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考古:華夏文明高維度探源工程報告

2021-03-02 大崑崙

本公眾號已開通讚賞功能,您的一份讚賞是對我們原創的支持!本公眾號文章如無特殊說明皆為伏羲會長卞偉光先生撰寫。 

 

歡迎關注我們的全新公眾號易道崑崙:

新書預售請點擊:易眼看世界:宇宙意識的九宮格局

   

華夏文系統是先天文明、華夏字系統是後天文明。文系統是寫在天上的,字系統是寫在文物上的。但華夏成熟文字的歷史不會超過4500~5000年。刻有成熟文字符號的文物更晚。所以,不能以文字和文物來做為文明的起源。二、凡以文字、陶器、青銅器等文化遺址作為文明起點的研究都是錯誤的,都屬於較晚的華夏後天文明研究凡是以文字、陶器、青銅器等文化遺址作為文明起點的研究,都是錯誤的,都屬於較晚的華夏後天文明研究。反之,凡是以三皇五帝時代的上古華夏星宿學(非指周代古星宿學)做為文明的起源的研究,才是華夏文明探源的真正起點。三、以三皇五帝故都古星宿學定位的「地中」是《水經注》唯一標註的隴南成縣鳳凰臺以三皇五帝故都古星宿學定位的「地中」是《水經注》唯一標註的隴南成縣鳳凰臺,鳳凰臺即成縣中字山。風凰臺即古人最早觀象授時的地方,它必須是地中,是授時基點。要知道,古人是以帝都為地中參照二十八星宿觀象授時的。因此,只要找到或推出三皇五帝時代的二十八宿圖並以此定位,就可輕易地找到三皇五帝的帝都,並且經度誤差不超過兩秒(60米)。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授時中心在西安建成之後,有關專家研究發現,中國西漢時期長達1000多公裡的超長基線就從此處經過,並且發現了遺址。古人在2000多年前測定的建築基線竟然與建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基本一致,相差也就2秒經度(60米)的距離。要知道,古人那時沒有任何精密儀器,是以漢長安城為地中參照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觀象授時的,精度居然與現代精密儀器測出的結果僅相差兩秒經度!誰敢相信?這一古今測量史上的巧合,令中國的考古界及測繪界感慨不已!我們的先祖太聰明、太偉大了!!!五、真正的古崑崙山在隴南成縣,此為先天崑崙山,青海的崑崙山是漢武帝封的後天崑崙山此外,最令人感慨的是古崑崙山也在成縣,這是除青海崑崙山之外,地圖上唯一標註的有崑崙山的地區。這裡也是伏羲觀天象授時和製作崑崙建木的地方。此地有天崑崙、地崑崙,人崑崙,三者俱全。故「三成為崑崙」。《史記》載:「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必在上遊」。這上遊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即西秦嶺南坡西漢水上遊成徽盆地周邊地區,包括甘肅天水和大地灣,四川閬中和三星堆在內的千裡之地,這才是真正的華夏先天三皇五帝故都。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所謂「三皇五帝都」其實是族遷名隨的結果,屬移民文化遺存,只不過是將祖先故地的地名在新移民點複製疊加的結果。《左傳》載:「參星即夏星,參星屬首星」。《史記》載:「首在隴蜀」。亦即是說,只要在西北的隴山與蜀山區域內找到以夏星定位之地,就找了夏都。關於為什麼華夏上古文明史寫在天上?我國著名古星宿學大家兼古籍考據學專家章越琴教授認為:據「天下第一書」《尚書》載:經天緯地,謂之文。這說明,華夏上古文明史的文系統是寫在天上,而對應到地上。不然,天上的銀河,為什麼叫銀漢、中醫叫漢醫、中國學問叫漢學呢?」「因此,華夏上古史是寫在天上的,想抹也抹不掉的」。「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會稽山就在古終南山下的〞成徽盆地。因為《蘭亭序》寫於公元353年,逝世於公元361年。而今浙江會稽山地名產生於公元418年(見於《晉書》) 」。「古終南山在成徽盆地,不僅是我祖書聖王羲之寫《蘭亭序》之地、也是畫聖吳道子坐化之地(見於張忠《成州春秋》)、又是東漢經聖馬融創辦具有近代大學意義的「講經堂」所在地、又是元未明初道教宗師張三丰修道終老之地。九、「不懂星宿學,未經天,就緯地,就敢考古,便是胡鬧」章教授說:「不懂星宿學,未經天,就緯地,就敢考古,便是胡鬧。」 她還說"華夏上古史是寫在天上的,想抹也抹不掉的」。章教授說:《史記》載「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必在上遊」。這上遊即西秦嶺南坡西漢水上遊的成徽盆地。她還提出:《左傳》載「參星即夏星,參星屬首星」。十、首星在隴蜀之間。夏朝以夏星命名,找到夏星就找了夏都。首在隴蜀,尾在渤碣。首星在隴蜀之間。夏朝以夏星命名,找到夏星就找了夏都。首次定位28宿是在隴蜀之間的三皇故都。因為天象28分野,是古帝定了位的,如不依據《史記天官書》《淮南子》《春秋》記載找到28分野定位之地。否則,如躺在中原或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望見28宿。今河南在1萬年前的伏羲時代是汪洋大海,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是泛黃區。大洪水復漲復退。黃帝族、炎帝族、蚩尤九黎部族為躲避洪水,須沿著東西方向不斷的遷徙,故很難形成長久固定的居所。例如在海拔高度僅800米的河南具茨山山上發現了3500~1萬年間的大量巖刻易圖。山東也發現過這個時期的大量出土文物。這條東西傳統的遷徙路線,正是大洪水時期華夏先民的生命線。大洪水來了向西遷徙,大洪水退了向東遷徙。華夏先民與大洪水前後鬥爭了幾千年的時間。《史記》:〞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必在上遊。〝即古帝的疆域西(成縣)東(到東海邊)直線距離只有一千餘公裡,怎麼古帝顓頊能到古埃及?隴南文縣的曲阜最初是顓頊帝嚳的都城,華夏的顓頊怎麼會跑到萬裡之外的埃及?是乘高鐵?還是乘飛機去的?
埃夏一體說純屬倒果為因。因為包括埃及人、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印地安人、瑪雅人等在內的移民,都是大洪水之後,從古崑山西遷到尼羅河一代的華夏移民,把華夏的文化和文明帶了過去。再說了,古埃及是入海口堆積而成,在5千年前今埃及還未堆積形成,何來古埃及一說?綜上可知,古埃及是顓頊之域純屬瞎說。《史記》中的一千裡,才是現在的750華裡,而史記言〞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它不可能超過萬裡吧。埃及距中國早已超過幾萬裡。成縣到西安,西安到山海關才有約一千餘公裡。《史記》:古之帝者地方千裡〝這就是古帝東西最長的距離。,總不能超過萬裡吧!按漢代的9千裡算也才大約今天的7千裡,難道顓頊時代的華夏就有萬裡長臂管轄權了?故不懂文系統的古星宿學和不懂災變聚合說的人,讓他們搞文明探源,就等於是胡說八道。總而言之,華夏文系統是指文字未出現之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古人觀天象分陰陽、辯方向、定五行、創八卦、制甲歷、定星宿,以及古人根據陰陽五行和星宿學發明神農本草和黃帝內經的道理和方法。為了加以區別,我將古崑崙文明稱之為「前伏羲時代」,將崑崙文明稱之為「後伏羲時代」。


