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薊遼總督袁崇煥之死,原來並非這麼簡單!

2020-12-26 壹刀令

公元1628年,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此時留給崇禎的大明王朝早已不如太祖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時那樣強盛。崇禎登位時,明朝的江山已是慘不忍睹。北方清軍長年騷擾,來勢洶洶,大小城池不知被擄掠了多少座。上前線禦敵的親藩大批被殺,甚至連親王也被俘。

明清局勢圖

崇禎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不過此時的崇禎,還並沒到上天絕人之路的地步,他對一個人還抱有希望,那便是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袁崇煥!可以說袁的存在,是崇禎心裡的最後一根「救命草」。可以這樣說明末時期,袁崇煥是能撐起明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根擎天柱!

崇禎登基之時,迫不及待的在紫金城召見袁崇煥,直接問道:「女真跳梁十載,封疆淪陷。卿萬裡赴召, 有何方略?」袁崇煥略微思索一會兒答道::「 五年之內, 東患可平,全遼可復。」聽到此話的崇禎,高興的像一個小孩一般,心情之亢奮,大受鼓舞。不僅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還認命他全權督辦遼東軍事,授予他先暫後奏的權力。也許是因為寧遠和寧錦大捷的衝動,袁崇煥內心膨脹,才會誇下如此海口。

袁崇煥

回到現實中來,此時明朝所面臨的,是全國大災荒、陝西農民大規模起義,金兵南下侵擾,一副內憂外患的局面。稍微清楚現實的人都明白,袁崇煥「復遼之說」是誇大其詞、難以兌現; 可積憂已久的朝中大臣和崇禎聽到此話,卻是「興奮超過了理智」,對袁的話深信不疑。然而袁崇煥當初的狂言,也為他日後被萬人唾棄、慘遭凌遲埋下了伏筆。

袁崇煥是怎樣一步一步被自己和他人「玩弄」而死的?

己巳之變讓崇禎感覺自己備受欺騙和玩弄,逐漸對袁崇煥失去了信任!

公元1629年,皇太極施展計謀,繞開袁崇煥嚴防死守的「寧錦防線」,從內蒙突襲,直逼京師!當時上到崇禎下到普通百姓,每天無一不惶惶終日。危急之下,崇禎趕緊召令袁崇煥回京支援,同時頒召天下「進京勤王」。雖然次年皇太極退回了瀋陽,但此次事變,讓袁崇煥當初許下的諾言,不攻自破。

崇禎皇帝

而這帶來的後果很嚴重:直接導致了崇禎對袁崇煥的看法,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更是讓崇禎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和愚弄。再加上之前崇禎看好的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先斬後奏」,更使得崇禎的內心深處,對袁崇煥產生了不滿情緒,相比之前來說,信任程度大大降低。

皇太極設下「離間計」,讓袁崇煥腹背受敵!

己巳之變後,為了進一步打擊明朝,皇太極再次施計。後金放風說道:「袁巡撫有密約」, 兵困京城,只是為了迫使朝廷同意袁與後金的和談。很快這個消息便被後金俘獲的兩太監,帶回了國內。崇禎聽到此消息後,結合眼前的局勢,(袁崇煥遲遲不肯將所有援兵調來守北京)更對袁產生了懷疑。「四面楚歌」的崇禎,恨不得帝國的一兵一卒都趕來勤王,可袁崇煥卻偏不按他的指意來,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詆毀,更是讓崇禎對袁產生了懷疑。

明朝西北邊境

當下的局勢,對於袁崇煥來說是非常不利。城外是敵人, 城內也視自己為敵人,袁崇煥就這樣無緣無故的成了全民公敵。而這一切,讓這個為大明帝國傾注一生的將領,顯得是欲辯無言。

朝廷黨爭」讓袁崇煥成了犧牲品!

「黨爭」是明朝政治的一個致命要害。崇禎登基後,為了肅清朝政閹黨勢力,糾正朝廷風氣,他下定一番功夫,剷除了魏忠賢閹黨。但隨之而來的,東林黨又走上前臺開始把持朝政。東林黨 「大佬」錢龍錫 ,此人與袁崇煥交往甚密,為了扳倒錢龍錫,一些尚未被清除的閹黨,故意在朝中作祟,紛紛起而彈劾袁崇煥。兩黨勢力的「明爭暗鬥」,讓無辜的袁崇煥成了一個犧牲品。

明朝黨派之爭

清軍南下勢如破竹,西北軍事告急,袁崇煥雖是一員猛將,但「腹背受敵」、「人心向背」,最終也是無力回天。當初「五年復遼」的誓言,更是成了愚弄君王的戲言!曾經那句: 「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的承諾,到如今看來也成了巨大的諷刺。公元1630年,袁崇煥被崇禎革職審問,慘遭凌遲而死。縱觀歷史上,被凌遲而死的人不在少數,不過要數最出名的數三人,袁崇煥便為其中之一。

