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丨高林:納粹的上臺真的是靠民主制度和人民的選擇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提起納粹,一般中國人最熟悉的或許是二戰初期的閃電戰,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及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和毀滅。對於納粹究竟是如何上臺的,我們一般人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即——納粹是依靠合法的民主選舉上臺的。我們的傳統敘事把納粹德國只當成某種魔鬼般的不可理喻的存在,以及以理性著稱的德國人陷入了集體性的迷失。但實際上,在全球化日漸退潮,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愈發強勢的今天,搞清楚納粹是如何以及為何上臺,隨著記憶的消退變得越來越重要。

理想國M譯叢於2020年2月出版了兩本新書——《第三帝國的到來》和《當權的第三帝國》。這兩本書是理察·J.埃文斯「第三帝國三部曲」中的前兩本。理察·J.埃文斯是享譽歐洲史學界的歷史學家,也是納粹研究的專家。這套著作在英國出版的時候引起非常大的震動,迄今為止也都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關於納粹德國的一部權威的全史。本書整合了半個多世紀,從1945年之後對納粹德國將近五十幾年的研究資料,從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等角度全景式講述納粹德國,而且這套書的目標讀者是那些普通讀者,那些對納粹德國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想要知道更多的普通人。

鑑於疫情的影響,2020年3月31日晚,理想國譯叢邀請了《皇帝圓舞曲:從啟蒙到日落的歐洲》一書的作者、微信公號「青年維也納」的負責人高林先生在B站上做了一場線上直播分享,主題是「第三帝國的日與夜——二戰與大屠殺之外的納粹帝國」。本文整理自講座內容。

怎樣判斷一本關於納粹德國的書的好壞?

理想國請我來講這個,主要意圖是讓我告訴大家,埃文斯這兩本書是很好的。我準備用一個曲折的方法來談談這本書到底好在哪兒。怎麼才能曲折地談一談呢?我準備泛論,告訴大家怎麼看一本關於納粹的書是好還是壞。

我們知道納粹的歷史可以非常簡單的分成兩類,一類是有人氣的,也是好講的。比如制服,比如武器裝備,比如納粹的各種戰績,比如納粹的黑科技,這些東西都是能吸引你眼球的。但納粹也有一些東西是不為人所知,不為大家所關注,而且講起來非常麻煩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納粹歷史裡面灰暗的部分,或者說是很多作家想要避免的部分。我們怎麼看一本書寫得是好還是壞?如果這本書是一本專著,比如它講的就是納粹德國的軍服,那就沒什麼可說的。它講的就是納粹德國的坦克或者裝甲車,那也沒什麼可說的。但如果是一本像埃文斯這樣的書,它是一本全面的第三帝國的歷史,你怎麼看他寫得好還是壞?你就從這些灰暗的角度入手,你看他究竟是詳細地給你講,還是在這個問題上人云亦云?從這個角度可以很快判斷出一本關於第三帝國的書究竟寫得是好還是壞。

第三帝國裡面的哪部分是最明顯的灰暗部分?我們舉一個例子,正好是今天的主題,那就是納粹怎麼上臺的。為什麼我們說納粹怎麼上臺是一個灰色地帶?首先在於,納粹自己對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表達,納粹在它的執政期裡面一再塑造納粹是被人民所選擇的神話。在二戰結束以後,德國的那些學者為了深刻反思德國的戰爭罪行,他事實上繼承了納粹給自己塑造的這個神話。你想想看,你製造如此之大的反人類的罪行,把整個歐洲變成一片戰場,把德國變成一片焦土,這時候有一個學者站出來說,我們納粹執政還不就是施萊歇爾、巴本和興登堡嗎?這種話你說給盟軍,盟軍也不會接受。你說給任何一個國家的學者,他們也不會接受。那怎麼辦?為了讓你的反思顯得深刻,為了讓你對納粹的罪行反思顯得深刻,你只有把它和德國的民族性、德國的文化、德國的歷史連在一起,而一旦你把它和這些連在一起,最好的角度剛好就是納粹自己塑造的那個神話,那就是人民選擇了納粹。

