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德國反思:父母是納粹劊子手?幫兇?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學生運動的中心主題之一是:德國仍然是專制的——意味著它未能從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復興成為真正的民主社會。許多學生都懷疑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

【編者按】二戰結束之後,奧斯維辛的後遺症回到了德國千千萬萬普通的家庭,再也沒有父母或者祖父母可以將孩子們抱在膝蓋上,給他們講述自己以前的生活。因為在戰後出生的一代德國人看來,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二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然而從這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到底層官僚卻仍由這幫人擔任,於是在懷疑的同時他們還產生了憤怒。

1968年的西德年輕人

從四個德國到兩個德國,去納粹化政策的終止

其他國家的人民,將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一個出生於20 世紀40 年代晚期的德國人的感覺,那時集中營被關閉了,負罪感在稀釋而逝者已逝。格哈德• 施洛德(Gerhard Schroder) 出生於1944 年, 並在1998 年當選德國總理,他在21 世紀的戲劇性經歷具有普遍性,是關於他那一代人的故事。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因為在他出生前,父親已在戰爭中死去。父親是怎麼死的以及父親是怎樣一個人,對施洛德都是一個謎。就職總理後,施洛德發現了父親一張褪色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是一個德軍士兵,但除此之外,他對父親所知甚少。各種可能性都令人恐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是有兩個德國,而是有四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佔領區——它們都實行美國所謂的「去納粹化」政策,即清洗各種職能崗位上的大小納粹官員,並且對各級納粹分子進行戰爭罪責審判。

柏林圍牆

在1947 年,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以重振歐洲經濟。蘇聯拒絕參與其中,於是很快就形成了兩個德國和兩個歐洲的格局,而冷戰也就開始了。1949 年,美國建立了它自己的德國—西德,定都于波恩這個儘可能遠離東部的城市。蘇聯則建立東德予以回應,首都是已被分隔開的舊都柏林。到了1950 年7 月,當冷戰已經發展成為在朝鮮的槍戰,西德悄然放棄了去納粹化政策,因為納粹畢竟一直是堅定的反共產主義者。但是在東德,對納粹的清洗仍在繼續。

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北德和南德,北德是新教徒,而南德是天主教徒,他們的食物和口音也都不一樣。但是從來沒有東德和西德這樣的劃分。新的長約1380 公裡的邊境的建立並非遵循任何文化的或者歷史的邏輯。西德人被告知他們是自由的,而東德人則被告知他們屬於一個新型的實驗性的國家,它將與夢魘般的過去決裂,建立一個全新的德國。他們還被告知西德是一個納粹國家,在清算它的恥辱歷史上無所作為。

確實,在美國及其盟國的同意下,1950 年西德宣布大赦低級別的納粹官員。在東德,85% 的法官、公訴人和律師則因其納粹背景而被剝奪從業資格,但因為符合大赦的條件,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逃往西德,繼續從事法律職業。東德的學校、鐵路和郵局中的納粹分子都被清除,但這些德國人也可以在西德繼續從事他們的職業。

1963年12月20日在法蘭克福的奧斯維辛審判。

對納粹分子的不斷揭露,總統和總理不能倖免

對於東德和西德的許多人來說,「格羅布克事件」充分表明了新成立的西德的趨勢。1953 年,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總理選用漢斯•格羅布克(Hans Globke)擔任總理府國務秘書。格羅布克可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納粹分子。他曾經為剝奪德國猶太人權利的紐倫堡法案提供法律依據;為了便於識別猶太人,他還建議強迫所有猶太人採用「薩拉」(Sarah)和「伊斯雷爾」(Israel)這兩個名字。東德人抗議格羅布克在西德政府任職,但是阿登納堅持認為格羅布克並無過錯,於是格羅布克繼續效力於西德政府,直到1963 年退休,遷居瑞士。