      前伏羲時代                       後伏羲時代前三皇:天皇燧人,地皇華胥,人皇伏羲。此為先天三皇.後三皇: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此為後天三皇.這種分法的最大好處,就是最大兼容了有人說天皇是伏羲,有人說人皇還是伏羲的矛盾說法。統一口徑之後,就能自圓其說了。也就是說,在畫卦的伏羲(距今約8000年至10000年)出現之前,無論是誰,也無論有多久;一萬年也好,百萬年也罷。包括燧人氏、華胥氏、有巢氏、盤古氏等所有人類先祖在內,將其統稱為前伏羲時代。因此,崑崙文明一般是指後伏羲時代,而古崑崙文明一般是指前伏羲時代。中國萬年文明史的燦爛成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萬年中華民族史完整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華夏人文(文系統)歷史,產生於古人觀測天道運行的天文活動。故此,北極星與北鬥星之北鬥天盤,就成為華夏(赤縣神州)早期的(崑崙)文明符號。上古華夏先民,對北天三垣及其周邊天區星象十分重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北鬥天盤的觀測。北鬥星在先天天皇(燧人氏)時代其形如豬;在先天地皇(華胥氏)時代其形如熊;在先天人皇(後天天皇伏羲氏)時代九星懸朗若司勺(七星加左輔右弼);在五帝(公孫軒轅)以後,七星耀野若鬥勺,圍繞著北極星按周天曆度運行,先是以開陽星指向天極,後以勺柄指向定春夏秋冬四季。周行而不殆,被古人認為是天帝巡遊天宮的一輛馬車,稱為「帝車」。《史記·天官書》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象。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中國文字實際上有五大系統:1、龍文蛙文系統,2、卦爻符號系統,3、甲骨文系統,4、文言系統,5、白話系統。除了中文之外,人類文明史中的所有文字,都不曾存在龍文蛙文系統、卦爻符號系統、甲骨文系統和文言文系統,而都是白話文系統。這恰恰證明了唯有中國文字演變史的邏輯鏈條是完整的,也證明了中國文字是世界上最為古老、最為穩定、適應能力最強和生命力最為頑強的文字。人們有所不知,無論是漢字或者是字母文字,還是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埃及文字都不是最早的文字。人類文明史中最早文字的雛形是古卦爻符號。據考古發現,這些古卦爻符號統統出現在中國。這些10000年前就早已存在的古卦爻符號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了至少7000年的漢字「初文」,或者叫「文系統」。而作為漢字初文的古卦爻符號至少比公元前3400年才出現的蘇美爾楔形文字的雛形要早3000年都不止。 「文系統」中的古爻古卦符號是中國漢字的前身「文系統」中的古爻符古卦號不僅是中國漢字的前身(均可實證),而且也是西方拼音字母的前身(均可實證),故「文系統」中的古爻符號是世界通用符號之母。文系統又包括三個子系統:1、龍文蛙文系統,2、卦爻符號系統,3、結繩符號系統。古爻符號大約出現在距今約8000到10000年之間。中國的文系統即古爻符號最初並不用於記錄語言,而只限用於記錄「天意」、「神意」和「道義」——這是卦爻符號與語言文字符號的最大區別。另外,中國文字從文到字的進化不是突變的,而是循著自然演變的規律逐步發展起來的,故雖然晚至商代中國才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文字系統,但這恰恰證明了中國文字的持久性和穩定性。一般說來,象西方那樣直接借用或改造外來的文字來作為自己的文字,雖然很快、很有成效並具有突變性,但其穩定性和適應能力一定很差,並且文化斷層的出現是極其危險的。事實證明,漢字走拉丁化的發展道路是行不通的。用不了幾代人,隨著漢字的消失,大量的古籍和史料很快就被送進倉庫或廢品站,成為無人能識的廢品和古董。 西方文字史缺從「文」到「字」的漸變過程,故其既不載神,又不載道,只能載言由於西方文字史缺少了從文到字的漸變過程,故從其文字的突變性來看,既不載神,又不載道,只能載言。中亞或西亞遊牧部落最早接觸到中國的文系統。然後將文系統中的古爻符號直接拿來改造成記錄語言的表音字母,但卻又成不了體系。在西方各國的文字中「文系統」的部分是一片空白。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就在於前者與語言是否同步。白話文與語言完全同步,是語言的符號化、文字化。但文言文卻並不與語言同步,而且刻意在與語言保持距離,因此,文言文不是語言的符號化,而是與語言相對獨立的一套抽象符號系統。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神農本草》成書於東漢。但毫無疑問,文字出現之前的口傳「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肯定要早於西漢、東漢,甚至早於傳說中蒼頡造字的黃帝時代,即真正的伏羲之子的神農氏時代。發明象數絕學的祖師是創造太極八卦的伏羲,故中醫非屬科學,而屬象數之絕學。科學即分科而學,與老祖宗勿須分科的千古絕學不可同日而語。橫渠四句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繼得不是科學,而是絕學。科學遍地都是,絕學即易學,中華獨此一份!再說文系統的星官:中國星官的數量是西方星座的3倍多,如果不進行系統的分類未免顯得凌亂。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將全天星官分為五組稱為「五宮」,北極附近的星官歸屬中宮,赤道附近的星官分別被劃入東、南、西、北四宮。隋唐時期的《丹元子步天歌》將全天星官分歸「三垣二十八宿」統轄,此後一直沿用1000餘年。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這裡「垣」是牆垣、城垣的意思。每一垣都有左右兩道垣牆環繞,就像是星空帝國中的3座城池。天市垣 天市垣是天帝直接管理下的天庭貿易市場,垣牆諸星以「魏」「趙」「河中」「河間」等22個中華大地上的諸侯國或地域命名。垣內有「屠肆」「列肆」「車肆」等商業設施,「鬥」「斛」等用於稱量貨物,市場管理中心設在「市樓」。紫微垣 紫微垣位於以北天極為中心的拱極星區,由於地球的自轉,恆星看起來都在圍繞著北天極轉動,距離北天極最近的星也就成為天帝的象徵。以「帝星」為中心建立起的紫微垣就是天帝居住的宮殿,這裡陪伴在帝星左右的是「太子」「庶子」以及「後宮」的皇后和嬪妃。「上丞」「少丞」等官員組成兩道垣牆擔負著處理皇家事務與保護皇宮安全的職責,垣牆內御女」「女史」「柱史」等隨時聽候天帝的役使,垣牆內外還有「五帝內座」「華蓋」「天床」「天廚」等皇家設施和物品。「北鬥」則是天帝的御用車輦,載著天帝巡遊四方。太微垣 太微垣是天帝處理政務的天庭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在「上相」「次相」「上將」「次將」「執法」等組成的垣牆內,是端坐在「五帝座」上的五方上帝和「三公」「九卿」「五諸侯」等輔佐天帝議政的大臣。五帝座之後是「太子」「從官」和「幸臣」等近臣。負責保衛皇宮的「虎賁」「郎將」「郎位」「常陳」等在太微垣北部待命。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但站在地球上觀測的結果卻是,太陽在星空背景中緩慢移動,一年正好轉一圈,古人將太陽經過的這條路徑稱為「黃道」。月亮及金、木、水、火、土等行星也在黃道附近運行,無論從曆法還是星佔的角度講黃道都顯得十分重要。所以,西方人在這裡為太陽建立了12座宮殿,稱為「黃道十二宮」,而中國人卻在這附近為月亮修建了28個旅店。因為月亮在恆星背景中走一圈要用27.32天,古人便湊了個整數28,讓月亮每晚更換一個休息的地方,這就是「二十八宿(xiù)」,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宿」或「舍」都有住宿、停留的意思。不過二十八宿並不像黃道十二宮那樣嚴格地沿黃道魚貫而行,它們的分布規律、起源地點與時間至今仍是科學史上的謎團,即便是它們的名稱含義和演變,學者們仍然知之甚少。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二十八宿在中國古代天文和星佔上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古人以此為標誌觀測日、月及五行的運行,測定歲時季節甚至揣測年成豐歉、戰爭勝敗、人事禍福等。我們的祖先還創立了以二十八宿為基準的赤道坐標系統,更是中國古代天文的一大特色。 在華夏星官體系中,二十八宿不僅是單獨的星官,而且是28個星官組的代表;除三垣以外的所有星官都由二十八宿統領,每宿下轄一個到十幾個星官不等。所以,宿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僅指宿本身,廣義的則是指每宿及其所轄各星官的集合。十九、華夏上古史的「商」不是指「商朝」,華夏上古史的「夏」也不是指「夏朝」而是指上古的星辰和星宿龍星即商星, 參星即夏星。這就是商與夏存在的證明。吾認為,華夏上古史的「商」不是指「商朝」,華夏上古史的「夏」也不是指「夏朝」,而是指上古的星辰和星宿!而且有熊、有虞、有夏等等,都不是指朝代,而是指居住地的祖先神的名字!!!因為三皇帝都的二十八宿是在中國最早的鳳凰臺(見《水經注》標註的成縣風凰臺),而河圖洛書是以「坐井觀天」的方法觀測出來的。