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下,分數貌似已成為學生追求的唯一目標,有了高分能進重點學校,努力幾年後,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取得優異成績,被名校錄取,逐步走上人生巔峰。說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不少家長從小便開始培養學生,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會讓孩子「加班」,多做題多看書,雖然佔用了孩子的時間,但能提高成績。
不少學生小學時成績優異,是班主任重點關心的對象,但到了初中成績卻直線下滑,難現往日輝煌,再怎麼努力也是原地踏步,這是為何?在筆者看來,這是正常現象,小學與初中所學的知識大不相同,學習方法也有著天壤之別。
小學知識簡單,只需稍加動腦即可熟記於心,課餘時間再鞏固一下,成績自然會提高,但到了初中卻不同,難度增加了,需要記憶的知識量也增多了。除此之外,學習科目增多,需要佔用的時間越來越多,部分學生梳理不清,找不到學習方法,成績自然會下滑。
但具體表現在哪裡呢?班主任說出實情,主要在以下三點:
一丶記憶方式不對
對於小學生來講,一句鼓勵的話,一顆甜美的糖,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非常容易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只要孩子願意學習,小學知識就不在話下,即使有部分課文比較難啃,但只要學生勤加練習便能熟記於心。但小學生背誦沒有什麼方法技巧,大多都是死記硬背,這一套在小學可以,但到了初中就不行了。
初中要學習的科目比小學多,知識量繁雜龐大,對初入學校的學生來說比較難搞,以往死記硬背的方法沒有發揮作用,跟不上老師的課堂節奏,有沒有記住課本內容,分數自然下降,但這類學生學會如何記憶時,他們就是一匹黑馬,成績提升得非常快。
二丶沒有養成學習習慣
想要提高成績,必須要堅持,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否則只會一事無成。有良好的的學習習慣,你會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不會感到迷茫,他也會推動你去主動學習,許多家長只看中學生的成績,卻沒有讓孩子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時有家長的監督,成績還能跟得上,但到了初中就比較吃力了。
初中科目繁雜,需要背誦的需要學習的內容太多了,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就很容易放棄,如此一來又怎能提高成績呢?外界誘惑因素有很多,如果學生沒有將精力放在學習上,就很容易被其他的因素吸引,到那時想提高成績更是難上加難。
三丶側重方向有誤
月考只是反映學生某段時間某一章節的掌握情況,不能過於重視也不能過於輕視,不少家長對學生成績「嚴抓狠打」,只要考砸一次,回家就會被教訓,認為學生並沒有好好學習,把心思全放在玩上了。
有時試卷過難,全校或全班的成績都不是很好,考的分數普遍低,這樣的情況,就應該參考校內或班內的排名,不應該以分數論高低,除此之外家長更應該側重於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了解孩子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有的學生為了取得高分,不惜作弊造假,若是如此,是否與我們的初衷相背離?
關注成績沒有錯,但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看最後的分數,這樣的關心方向是錯誤的。有部分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在課下為孩子報了輔導班,甚至還高價聘請任課老師進行講授,但孩子的成績並沒有提升,或者學習效果很差。
這時就要考慮學生了,是否願意學習,是否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如果發自內心的討厭學習,給他報輔導班就是浪費錢,如果學生想學習,通過輔導班的「加成」,成績自然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