回顧歷史,歷朝歷代無論強弱都承載著各自的千秋魅力。然而無盡的榮耀都在時光中逝去,只留追憶,因而書蟲本期為書友分享幾本華夏雄威的歷史穿越文:泱泱華夏載榮耀,千秋霸業領風騷。希望大家喜歡。《十國千嬌》一本感情細膩的歷史架空文。歷史大家西風緊的作品和還是很有保證的。作者行文緊湊,情節跌宕,尤其擅長對人物的刻畫,對於配角的塑造極為出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不同的女性有不同的風情,無愧一個嬌字。
  • 燧人氏與華夏文明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名不見於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而《風俗通引》、《古史考》等亦持此說,可見,燧人氏當為「三皇之尊」。 黃埔謐《帝王世紀》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 三星堆、良渚、紅山華夏文明為何起源於多地?或與女媧補天有關!
    #華夏文明#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距今4500年左右,地處中國西南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距今5300年左右,地處中國南方紅山文化遺址位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三星堆青銅像她們「天各一方」相距千裡;她們各具特點,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學者們認為三處古遺址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 蘇美爾文明與華夏文明本就同根同脈,她為何就覆滅了呢
    蘇美爾人建立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全世界已知最早的文明。蘇美爾人是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遷徙到西亞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史前大洪水發生在1萬2千前,人類存活下來的就只有兩個支脈:一處是停留在喜馬拉雅借海拔得以存活的該隱一族,另一處就是借方舟存活的賽特後人諾亞一族。洪水退去,人類繼續休養生息,蘇美爾文明出現在距今7000年的幼發拉底河流域,這裡要強調的是,據記載,這個文明是突然出現的高級文明。
  • 韓陳其:華夏文明的領頭牛
    俺陪牛野 海上文淵畫牛城——以名為榮的敬牛文化華夏文明與韃靼文明有一條界限,這界限似乎就是長城。如果說,蒙古包是韃靼文明「馬文化」的象徵,那麼「牛城」及其以牛為名的地名,毫無疑問就是華夏文明「牛文化」的象徵。中國大陸從古至今至少有五個「牛城」值得關注:一是河北的「牛城」,二是山西的「牛城」,三是江西的「牛城」遺址,四是江蘇的「牛城」遺址,五是黑龍江省安達市新建的「牛城」。
  •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華夏族和漢族的形成綱要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 鈞臺: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
    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古鈞臺遺蹟探源大禹之州,華夏同步。因大禹而得名,緣夏代而稱殊。「鈞臺之享」名揚天下,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裡走來。研究,確認古鈞臺遺蹟對推動華夏文化研究意義非凡,也是奠定禹州作為「華夏第一都」的歷史地位及建設文化大禹州之當務之急。
  • 華夏文旅《神遊傳奇》秀,良心實景演藝煉成業界傳奇
    太陽古稱金烏鳥,十隻金烏一同出現在天空,怪獸肆虐,生靈塗炭,羿射九日,戰勝金烏,為民除害,嫦娥奔月、仙女下凡,從此日月有序,一輪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火種。一:先祖部落軒轅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文明的「先祖」。華夏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的前夜,部落混戰,血流遍野。
  • 華夏文明究竟有沒有斷層?
    這六大板塊中,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朝一脈相承,是華夏文明產生的主線,而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比如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不存在傳承,至少今天還沒有發現。即使良渚已進入文明時代,其只能說明中國境內曾存在更古老的文明,而不能說華夏文明源自良渚。
  • 三星堆橫空出世,神話被證實,山海經記載的到底是不是華夏文明?
    而如果真正讀進去了《山海經》,你就會發現書中的那些神話傳說,跟如今我們華夏文明的神話體系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反而跟另外一個存在於西南地區的古文明以後很多共通之處,那個文明正是神秘的三星堆文明
  • 基督教千年傳華史展覽-傳道千載,吾輩不孤
    廣州東方博物館與AGAPASS阿卡貝絲聯袂打造 傳道千載 吾輩不孤——基督教千年傳華史展覽 展期 2020
  • 看天考古:華夏文明高維度探源工程報告
    華夏文系統是先天文明、華夏字系統是後天文明。文系統是寫在天上的,字系統是寫在文物上的。但華夏成熟文字的歷史不會超過4500~5000年。刻有成熟文字符號的文物更晚。所以,不能以文字和文物來做為文明的起源。
  •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5——左丘明與《左傳》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5——左丘明與《左傳》 2020-12-18 0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