成縣鳳凰臺即大名鼎鼎的「中字山」,也就是「先天河圖」、「先天洛書」和《山海經》誕生之處的古崑崙山。成縣小川崑崙山是中國地圖上除了青海崑崙山之外,唯一被地圖標註為崑崙山的地方。這裡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物產豐富,到出都是適合古人居住的巖洞。巖洞的密集程度以及宜居程度,為中國之冠。大洪水之後,成徽盆地匯集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逃來的難民和匯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大洪水退後,開始向四面八方移民。將這裡匯集的文化和文明,又帶回到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也就是說,按照三皇五帝時代星宿學定位:先天的先魯,先楚,先秦、先商,先夏、先舜、先堯,以及先天少昊、先天顓頊、先天軒轅黃帝(非後天的姬姓黃帝)、先天神農(朱襄)、女媧、伏羲、燧人、華胥的舊事,皆發生在西漢水(夏水)上遊(秦隴巴蜀交界)的千裡之地!大洪水之後,移民將這裡匯集的文化和文明複製到中原、華中、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地區。二十一、 有熊族的軒轅黃帝與中原的姬姓黃帝不是一個黃帝,軒轅是先天黃帝,姬姓是後天黃帝注意,黃帝是共主稱號,曾有多任,其中便有軒轅氏。所以史料中的黃帝,還有姓公孫的、姓姬的,還有有熊氏,這是因為這些部族都先後成為聯盟共主。而且有熊的軒轅黃帝與姬姓黃帝不是一個黃帝,軒轅黃帝是先天黃帝,姬姓黃帝是後天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是古蜀國開明朝的黃帝。而晚軒轅黃帝約5000年的姬姓黃帝已經到達中原。但我們常將這兩位黃帝當作一個人,這個錯誤應予得到糾正。也就是說,中原祭祀的是姬姓黃帝,而西北祭祀的是有熊族的公孫軒轅黃帝。這不矛盾。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各省就會因爭祖地或祖宗故裡而打架。一則是水越攪越混。二是不利於專家搞文明深度探源。三是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吾認為,以姬水成的姬姓黃帝是西北成徽盆地有熊黃帝族的後裔,以姜水成的炎帝是西北成徽盆地神農族的後裔。還有中原、長江下遊地區的大禹,以及中原、長江地區的所謂上古帝都,基本上都是這樣形成的。故凡黃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三皇五帝都」,與成徽盆地的先天三皇故都相比,皆為後天的「三皇五帝都「。亦即是說,他們僅是三皇五帝的後裔族人,只是為方便族人祭祀三皇五帝而設立的。二十二、聰明的古人將華夏上古文明史都刻在了天上,想抹抹不掉的聰明的古人將華夏上古文明史都刻在了天上,刻在了上古二十八宿裡。同時也把他們的祖先的名字如軒轅、有熊、有夏、牽牛、織女等一眾神靈都刻在二十八星宿中。因為聰明的古人一定知道,他們的後人從地上找不到自己的祖先,便以這種方式,時時刻刻提醒他們的後人,不要忘記自己的遠古祖宗神!!!亦即是說,其實《史記》上記載的早於先秦的三皇五帝史不是指朝代,而是指三皇五帝一脈這些先祖的在天之靈。「有夏」不等於夏朝,僅是指古人開始記載有夏星的時間有關。商不等於商朝,僅是指古人開始記載有商星的時間有關。那麼,「殷商」為朝代之說,便值得商榷了。例如商丘是以商星為地名,夏啟是以夏星和啟明星為人名。二十三、用天文曆法數據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用天文曆法數據為證據材料進行年代學研究,在華夏文明起源及其上古歷史研究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不折不扣地完全符合華夏老祖宗們極口稱頌的「大道至簡」。文獻記載那麼豐富,出土文物如此多彩,凡涉及天文曆法數據之處,很容易辨別優劣真偽。西曆公元紀年法實來自於中國甲子紀曆法,以辛酉(雞年)作為西曆公元元年。也就是說,在公元元年之前,西方既無時間概念的歷史,亦無曆法概念的時間。以耶穌誕辰日為西曆起始其實只是個藉口和偽命題,因為直到中國西漢末時,西方尚末有曆法時間概念,故耶穌的出生年份根本無法考證。耶穌誕辰日向來爭議很大,模糊不清,皆在於那時西方沒有曆法,故就連《聖經》上也沒有記載耶穌出生在哪一年。眾所周知,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但《聖經》中卻從未提及耶穌出生在這一天。很多西方歷史學家認為耶穌是出生在春天。直到公元3世紀時,也就是西人有了曆法概念的數百年之後,才將每年的12月25日被官方設定為聖誕節。儘管如此,還是遭到來自東正教徒的反對,例如有些東正教國家把每年的1月6日、7日定為聖誕節。二十五、公元元年其實是來自我國西漢漢平帝登基年的年號公元元年其實是來自我國西漢漢平帝登基年的年號,即元始元年。按照中國古代幹支紀年,辛酉年的雞年即公元元年。在中國歷史上,元始元年是自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輔政),幼帝漢平帝劉衎(kàn)初登大寶稱帝,年號元始即由此開始。在此之前,號稱「文明古國」的東方印度也沒有文字記載的編年史和曆法時間概念。現在所謂的「印度史」,其實是西方史學家後來根椐玄奘《大唐西域記》倒推還原出來的,或者乾脆說是編造出來的。依照另一個國家的編年史編造自已國家的歷史,乃至世界史,這是西方白種人的「偉大發明」。由於西方人開化較晚,沒有文字記載的編年史,所以西方一貫有偽造自身歷史的習慣,也只能從中國曆法和歷史倒推西方的曆法和歷史。西人假裝自已既有「舊石器時代」,又有「新石器時代」,甚至還有「青銅時代」。其實迄今為止,西方考古尚未發現過一件來自西方國家的古代青銅重器。筆者在網上查到「來路不明」的所謂西方「青銅器」,居然是與白人無一毛關係的來自黃種「蘇美爾人」和「埃及人」隨身攜帶的兩把小銅刀而已。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巴比倫(蘇美爾)、埃及、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祭祀用的刻有銘文的青銅重器都哪裡去了?這些國家是否有自已的文字編年史?沒有,一個都沒有!中國僅安陽殷墟的一隻「后母戊鼎」,就重達800公斤。這還沒算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裡海量的青銅巨器。從這些博物館中隨便拿出一件刻有銘文的商代青銅器來,都能讓西方考古專家驚掉下巴。      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該剝去——由西人主導和編造的偽「世界史」,應該實事求是的重新改寫。因為西方既無自己的曆法,亦無自已的編年史,便只能按照中國曆法和中國編年史偽造所謂的「世界史」,難道不是嗎?
      華夏族最早對萬物的認知,是從觀測「天文」開始的,與此相關的都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問,它的解釋權在「帝」。由此可見,古代的「天文」,即通過「中」的觀測,它首先是「科學」的,後世將人造的「神格天」跟「天文」結合起來,加重了神格天的分量。
      《周易·繫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意即伏羲氏立「中」測日影而有「八卦」,《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辭海》解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二十八、風候曆法早於甲子曆法,「女媧補天」是補閏月
      如同炎帝善於用火,而被稱作炎帝一樣,伏羲氏和女媧氏的風姓,都源於善於觀測季風的「風部落」。他們通過觀察候鳥和季風的變化,掌握四時的循環變化,並將這些自然現象按照四方四隅八個方位,刻畫記錄,形成後天八卦。
      「女媧補天」到了現代,被當作神話來看,實則暗含著華夏先民最原始的閏年方法。先民「用九」計數,「五九」四十五天為一卦象,一年共八個卦象,創立先天八卦。八卦一年360天,剩餘的5天或6天,以女媧五色石來補,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創舉。
      「建木」即「中」上面的幾根飄帶,是用來觀測風向的,飄帶指向八方,由此開始,華夏先祖便有了「方位」的空間概念。
      中華民族的時空觀源於這個「中」,「中用」是用來測日影的天時,而成先天八卦太陽曆法,和測風向方位,而形成的後天八卦風候曆法,後來的道家的時空觀,以及墨家提出"宇"、"宙"時空概念,都源於此,比古希臘德哲學家謨克利特的時空觀念,至少早1000多年。
      《山海經》中的建木(中)從天象研究工具到人文概念的轉化。「中」具有溝通天地人的神威,因此神聖不可侵犯,它既是遠古先民的信仰圖騰,具有旗幟和靈魂的意義,也具有某種「法律」的引領和鼓動作用。「國之大事,唯祭與戎」,部落的重大群體活動無非是祭祀和戰爭,所有重大活動,都是由首領立旗幟以召集族人,並於旗幟所在的「中」位,宣布祭祀和戰爭計劃,這就形成了以「中」為核心開展各項活動的遠古習俗,「中」就成了神祇所在和信仰的寄託,是通達「天道」的處所,也是人們對合乎天道的最初認知。
      《古文尚書·大禹謨》有「十六字心傳之法」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據說這是堯舜以來所傳的聖人心法。故宮中和殿中間的懸掛匾額,就是清朝乾隆皇帝御筆書寫的「允執厥中」。

