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解讀丨德國納粹為何選擇集中營式大屠殺

2021-02-13 風聲評論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歐洲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1940年至1945年期間,共有110萬人在這裡被德國法西斯所害,其中包括大約96萬猶太人,75000名波蘭人,19000名吉普賽人以及部分的德國政治異見分子。1945年1月27日,奧斯威辛集中營被解放,包括130名兒童在內共7000名倖存者獲救。2015年1月27日,是它解放的70周年紀念日。

德國納粹野蠻的行徑,震驚了全世界。沒有人想到,「高貴」的德意志人居然做出了如此無恥下流的事情。也許有人知道納粹殺害了猶太人,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想到數量如此之大、手段如此之殘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悲劇,可以用慘絕人寰一詞來形容。

雖然屠殺規模如此之巨,但也許有人會問:從效率上看,集中營大屠殺並不是最有效的殺人方式,他們完全可以將所謂的劣等人或反抗者就地處決,而不是千裡迢迢將人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人們不禁要問,納粹為何選擇如此不可思議的集中營式大屠殺?

沒有真相便沒有真正的反思,只有建立在真相基礎上的反思才能杜絕慘劇重來。奧斯維辛倖存者、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埃利•維厄塞爾說,他至今都想不明白,那些受過良好教育、遵紀守法的公民怎麼會在白天用機關槍掃射數以百計的兒童和及其父母,然後晚上欣賞席勒的詩和巴赫的音樂?從事後發現的圖片可以看到,劊子手們笑得如此開心,顯而易見,他們並不是心懷內疚,而是心情放鬆愉悅。這一點足可證明,他們屠殺猶太人、宗教和政治異見者時是多麼的心安理得。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無論是大屠殺的決策者還是執行者都清楚知道,對劣等民族、老弱病殘和政治異見者進行大屠殺是有悖於文明、進步理念的。令人不解的是,一個社會文明已經達到很高程度的國家為何會發生納粹大屠殺這樣慘絕人寰的事件?這種暴行為何沒有被及時制止?

集中營式的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德國納粹高舉了文明進步這面大旗。他們知道,如果在光天化日之下實施大屠殺,會被世人譴責,因此必須秘密殺人,而在集中營搞大屠殺,就可以達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如果沒有正大堂皇的殺人理由,就無法說服自己的國民,更無法讓劊子手心安理得地進行大屠殺。

這個理由就是「勞動才能自由」(Arbeit macht frei)。納粹領導人讓屠殺者相信,他們最初的目的並非就是屠殺,而是給集中營的人自由的選擇:接受勞動改造,成為高貴文明的人,則可以獲得生存的機會。如果拒絕改造,當然就是死路一條;如果失去勞動改造的能力,就沒有必要再活下去。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納粹在集中營進行大屠殺的優先順序:反抗者死、老弱病殘者死。由於有了這個「正當」的理由,劊子手們殺起人才毫無顧忌和思想負擔,反而成了一項神聖的使命。

洗腦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便是集中營的被關押者也有人對生存和自由懷抱希望。他們甚至認為,只要真心接受勞動改造,他們也會有活下去的機會。有人甚至還談戀愛,在集中營過起了甜蜜的生活。即便是集中營的倖存者,當時也有人並不知道毒氣室的存在,也不清楚那麼多人為何突然有去無回。

但事實是殘酷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後,超過150多件黨衛軍醫生所用來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這些二戰時期的物品被稱「歷史上最黑暗時期的遺物」。 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發言人宣布:「這是過去幾年裡對奧斯維辛遺物最大的發現之一。」這些器具當時被藏在奧斯維辛二號營的一個「封閉的區域」,器具曾致無數人死亡。所有這些器具都歸屬被稱為「奧斯維辛的魔鬼」的黨衛軍醫生卡爾•克勞伯格(Carl Clauberg)所有。克勞伯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濫抓囚犯進行醫學實驗,尤其是給婦女做絕育手術,數百人成了他的實驗對象。而奧斯維辛二號(比克瑙)則是一個滅絕營,其主要任務是在毒氣室進行大規模屠殺。

教訓是令人慘痛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防止納粹大屠殺重演,就必須牢記和反思這一暴行,並從中吸取教訓。儘管奧斯維辛集中營獲得解放,後人也對這一慘劇進行了反思,但還遠遠不夠。後人必須記住這樣的真相:不要盲目聽信任何有組織、有計劃的宣傳,而要看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如果一個政府標榜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犧牲個人利益,那麼這個政府的動機就值得懷疑;如果國家隨意抓捕公民,不經過審判就可以將其投入勞動改造和勞動教養,那麼這個國家就意味著邪惡;如果一個國家不給人自由生育的機會而強迫婦女墮胎或做絕育手術,那麼這個國家就是人間地獄。

