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10日電 (李智謀)「村上對家家門前環境進行了包幹劃分,小花壇管護都有任務,村裡每天都有專人負責進行清掃。遊客們來了都說,白馬山寨空氣清新,環境好,很衛生,住著舒服。」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草河壩村村民曹宗哲,改造了自家的房舍開辦農家樂,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文縣位於甘肅最南端、與四川、陝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鐵樓藏族鄉是文縣白馬人聚居區,也是民俗文化傳承保護區,更是國家傳統村落聚集區,同時也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該鄉大部分村寨都分布在白馬河兩岸及高半山上,隨意搭建的圈棚、廁所不僅影響旅遊村寨的觀感,還散發著十分難聞的氣味。為此,該鄉開展「拆危治亂」行動,圍繞村寨旅遊建設規劃,將拆除的空閒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利用,以改善民生。
圖為村民們不用的廢舊陶罐成景觀牆裝飾。 李智謀 攝
在李子壩村,路邊的圈舍被拆除乾淨,清理出來的空地,正在修建旅遊公廁。該村村支書曹瑞林說:「我們村重點對影響村容村貌的廁所、圈棚,以及廢棄的房舍進行了拆除,修建了一些公益基礎設施,方便了村民,美化了村寨。」
鐵樓藏族鄉黨委書記餘石東介紹說,針對各村寨爛圈棚、草棚、廁所、殘垣斷壁等,進行了大面積拆除整治,立足於大景區建設,以拆促建,村寨公廁、小景點、小花園日益增多,「現在變化很大」。
保護好民俗文化,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就要留得住「鄉愁」,存得住記憶的「印記」。據了解,白馬河景區有石門溝案板地、強曲、入貢山、草河壩、新寨等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其中特色民居、民俗文化建築是保護、修繕的重點,做好修復改造才能體現更大的價值。
圖為鄉間小路上依地勢而建的小走廊。 李智謀 攝
在草河壩村、鄉鎮和文縣景順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努力下,鼓勵引導村民們改變傳統觀念,用鄉村旅遊的思維,提升經營的意識,對自家農舍進行改造提升。
如今,草河壩村部分村民的高院牆已經變成了「花園牆」「通透牆」「籬笆牆」等,並植入濃鬱的民俗文化特色,打造出遊客遊賞的「看點」,豐富了旅遊內涵。
在陽尕山村,立足於建設最美民俗旅遊村落,景順公司與村民們籤訂了民俗保護改造協議,改造運營後村民們可獲得分紅收益。遺落在村寨沉睡的民俗房舍不僅得到了妥善保護,還成為了村民們增收的「聚寶盆」。
景順公司負責人胡強介紹說:「公司對陽尕山村的部分民居進行改造,開發了老土炕標準間、大包房和廚衛間等系列旅遊服務設施,改造完成後,立即就能投入營業。在保護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白馬民俗村寨會變得特色更特、亮點更靚、鄉村更美、遊客更多。」
圖為廢舊錄音機成景觀牆裝飾,勾起遊客年代記憶。 李智謀 攝
為了讓村寨變得更有韻味,更具有民俗風情,鐵樓藏族鄉充分利用拆除的廢舊物料,做到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在美化綠化中讓村落民俗文化內容更加豐富,韻味更加濃鬱。
「公司在改造民居中,把拆出的瓦片、磚頭、木料、石塊,以及居民廢棄的舊罈子、舊背簍等都利用了起來,如廢棄的雙卡收錄機裝進了景觀牆,舊木料裝扮了小花壇。」胡強說,這種變廢為寶的利用方式,能夠勾起遊客的鄉愁記憶,增強旅遊觀賞的衝擊力,「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餘石東說,鄉政府將在各個村推廣這種做法,「村寨環境美化了,廢舊物料利用了,還降低了建設成本,效果很不錯。」
如今,沿著白馬河流域逆流而上,看到的是一個乾淨整潔的景區,廊橋、磨房、民俗文化園、旅遊公廁、停車場……白馬河景區在悄然間發生著顯著變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