      關於曆法黃白道五度九分交叉: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舊曆、漢歷、古歷等,辛亥革命後改用西方太陽曆(公曆),而現代叫法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陰曆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曆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與幹支歷中二十四節氣結合形成了農曆(漢歷),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古歷、漢歷、舊曆,不過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農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陰曆。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球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時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27.32日),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繞日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天),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二十八宿是用於標記太陽周年視運動位置的黃道「量天尺」。如果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某地面向南天測定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位置位於某一宿的某一度(可能是某顆恆星,如牛宿一,也可能是虛空),那麼經過一個回歸年365.24219日(古六歷記為365.25度),太陽周年視運動的位置自西向東歷經二十八宿各宿各度,最終又回到先前的觀測點某宿某度。由於這一性質,二十八宿實際上就是標記太陽周年視運動位置的二十八個黃道刻度。按平均速率,太陽周年視運動位置「日行一度」,一個回歸年正好走完365.25度,因此二十八宿的總宿度在古六歷(黃帝歷、顓頊曆、夏曆、商曆、周曆、魯歷)中也是365.25度,古六歷也因此被稱為「四分曆」,「四分」之名就是來自於365日的小尾巴0.25日。
      這個365.25日,是且僅是陽曆,分為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一個節和一個中氣為一個陽曆月,一個陽曆年分為十二個陽曆月,節是每個陽曆月的開始,中氣是每個陽曆月的月中,立春交節時刻就是陽曆年首月「寅月」的開始,當然也是一個新的陽曆年的開始。
      二十八宿不僅用于衡量太陽周年視運動的位置,同時也是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動背景,換言之,月亮和五星的位置也能用二十八宿來描述。當然,其他重大天象如流星、景星等,也能用二十八宿來標記位置。
      例如,虞舜登極,正值「仲冬甲子(月)」,月亮位於畢宿(月次於畢);帝堯十年,「景星出翼」,翼宿天區出現了「景星」;大禹母親修己懷孕時,「流星貫昴」,在昴宿天區出現了流星。根據史料文獻記載的這些天文曆法特徵,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證據,事實上可以確定這些天文曆法特徵發生的確切年代、月份,乃至日期。
      《淮南子·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華夏最早記錄天象的曆法稱作夏曆。所謂文以載道。將先人觀察到的天體運行機制以符號的形式記錄下來,五千年也許是八千年以前,上古人先用開陽星指向辨認天極,後人用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曆就是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天象自然,知者不惑。文以載道,明師傳承。
       「建寅」即立春矣,立春為夏曆歲首,寅時也當作新的一天的開始。若因襲古法,十二屬相的劃分當以立春日的寅時(平旦)為界。「夏數得天」,孔子主張復興「行夏之時」。《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夏曆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夏曆比西漢太初曆早得多,比西曆更早的多。而西曆公元元年是西漢元年漢平帝登基的年號,很顯然,先有夏曆,後有西曆。西曆實來自甲子曆法產物,可以說是在夏曆的基礎上剽竊和改良的,並且錯誤很多,還不如古人的二十四節氣來的準確。可惜的是,中國採用了西曆,這其實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西漢水一一文明之源。崑崙、三皇、絲路、蜀道,易學、道源、仙源皆在此區域!蜀道價值要從文明中國,大美中華的″四大件"歷史視角去審視,才能彰顯它的歷史意義。
      蜀道不僅貫通甘秦川渝是連結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紐帶,而且是中國地理和中華文明的縱軸線。
      如果說絲路、長城、長江、黃河和地理的″三幹龍"是中國地理和中華文明之"經",則蜀道和運河則是重要之″緯"。
      這四大件構成了中華文明經天緯地的宏大格局,這四大件成就了數千年來的泱泱大中華!
      蜀道,實為伏羲文化道(與伏羲文化嚴重重疊),絲路第一道。但是中國社科界根本沒有意識到,一幫人還在宗教中打圈圈,還在炒冷飯。
      至今沒把絲路整明白。其實,絲綢之路在中國叫長道,主要販賣的是蜀絲,且始於商朝。因此,古蜀道,實為絲綢之路第一道並不為過。
三十二、關於「塗山會盟」,先天塗山在隴南,後天塗山在安徽
      關於「塗山會盟」,與塗山對應的「荊山」在哪裡?答:就在成縣南山的〞京石殿山〝 ,就在今成縣杜甫草堂的右邊的後山上。〞京石殿山〝即夏國京都祭祀夏啟母親的啟母石。啟母是塗山氏集團的人。答案是:先天塗山在隴南,後天塗山在安徽三十三、關於吳越文化,先吳與後吳,先吳在隴南,後吳在江蘇首先聲明:先天與後天的分法,不否定和不影響現有歷史教課書上的所有內容,可以繼續使用。只須註明是教授的後天中國文明史即可。但先天中國文明史須另編教材。吳泰伯及弟弟,弟弟的兒子,作為吳國前三代君主,立都在成徽盆地,葬於蜀山北坡成縣西狹正門進去約300多米的右側(見於明代《成縣誌》)有金陵。關於吳文化:吳國,是在第四代國君叔達時,才遷往今無錫梅裡的(見於《史記,世家第一》)答案是:先吳在隴南,後吳在江蘇。
三十四、關於荊楚文化,先楚與後楚,先楚在隴南,後秦在湖北荊山鑄鼎應成立,因中國青銅是從西部甘肅傳到東中原和南三星堆的。成縣就是首山即荊山鑄鼎之地,證據太多《星經》:〞荊山,在鼓星。〝鼓星就是牽牛星即辰星定位之地(辰即雷星)。伏羲定位的鼓星即辰星,就在成縣二郎牛星山。成縣住過人的山洞太多,裡面就有許多巖畫,七星圖,更多的是卦爻附號,這裡面一定有上萬年的信息。荊,通京。荊山就在京星(蒼龍星)定位的成鳳凰山背後的山系。成縣正是鋅鉛銅錫鉈的產地(世界第二大礦區)古代鑄鼎用的是合金伴生礦即鋅鉛錫。今湖北荊州地名始於公元372年(見於《讀時方與紀要·湖北》)372年之前的漢代是成縣。三國時的荊州是成縣,襄陽是今成縣小川(崑崙鎮),因為今胡北襄陽地名始於公元265年(見於《讀史方與紀要·湖北)。且,三國時的蜀國,在公元263年已滅國了。答案是:先楚在隴南,後秦在湖北。 三十五、關於湖湘文化,先湘與後湘, 先湘在隴南,後秦在湖南《密史通鑑》的地圖上標註,成縣的太祖山叫泰湘山。這說明,在堯舜時,叫湘山,因為帝堯的公主叫湘,嫁給舜為妃。當然成縣太祖山即堯山,在舜之後就叫湘山。答案是:先湘與後湘,先湘在隴南,後秦在湖南亦即是說,成縣的泰湘山、湘水是祖山,祖水。湖南的湘山和湘水是少祖山和少祖水。也就是說,今湖南的湘水是後天湘水,成縣的湘水是先天湘水。是先天湘水之人遷到今湖南後複製的湘水。此點猶為重要。答案是:先湘與後湘, 先湘在隴南,後秦在湖南。三十六、關於秦文化,先秦與後秦,先秦在隴西,後秦在關中秦人不是東夷人,而是和商族一樣,屬西北禹夏羌族的一支。秦人的始祖「女修吞卵生大業」,這與商人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幾乎如出一轍。大業之子就是傳說中輔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伯益因治水之功被賜予嬴姓,他最初的居住地在隴西一帶,屬禹羌的一支。4000多年前那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伯益一族收穫了穀物後,就把谷穗放在石臼裡舂搗,以取出穀粒,所以被叫做「秦人」。答案是:先秦與後秦,先秦在隴西,後秦在關中綜上可知,周文化、秦文化、儒文化、楚湘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的源頭都在成徽盆地!這裡才是史上真正的三皇故都和吳太伯的吳地。找到這裡的古崑崙山,就找到了諸子百家的源頭,就找到了中國文化的根!!!由此也證明了《山海經》:〞雷澤在吳西。〝即伏羲雷澤地望,就在成縣西狹以西的蘇元鄉包家山的龍窩。
天下第一書《尚書》:〞震澤有包山。〝
三十七、關於商文化,先商與後商,先商在成縣,後商在中原
      考古界只要考不到參星即夏星定位之地,考不到商星定位之地。夏,商都就沒法落在實處。因為《史記,天官書》:〞天有星宿,地有州域。〝。故,不管有多少夏,商之考古證據,只能證明是夏,商文化的傳播,並不能證明就是夏都或商都。答案是:先商與後商,先商在成縣,後商在中原商王的王陵為什麼沒有在中原發現?據此判斷,商王陵很可能不在中原,那麼商都便一定不在中原。夏王陵就更別指望在中原了,夏王陵應該在靠西秦嶺的更西一點。夏都也一樣,也應該在西秦嶺一帶。也就是說,在華夏大族譜表中的龍子龍孫,包括關中、中原的黃河中下遊及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文明史皆為華夏的後天文明史,而華夏上古史皆在秦巴隴蜀交界千裡之地的範圍之內!三十八、關於少昊,先天少昊與後天少昊,先天少昊在古蜀,後天少昊在山東少昊青陽氏是中華文明上古首領。有關少昊的記載很駁雜,甚至有矛盾之處。《漢書·律曆志》:"少昊帝 《孝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春秋命歷序》:"少昊傳八世,五百年。或雲十四世,四百年。"不僅記載的年代有不同,記載的方位也有差距。《山海經·西三經》:"又西二百裡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山海經·大荒南經》:"少昊生倍伐降處緡淵。"《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山海經》中東南西北各方向均有少昊的事跡,這不禁讓我們疑惑:是史料錯了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本文將在定位《西三經》中少昊所在的同時,探討這個問題。
      《山海經》中的少昊所在在《西三經》的"軒轅之丘"之後,順著山勢,根據換算距離,我們可以得出第十五山:"又西二百裡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的範圍,是在託來山一帶(關於距離換算的內容,請點擊《山海經》的第一座山脈記錄了哪裡?不愧是中華龍脈查看,在此不再贅述):
      託來山是祁連山脈中段支脈,位於青海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起於昌馬盆地東緣,東南至門源盆地西端大梁,長280公裡,寬20公裡,地勢西高東低。山體南面的大通河谷地寬10餘公裡,若干地段形成盆地或覆有黃土的衝積平原,是祁連山地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北大河谷地寬10—20公裡,是優良的畜牧業區。該山為黑河與大通河、託來河(北大河)的分水嶺。
      少昊位於西方的記載,在多部典籍中均有出現,並且與季節有關:《淮南子·天文訓》:"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漢書·魏相丙吉傳》:"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逸周書·月令解》:"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其帝少昊,其神蓐收。".這便解釋了《西三經》中為什麼記載的是:"是神也,主司反景"。"反景"同"返影",指傍晚的陽光,結合各典籍中的描述,我們可以判斷出這應和立表測影有關。
      《左傳》中也記載了少昊是精通於測影定時的部族:《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杜預 註:"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
      不僅如此,少昊還以鳳鳥為圖騰。河姆渡出土的雙鳥朝陽圖案象牙雕刻。蘊含在三星堆四神鳥金箔中的秘密。鳳鳥常常和天象掛鈎,全國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圖案中均有發現,而最著名的就是三星堆的四神鳥金箔:答案是:先天少昊在古蜀,後天少昊在山東。三十九、三星堆文化是少昊族的南支創造的,東夷文化是顓頊族和少昊族東遷的一支共同創造的三星堆四神鳥金箔:四神鳥金箔的神鳥圖案顯得非常誇張,但結合古星象圖,我們會發現這是類似朱雀宮的形狀,朱雀宮七宿組圖的頭頸部分則可能是加上了同在黃道南邊的心宿。加上心宿後的朱雀宮七宿組圖,三星堆文化是伏羲族少昊部落的南支創造的,而東夷文化是顓頊族和少昊族東遷的一支共同創造的。心宿中的心宿二大火星,又名大辰、商星、天司空,是非常重要的一星,是夏季第一個月應候的星宿,用來區分季節。在堯時,大火星就是用來「正仲夏」。成語「七月流火」,指的就是大火星西行,天氣將寒之意。心宿二為橙紅色,這大概是南方屬火、司夏、對應紅色以及「朱雀」之名的由來。
      《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尚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在後世對星域進一步劃分後,心宿被分到了代表春天的蒼龍宮。至遲到北宋時,人們已不知道「朱雀」的具體意象:
      《夢溪筆談·象數一》:「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由於星象繞北極星旋轉,如果我們將金箔中央視作北極星,那麼根據三星堆四神鳥金箔出土的金沙江遺址的測點年代和所在位置,利用軟體模擬當時的古星象,再結合史料,我們還將得出四神鳥金箔的具體意涵。
      《淮南子·天文訓》:「太微者,主朱雀, 紫宮執鬥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星象中共有三個星宿呈鬥形,北鬥、南鬥和在紫微垣中的勾陳:北鬥、南鬥、勾陳勾陳地位崇高,在紫微垣中部,現在的北極星即為勾陳一。勾陳的勺柄部分,被用作測定時間:《淮南子·天文訓》:「鬥杓為小歲,正月建寅,月從左行十二辰。小歲東南則生,西北則殺,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小時者,月建也。」
      將北極星和勾陳的勺柄部分相連,形成的弧形以北極星為原點旋轉,即可得出四神鳥金箔中的漩渦圖案:組成漩渦的旋臂有十二道,應是和記載中一樣,代表了十二個月或十二個時辰。四神鳥則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這不僅顯示了三星堆與中原間的深厚關係,意味著三星堆有可能是炎帝的影響範圍,也顯示了鳳鳥與天象間的強關聯性。
      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立鳥:星象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部分時間甚至觀測不到特定星象。為了觀測星象,少昊部族曾經取道並監理四方,《逸周書·嘗麥解》:"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這大概是少昊為何會在東南西北均留下記載的原因,因為少昊作為氏族有自己的領地,也有族人監理各方時的封地。後世還有類似的制度: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以正仲冬。」堯命令羲氏和和氏分別在四方觀星定時,也就是說,加上中間,共有五個觀測點。而且不能太近,否則看不出變化。
      少昊監理四方可能促成了商朝的誕生:《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即古代漏刻,為計時工具:《集韻·陽韻》:"商,刻也。"《正字通·口部》:"商乃漏箭所刻之處。"商朝到中期盤庚遷都於殷,同樣地,殷也與測時有關:
      《爾雅·釋言》:「殷,中也,正也。」《尚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傳》:「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氣節。」鄭玄曰:「殷,中也。春分,陽之中。秋分,陰之中。」
      殷墟甲骨文中代表商朝祖先王亥的字符《淮南子》也說:「其帝少昊,其音商」。這些都顯示了商朝與鳥圖騰、與計時的關聯性。
      關於伏羲之後:《山海經》中共出現了三位冠名的"帝":黃帝、炎帝、白帝,如果說黃帝是黃河的共主,炎帝是使用火的共主,那麼白帝就是雪山的共主。其中黃帝居中,炎帝居南,白帝居西。如果加上《史記》中的居東的"青帝",居北的"顓頊",那麼四方均各自有共主。但由於顓頊與黃帝的強關聯性,所以未列入"帝"之列。不過顓頊也是尊號,所以還有顓頊高陽氏:
      《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也就是說,黃帝實際控制了中部和北部,即黃河的「幾」字型內部和渭河平原。《西三經》前面部分也反映出這點,詳細內容請點擊厚重陝西:軒轅黃帝肇基之地,帝顓頊築城之所查看,在此不再贅述。四十、現在流傳的"顓頊"為"黑帝"是漢高祖劉邦加的頭銜
      現在流傳的"顓頊"為"黑帝",則是漢高祖劉邦加的頭銜:《史記·封禪書》:"(漢高祖劉邦)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四帝間的關係記載在了《漢書》中:《漢書·魏相丙吉傳》:"東方之神太昊,南方之神炎帝,西方之神少昊,北方之神顓頊,中央之神黃帝,茲五帝所司,各有時也。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
      由於所在方位不同,觀測到的天象不同,卦辭就不能通用,所以四帝各居一方,"乘四時,節授民事",造福當地民眾。這是偉大之舉,但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在第四紀冰期後,雖然氣溫回暖,但災難頻發,這些災難促使人們不斷遷徙。