薩達姆和卡扎菲們必須明白,任何暴行終將得到清算,正義的審判會遲早來臨。不要以民主法治行獨裁專制之實,不要以文明進步而欺凌弱勢群體。不要以改善城市面貌而驅趕小商小販,更不要以經濟發展為目的實行強拆。如果這些現象依然存在,那麼這個國家無疑就是一個大號的集中營。對統治者而言,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民眾自由表達,是統治者保持清醒頭腦的最好方式。劊子手們也應該清楚,執行上級命令成不了推脫罪責的藉口。即便是找到了「勞動才能自由」這樣的理由,你也必須問問自己:為什麼只有通過勞動改造才能獲得自由?自由和生存是人天賦的權利,為何必須通過勞動改造這樣一條路徑才能獲得?即便你沒有拒絕上級命令的能力,但你有槍口抬高一寸的權力:讓被關押者獲得更多的人道照顧,讓更多的人獲得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醒普通民眾,對權力要時刻保持警惕。獨立思考,對權力說不,這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如果一味相信權力和宣傳,那麼奧斯維辛的悲劇就會一直繼續上演。

作者系留德學者、經濟史博士。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為何連德國納粹都感到驚駭?原來日軍幹了這事兒!
    今天,我通過一位當年親眼目睹南京大屠殺的德國納粹,對這場大屠殺的認知來揭露日軍的暴行。 這位當時住在南京的德國納粹是這樣評價南京大屠殺道:「南京大屠殺的殘暴景象實在觸目驚心,讓我感到驚駭不已,南京大屠殺簡直是「野獸機器」的暴行。」
  • 從碎玻璃之夜,到納粹反猶「大屠殺」,德國排猶情緒高漲的導火索
    一戰後,德國人普遍為戰敗感到羞恥,在原德軍總參謀長古德裡安和納粹的鼓動下,德國民眾心中的那種民族自豪感開始畸形發展,極端民族主義和排猶主義思潮開始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大地上瘋狂生長。費舍曾這樣說道"在納粹德國的學校裡,教唆學生去憎恨猶太人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 是什麼讓納粹德國完成了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說出來你可能一點...
    時至今日,以色列每年都會在大屠殺紀念日來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當天全國鳴笛2分鐘,期間全國人民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悼念默哀,永遠銘記這段猶太民族最黑暗的歷史。 而這種令人膽寒、不可想像的罪行,真的是因為當時所有的納粹都想要屠殺猶太人,納粹都是極端邪惡的嗎?
  • 納粹德國的逃亡者
    其中,愛因斯坦、卡西勒和弗洛伊德是少數在大屠殺開始前就得以逃離德國的猶太知識分子。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個卓越的物理學家,但他對政治的敏感程度也是極高的。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國總理,德國進入納粹時代。就在同一天,愛因斯坦攜妻子愛爾莎一道,成功逃離德國,踏上了去美國訪問的旅途。
  • 教皇曾是希特勒支持者,支持納粹大屠殺
    教皇曾是希特勒支持者,支持納粹大屠殺梵蒂岡是很多基督教人心目中的聖地,教皇更是上帝在人世間的使者,然而近來歷史學家卻發現了一個歷史上最獨特的教皇,他被人稱作希特勒的朋友,是納粹德國大屠殺的幫兇。現如今梵蒂岡決心解封檔案,讓世人了解真相!
  • 專訪歷史學家埃文斯(上)丨納粹上臺是德國人民的選擇嗎?
    在與幾位助手一同工作18個月之後,為法庭提供了長達740頁的證言,有力地證明了大衛·歐文在其書中常有嚴重的歪曲史實的地方,確是一名「大屠殺否認者」。這成了埃文斯學術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點,他在訪談中表示,正是因為這個經歷,他才決心要撰寫一部納粹德國通史。這場案件在當時的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引起了極高的關注,埃文斯也因其發揮的關鍵作用,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公共人物。
  • 夏芊若:德國納粹時期的「黑色教育」
    如今在德國,維護人的尊嚴已成為全體國民自覺自愿奉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德國憲法的第一條就是:「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尊重和保護它是國家全部權力的職責。」第二條是:「為此,德國人民確認不容侵犯和不可轉讓的人權是每個人類集團、世界和平與正義的基礎。」
  • 關於「第三帝國」的圖書成為近期熱點,多重視角看納粹德國
    雖然其中以引進的著作為主,但是,我國德國史研究專家鄭寅達、陳暘合著的《第三帝國史》卻是為數不多的原創著作。作者:孫重人鄭寅達和陳暘是中國長時間深耕納粹德國歷史研究的一對師生。鄭寅達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陳暘博士作為鄭寅達教授的高足,是中國德國史研究領域的新銳。師生二人持續接力,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在納粹德國史領域精研思索,鑄就了這部引人關注的著作。
  • 為排除異己,希特勒喪心病狂的種族大屠殺,最終卻害慘了德國人
    二戰期間,為了排除異己希特勒喪心病狂的制定了種族大屠殺計劃,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決定最終卻害慘了德國人。1945年,蘇聯已經攻入了德國,更是有數百萬德國人直接被趕出了自己的家園。曾經有一名負責接管德國斯德丁市的官員對此作出描述,他表示當你走進城市裡的房屋時,一切如故,家裡井井有條,唯獨沒有德國人。