明朝大太監劉瑾便是死於凌遲。據史料記載:劉瑾被判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遲了三百五十七刀,而第一刀是從他胸部開始的,首先割下了乳頭。在夜晚時,劉瑾被押回了監舍,期間他居然還喝了兩碗粥。

劉瑾

第二位便是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他被清軍抓住後,由劊子手將他的肉一塊塊割掉,痛苦而死。

三就是袁崇煥被崇禎處於凌遲。明朝最後一根擎天柱袁崇煥,被劊子手活活刀刮到皮肉已盡時,還遭當時百姓以銀一錢,買肉一塊,大口吃掉了!這位在遼東為大明王朝嘔心瀝血的英雄,最終被他所保衛的同胞一人一口吃掉了,真是慘不忍睹!

袁崇煥被凌遲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背後,即有個人原因,也有他人原因。「五年復遼」的希望被破滅,讓崇禎失去了對袁崇煥的信任,而「」已巳之變」進一步將袁崇煥和崇禎帝的矛盾拉大,再加上 後金的反間計以及明末黨爭,更是讓袁崇煥獲腹背受敵, 袁崇煥的悲劇,是各種矛盾交錯的結果,其原因並不是想的這麼簡單。

相關焦點

  •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死
    其次,崇禎皇帝前後三次申述袁崇煥的罪名,其中基本不涉及結黨。 第三,就算有黨爭,黨爭也只是對袁崇煥的死推波助瀾,並非決定袁崇煥之死的根本原因。因為最後一錘定音的是崇禎皇帝,想讓袁崇煥死的是崇禎皇帝,任何人都只能影響到崇禎皇帝的判斷,通過崇禎皇帝的判斷去影響袁崇煥的生死,誰也無法代替皇帝去決定袁崇煥的生死。
  • 歷史上的今天丨崇禎為何非要袁崇煥死?
    公元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ID:solovehistory袁崇煥現在的地位很高,被當做抗擊後金(清)軍的民族英雄、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他一死,管你崇禎活多少年,明朝鐵定沒戲了。不過明朝人不這麼看。至少他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
  • 明末名將袁崇煥:死得雖然冤,但卻也是咎由自取,不懂為臣之道
    但明末學者朱之瑜(朱舜水)卻在他的《朱舜水集》中將袁崇煥稱為「賣國賊」,而且當時有「小品聖手」之名的張岱在他的《石匱書後集》中也對袁崇煥進行猛烈抨擊;同時,明末名將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而他們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那袁崇煥究竟死得冤不冤呢?
  • 敘詭筆記|還原袁崇煥之死真相的「歷史碎片」
    「天聰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與明巡撫袁崇煥書,申講和議。崇煥信其言,故對莊烈帝有『五載復遼』之語,實受文皇紿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皇太極早即位的第三年(1629年)就下定了進攻明朝的決心,卻先與袁崇煥主動求和,刻意迷惑。袁崇煥認為其軟弱無能,遂在崇禎皇帝廷對時貿然允諾五年之內克復遼東,埋下了後來屢屢戰事不利從而失去崇禎帝信任的伏筆。
  • 袁崇煥是被皇帝冤枉的嗎?擅殺毛文龍,逼反下屬,死的真不冤
    在明末有一員赫赫有名的大將袁崇煥,他曾經兩次擊退後金,在寧錦之戰中還擊傷了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導致其不治身亡。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堪稱明朝擎天柱的戰將,最後卻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王榮湟 | 袁崇煥與1626年寧遠之戰
    天啟六年(1626)的寧遠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寡勝眾的著名戰例。在這場戰役中,明將袁崇煥英勇無畏、剛毅果斷、鎮定從容、機智靈活,處處展現了名將之風。袁崇煥的正確指揮是寧遠之捷的關鍵因素,這場勝利堪稱袁崇煥守遼生涯的得意之作!
  • 崇禎誤用溫體仁,直接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崇禎當即做出決定,不但罷免了錢謙益,還把指責溫體仁居心叵測的章允儒、錢龍錫問罪下獄。崇禎帝很是感慨:若不是小溫,朕就誤了大事了,你這個明察秋毫的良臣,特麼怎麼不早點冒出來呢?看來老天爺待朕不薄,正值用人之際,就給朕送來這麼大一個人才!不久,不但溫體仁如願以償地入了閣,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他狼狽為奸的周延儒,崇禎自然也不會讓他坐冷板凳,也心想事成地入了閣。
  • 袁崇煥到底死得冤不冤?為什麼說崇禎帝要他非死不可?
    一些清朝的史料或檔案記載,袁崇煥的死最重要的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這個計謀大體就是故意讓被俘太監聽到袁崇煥與滿清的交易,然後等太監回去,自然會向崇禎帝告密,接下來就是坐等袁崇煥被處死。可以說這個反間計從預謀到實施,中間漏洞百出,不說被看守的太監是怎麼跑出去的,就是袁崇煥真想通敵早就通了,還抗什麼清。