      大洪水時的太昊族:其中一支善於觀測星象的族群便被人稱為"伏羲",也即太昊:《帝王世紀》:"太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帝。帝出于震,未有年固。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
      《易傳·繫辭傳》:"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玉海·曆法》:"外紀伏羲紀陽氣之初為律法,建五氣,立五常,定五行有甲歷五運。"
      在人口稀少、環境惡劣但土地充裕的時代,率先掌握了先進觀星術與種植技術而人口增長的伏羲氏族分散四處,尋找適合生存之地,同時觀測星象與季節的關係,並根據不同地區建立指導農耕的曆法,與當地人結合,助人的同時也是自助。氏族的規模越來越大,定居的族人也逐漸發展成為了後世的四帝。在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楚帛書中便記載了這樣的事跡: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乙篇》:"曰女咼,是生子四口。是襄天踐,是格參化。四神相隔,乃步以為歲。是隹四時,長曰青榦。二曰朱單,三曰□黃難。四曰□墨榦,千有百歲。日月允生,九州不平。山陵備泆,四神乃乍。至於覆,天方動。扞蔽之青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
      伏羲、女媧結為夫婦後,生了四子,分別名為青榦、朱單、黃難、墨榦。這四子後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闢了大地,平定了水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四帝族群屬於堂表親關係。
《帝系譜》:"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
      但由於年代久遠,各自地域條件與接觸族群不一致,四帝族群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四帝間的互動很多,既有相互拜訪、災時救濟、戰爭支援,也有聯姻、封地等,這從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藥的「嫦娥奔月」以及「后羿射日」等傳說中也可以看出來。這些人員流動,使得四帝間族群互相滲透融合,關係緊密。而隨著氣候變遷、來自其他區域的民族戰爭等原因,一些「帝」消亡了。其實黃帝是共主稱號,曾有多任,其中便有軒轅氏。所以史料中的黃帝,還有姓公孫的、姓姬的,還有有熊氏,這是因為這些部族都先後成為聯盟共主。
《春秋命歷序》:"炎帝傳八世,五百二十歲。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歲。少昊傳八世,五百歲。顓頊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帝嚳傳十世,四百歲。堯治九十八年。重華(舜)治五十三年。"其時,各部族均有各自的歷史記錄,其中周朝是以黃帝軒轅氏為先祖和正統。但其後由於秦始皇焚書的影響,現今已難見其他史料。《史記·六國年表》:"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而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依然可以判定炎帝是神農族一支的首領。神農朱襄是伏伏羲的三子,伏羲命朱襄制書契。書契即依先天洛書制五契,五契即連山易木、火、土、金、水五爻。依據這些散落在歷史角落中的碎片,拼湊成了讓人頗感疑惑的上古史和易經發展史。既有傳承,又有提高。何樂而不為?不過,它們雖有著不同的來源,不是唯一的,但又都是準確的、融合的,共同形成了現今的中華文明。成國,也叫成方、盛國、郕國。我們對郕國並不陌生,《左傳》中經常出場,周旋在當時的魯、衛、齊等大國之間。其實成國最早見於商代甲骨卜辭,是商王朝的田獵區。商代成方的地理位置有東西兩種說法,春秋後期的郕國,可以確定在今山東濟寧市汶上縣境內,但對於西周重封后以及春秋早期的成國則有點複雜。一般來說,春秋成國是商代成方的延續。但春秋郕國的最早故地極有可能不在山東,而在乾隆之前的陝西轄地,即今隴南的成縣,古稱成州。《史記·管蔡世家》中有「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武於成」的記載,這個成就應為古成州。成叔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克殷後所封。上世紀七十年代陝西岐山縣境內出土了一件銅器「成伯孫父鬲」,銘文顯示是成伯為亡妻所做的祭器,成國器物出現在岐山,那麼西周成國的始封地很可能就在陝西所轄境內。清乾隆之前,成縣一直歸陝西管轄,所以武王克殷時成伯的封底應在陝西境內,也就是後世說不清楚的古成國。
      另一種說法是根據甲骨卜辭,卜辭中有「成犬」,說明成方是商王的田獵區,商王經常往返成地進行巡視。如果商代成方在陝西岐山,商王是不可能從中原輕鬆往返成地的。如果在成州,也不過五百餘裡之遙,兩三日就可輕鬆返回岐山。況且岐山是周部族的發源地,方圓一帶由周部族控制,雖然周部族臣服於商,但商王還管不到西部去。故西周在此立成國確有可能。但商代成方在此立足則不太現實。根據卜辭中與成方同時出現的其它地名推測,成方位於殷東,在山東與河南的交界地帶,大致符合春秋郕國的地理位置。但成國與郕國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不是一回事。西邊的是先天成方,東邊的是後天成方。東成方不過是西成方的移民點。這就對了。《路史•國名紀》記載:「(郕)濮州雷澤北三十故城是。」濮州,即今河南濮陽市範縣。因此有學者認為商代成方和春秋郕國的活動轄地當在河南範縣到山東汶水縣之間。不過對於「成伯孫父鬲」以及後來發現的刻有「宬(郕)叔用」三字的周原甲骨為何會出現在陝西?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路史》記載的商代成方是在今隴南成縣一代。西成方早,東成方晚。西成方是先天成方,東成方是後天成方,即西成方的移民點。周取代商後,成國也取代了商代成方。太昊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藝文志》,並以漢書「古今人表」列出太昊帝宓羲氏的世系,即:
太昊帝宓羲氏——女媧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沌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廉氏——無懷氏——東扈氏——帝鴻氏。
      從此之後,在中國古史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位於中華民族始祖、「上上聖人」的歷史地位。從漢之後,言伏羲就是太皞,言太皞就是伏羲,太皞伏羲就是指伏羲、指太皞了。
      自從西漢劉歆把以太昊伏羲氏為中國人祖、中華民族始祖的中國古史帝王世系中華大祖譜世系確立,漢以降唐、宋、元、明、清2000年來歷朝各代不論如何改朝換代,超越時代,超越歷史,堅如磐石,世世代代承傳漢說,諸如: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太皞庖犧氏。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沒,庖犧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皞。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後世音謬,故謂之伏犧,或謂之宓犧。」 西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別號……其明睿照於八區,號謂太昊。昊者,明也,位居東方,以含養蠶化,葉於木德,其音附角,號曰木皇。」
      南宋羅泌《路史》說:「太昊伏羲氏……繼天出震,聰明睿智……為百王先典木實麗東,道不可尚,同乎元氣,是稱太昊。」
      明李贄《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說:「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清吳乘權《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說:「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天下是一家,中華56個兄弟民族千脈一系,萬姓同根,源於同一個民族始祖、祭祀同一個祖廟,從漢以降,各個王朝不論如何改朝換代,直至明清,國祭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兩千年史成定論。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一個中國人要知三個常識,一是像知道父母是誰一樣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始祖是誰?二是要知道中國太廟在哪裡?三是要知道中國幾千年來用什麼經世治國?此三者視為禮。
      「敬天孝祖」是中國文化文化最燦爛的特點。在先秦時代公元前221年以遠,「國祭五帝」 ——各代政府行「五畤之祭」——國祭以伏羲為首的五帝——國祭東方的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少昊、北方的黑帝顓頊高陽氏,中央的貢帝軒轅氏。
      秦漢天下大統一以後,以太昊伏羲氏為首的中華古帝王大祖譜世系出臺,各代封建王朝政府均超越時代,超越歷史,相繼世代國祭以太昊伏羲氏為首的太昊伏羲氏,或五帝,或三皇,據《二十四史》記載:
      漢至隋838年,各代封建王朝政府行「五帝之祀」,「國祭以太昊伏羲氏為首的五帝--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
      唐至明明洪武三年(1372年)465年間 各代政府行「三皇之祀」—— 「國祭以太昊伏羲氏為首的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明洪武三年(1372年)至清461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廢止隋以來的「三皇之祀」,則在伏羲故都河南陳州太昊陵廟獨祀中國始祖太昊伏羲氏,清繼之,歷代國祭達44次之多。
      太昊伏羲氏是中國(中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五方之民」的共祖,是中華民族始祖,是中華龍的鼻祖,是中國文化始祖。太昊伏羲氏是中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燦爛的象徵。近百年來社會轉型,中國文化西化,中國文化丟掉了,把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淡忘了,「國祭中國始祖太昊伏羲」淡出了。去祖亡族,去史亡國,從此中國文化連根拔掉,一個連自己始祖都忘記的民族,國人失去文化自信,喪權辱國,中國陷入百年屈辱。
四十五、關於周文化:先周后周,先周在隴南,後周在關中、洛陽隴南文縣不但有羑裡,而且有天牢山。文王被關在隴南文縣的羑裡演卦,故周文化的源頭在隴南。關中的彬縣、岐山、鎬京不是周文化的源頭。四十六、關於東夷文化,先儒與後儒,先儒在隴南,後儒在山東隴南文縣的曲阜古城最初是顓頊帝嚳的都城,山東濟寧的曲阜是顓頊族東遷到山東後,族遷名隨的結果。故東夷文化不僅與顓頊族有關,而且與少昊族也有一定關聯,史載顓頊帝曾在少昊族中,學習治理國家的知識,並實習治國經驗。直至長大成人後,方接替黃帝登上帝位。眾所周知,儒文化的源頭是周文化,周文化的源頭在隴南,那麼儒文化的源頭一定也在隴南。孔子曾去過隴南成縣。成縣縣誌上有記載。答案是:先儒與後儒,先儒在隴南,後儒在山東。四十七、「中國的歷史就總的方面來說是無可爭議的,因為她是唯一建立在天象觀察的基礎之上的」伏爾泰說:如果說有些歷史具有確實可靠性,那就是中國人的歷史。伏爾泰認為,中國的歷史就總的方面來說是無可爭議的,因為她是唯一建立在天象觀察的基礎之上的。伏爾泰這句話寫進他的《風俗論》裡面,並不是基於他的空想像,而是有著科學的依據的。早在伏爾泰之前就前往中國的那些傳教士,其中就有很多是數學家。他們對公元前2155年的一次日蝕進行了驗證,其結果讓他們欽佩不已。
      宋君榮神甫核對了孔子書中記載的36次日蝕,他發現只有兩次有誤、兩次存疑。但被宋君榮神甫存疑的那兩次日蝕,的確是發生過的。之所以存疑,是因為當時觀察者所在地是觀察不到的。即便如此也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已經能夠測算日蝕,36次裡面只有兩次的計算有誤。
      他的《旅華實錄》裡寫道,「然而巴比倫的這些星曆表與歷史事實沒有聯繫,而中國人則相反,他們把天上的歷史跟地上的歷史聯繫起來,互相印證。」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末也進行了一次「夏商周斷代工程」。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卻沒有繼續下去。哎,真是可惜、可嘆、可悲啊!知否?因為中華的上古朝代都寫在高維度的天上!但你們這些搞探源的首席專家們,卻拿著洛陽鏟在地面上到處亂挖亂找一通,挖遍了大半個中國也沒找到!這樣做如何服人?其實你們只要事前徵集一下民間三兩個高人的意見,就能完成的事情。你們卻集合了二百多名全國頂級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專家,歷史學家,天文學家。為做碳14鑑定,為了讓洋人信服,又花了大把的銀子去請美國專家,做碳14斷代鑑定。用了那麼久時間,花費了納稅人上繳國家的大把銀子,結果卻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不合格的答卷!現在才知道太難了,騎虎難下了吧?四十八、國祭伏羲:中國文化的復興必須從根文化伏羲文化的復興開始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社會轉型的世紀,人類的太極標誌在中國。1912年,西方走完500年的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後,暴發的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走到了盡頭(奇點),此時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下臺封建帝國走到了盡頭(奇點),內憂外患中,中國進入社會轉型,中國文化西化,去祖去史,百年曲辱,中國文化丟失,中國始祖太昊伏羲被趕下祖壇,從此之後,舉國喊「炎黃子孫」,失去中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集體忘記是羲皇子孫。