一旦一個學者把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上升到民族的、思想的、文化的程度,他說什麼都對,大而化之,只要你把範圍放得夠大,你怎麼說都是對的。一旦德國學者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其他國家的學者,最簡單的辦法自然就是跟著他們走。在納粹研究問題上,德國學者是有先天優勢的,因為他們懂德語。而英語世界裡的學者,想要在這個問題上戰勝德國學者就很難。而一旦德國的主流學界在這個問題上都採取了這種大而化之,或者上升到思想的、文化的高度,這時候你再想想看,什麼人才能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從政治性的角度去分析納粹的上臺呢?那就是記者。

我們看到關於納粹上臺的書,德國人寫的兩本書,一本是七十年代一個記者寫的,一本是本世紀初兩個德國記者寫的,他們全是記者。記者跟我一樣,有一種本能的對思想的厭惡,所以他喜歡從具體的事實出發。這就是為什麼在德語學界裡面,我們所能看到的有中文版的書大多都是記者寫的,就是從政治角度去論述。而埃文斯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也是從政治的角度去解釋納粹的執政,這就要轉到我們今天的第一個主題,那就是納粹究竟是怎麼執政的。

人民選擇的神話

我們來討論今天的第一部分,納粹是怎麼執政的。關於這個我們可以分成兩個問題,第一,特別簡單的一個問題,納粹真的是人民選舉上臺的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最好的選擇是你去看埃文斯的這本書。我大概來講一講。

說納粹是人民選擇的,如果納粹是人民選舉它上臺的,在魏瑪共和國的體制裡面,其實納粹有兩條道路可以通過人民對它的支持上臺。第一條路,通過總統選舉。在第一輪總統選舉裡面,如果有人直接過半數,那就直接當選。如果沒有任何人能過半數,在第二輪選舉裡面得票最多的人當選,這是總統選舉。另外一種是議會選舉,也就是說不以希特勒為候選人,而是以納粹黨為候選人。如果納粹能夠得到議會裡面超過50%的票數,它也可以被人民送上內閣,成為總理。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納粹通過人民的支持而當選。但是,這兩個機會在1932年都給了納粹黨,1932年整個德國連續舉行了三次選舉。首先是上半年的總統選舉,這次是興登堡和希特勒競選,希特勒失敗了。在這一天的夏天和這一年的冬天又連續舉行兩次議會選舉,納粹黨的得票率分別是37.4%和33.1%,也就是說事實上納粹從來沒有通過任何一種方法得到多數德國選民的支持。如果納粹不是人民選舉上臺的,它是怎麼上臺的?這個我們就要解釋一下魏瑪共和國的體制。

1923年魏瑪共和國期間的軍人。 東方IC 資料

很多人把魏瑪共和國類比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兩個共和國確實有很多共同點,它們都是妥協的產物,它們也都是某種有限制的民主政治的一種體現。但事實上魏瑪的體制和第三共和國是不同的,魏瑪有兩個不同的權威,一個是由人民普選產生的共和國總統,一個是由議會多數票所支持的內閣總理,這兩個合法性,也就是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都可以給一個內閣帶來足夠的合法性。但這兩個授權的方式又同時都是由人民所選舉產生的,換而言之,他們在合法性方面是彼此對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二元體制,而這種二元體制正是第三共和國所沒有的。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它其實更像1848年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也就是路易拿坡侖總統和當時的法蘭西共合國的議會,它是這種二元政治。

在這種二元政治裡面,魏瑪共和國的體制是怎麼運行的?如果一個內閣能夠得到多數票的支持,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議會多數票所支持的憲政內閣,他其實可以繞開總統,甚至可以和總統分享共和國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總統就是一種統而不治的國家象徵,他更多的是對軍隊帶有某種權威,而且這種權威來自興登堡總統個人。因為我們知道,在艾伯特當總統的時候,共和國總統對軍隊沒有太大的權威。

