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為何是大明對清作戰的不二之選?

2021-03-05 冷熱防務

NO.350 - 袁崇煥

作者:一枚明粉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袁崇煥是明代著名將領,也是晚明很有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但在與後金(清)的戰爭中,他是舉足輕重、可以扭轉乾坤的軍事統帥。今天筆者就帶讀者一窺袁督師後期卓絕又悲劇的戎馬生涯。

袁崇煥在遼東可分為輔佐孫承宗、巡撫遼東、督師薊遼三個時期 。督師薊遼是他理想與實踐的集大成時期,也是明末遼東軍力最巔峰的時期。 

▲ 袁崇煥

打造關寧勁旅

很多人認為,大學士孫承宗經略遼東時期確立了「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標誌著關寧勁旅的形成。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事實上,孫承宗練兵十一萬,遼東兵只有三萬,而且他麾下大將趙率教、馬世龍等人都是清一色西軍將門子弟。關外的支柱依然是援遼諸軍,崇禎元年遼東的湖廣兵兵變就是體現。而且,遼東軍沒有戰爭經驗,只能說雛形初現。

到了1626-27年的寧遠守城戰、寧錦會戰時,關寧軍剛為人所知,祖大壽、何可綱也僅是「浮出水面」。關寧軍真正發揮重要作用,要等到崇禎在位時期。

▲ 明步兵

在皇帝的支持下,袁崇煥取得各項專斷權,大量人事更換。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三將更成為袁崇煥團隊的核心成員,當與袁相終始,甚至要同生死。

同時,五十位新任將領半數出身遼東,一大批遼東本土軍官崛起,在未來十年裡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關寧軍戰術革新

經過前述兩次會戰的勝利,袁崇煥提出了「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思想,並將之升級到戰略層面:明軍用堡壘推進戰術,層層逼近至後金首都瀋陽。

不過,袁崇煥並未止步于堅城大炮的戰術理念,而是逐步演化出更具攻擊性的野戰戰役法——騎兵軍團配合防禦強悍的步車兵。

在戰場上,裝備長柄武器、鳥槍的綿甲步兵列營防禦,輕(騎射)重(鐵甲)騎兵與之配合作戰。遼東軍基本做到了精兵、壯馬、堅甲、利兵,能與後金軍野戰爭雄。

▲ 明步兵

騎兵軍團的組建是袁崇煥作戰思想的最大體現。

此前,明代最多是小股騎兵(兩三千)突擊作戰,諸如燒荒、遊擊、搗巢,很少組建騎兵軍團,孫承宗也是。我們看一下孫承宗時期與袁崇煥時期編制的區別:

▲ 孫承宗與袁崇煥的兵力結構對比

對比會發現,袁崇煥在騎兵數量上有比較大的增加。關鍵是袁崇煥要嘗試騎兵集團作戰,五部十五營的騎兵獨立成軍,而不再是步騎混合編組。

這在土木之變後,是明朝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成功組建騎兵集團。這也標誌著關寧鐵騎正式成軍,不再是城池或營壘的優質防禦部隊而已。

實戰中,崇禎二年廣渠門作戰,後金與關寧騎兵往來馳突,箭如雨下,袁崇煥兩肋如蝟,幸虧有重甲而沒射透。雙方重甲騎兵近距離格殺,甚至有八旗兵有衝到袁崇煥面前。

▲ 明騎兵

此戰看似依城作戰,但由於北京寬廣的護城河與廣渠門外複雜的建築群(寧遠堅壁清野很成功),城上火力很難予以實際幫助,甚至會有反作用。廣渠門之戰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戰,足以證明關寧騎兵的戰鬥力。

此後的薊州城外,清軍與關寧步兵打了一場遭遇戰。清軍精銳部隊的護軍營,在進攻中三旗中竟然有兩旗退卻,並損失了至少四位將領高級。其中兩位由遠距離箭雨造成的,兩位是近距離格鬥造成的。