直到1968 年,對於納粹分子的揭露仍在繼續。

埃達•戈林(Edda Goring)試圖繼續保有畫家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在15 世紀的名畫《聖母瑪利亞與聖子》,為此她訴諸法律。她聲稱這幅畫是已辭世的父親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ring)在她受洗時送的禮物,具有情感價值。戈林從科隆偷走了這幅名畫,他是蓋世太保的創立者和首腦,在紐倫堡審判那場去納粹化的示眾中他是頭號被告。戈林在預定行刑前的幾個小時自殺身亡。科隆從那時起就一直試圖追回這幅名畫。雖然埃達•戈林在1968 年1月再次敗訴,但她的律師們預測至少還會發起兩輪上訴。

赫爾曼•戈林

與此同時,73 歲的德國總統海因裡希• 呂布克(Hein–rich Liibke)協助建造集中營的證據浮出水面,事實上是再次浮出水面。東德人在兩年前就提出了這項指控,但他們提供的文件被認為是虛假的而被駁回。現在西德的《亮點》(Stern )雜誌僱用了一個美國的筆跡專家,他斷定呂布克作為國家元首的籤名和當時在集中營計劃上的籤名是一致的。

1968 年,質疑高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並不鮮見,不同的是現在它上了電視。法國的《巴黎競賽報》寫道:「當你72 歲且處於政治生涯的頂峰,作為國家最高元首,你出現在2000 萬電視觀眾面前的角色卻是被告,這是最糟糕的結果。」

2 月,兩名學生闖入波恩大學校長辦公室,在優秀生名單中呂布克的名字旁寫下「集中營建造者」,為此這兩個學生被開除。此後,波恩大學的200 位教授中有20 人籤名請願,要求呂布克總統對此出公開回應。於是,呂布克與總理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會面,在西德政治體制中,後者是權力更大的政府首腦。基辛格總理與總統評估了各種選擇,但排除了退休與辭職這兩個選項。幾天後,總統在電視節目中否認這些指控,但他的說法是「將近1/4 個世紀已經過去,很自然,我不可能記得我籤署過的每一份文件」。最終,在十個多月後,他被迫辭職。

基辛格總理曾經為第三帝國的政府效勞,所以在1968 年他也有自己的麻煩。他曾被傳為證人,在對弗裡茨•格布哈德•馮•哈恩(Fritz Gebhard Von Hahn)的戰爭罪行審判中作證,後者被指控是在1942年和1943 年殺害3 萬名希臘和保加利亞猶太人的共犯。幾乎從出庭作證的那個時刻開始,就好像是總理自己在接受審判。辯方律師傳他作為證人,以解釋當他任職外交部時,他的電臺監測部為何沒有傳遞關於驅逐和殺害猶太人的新聞。但他首先要解釋為何在外交部任職。總理解釋說那是一個「巧合」,但他的確承認自己曾是納粹黨黨員。他解釋說,自己在1933 年入黨,「但並非出於信仰或者投機」。他表示,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候,他曾以為猶太人是被驅逐到「兵工廠或者類似的地方」。那麼電臺監測部傳遞了關於這些被驅逐的猶太人命運的消息嗎?「什麼消息?」這是基辛格的回答。他否認知悉關於屠殺猶太人的任何情況。

學生運動:新兒女們對父輩的懷疑和憤怒

兩年前,基辛格政府通過成功組成了一個達成妥協、提供了政治穩定的聯盟,得以執掌政權,但正是此時學生運動開始高漲。新一代人對去納粹化的結束和西德重新軍事化的決定感到憤怒和擔憂。由於最初聯合政府確立了延緩大學生服兵役的政策,大學變得人滿為患。但是到了1967 年,儘管大學的錄取率提高了,仍然只有8% 的德國人能夠上大學,大學生還是少量的精英。但大學生們不想過於精英化,於是要求政府進一步加大錄取機會。1968 年3 月,西德貿易與工業協會抱怨說社會面臨風險,因為它所造就的畢業生數量已經超過了可以合理預期的就業機會。