為什麼希特勒能上臺?他只拿到37%的選票,他為什麼能夠上臺?因為在二十年代末德國出現一種新體制,叫做總統內閣。什麼是總統內閣?對總統內閣產生的原因,卡爾施密特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解釋,那就是德國的議會失去了建設性多數。這句話什麼意思?德國的議會裡面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可以支撐內閣的多數,各個主要政黨都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執政聯盟。但是一旦他們要起來反對,也就是當內閣提出某項法令而議會想要反對的時候,是會出現一個穩定多數的,這就是所謂的消極的、非建設性的多數。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一個典型的議會民主制的國家,比如英國,也就是說你的內閣提出什麼法案都會被議會否決,那怎麼辦?政府有會停擺,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解散議會重選,如果選出來的以後你的議會依然得不到多數,你只有自己辭職。新內閣還得不到多數,那就只有繼續重選。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議會民主制國家不會給這種消極的非建設性多數留有空間,他會一直逼迫人民對國家事物做出一個明確的判斷,形成一個有建設性的多數。但這個正是魏瑪共和國的體制所沒有的,魏瑪共和國的體制在它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議會的這種非建設性多數。因為我們知道在德國的歷史上,德國的議會從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議會開始一直就是非建設性多數,俾斯麥給它設計的角色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從1867年-1918年之間一直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從1919年開始負責任了,維持了大概十年共和國的存在,到二十年代末又開始不負責任,而這個正是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設計者所考慮到的,所以他給魏瑪共和國設計了一個雙頭政治,一個雙重權威,當內閣無法得到議會多數票支持的時候,他是可以拋開議會找總統籤字。魏瑪共和國的總理不需要是議員,也不需要是德國人。為什麼希特勒到1932年才搖身一變變成德國人?因為他1932年要參加共和國總統的競選。總統必須是德國人,但總理誰都可以,這是魏瑪共和國的一個奇妙之處,這也是魏瑪共和國能夠讓議會的消極多數存在的一個根本原因。你們可以繼續鬧,你們儘管鬧下去,我去找總統,只要你們別來妨礙我就行,這就是總統內閣產生的原因。

這種非建設性的多數,其實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不僅僅在整個德國的層面存在,實際上在各邦也存在,尤其是我們要考慮到魏瑪共和國的奇妙體制,它是有6000萬人口的共和國,在6000萬人口的共和國之下還有4000萬人口的普魯士共和國,也就是共和國的普魯士邦。在普魯士邦裡面同樣出現這種非建設性多數,這時候解決方案有兩種。我們先看普魯士邦是怎麼解決的。

普魯士邦有一個特別鐵腕的政治家,這就是所謂的赤色沙皇奧託布勞恩,奧託布勞恩是一個社會民主黨人,他作為左派執政者和當時的聯盟黨聯合起來,組成非常強有力的內閣,他對非建設性多數的解決方案是修改憲法,除非你們能夠形成一個有建設性的多數,也就是說你們能夠組成一個執政聯盟,否則本內閣將一直執政下去,這是普魯士政府長期執政一直到被普魯士政變推翻的原因。

而在德國層面,沒有一個奧託布勞恩,這時候大家怎麼辦?於是有人提出一個辦法,那就是議會雖然不能支持一個內閣,但是因為議會分裂成無數的黨,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議會各政黨之間的分裂狀態,讓它不足以推翻一個內閣,這樣我們就可以讓這個內閣依靠總統的授權、總統的非常立法權繼續執政下去。

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總統內閣一共有四位總理:第一位非常著名,來自中央黨的飢餓總理布呂寧;第二個原本是中央黨右翼,後來變成一個顯貴內閣總理的巴本;第三個是無黨派的國防部長施萊歇爾;第四位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換而言之,阿道夫希特勒實際上是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個總統內閣的總理,他不是被人民的選票送進內閤府的,相反他是靠總統的任命進入內閣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說希特勒的上臺不是人民選舉的結果,但他的上臺是合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希特勒事實上是不違背魏瑪共和國憲法的。