  • 為何納粹如此仇恨猶太人?一場千年的恩怨,難怪希特勒這麼殘忍
    其中,幾場歷史罕見的大屠殺,讓我們見識到了人性當中的惡,如發生在我國的南京大屠殺,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這兩場大屠殺,完全是一種喪失人性的行為。相對於日本侵略者因為貪婪和殘暴,做出這種喪失人性的行為,納粹這種純粹的屠殺顯得很不合理。德國在那時已經完全控制了波蘭、德國等地區,完全不必要做這種屠殺行為,他們更像是與猶太人有仇,為了殺而殺。為何納粹分子如此仇恨猶太人呢?
  • 二戰結束76年,德國的納粹審判仍在繼續
    據「德國之聲」報導,德國伊策霍(Itzehoe)檢方在一份聲明中稱,這名女性1943年6月至1945年4月是斯圖特霍夫集中營指揮官的秘書和速記員
  • 關於那場南京大屠殺,我們為什麼要感激一個名叫拉貝的德國人?
    很多人或許只記得他是一個納粹黨員,是一個納粹德國的國民……於是乎,很多人對於我們如今感激這個叫做拉貝的納粹黨員十分不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是該寫一些東西了」。一提起納粹,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瘋狂的希特勒,慘絕人寰的集中營、焚屍爐以及猶太人絕望的吶喊,因而,在很多人的眼中,納粹就是魔鬼的代名詞。可是,我們不得不說,在納粹黨之中也是有不少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義人」,如那位被世人敬仰的拉貝先生。
  • 德國反思納粹上臺教訓
    「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 柏林「恐怖地帶博物館」曾是納粹蓋世太保總部所在地,現在常年舉辦各種歷史展覽。默克爾當天為題為《柏林1933——走向專制之路》的展覽揭幕並發表主旨演講。她在回顧納粹上臺的歷史後指出,當年納粹能夠犯下滔天罪行,德國社會也有責任。一部分精英分子加入了納粹黨,更多的人則對納粹暴行保持沉默。
  • 一個你不曾了解過的納粹德國 | 理想國線上沙龍NO.1
    第三帝國的日與夜:二戰、大屠殺之外,一個你不曾了解過的納粹德國理想國·線上沙龍 N0.1嘉賓:高林時間:3 月 31 日( 周二 )20:00掃碼進理想國Bilibili直播間即可參與關注Up主可準時獲取活動提醒活動介紹第三帝國並非一個新鮮話題,提及納粹德國,我們會條件反射般地想起許多關鍵詞:二戰、大屠殺、集中營、猶太人……而在此之外,我們對納粹德國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
  • 講座丨高林:納粹的上臺真的是靠民主制度和人民的選擇嗎?
    提起納粹,一般中國人最熟悉的或許是二戰初期的閃電戰,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及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和毀滅。對於納粹究竟是如何上臺的,我們一般人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即——納粹是依靠合法的民主選舉上臺的。我們的傳統敘事把納粹德國只當成某種魔鬼般的不可理喻的存在,以及以理性著稱的德國人陷入了集體性的迷失。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納粹德國迫害的猶太人到底有多慘?
    李三萬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屠殺了數百萬猶太人,那麼,猶太人在二戰中到底有多悲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屠殺了數百萬猶太人,那麼,猶太人在二戰中到底有多悲慘?
  • 納粹德國自稱「第三帝國」,那「第一」和「第二」是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國總理,納粹德國正式建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納粹德國並不是德國當時的正式國名。
  • 克服過去——柏林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歷史啟思
    「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通稱為「大屠殺紀念碑」,位處於柏林市中心地區,愛伯特路(路名以威瑪共和國首位總統之姓氏命名)旁,北鄰歷史性建築物布蘭登堡門,南接波茨坦廣場。這個地點的選擇也頗具有深厚的歷史象徵意義。這一地區不僅是前納粹德國的權力統治中心,如今也是柏林的政治與行政中心,距德國聯邦議會和總理府等國家機關僅咫尺之遙。同時它還緊鄰使館區和動物園。
  • 楊夢︱從奧斯維辛到南京:中國的納粹屠猶教育
    根據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及其幫兇共殺害了大約六百萬名猶太人,這種有組織的、官僚的、國家支持的迫害和謀殺活動被稱為納粹屠猶。研究納粹屠猶的國際權威專家鮑爾教授特別指出,「無論你生活在中非、中國、南太平洋,還是瑞士,你必須意識到種族滅絕屠殺的危險。納粹屠猶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要使人類儘可能遠離極端形式的大規模屠殺行動」。
  • 大屠殺的目光倫理 ——西方電影的大屠殺話語及其困境
    往往是這些細節洩露了大屠殺電影的秘密,對解讀影片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停留在西方電影帶給我們的大屠殺集體記憶層面,就很難不採用某種通行的抽象人性去理解影片的意義。首先,大屠殺(Holocaust)與歷史上的屠殺(massacre)不同。massacre的含義比較寬泛,而大屠殺的死亡規模要更大,但數值上的優勢並不是Holocaust區別於massacre的本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