3 月2 日,法庭宣布從獄中釋放羅伯特•馬爾克(Robert Mulke),因為71 歲的馬爾克的身體狀況不佳,已不適於監禁。三年前,馬爾克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助理指揮官,因謀殺3000 名「囚犯」被判有罪。

羅伯特•馬爾克

1968年, 德國學生領袖們預測有6000名激進學生可以追隨他們,但是在許多議題上,他們有能力動員多達數萬名的學生。越南戰爭、希臘的非法軍事獨裁以及伊朗國王的暴政壓迫,是三個最流行的國外議題,但是德國的國內議題偶爾也會集結更多的抗議者。弗裡茨• 託伊費爾(Fritz Teufel) 的「 第一公社」(Commune I), 以及一個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名字恰巧也叫作「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的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Sozialistische Deutsche Studentenbund),是兩個成熟且組織良好的團體。

學生運動的中心主題之一是:德國是一個專制的社會。其中所暗示的詞是「仍然」,德國仍然是專制的—意味著它未能從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復興成為真正的民主社會。納粹分子在政府中的存在只是其中一個基礎部分。許多學生都懷疑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這種懷疑所造就的代溝遠甚于格雷森•柯克在哥倫比亞大學所觀察到的。

《1968:撞擊世界之年》,[美]馬克·科蘭斯基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浦睿文化,2016.1

1968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黑人權利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馬丁•路德•金遇害、異皮士、女權主義等等風起雲湧,不了解1968,就不足以了解當今世界格局。《1968:撞擊世界之年》全景式地記錄了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看年輕人的選擇怎樣構築當今世界的面貌。

(文章內容由浦睿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能轉載。)

