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8年,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此時留給崇禎的大明王朝早已不如太祖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時那樣強盛。崇禎登位時,明朝的江山已是慘不忍睹。北方清軍長年騷擾,來勢洶洶,大小城池不知被擄掠了多少座。上前線禦敵的親藩大批被殺,甚至連親王也被俘。
崇禎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不過此時的崇禎,還並沒到上天絕人之路的地步,他對一個人還抱有希望,那便是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可以說袁的存在,是崇禎心裡的最後一根「救命草」。可以這樣說明末時期,袁崇煥是能撐起明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根擎天柱!
崇禎登基之時,迫不及待的在紫金城召見袁崇煥,直接問道:「女真跳梁十載,封疆淪陷。卿萬裡赴召, 有何方略?」袁崇煥略微思索一會兒答道::「 五年之內, 東患可平,全遼可復。」聽到此話的崇禎,高興的像一個小孩一般,心情之亢奮,大受鼓舞。不僅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還認命他全權督辦遼東軍事,授予他先暫後奏的權力。也許是因為寧遠和寧錦大捷的衝動,袁崇煥內心膨脹,才會誇下如此海口。
回到現實中來,此時明朝所面臨的,是全國大災荒、陝西農民大規模起義,金兵南下侵擾,一副內憂外患的局面。稍微清楚現實的人都明白,袁崇煥「復遼之說」是誇大其詞、難以兌現; 可積憂已久的朝中大臣和崇禎聽到此話,卻是「興奮超過了理智」,對袁的話深信不疑。然而袁崇煥當初的狂言,也為他日後被萬人唾棄、慘遭凌遲埋下了伏筆。
袁崇煥是怎樣一步一步被自己和他人「玩弄」而死的?
「己巳之變」讓崇禎感覺自己備受欺騙和玩弄,逐漸對袁崇煥失去了信任!
公元1629年,皇太極施展計謀,繞開袁崇煥嚴防死守的「寧錦防線」,從內蒙突襲,直逼京師!當時上到崇禎下到普通百姓,每天無一不惶惶終日。危急之下,崇禎趕緊召令袁崇煥回京支援,同時頒召天下「進京勤王」。雖然次年皇太極退回了瀋陽,但此次事變,讓袁崇煥當初許下的諾言,不攻自破。
而這帶來的後果很嚴重:直接導致了崇禎對袁崇煥的看法,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更是讓崇禎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和愚弄。再加上之前崇禎看好的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先斬後奏」,更使得崇禎的內心深處,對袁崇煥產生了不滿情緒,相比之前來說,信任程度大大降低。
皇太極設下「離間計」,讓袁崇煥腹背受敵!
己巳之變後,為了進一步打擊明朝,皇太極再次施計。後金放風說道:「袁巡撫有密約」, 兵困京城,只是為了迫使朝廷同意袁與後金的和談。很快這個消息便被後金俘獲的兩太監,帶回了國內。崇禎聽到此消息後,結合眼前的局勢,(袁崇煥遲遲不肯將所有援兵調來守北京)更對袁產生了懷疑。「四面楚歌」的崇禎,恨不得帝國的一兵一卒都趕來勤王,可袁崇煥卻偏不按他的指意來,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詆毀,更是讓崇禎對袁產生了懷疑。
當下的局勢,對於袁崇煥來說是非常不利。城外是敵人, 城內也視自己為敵人,袁崇煥就這樣無緣無故的成了全民公敵。而這一切,讓這個為大明帝國傾注一生的將領,顯得是欲辯無言。
「朝廷黨爭」讓袁崇煥成了犧牲品!
「黨爭」是明朝政治的一個致命要害。崇禎登基後,為了肅清朝政閹黨勢力,糾正朝廷風氣,他下定一番功夫,剷除了魏忠賢閹黨。但隨之而來的,東林黨又走上前臺開始把持朝政。東林黨 「大佬」錢龍錫 ,此人與袁崇煥交往甚密,為了扳倒錢龍錫,一些尚未被清除的閹黨,故意在朝中作祟,紛紛起而彈劾袁崇煥。兩黨勢力的「明爭暗鬥」,讓無辜的袁崇煥成了一個犧牲品。
清軍南下勢如破竹,西北軍事告急,袁崇煥雖是一員猛將,但「腹背受敵」、「人心向背」,最終也是無力回天。當初「五年復遼」的誓言,更是成了愚弄君王的戲言!曾經那句: 「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的承諾,到如今看來也成了巨大的諷刺。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崇禎革職審問,慘遭凌遲而死。縱觀歷史上,被凌遲而死的人不在少數,不過要數最出名的數三人,袁崇煥便為其中之一。
明朝大太監劉瑾便是死於凌遲。據史料記載:劉瑾被判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遲了三百五十七刀,而第一刀是從他胸部開始的,首先割下了乳頭。在夜晚時,劉瑾被押回了監舍,期間他居然還喝了兩碗粥。
第二位便是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他被清軍抓住後,由劊子手將他的肉一塊塊割掉,痛苦而死。
三就是袁崇煥被崇禎處於凌遲。明朝最後一根擎天柱袁崇煥,被劊子手活活刀刮到皮肉已盡時,還遭當時百姓以銀一錢,買肉一塊,大口吃掉了!這位在遼東為大明王朝嘔心瀝血的英雄,最終被他所保衛的同胞一人一口吃掉了,真是慘不忍睹!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背後,即有個人原因,也有他人原因。「五年復遼」的希望被破滅,讓崇禎失去了對袁崇煥的信任,而「」已巳之變」進一步將袁崇煥和崇禎帝的矛盾拉大,再加上 後金的反間計以及明末黨爭,更是讓袁崇煥獲腹背受敵, 袁崇煥的悲劇,是各種矛盾交錯的結果,其原因並不是想的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