希特勒在競選期間發表演說。

希特勒之後的奪權是否同樣合法?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來看看,依照魏瑪共和國憲法,大總統一旦去世,內閣總理可以代行總統職權。也就是說1934年當興登堡總統逝世的時候,希特勒代行總統職權也是合法的。而如果希特勒成為內閣總理,和作為內閣總理的希特勒代行大總統職權,這兩樣都是合法的,我們能不能說1934年的國家元首法就是合法的呢?其實剛好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1932年納粹黨自己修改了憲法。1932年納粹黨擔心當時的總理施萊歇爾一旦在興登堡總統逝世之後可以代行大總統職權,於是他們修改了憲法,規定一旦大總統逝世,代行大總統職權的不是內閣總理,而是最高法院的院長,這是納粹黨自己制訂的憲法修正案。但是到了1934年興登堡總統終於死了的時候,納粹黨卻不遵守這條法令,他先讓陸軍向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效忠,然後做了一次公投,然後就頒布了元首法。換而言之,我們如果把納粹執政分成幾類,希特勒作為總統內閣的總理,他的上臺是合法的。但是他代行大總統職權,甚至把總統和總理合而為一,成為國家元首,這一條是不合法的,而他之所以不合法,正是因為他1932年自己做的選擇。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希特勒的上臺不是人民的選擇,反過來我們就可以談一個更深入的問題,那就是究竟什麼讓希特勒上臺的。

希特勒是如何走向權力巔峰的

這個問題常見的解釋有很多種,埃文斯的書裡面也一一列舉了,我們在這裡可以一個一個地看看。最常見的一種理由就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1929年的經濟危機導致希特勒上臺,這幾乎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常見的一種關於納粹上臺的理論。這個理論對嗎?這個理論甚至讓很多政治家都接受了。我們打個比方,在《巴爾幹兩千年》裡的一個作者去採訪奧地利自由黨的一個政治家,因為在他眼裡奧地利自由黨就是納粹,他就想方設法引誘那個哥們說你怎麼看?那個人特別坦蕩的跟他說,老兄你別這麼跟我說,我告訴你,在我和人民之間永遠隔著一場經濟危機?

這句話什麼意思?也就是說,被人看作是納粹的人,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是納粹的人,他認為他和人民之間、他和執政之間隔著一場經濟危機。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歷史,或者我們直接看埃文斯這本書就會發現,在納粹和人民之間真的隔著一場經濟危機嗎?這可不一定。實際上在二十年代的德國發生兩場經濟危機。在二十年代初,德國發生一次惡性通脹,1923年正是這次魏瑪的惡性通脹的高潮。這一年還發生了什麼事?就是希特勒的啤酒館政變。也就是說,實際上納粹黨之崛起、希特勒之崛起,他靠的是兩次經濟危機。第一次經濟危機是惡性通脹,這次惡性通脹讓大部分人的存款全都歸零,尤其讓那些中產階級的財產一夜之間清零,這些人完全崩潰,他們支持了納粹。而納粹想利用一次武裝鬥爭,像墨索裡尼進軍羅馬那樣進軍柏林,結果被輕鬆地摁掉,於是希特勒在1924年以後重組納粹黨,決心選擇走一條合法的路線,這就是之後納粹黨的選舉。

從1928年納粹第一次參加全國選舉,當時它的得票率是百分之二點幾,這也是埃文斯反覆說的,納粹的得票率不足3%,它只拿到2.8%的選票。但是在這以後,1929年的經濟危機讓納粹黨的得票率翻了好幾倍,1930年它的得票率是18.3%,1932年是37.4%,這樣的得票率翻番確實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分不開。

但是,我們能說1929年的經濟危機一定導致納粹執政嗎?其實不是這樣,你們想想看,兩次經濟危機帶來的惡果是不同的,1923年為高潮的那次惡性通脹讓中產階級的財產歸零,1929年的那次惡性通縮讓中產階級的收入歸零,這就把一個人逼到絕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可以看到整個德國的普遍極端化。這一點可以看到納粹上臺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魏瑪議會制民主的失調,魏瑪議會制民主的失靈。為什麼魏瑪的議會制民主會失靈?

經濟危機所導致的最大影響,從政黨的得票率上來說,最大的影響是什麼?那就是納粹黨的異軍突起,從2.8%到18.3%翻了將近十倍,從18.3%到37.4%翻了兩倍。選民總數是不變的,納粹黨異軍突起,什麼人的票集中到納粹黨這呢?我們來看看其他政黨就可以知道。