      1987年復興中國文化以來,「十八大」發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號召,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復興中華文化風起雲湧,暴發中國文化的力量,中國40年走完了西方600年三次工業革命的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條龍還沒有飛龍在天,可是連當代霸主美國也坐不住了!
      但當我們回頭看世界的時候,發現近3000年來,人類先後有希臘、羅馬、奧斯曼、蒙古、阿位伯、蘇聯等大帝國的滅亡,發現近600年來人類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人類耗盡了地球45億年積累的各種化石能源。特別是最近60年來,人文主義的科學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瘋狂,對上天大自然毫無敬畏,人類無所欲為,至極物慾、至極人慾、至極享受,地球被糟塌得不成樣子。據聯合國調查,《紅皮書》統計:全球荒漠化正以11公頃/分鐘的速度蔓延;全球的耕地正以40公頃/分鐘的速度減少; 全球已知的1/5的哺乳動物正瀕臨滅絕;全球1/3的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全球超過1/4的爬行動物正瀕臨滅絕,全球每分鐘有1種植物滅絕; 地球上的物種每天有1種的速度滅絕。地球生物的瀕臨滅絕兆示人類正在面臨滅亡。
      人類用什麼文化治世?當代人類有五大宗教,如何面對當代世界?
      1988年1月,聯合國召集75位諾貝爾獎得主與前沿科學家討論如何解除人類災難,大家一致認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老子和孔子的智慧。這就是中國大道文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伏羲文化。75位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的定論,要拯救人類災難的是中國文化,上世紀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預言同樣是中國文化,他說「21世紀屬於中國的世紀」。