欄目簡介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讀書在今天可以變得更便利,但不會變得更輕鬆。為增廣智識的讀書,不妨給自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別說我們是納粹幫兇!波蘭「淨化」歷史背後的民族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領土被德軍侵佔,納粹當局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座死亡集中營,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波蘭公民在內的數百萬人被屠殺。波蘭扮演的歷史角色顯然是受害者而非劊子手,但在進入21世紀後,他們似乎還希望能從痛苦的戰爭記憶中獲得政治或道德上的利益。
  • 德國反思納粹上臺教訓
    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德國總理默克爾1月30日在柏林為一個反思納粹上台歷史的展覽揭幕,標誌著柏林2013主題年活動正式啟動。從1月30日到11月9日,柏林各大博物館和文化場所將舉辦500場活動,回顧1933年納粹上臺到1938年反猶騷亂那段歷史,反省歷史罪行,防止極端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抬頭。
  • 第一解讀丨德國納粹為何選擇集中營式大屠殺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歐洲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1940年至1945年期間,共有110萬人在這裡被德國法西斯所害,其中包括大約96萬猶太人
  • 戰後被絞死了嗎?
    文/快哉風我們見過很多納粹死亡集中營的悲慘鏡頭,骨瘦如柴的囚犯,屍骸成山的土坑,但是,你見過那些監督種族滅絕的劊子手面孔嗎?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的男女看守們這麼多守衛中,絕大多數是持有德國國籍的德國人,少數來自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第三帝國附屬國。其中,女看守全是血統純正的德國女性,她們並非正式的黨衛軍,而是被稱為「監督員」的黨衛軍輔助人員,她們此前只是學生、售票員、營業員和家庭主婦,經過嚴格的培訓後才來到集中營充當幫兇。
  • 是什麼讓納粹德國完成了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說出來你可能一點...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熊熊燃起,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籤署了割地賠款的《凡爾賽合約》後,國內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德國國民經常連飯都吃不上。 反觀德國境內的猶太人的生活卻是截然相反。由於猶太人四處漂泊,只能靠經商為生,猶太人很會做生意,非常富有。 在當時的德國,猶太人掌握大量的財富,生活的十分滋潤。
  • 這個六臺縫紉機起家的小老頭,打造了最帥的納粹德國軍服
    圖:2014世界盃的德國國家隊 第一張是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軍官,第二張是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德國國家隊合影。圖:雨果·博斯 雨果·博斯1885年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以南的小鎮麥琴根,父母擁有一家小型亞麻內衣廠。
  • 納粹德國「人類之泉」計劃揭秘,納粹為什麼對這些孩子感興趣?
    但很快,這個計劃的內涵就得到了擴展,開始關注德國境內未婚先育的未婚母親以及他們的孩子,也就是私生子。他們經過調查如果這些私生子的父母都是「在種族方面有價值的」,也就是如果都是納粹定義的「雅利安人」,那麼就會允許這些未婚母親在由「生命之泉」提供的秘密地點生下孩子,以避免這些女性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然後如果這些未婚母親願意放棄孩子的撫養權,就會安排由黨衛隊的成員家族收養這些孩子。
  • 她是納粹首腦的女兒,人們稱她為納粹公主
    海因裡希·希姆萊,納粹德國第二號權勢人物。歷任納粹德國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長官、秘密警察(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還先後兼任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上萊茵集團軍群司令和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司令。二戰期間,海因裡希·希姆萊屬下的集中營屠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德國《明鏡》周刊評其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
  • 她是二戰戰犯後代,被稱為「最美納粹公主」,出獄後想重振納粹
    海因裡希·希姆萊(右)在希萊姆加入納粹黨派後,他的能力逐漸顯露出來,希萊姆逐漸被重用,乃至於他的官位步步高升。後來,希萊姆成為德國蓋世太保的頭目,他的隊伍甚至可以控制整個納粹。因此希萊姆也被人們稱為「二戰最大劊子手」。在二戰時期,希萊姆的部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戰爭後期,德國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局勢岌岌可危。這時候希萊姆想到了談判,他希望能夠和平解決。因此希萊姆不聽指揮,單獨和美英兩國談判。也就是在這時,他被解除了任何職務。希萊姆逃亡被俘虜後自殺,一代梟雄的結局潦草收尾。
  • 比摩薩德還要恐怖的猶太人復仇組織,戰後追殺納粹於無形之中