事實上我們發現,和納粹黨並駕齊驅的幾個主要的黨,我們用縮寫來說。德共,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中央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因為他們今天還叫聯盟黨,所以我們管它叫聯盟黨。這三個黨的得票率是波瀾不驚的,這一點也是我們下面馬上要談的。什麼人的得票率崩潰了呢?就是主張自由放任的,主張自由主義的,主張自由競爭、自由資本主義的那個黨,這個黨從當年的20%的得票率一夜之間跌到百分之零點幾,千分之幾的得票率。換而言之,這時候我們再看三十年代的德國大選就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主張自由放任的黨已經完了,因為人民崩潰了,人民的生活垮了,所有人都希望政黨能夠出來幹預,國家能夠出來幹預。這時候我們再看這幾個黨,納粹是右翼的,但納粹也主張社會主義。德共是極左,社會民主黨是溫和左翼,這兩個黨也主張國家幹預,甚至主張馬克思主義,對希特勒來說他們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黨,所以這兩個黨也是主張幹預的。唯一一個波瀾不驚的聯盟黨,他們是自由主義的嗎?其實不是,你們看看今天德國最大的兩個慈善機構是誰的?一個是天主教的,一個是新教的。也就是說,連這個聯盟黨也依然是一個溫和的國家幹預的和追求社會福利的黨。也就是說,到三十年代,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經失去了影響力,所有選票全都集中到主張國家幹預的政黨上面。

納粹德黨國會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納粹的異軍突起就會發現,納粹實際上是右翼政黨的一次重組,也就是你們那些過去主張復闢的、主張溫和的自由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的人,現在已經吸引不到人民的支持,但這些人民還在,怎麼辦呢?於是我們需要一個主張國家幹預的右翼黨,這個黨就是納粹黨。但這就能解釋納粹的執政了嗎?依然不能。我們來看看納粹的選票,納粹選票的上升固然有右翼黨的崩潰和重組,但其實納粹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投票率的上升。納粹黨的得票率跟投票率是高度一致的,這說明納粹黨從新的競選手段、新的宣傳手段裡面得到的好處是最大的,它吸引了那些原本不願意出來投票的,那些過去不參加大選的人,一旦他們到了投票站裡,他們就投給納粹黨。

這就要說到納粹黨對新技術的利用,這種利用裡面包括什麼呢?包括廣播,包括唱片,包括用飛機運希特勒在全國各地跑,這在1932年是非常明顯的,當時納粹黨租了一架飛機,把希特勒送到全國各地,這是1932年納粹黨得票率暴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即便如此,所有這幾條納粹黨的新的宣傳手段,人民對國家幹預的呼聲的提高,還有傳統右翼黨的崩潰,這些就能解釋納粹的執政嗎?依然不能,因為納粹最高得票率依然只有37.4%,換言之它不是被選舉上臺的,是什麼讓納粹上臺呢?那就是興登堡總統的選擇。

興登堡總統的選擇讓希特勒執政,如果希特勒執政以後,他能先上車後補票,其實也可以讓人民選擇他。我們知道魏瑪共和國最後一次自由選舉是1933年的事,1933年3月的選舉是魏瑪共和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選舉,而且這次選舉裡面,希特勒是天時、地利、人和,什麼都佔。首先他已經是共和國的總理,其次戈林已經是普魯士邦內政部長,他已經掌握了6000萬人口魏瑪共和國裡4000萬普魯士邦的內政部,這就意味著他控制了普魯士的警察,同時通過一項立法,他授予衝鋒隊以輔助警察的地位。換而言之,過去警察對各政黨的選舉和宣傳活動的保護現在不存在了,因為警察歸納粹了,同時衝鋒隊還可以名正言順地去破壞別人的競選活動,同時他還利用2月份的國會縱火案,把德共給消滅掉,德共的每個人都成了通緝犯,但德共還是合法的,為什麼納粹沒有禁止德共?他是擔心那些原本投票給德共的人會投票給社民黨,所以他保留了德共的投票。

在這麼好的情況下,他還拿到之前幾年從來沒有拿到的大筆的政治捐款,我們知道在1933年初,當時在戈林的辦公室裡,納粹把德國最重要的幾個工業家全都聚集在這裡,然後跟他們說,我告訴你們馬上要舉行的是近一百年來德國最後一次自由選舉,現在你們把錢拿出來吧。這個是納粹有史以來拿到的最大一筆政治現金,換句話說,納粹得到了錢,納粹得到了權力,納粹得到了它所需要的一切東西,最後它得票是百分之多少呢?結果納粹得票率是43.9%,換言之,只有43.9%的人認可納粹繼續執政。這說明納粹黨從來沒有得到過多數德國人民的支持,他甚至在得到興登堡總統的授權之後依然得不到多數德國人民的支持,這就很尷尬了。