另外,殺入京師城外的皇太極竟主動從左安門外撤退,是因為被辦法攻破關寧步騎車兵合編的大營,只留下一句酸話,「若傷我軍士,雖勝不足多也,此不過敗殘之餘耳,何足以勞我軍。」

▲ 清騎兵

這句話可以佐證袁崇煥新式戰術下關寧步騎兵配合的戰鬥力,已經不弱於甚至更勝清軍一籌。可惜歷史沒有給雙方決戰的機會,後人只能無限感慨。

一流的財政能力

現在有很多人大捧天啟時代的魏忠賢,說魏公公本來可以拯救明朝,甚至有殺魏忠賢破壞政治平衡的說法,難道魏公公獨大不算破壞政治平衡?

但不管怎麼洗白,魏忠賢掌政時期明朝財政已經嚴重入不敷出、混亂不堪了。

▲ 明騎兵

比如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已然常態。地方也徵不上錢來,前線需求有增無減,後果就是兵變。

崇禎初年,戶部和前線定下裁軍節約的方略,內地則加緊催徵。

袁崇煥在遼東督師,四個月就裁軍2萬多,一年內增加了4萬馬匹,同時開支減少了120萬兩。按照明代水準,袁崇煥可以算作一流的財務大臣,晚明只有孫傳庭勉強能與其媲美。

▲ 崇禎帝

不過,由於袁與皇帝的特殊關係,戶部、兵部、工部更像是遼東督師的下屬單位,遼東軍的任何需求都會及時滿足。到崇禎二年,袁崇煥麾下四鎮擁有裝備精良的15萬兵卒和8萬匹戰馬。

嚴密的封鎖線

天啟七年、崇禎元年,長城南北都有嚴重的自然災害。

崇禎元年九月,山西竟然霜降,米價暴漲。蒙古大汗林丹汗西遷後,給養嚴重不足,遂劫掠防備鬆懈的明朝北部邊境。

▲ 明長城守軍

後金的糧食也減產得厲害,但皇太極面對的是如日中天、精明強悍的袁崇煥。

由於崇禎信任有加,袁崇煥掌握薊遼等地軍政財大權,沿海的山海關、寧遠、天津、登萊、東江等地基本不能開展走私貿易,後金缺糧日甚一日。

袁崇煥斬殺東江的毛文龍後,針對後金的貿易封鎖線更加完善。毛文龍死後僅6天,倍受煎熬的皇太極決定徵討明朝,如果再消耗下去,只能坐以待斃。

▲ 明代山海關

按照檔案記載,這一年多內,女真因饑荒逃至明朝的事件發生了六十多起,皇太極對逃過去逃回來的不做任何懲罰。但逃離勢不可擋,規模大到邊防士兵都不敢攔截,可見形勢惡劣。

在袁崇煥調任遼東之前,當時的巡撫畢自肅就認為後金國運已衰,明朝稍微堅持,皇太極就會力窮自斃,他甚至提出要收容女真人成立部隊。

到了袁崇煥時期更是如此,大量的逃人到了錦州、東江,後金逃人讓袁崇煥非常了解皇太極。後世說袁有狂妄之嫌,其實是信息量充足與軍力強大帶給他的自信。

▲ 皇太極(非寫實畫作)

袁崇煥被殺,歷史的天平逆轉

權力是個很神奇的東西,用在正確的人手裡,會非常高效。

掌權遼東時,袁崇煥打造了善戰的關寧軍,確立了新輕重騎兵軍團+步兵車營」的新戰術體系。由於出眾的財政管理能力,他能在減少餉銀的情況下,增加四萬多馬匹。嚴重天災,加上嚴密封鎖與積極進取的戰略,後金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之後歷史的演變卻出人意料。皇太極無法突破遼東防線,遂繞道蒙古攻明、一路殺至北京,並用反間計把袁崇煥害死。

