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極端民族主義在德意志的畸形發展
1929年大蕭條後,納粹將流淌在德意志民族血液中的民族主義思想充分發掘,在畸形發展中生長出了法西斯主義。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開始大肆壓迫反對納粹的政黨和各界人士,在扳倒了魏瑪共和國政權後,他又將民族矛盾指向全歐洲最具財富的智慧的民族——猶太人。1938年11月9日夜,納粹終於開始從言語污衊轉變為對猶太人的燒殺搶掠,無數猶太人教堂、店鋪、私人住宅被納粹洗劫搶掠,後來的史學家們將這一事件稱之為——"碎玻璃之夜"。
一、德國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這個詞最早起源於中世紀法蘭西,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在抵禦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侵略中逐漸發展出一種忠於民族的家國情懷,最終憑藉著這種精神贏得戰爭,並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到了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在歐洲不斷發展,拿破崙戰爭時期隨法國大軍向中歐和東歐傳播。1814年拿破崙輸掉了萊比錫民族大會戰,可法國人的思想卻永遠留在了德意志的土地上。
一戰後,德國人普遍為戰敗感到羞恥,在原德軍總參謀長古德裡安和納粹的鼓動下,德國民眾心中的那種民族自豪感開始畸形發展,極端民族主義和排猶主義思潮開始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大地上瘋狂生長。費舍曾這樣說道"在納粹德國的學校裡,教唆學生去憎恨猶太人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曾這樣寫道:雅利安人在世上最大的敵人就是猶太人。不單單是希特勒本人將猶太人視為低劣種族,戈培爾、海德裡希等高級將領也對猶太人充滿仇恨。
1933年後,在民意支持下上臺的納粹黨接連頒布多項反猶政策。1935年9月,德國國會通過了《德意志公民權法》和《德意志血統及榮譽保護法》,這兩部分法律成為德國反猶的法律基礎,使德國的反猶活動合法化。
身處德國的猶太人雖然感受到了整個國家的壓力,但他們卻沒有預先撤離德國,而是坐以待斃。筆者查閱大量史料,總結出以下兩方面原因:一來德國猶太人仍然對納粹抱有幻想,他們認為這種種族主義的狂熱狀態很快機會過去;另一方面則是德國猶太人領袖的誤導,這些猶太人領袖已經長期定居德國,他們將自己視為德國的一部分,他們號召自己的同胞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忠心,消除納粹和其他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歧視。
二、碎玻璃之夜
到了1938年,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開始變本加厲。這一年的20月28日,近兩萬名猶太人在並未收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德國政府驅逐到波蘭。波蘭政府自然拒絕他們入境,於是這批猶太人只好在兩國邊境定居。
在被驅逐的人中,有一位叫做貝爾塔的猶太女孩兒,她將自己被驅逐期間的經歷寫下來寄給了遠在巴黎的哥哥格林斯潘。格林斯潘在得知了妹妹的遭遇後,立刻找到德國駐巴黎大使求助,在遭到拒絕後,衝動的格林斯潘居然向這位大使的腹部連開三槍,導致其不治而死。
這一事件傳回德國後,迅速發酵,成為德國排猶情緒高漲的導火索。1938年11月9日,希特勒和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在準備出席啤酒罐政變15周年的慶祝儀式時得到巴黎傳回的死訊,立即決定擴大對猶太人的迫害。
當晚,在希特勒的授意和慫恿下,德國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團、蓋世太保、和黨衛軍裝扮成平民走上街頭,開始對猶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進行瘋狂地破壞。納粹黨衛軍保安處頭子海德裡希也指示手下:不得對示威進行任何阻攔,只需保證德國人的財產不受損害即可。猶太人的商店可以搗毀、猶太人如果反抗可以立即逮捕。
11月9日到11月10日凌晨,僅僅一個夜晚,全德國各地就有超過七千間猶太商店被砸毀,近三百間猶太教堂被毀,三十餘家猶太百貨公司遭到縱火,就連奧地利的猶太教堂都受到波及。
許多猶太人建築的玻璃被打破,這些碎玻璃在月光的照耀下散發著水晶般的光芒,因此被後來的德國人諷刺地稱為"水晶之夜",也稱"碎玻璃之夜"。
事件中遇害的猶太人更是不計其數,僅僅一個夜晚就有上百人死亡,被捕人數超過三萬。這些被逮捕的人大多被送往集中營,雖然有一部分人能夠在集中營裡活著離開,但也都被要求強制離開德國。
三、後續影響
這一事件很快傳到了世界各地,許多國家政府選擇與德國斷交來表示抗議。但對於德國納粹政府來說,"碎玻璃之夜"只是他們迫害猶太人的第一步。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已經在國際輿論中佔得上風,因此即便美國召回駐柏林外交官,也不會使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的行為有任何改變。
"碎玻璃之夜"標誌著納粹對猶太人迫害的開始。在希特勒的計劃中,不僅僅是猶太人,吉普賽人、波蘭人以及活躍在歐洲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都是其迫害的對象。因此,希特勒一方面制定侵略波蘭的作戰計劃,一方面構想日後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美好圖景"。
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帷幕。德軍僅用了一個月便拿下波蘭,隨後便對波蘭境內的猶太人展開大屠殺。1942年元旦後,納粹秘密警察海德裡希在柏林萬湖旁的一座別墅中召集納粹14個部門的高級官員舉行會議,制定了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徹底方案。
對於納粹集中營的描述,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有很精確的刻畫,當時的德國社會也不乏辛德勒這樣尚存良知的人存在。但在整個國家的普遍意志下,少數人的聲音註定遭到埋沒。
據不完全統計,從"碎玻璃之夜"起直到二戰結束,全世界受到迫害的猶太人有近千萬之眾,被納粹以各種殘忍手段屠殺的猶太人也超過六百萬人。
結語:
誠然,我們認為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不隨任何個人意志而改變的,但當個人的決策能夠影響到歷史事件時、歷史發展中的偶然性因素便會起到重要作用。如果那位巴黎猶太人沒有殺死德國大使,那麼"碎玻璃之夜"還會發生嗎?
歷史發展從來都是偶然性與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歷史不能從來不能假設,從"碎玻璃之夜"事件的來龍去脈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德國大使遇刺的消息傳回國後,僅僅幾個小時,全國各地就十分默契地發生了大規模排猶事件,顯然這是納粹早已準備好的行動。因此可以斷定,即便沒有這位巴黎猶太人的一時衝動,納粹也會想方設法將矛盾和怒火發洩到猶太人的頭上。
這是民族仇恨和極端民族主義在德國發酵的結果,並非任何事件或個人可以扭轉的,在歷史的車輪前,任何人都只能默默順從。寫到這裡,筆者忽然想起了凱撒大帝在發動內戰前說出的那句名言:"骰子已被擲下,只能繼續前進。"
參考資料:
[1] (澳)奧爾佳·霍拉克著. 從奧斯威辛集中營到澳大利亞 一位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記憶[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01.
[2] (以)丹·巴旺(D.Bar-On)著;張嚶嚶譯. 恐懼與希望 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子孫[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3] 單世聯,郎靜.作為文化的反猶主義與納粹大屠殺--單世聯教授訪談錄[J].中國圖書評論,2016,(3):4-12.
[4] 倪梁康.胡塞爾與猶太人問題[J].晉陽學刊,2016,(3):70-76.
[5] 胡博文,王慶陽,許浩.從"水晶之夜"看歷史發展的必然與偶然[J].中外企業家,2015,(5):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