只有把我們之前談到的所有原因結合在一起,經濟的惡化、議會民主的失效、人民普遍呼喚幹預,還有興登堡總統的選擇,還有魏瑪共和國自身內閣政治的公平陰謀化,所有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最後才會導致希特勒上臺。如果是如此複雜的一個原因導致希特勒的上臺,他還能叫人民的選擇嗎?或者說還能叫做他自己奮鬥的結果嗎?那只有一個理由能解釋希特勒的上臺,那就是歷史的選擇,或者說就是命運的選擇。

反過來,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納粹要千方百計去塑造自己被人民所選擇的這樣一個神話?很簡單,因為人民沒選擇過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歷史學家埃文斯(上)丨納粹上臺是德國人民的選擇嗎?
    這樣一個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嚴重分裂的國家,很難去籠統地談論所謂「德國人民」。我每次看到人們在寫「德國人民」如何如何,仿佛真的存在某種統一體的時候,都會覺得很惱火。這是我首先要去反對的判斷。如果你去讀戰時帶有宣傳性質的文章或者書籍,比如現在已經被人忘記的羅翰·巴特勒(Rohan Butler)等人所寫的東西,他們是最喜歡談論「德國人民」,好像所有人是鐵板一塊,都是積極的納粹分子。
  • 納粹暴徒上臺之路:從徵服街道到控制議會
    本文重點並非顏色革命,而是想通過簡單剖析納粹上臺過程,讓大家了解一下「民主」是如何殺死民主的?民主政治一戰之後,德國經歷了一年多的國內動蕩。1919年7月31日《魏瑪憲法》在德國議會通過(262票贊成,75票反對),由總統艾伯特籤署後,8月14日正式生效,宣告帝國結束,魏瑪共和國成立,德國恢復了穩定,似乎找到了發展的方向。
  • 德國反思納粹上臺教訓
    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德國總理默克爾1月30日在柏林為一個反思納粹上台歷史的展覽揭幕,標誌著柏林2013主題年活動正式啟動。從1月30日到11月9日,柏林各大博物館和文化場所將舉辦500場活動,回顧1933年納粹上臺到1938年反猶騷亂那段歷史,反省歷史罪行,防止極端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抬頭。
  • 一個你不曾了解過的納粹德國 | 理想國線上沙龍NO.1
    第三帝國的日與夜:二戰、大屠殺之外,一個你不曾了解過的納粹德國理想國·線上沙龍 N0.1嘉賓:高林時間:3 月 31 日( 周二 )20:00由納粹研究名家理察·J.埃文斯撰寫、理想國譯叢今年出版的新書《第三帝國的到來》《當權的第三帝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景式了解納粹德國的絕佳窗口。這一次,我們邀請了知乎大V、「得到」講者高林到理想國B站直播間,與我們一起打開這套書,走進第三帝國的日與夜。
  • 體現人民民主真諦的政治制度形式
    這些闡釋立足本國實際,放眼人類文明,既自覺自信,又開放包容,通過鮮活的中國式話語,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人民民主的真諦。 民主數千年來一直為人類所追求,但說法各異,模式多樣。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終於明確了中國的民主只能是符合本國國情和順應世界潮流的人民民主。這一民主的真諦何在?
  • 納粹德國的逃亡者
    1933年愛因斯坦在英國發表演講,表達了他對歐洲的擔憂希特勒一上臺,便立即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清除猶太人的文化影響。1933年3月2日,愛因斯坦,還有一批藝術家和作家,遭到了納粹黨報《民族觀察者》的猛烈抨擊。
  • 搞清楚納粹如何以及為何上臺,在今天與在過去一樣重要
    在這一本中,你提到納粹上臺以前,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之下,「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在政治系統內留下的一些矛盾並沒有被解決,這些矛盾最終導致德國社會四分五裂並促成納粹的興起。在納粹上臺之前,德國具體有哪些遺留問題呢?
  • 納粹是因為德國的這些原因得以上臺的
    1922年底,賠款委員會宣布,德國沒有按時交付煤和原木,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於1923年1月開進了德國魯爾工業區。這就是著名的魯爾危機,魯爾危機發生後重創德國經濟。德國政府為了支持魯爾區的工人罷工,印發越來越多的紙幣。1923年底,德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馬克變得一文不值。與此同時,日後的德意志元首希特勒便發動啤酒館暴動企圖控制德國,施行納粹主義。
  • 雲嶺青年大學習: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附...
    雲嶺青年大學習: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附上期排名) 2020-05-18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座︱晏紹祥: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
    該講座系由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大夏世界史講壇高端講座」系列之一,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李海峰教授主持。晏紹祥教授是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會長,古希臘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民主制度方面研究頗深。晏紹祥教授共編寫出版十餘部著作,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國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 身為大英帝國元首的張伯倫真的就那麼單純嗎?相信納粹一紙和書?