▲ 明、後金與蒙古形勢圖

不過,強悍的關寧軍在廣渠門外騎兵對決、薊鎮城下步兵防禦、山海關西部六城爭奪戰中的表現皆可圈可點,一批遼東籍將軍也陸續聲名鵲起。

另一方面,袁死後的那一年,遼東軍餉開支達到680萬兩白銀,比袁時代多出50%。但軍事進展卻差強人意,馬匹長期停留在兩萬匹,東江的走私貿易愈演愈烈,歷史的天平再次逆轉。

▲ 明騎兵

傑出人物、優秀戰略對歷史進程的作用非常明顯。袁崇煥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舉措,包括建立關寧軍、革新戰術、精簡財政以及貿易封鎖,加上一點好運,已經給後金製造了極大壓力,皇太極似乎瀕臨絕境。

如果袁崇煥不死,平定遼東或許用不上他許諾的五年。

擴展閱讀 -

相關焦點

  • 崇禎殺袁崇煥殺對了嗎?因為一個座位,袁崇煥對毛文龍動了殺心
    有人對袁崇煥被處死,深感惋惜。但我覺得這個人死有餘辜。崇禎殺了很多人,唯一這個袁崇煥沒有殺錯,甚至殺得太晚了。袁崇煥聲稱三年平遼,最後將滿人平到了北京城下。多爾袞率領2000人,在北京周圍燒殺搶劫,袁崇煥一直躲在後面龜縮不前,最後眼睜睜看著多爾袞滿載而歸。光這一條就夠袁都督死上十次了。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皮島,大明牽制後金的基地,為何被攻陷?
    這一行動實際上是在後金政權背後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使其面臨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島上明軍利用有利的地勢,不斷深入後金境內,在敵肘腋之間避實搗虛,乘隙突襲,牽制後金的西進行動。一六二三年閏十月,皮島明軍在亮馬佃等地進行突襲,斬首級二百三十餘。一六二七年五月,皮島明軍突襲距盛京僅一百裡的鞍山驛城,時值努爾哈赤率兵往徵喀爾喀五部。
  • 歷史上的今天丨崇禎為何非要袁崇煥死?
    公元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ID:solovehistory袁崇煥現在的地位很高,被當做抗擊後金(清)軍的民族英雄、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他一死,管你崇禎活多少年,明朝鐵定沒戲了。不過明朝人不這麼看。至少他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
  • 抗清名將袁崇煥被殺的歷史真相
    崇禎皇帝有一腔熱血,滿腔得抱負,大明肯定能重振雄風。 但是,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大明經過了他28年不上朝的爺爺,短命父親再加上只會做木匠活的哥哥幾經轉手之後的大明已經開始搖搖欲墜,這個爛攤子比他想像的還要爛。 但是,他依舊沒有退縮,他不眠不休的工作,他要努力做一個好裁縫,把受傷的大明重新縫補起來。
  •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恩怨糾纏:究竟誰是忠臣?誰能拯救大明?
    而就在這個時候,袁崇煥的機會來了。當崇禎再次詢問平遼之策時,袁崇煥說他有辦法,五年之內定可平定遼東,他信誓旦旦的模樣讓崇禎相信了不少。然而崇禎根本沒想到,這五年平遼之語卻是袁崇煥隨口說的敷衍之語,袁崇煥其實是在忽悠他呢。
  •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袁崇煥的悲劇人生
    導語公元1628年,大明皇朝第十六位皇帝、原信王朱由檢繼承了兄長朱由教突然駕崩,權力真空下的大明皇朝的皇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崇禎皇帝」。臨危受命、接過大明江山的年輕皇帝,既明白自己接過來的只是一副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也曾經有過雄心壯志,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除「閹黨」、破「隱患」、清腐敗,待重頭收拾舊山河。可惜積弊已久的帝國,早已經象一個風燭殘年、病入膏肓的垂死之人,只剩下苟延殘喘。