 

歡迎關注我們的全新公眾號易道崑崙:

 

     卞偉光先生新作:《易道崑崙:中國文化的道術思想體系》精裝經典收藏版問世

 

謹以此書敬獻給遠古華夏先賢先聖、列祖列宗

★該書問世是中國文化史發生重大轉型的標誌性事件——標誌著中國文明終於找到了自已萬年之根。

★第一次將中國上古史和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梳理的如此清晰,第一次將中國文化的道術思想體系梳理的如此清楚。

★煌煌60萬字巨著,圖文並茂,象數兼顧,易道思維——星宿定位,古籍考據,田野調查,三重邏輯認證。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功德無量。

★文化尋根——三皇五帝上古史歷歷在目,十四億海內外中華兒女認祖歸宗。

★國家文物局剛剛宣布啟動的」國家夏代考古探源工程」已經有了標準答案。

★宣告受西方制訂的「實物考古標準」所主導和主宰的「中國上古史」一去不復返了,宣告「中國文明西來說」壽終正寢。

★重拾文化自信,自此以後,國家文化主權乃國家第一主權的觀念將深入人心。

★中國上古史應該重寫,世界文明史應該重寫。讓二鬼子漢奸洋奴頂膜禮拜的「世界文明古國標準」見鬼去吧!

★60萬字16K本精裝80g道林紙彩印經典收藏版,易學大家卞偉光先生將自已45年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廣大易學愛好者及國學愛好者。

★十分鐘看懂河圖洛書,濃縮版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簡明教程,一看就懂,幌然大悟。

★學易竟然如此簡單,重要的是學易不走彎路——學周易不如直接學習連山古易——給你一個煥然一新的易學發展史和宇宙生命觀。

★儒釋道修煉文化經典,神傳象數絕學秘笈,中醫入門必讀!

★友情提示:圖書預售徵訂活動已經結束。自8月25日起,凡購現書者一律按圖書定價650元/冊銷售(謝絕還價)。

★凡購書者可進入易道崑崙書友會交流群。

★經典收藏版印數有限,欲購從速。

售書熱線:13571833852      18292165831(微信同號)

★自訂單下達之日起3日內發書,發書時給回單,購書人可隨時在線查詢。

附目錄如下:

  

訂書微信:13571833852,18292165831。

      

2019最新版中華伏羲論壇論文彙編(大十六開350頁共30篇頂尖學者論文)

論文彙編網購電話:18292165831(微信同號)  聯繫人卞老師

圖書網購電話:18292165831(微信同號)  聯繫人卞老師

圖書網購電話:18292165831(微信同號)  聯繫人卞老師

   



《大易經》講堂橫空出世!!!

初級班

1、 大易經體系的基本概念

2、 九九八十一步推磨補天法

3、 古爻演變史與實物易圖

4、 古代天文學及八卦的起源

5、 連山歸藏演周易

中級班

1、 龍手易生天幹地支

2、 龍手易生古六爻

3、 龍手易生五行

4、 龍手易與五星

4、 龍手易與大崑崙山五大龍脈

5、 五爻生漢字

6     龍手易生五運六氣

7、 龍手易與五藏六腑

8、 龍手易生八格九宮

9、 五指連山生連山易

10、龍手易生歸藏易

11、均數法與預測原理

 

高級班

 基礎部分

1、什麼是完整的易學觀

2、什麼是支離破碎的易學觀

3、揭開預測的神秘面紗:天地人同時性原理

4、道術合一:道與術的關係

5、道德合一:道與德的關係

6、萬變不離其宗:易經預測手段解析

7、低級的算卦方法僅為基礎,掌握一兩種就足夠了

8、全息卦只斷不算:最高的斷卦方法是全息卦:

9、 具備合格預測師的道德修養問題

10、靈感與通神:心法的修煉與天眼的開啟

 

實戰部分

1、信息的收集與篩選:天羅地網

2、各類信息的浮選方法和判斷標準

3、傳統預測方法的優缺點

4、基礎預測方法是不會淘汰的

5、避開嘈雜環境:子時開卦的優勢

6、通靈時刻:純思與純判

7、夢醒時分:瞬間激發出來的靈感

8、經典全息卦分解案例

9、掌握全息卦的八大要點

10、傳承與拜師

 

超存在哲學/超級思維方式的秘密

(講座簡介)

 