    戰後這個組織追殺納粹於無形之中,其殘忍手段讓摩薩德也是甘拜下風! 那麼,這個神秘的「猶太人復仇組織」到底有多恐怖呢?他們的復仇行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猶太人復仇組織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納粹德國戰敗,曾經不可一世的納粹們受到了正義的審判。 在舉世矚目的紐倫堡大審判中,納粹在二戰中,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罪行被世人皆知,人們在震驚的同時,紛紛強烈要求對這些納粹戰犯嚴懲不貸!
  • 德國蓋世太保頭目希姆萊自殺之後,他的貌美女兒後來怎麼樣了?
    海因裡希·希姆萊,1900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918年參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退役,曾辦過養雞場,1925年加入納粹黨。1934年,海因裡希·希姆萊成為德國秘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頭目、將衝鋒隊發展為控制著整個納粹帝國的龐大組織——黨衛軍。
  • 重複一千遍的謊言,一份理解納粹德國的書單
    魏瑪時代本就誕生於一戰之後,在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忍耐、反思中孕育,也隱下了某種爆發的原動力。由此,不難理解緊隨其後那場惡夢的到來。在納粹德國時期,猶太人、語文學者克萊普勒寫下了這段話。納粹主義是通過一句句的話語、常用語和特定句型潛入眾人的肉體與血液的。在其最為「艱難」作品《第三帝國的語言》中,克萊普勒剖析了這些「砷」發生作用的過程,即在第三帝國時期語言墮落為法西斯暴力的工具。這是一位語言和文學家在無望時代,不想成為幫兇而實施的自我拯救。
  • ...二戰歷史避免悲劇重演|柏林|德國_歷史|二戰|納粹德國|反猶主義
    △柏林街頭的塗鴉繪製著《安妮日記》作者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的5月8日,隨著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正式結束。自此以後,德國各界對戰爭的反思就不曾停止過——多任領導人在國際公開場合道歉、對二戰納粹戰犯的審判追訴仍在持續進行、每年在集中營舊址或是博物館都會舉辦紀念活動。
  • 德國二戰罪行反思很徹底 96歲前納粹老兵恐進監獄服刑
    據路透社消息,近日負責審理前納粹黨衛軍成員奧斯卡·格勒寧(Oskar Groening)案件的檢察官提出了新的醫學報告,要求法院儘快執行入監判決,格勒寧的律師表示抗議,並也已提出抗告聲明。奧斯卡·格勒寧現年已96歲,在2014年9月,被德國的檢察官指控其在集中營的期間涉嫌幫助謀殺,2015年7月判處了4年有期徒刑,但由於身體原因並為並未在監獄服刑。圖為奧斯卡·格勒寧受審照片。奧斯卡·格勒寧出生於1921年6月10日,19歲時瞞著父親加入黨衛軍,21歲時被派往奧斯維辛集中營,2年後,在1944年被派往前線作戰。
  • 疫情下的德國二戰結束紀念日:此刻孤寂恍若1945年
    75年後的今天,德國原本計劃以隆重的儀式去紀念盟軍從納粹手中解放這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正式止戰,新冠疫情的暴發卻讓人們不得不略去了絕大部分紀念計劃。 8日中午,德國總統、總理、聯邦議會上下兩院議長和聯邦憲法法院院長五人來到紀念戰爭與暴政死難者的柏林新崗哨獻花圈。
  • 納粹黨徒是如何順利逃出德國,躲過人民審判的?
    ,德國法西斯裡的大多數納粹黨徒已經完全意識到德國戰敗已成定局。 ▲傳說中載有300噸「納粹黃金」的裝甲列車 這些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們已經預料到在戰爭結束後,但凡清算的時刻一旦到來,軍事法庭將會如何對待他們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惡棍過去的所作所為
  • 納粹殘酷計劃「生命之泉」,二戰時期上萬挪威女性幫德國人生孩子
    「生命之泉」營地如果僅僅是在德國,那還就算了,畢竟納粹遲早會灰飛煙滅,德國社會還是會接受這些孩子,然而更糟糕的是,德國人把這項措施推行到佔領區!上文說了,在德國人看來,雅利安人並不只是德國人啊,只靠德國人生孩子,那速度就太慢了,所以納粹還把主意打在了其它北歐國家身上。1940年,德國入侵挪威並成功佔領挪威全國,30萬德軍進駐挪威。
  • 戰敗國怎麼拍二戰:德國反思,義大利賣萌,日本你懂的
    1951年9月,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公開向納粹政權的受害者道歉,並呼籲「有責任作道德和物質上的補償」,拉開了德國「懺悔文化」的序幕;又過20年,著名的「華沙之跪」,更是把懺悔文化推到了頂點。《最後的橋》展現了德國士兵徒勞的抵抗這二十年裡,德國關於歷史檢討、納粹批判的文史哲作品不計其數,電影人也沒閒著,越來越多的導演把鏡頭對準「第三帝國」。
  • 《冒牌上尉》:19歲少年逃兵的劊子手生涯,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說起德國,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寶馬、奔馳等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再有就是日耳曼人嚴謹和一絲不苟的作風,同時又是一個盛產哲學先賢的國度。當然,二戰與納粹也是無法繞過的話題。德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反思及其深刻程度,與他們的奔馳車一樣馳名世界,前有《浪潮》對法西斯主義的集體異化,後有《我們的父輩》寫實手法下戰爭中小人物漸漸被放大的惡。
  • 此納粹元帥,戰後本已判無期,卻求盟軍判死刑
    不過,在德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卻出現令人驚訝的一幕,一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納粹戰犯,竟求盟軍判處自己死刑。他是誰又有著怎樣的傳奇呢? 德國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 這位求死的納粹戰犯就是德國海軍元帥埃裡希·雷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