  • 如果換做你是崇禎帝,也會殺袁崇煥,其實,真的一點都不冤
    這裡邊我想大部分指的就是當時負責遼東地區安防的袁崇煥,那麼這位袁大督師究竟是做出什麼事情竟然讓崇禎帝如此怨恨?又為何會被崇禎以凌遲之刑而死? 在了解過當年的歷史環境之後,不得不說袁崇煥死得不冤,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崇禎皇帝殺袁崇煥的幾大理由: 一,託付不效,欺君之罪 人嘛,有時候都會說大話,這位袁大將軍當然也不例外,也很喜歡說大話,可是說的大話不是對著別人,而是對著當時想力挽狂瀾的青年皇帝崇禎帝
  • 金庸|袁崇煥評傳(注釋)
    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45]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中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46]《明史·滿桂傳》:「桂椎魯甚,然忠勇絕倫,不好聲色,與士卒同甘苦。」
  • 袁崇煥到底是國之支柱還是國之大賊?有小錯,卻有大功
    清朝乾隆皇帝對袁崇煥的評價是:「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大致意思是袁崇煥雖然與清朝為難,但是明朝統治黑暗,而且袁崇煥還算忠於國事,所以雖然最後被明朝搞死了,凌遲了,但是也有很多可取之處,至少忠心嘛!
  • 袁崇煥為何是大明對清作戰的不二之選?
    袁崇煥在遼東可分為輔佐孫承宗、巡撫遼東、督師薊遼三個時期 。督師薊遼是他理想與實踐的集大成時期,也是明末遼東軍力最巔峰的時期。 ▲ 袁崇煥打造關寧勁旅▼很多人認為,大學士孫承宗經略遼東時期確立了「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標誌著關寧勁旅的形成。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 【書序】悲劇天才袁崇煥
    袁崇煥的精神,主要體現在愛國、智慧、勇敢、求新、清廉,簡言之,就是仁、智、勇、新、廉。為官清廉,很不容易。《宋史·嶽飛傳》記載:「或問天下何時太平,嶽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袁崇煥的確做到了——當文官不愛錢,做武官既不愛錢又不惜死。他能夠愛國親民,任勞任怨,知難而上,敢於創新。
  • 袁崇煥與崇禎帝:形與影的二身一命
    但當別人問他五年復遼有何具體計劃時,袁崇煥竟然回答只是聊慰上意,不過是寬慰下皇帝陛下的情緒罷了。這樣一個皇帝,一旦託信於人,自然時時刻刻關注著復遼的進展。事有不恰,使起氣來,前付的信任怕要隨時收回,更會因愛生恨,恨入骨髓。那真是秋後算帳,本上還要加息。但是崇禎作為一個總關全局的人,卻任由臣下的信口一說,而完全沒有自己的實際分析與判斷,也是失當至極。
  • 看了袁崇煥做的這些事後才明白,他死的完全不冤,崇禎必須要殺他
    而像袁崇煥那種擁有大能耐且忠心耿耿的大臣卻被崇禎殺掉了,可見崇禎是個自斷臂膀的昏君。不過仔細看看當時的情況後,才能得知袁崇煥死的不冤,崇禎毀掉孫傳庭等良將是有錯的,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也沒什麼問題,為何會這樣說呢?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 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還靠另一關鍵舉措
    已經是後金汗皇太極親率大軍,對明發動了大凌河之戰,雖然此戰在清朝開國史上不算是著名戰例,但是它不僅從戰略、戰術多側面反映了皇太極的軍事思想和指揮才能,而且也是日後與明進行松錦決戰的一次演習,因此在明清軍事鬥爭史上顯得極其重要。 寧錦防線的重新激烈爭奪,皇太極從根本上大幅度調整先前戰略,打破了袁崇煥對崇禎「五年復遼」的許諾。
  •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殺的歷史真相
    公元1630年,鎮守邊關的遼中巡撫袁崇煥因為「幾大罪狀」被崇禎皇帝處以凌遲處死,而他的家人均被流放塞外邊關。袁崇煥一死,關於他究竟該不該死的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冤枉的,甚至,把他拔高到和嶽飛一樣的高度。究竟孰是孰非,這個問題真的需要仔細的探究一下。
  • 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嗎?真實的袁崇煥是什麼樣的人?
    世傳清太宗皇太極用反間計,俘虜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到滿清計劃,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釋放其中一人回京。明思宗朱由檢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