哲學是研究思維方式的科學,思維方式大致分兩種:第一種是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西方哲學屬純粹理性思維方式,即存在之內的哲學,也就是一元純粹邏輯思維模式;

第二種是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中國哲學屬超理性的思維方式,即是一種既在存在之內,又在存在之外的哲學,也就是二元混合理性思維模式。

超存在哲學屬中國哲學的升級換代版,將中國傳統哲學實現了現代化轉型,屬於中西合璧的雙向思維模式。雖然其產生於中國傳統哲學,但卻超越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故超存在哲學屬於超級思維方式的科學。

開天眼/超級思維方式的五大特點:全息性、快捷性、穿透性、

包容性、神通性。

開靈機/超級思維方式的五大優勢:模塊化、透視化、優選化、

通用化、組合化。

 

A、兩種存在/物的存在與人類意識之超存在

B、中西思維方式對比列表說明 

 

一、上善若水/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水性思維方式

1、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怎麼來的?/從「道」的基本概念說起

2、無處不在的道/從中國人的紅包文化說起

3、繞著走的水性思維方式/從中國人在美國打官司說起

結論:中國人是專為破壞規則而生,再好的規則對中國人都沒用。

 

二、簡單可靠/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機器思維方式

1、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怎麼來的?/從「理」的基本概念說起

2、邏輯理性/從無條件退貨談起

3、簡單可靠的機器思維方式/從德國人的一絲不苟說起

結論:德國人是為了設計規則而生,制定了規則就必須遵守。

 

三、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優缺點

1、優點/從中國人的人情文化說起

2、缺點/從中國人沒有契約精神說起

3、染缸效應/從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說起

結論:嚴防緊盯/從世界上公務員最多的國家說起

 

四、如何突破傳統的「羊群」式思維模式

1、傳統思維模式的固化/從儒家文化說起

2、模仿與超越/從「自主品牌」說起

3、逆反思維/從股神索羅斯說起

結論:模仿有餘,創新乏力。

 

五、超常思維/雙向思維的秘密

1、非選擇性思維/從基督教的懺悔制度說起

2、選擇性思維/從漢語的人治語法關係說起

3、雙向思維/從中國的混合經濟說起

結論:因人而異,最適合的制度便是最好的制度

 

六、超常思維方式的實踐和運用

1、單信息思維/從分科制的邏輯思維說起

2、全信息思維/從混科制的通識教育說起

3、預警性思維/從全息經濟學的預警能力說起

結論:未來是全息理論科學的天下

 

七、機械思維模式的進化

1、純經驗思維/從實用理性說起

2、大數據思維/從統計學說起

3、機器人思維/從電腦戰勝人腦說起

結論:人類將淪為電腦的奴隸

 

八、人類救星/超級思維方式的發展前景

1、教育模式的突破

2、科學模式的突破

3、宇宙量子意識宣言

結論:超級思維將戰勝機器思維,主動思維將戰勝被動思維。

 

九、超級天道思維方式/超級天道思維方式出自伏羲

1、八卦九宮與伏羲女媧九九八十一步鍊石推磨補天法

2、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3、黃帝內經五運六氣與天地人生命周期同時同步原理

結論:超級天道思維方式能預測8000年的過去和預警不久即將到來的人類危機,並且能以不變應付萬變。

 

十、超存在哲學的使命:凡存在的都是暫時的,唯有超存在才能永恆。

 

超存在主義座佑銘:思維方式的較量不是比科技比錢多,比誰活得勞累與辛苦;而是比智慧比健康,比誰活得愉快且久長。

主講人簡介

卞偉光 中國超存在哲學之父、全息歷史文化哲學創始人、中西思維方式研究專家,語言文字專家。全球頂尖的史前易學研究專家、卦字一體化專家、儒釋道易一體化專家。主要著作有《超存在哲學概論/中國文化的母型特徵及其發展前景》(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12)、《中國文明起源與文化復興之路》(大崑崙出版社.2015.12),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哲學、語言文字學、易學論文以及小說、評論多篇。2016年6月21日香港《大公報》新聞中心(電子版)全文轉載《中國文明起源與文化復興之路》前言,其研究成果已被百度收入「史前易學」詞條。

 

說明:以上講座內容並非不變,每期可根據客戶提出的具體課時要求及學員文化背景適當作增減調整。本講座需提前預訂,如需要請與其助理卞翔聯繫,可加微信號flyingbird52100了解祥情。 


相關焦點

  • 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顯著成果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5000餘年文明,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證明為可信的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我國考古學已登上國際考古學界核心舞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推進國際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由五洲傳播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英國Wild Blue Media聯合製作的三集考古紀錄片《星空瞰華夏》通過國家地理國際頻道、國家地理美國頻道播出,同時在國內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臺上線播出,這是考古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方面為增進世界理解中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我們認為,考古發現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為此啟動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證實了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從根本上消除了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質疑。
  • 「河洛古國」再掀中華文明探源,小口尖底瓶重提仰韶「日月星」
    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等專家公認,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而且該遺址經過精心選址和科學規劃,周邊多個遺址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
  • 反思文明探源與古史重建理論
    「文明探源與古史重建理論的百年反思」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 關鍵詞: 作者簡介:   2019年11月8—10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聯合舉辦的「文明探源與古史重建理論的百年反思」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召開。會議圍繞文明探源中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疑古和釋古理論與方法上的反思,文獻、考古與古史重建的關係等議題展開。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應向中國南方溯源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能局限於中原一帶,而應向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溯源;時間上不能局限於5000年,而應向更早溯源。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力圖揭示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 域外來客還是本土文明?「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之商榷
    在網絡上,筆者不時會看到「三星堆不是華夏文明」的說法。具體來看,持有這些說法的人又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說法稱三星堆文明是古埃及文明遷徙過來的,故不能稱華夏文明;另一種說法則稱三星堆是西南蠻夷文明,故也不能稱為華夏文明。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存在明顯的認識誤區。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華夏文明」的定義說起。
  • 探源|紅山文化已進入文明時代
    那麼,紅山文化在何時進入了文明社會?有何具體特徵?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  ▍重大社會變革成為節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及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程,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考古材料。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我們認為,考古發現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為此啟動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能夠崛起?「我們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登上浙江大學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回眸他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葛劍雄:其實,在歷史地理學界,黃河一直是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黃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來都有一個說法: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近年來,有些人提出,中華文明的搖籃不止一個,理由是長江中下遊、遼河流域等地區的一些新的考古發現。實際上,我的看法並沒有改變,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的成果,還是肯定了黃河對中華文明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 考古工作者在新時代要有大作為
    河北考古一路走來,在漫漫探索中不斷前行,收穫累累碩果。發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群)幾千處,出土文物二十餘萬件。泥河灣於家溝遺址、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定州商代方國墓地、宣化下八裡遼代壁畫墓、崇禮太子城金代遺址等10項考古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中華文明何止5000年!
    1996年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發表《夏商周年表》為揭示五千年文明史的發展脈絡打下基礎。2001年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十餘年不懈努力後,近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對外宣布,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考古資料和實證研究證明中華文明在距今5800年前就已出現。
  • 中華文明源頭存在與否?從三要素缺失——談5000年文明認知與實證
    同時可以召集巨大的人力新建各種公共設施,包括軍事工程。第四點是出現明確的區域管轄權。基本確定一個國家或者是部落的行政範圍和管理範圍。以上這四點是中國專家對於中華文明起源基本特徵所歸納出來的就是這四點文明發展標準。與西方的標準有很大不同。
  • 中華文明的產生與華夏族和漢族的形成綱要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8年5月28日專門報導:「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成果。
  • 探源牛河梁遺址群 姬英明:紅山文化讓人魂牽夢繞
    「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 是姬英明先生於2018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日前,《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傳承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延續前十一期的探源後,第十二期探源來到了華文明支脈東北亞文化核心區域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牛河梁遺址群。
  •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掛牌
    原標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掛牌   新華社電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11月30日在京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在原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基礎上更名組建,將逐步建成我國考古領域具有國際影響的專業研究機構。
  • 以物證史,以正視聽:是古埃及文明源於華夏文明,而不是華夏文明源於古埃及文明!
    但文物上還有非常多的謎團,比如調色板正面上方出現的牛首,在古埃及文明中找不到更好的詮釋,還有第二面上的兩條祥龍,在古埃及文明當中也找不到更好的詮釋。可是這兩個象徵,卻為華夏文明提供了實證,牛首是華夏文明人身牛首的神農氏,也就是炎帝,同時亦稱太陽神的象徵,而祥龍則是華夏民族的圖騰。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黃金面具、太陽神鳥金箔、來自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翻開《成都考古發現》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