    身為大英帝國元首的張伯倫真的就那麼單純嗎?相信納粹一紙和書? 一戰過後,戰敗的德國成為了一個不斷被填充著火藥的木桶,而1933年希特勒的橫空出世則給了這木桶一個燃燒自己的機會。不過,那時的歐洲世界還是處在英法兩國的掌控之下,哪怕希特勒已經上臺,哪怕義大利已經是法西斯專政。
  • 誠食講座 | 許準:從私有化和市場化看資本主義的歷史和現實
    第二次是20世紀20年代,義大利在墨索裡尼上臺之後、德國希特勒上臺之後都出現了大規模的私有化。當時的學者非常明確的把私有化和納粹、法西斯聯繫在一塊,但是過了多年之後就不再提這個聯繫了。有的人說私有化的源頭是英國或者智利,而不再提幾十年前納粹和法西斯那檔事。為什麼遺忘,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不再提這個「光榮的」歷史了?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這樣的民主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問題是,經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是否真能代表人民利益。 在建國初期,美國人很重視社會道德,而且把道德與民主聯繫在一起。按照當時流行的觀點,國家政體可以分為三類,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每一種政體在統治方面都有其自己的根本原則和精神:對於君主政體,則是恐怖;對於貴族政體,則是榮譽;對於民主政體,則是德性。
  • 社會主義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從歷史演進、制度原理、機制體系、運作績效等方面,綜合反映了它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質,在於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有機統一於民主政治建設的整個過程,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激發人民創造,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進而將民主的價值、民主的過程、民主的績效以及民主的發展道路有機統一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之中。
  • 【聚焦】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十月專題學習(擴大)會丨張良皓作《人大制度與人大工作》專題講座
    記者 葉禹 攝    10月16日,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十月專題學習(擴大)會,邀請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張良皓作《人大制度與人大工作》專題講座。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前元,區委副書記趙如均等在家區領導參加學習。
  • 八王議政,大清的民主制度
    如果執政貝勒的意見和大家不合,那麼應該「商議易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民主制度,雖然是皇族版的民主制度,那也是民主制度。就連未來的繼承人,努爾哈赤也決定用民主推選的辦法產生。「爾八人同心謀國,或一人所言有益於國,七人共贊成之,庶幾無失。當擇一有才德能受諫者,嗣朕登大位」。 如果繼承者不合格,那麼其餘七王可以將其彈劾,更換新主。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最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
    這是因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最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權組織形式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途徑。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
  • 學習時報:納粹戰犯戈培爾和他的宣傳部
    此後幾年,戈培爾為使希特勒競選上臺執政,可謂費盡心機,不遺餘力。他調動了納粹黨宣傳機構的全部人馬,進行了德國歷史上空前的宣傳運動,散發宣傳小冊子,貼大字招貼,舉行無數次的大會,等等,使盡了所有手段。戈培爾的狂熱宣傳,對希特勒的最終上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後,立即任命他為國民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
  • 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全過程民主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民主...
    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是人民性與階級性的統一,是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為全過程民主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第二,全過程民主是當代中國民主實踐的生動體現,實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而全過程民主不僅是政治選舉上的民主,也是微觀生活上的民主,能夠有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凝聚共識合力,實現遠大目標。
  • 梁柱:人民民主專政不可須臾離開
    近代中國經過長期的選擇和檢驗,只有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才能擔負起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毛澤東指出,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因為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