  • 袁崇煥到底死得冤不冤?為什麼說崇禎帝要他非死不可?
    前言:梁啓超曾經評價過袁督師在一天,滿清就取代不了大明,歷史上對於袁崇煥的評價非常之高,明末的抗清英雄,大明的最後救命稻草,是努爾哈赤評價中唯一一個能與自己抗衡的人物,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各種頭銜的英雄人物,在京城內被處死時,沒有一人為他叫怨,甚至百姓都是高聲叫好
  • 【書序】悲劇天才袁崇煥
    徐天德和戚繼光都算是善終,袁崇煥卻吞下惡果。袁崇煥既是一位悲劇的天才,也是一位天才的悲劇。明朝後期為遼東邊事,有兩個人被錯誤殺害:一個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另一個是薊遼督師袁崇煥。萬曆朝誤殺了塔克世,崇禎朝錯殺了袁崇煥,從而引發出一連串的歷史事變:前者,努爾哈赤含恨起兵,成為明亡清興的歷史關節點;後者,朱由檢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通俗地說,萬曆帝誤殺了塔克世,大明皇朝自己製造了焚燒朱家皇朝大廈的縱火者;崇禎帝錯殺了袁崇煥,大明皇朝又自己殺死了保護朱家皇朝大廈的救火者。
  • 一代大明雄兵「關寧鐵騎」,卻為何褒貶不一?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此戰八旗軍損失極大,這是一隻和以前遇到的明軍不太一樣的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因此在八旗兵潰敗之後,他們也記住了一支大明鐵軍之名:關寧鐵騎。三年後,八旗兵繞道蒙古,從長城喜峰口進入關內,明邊防軍不堪一擊,迅速潰敗。 八旗兵一路向北京殺了過來。
  • 尚可喜為何不捲入三藩之亂?背叛大明,為何不願再度反清?事後顯示...
    從擒鰲拜開始,這位當時的年輕人的作為與雄心似乎先後導致許多人的誤判,大多認為他年輕氣盛,與其父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這些人中,顯然也包括久居雲南的吳三桂和其他幾處藩王,而他們在創業之初,都是大明的降將,對於清朝來講,無疑對他們的感情相當複雜。
  • 誰斷送大明王朝?「問題青年」崇禎與晚明悲劇
    最近,著名美學家、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邱紫華的著作《誰斷送了大明王朝》從悲劇美學的角度,重提了這個話題。他從明朝末年的悲劇切入,沒有循例從制度、經濟、軍事上剖析朱明王朝的衰亡,而是著重從細微的人性角度闡述崇禎、魏忠賢、楊嗣昌、袁崇煥、吳三桂等晚明精英人物的性格悲劇。作者認為,明亡實自滅也。其實質,不在於清的強大,而在於明的腐朽,在於晚明決策者與執行者的性格悲劇!
  • 崇禎誤用溫體仁,直接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這些民謠似乎都是針對一個人的,大意是說,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其他大臣(民謠中的「烏龜王八」指的是王應雄,「篾片」指的是吳宗達),只要碰到這個人,就像遭了瘟一樣,不死也得脫層皮。民謠往往是現實的反映,這些民謠中的「溫」,確有其人,而這個人,是被《明史》列入奸臣傳的一個壞蛋。這個姓溫的,名叫溫體仁,崇禎皇帝遇到他,算是倒了八輩子黴,崇禎對他的重用,屬於典型的用人不當。
  • 給魏忠賢設立生祠,擅自殺害毛文龍,袁崇煥死得冤不冤?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這樣一個忠奸難辨的人,要說他赤膽忠心吧,他卻給有名的大奸臣魏忠賢設立生祠,還帶著大臣們前去生祠參拜,另外還先斬後奏殺害了忠臣毛文龍,給後金留下了可乘之機;但要說他有做奸臣的潛質吧,他卻在戰場上英勇作戰,以一人之力牢牢守住山海關,將努爾哈赤拒於關外。
  •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死
    與袁崇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案真正的「罪魁」錢龍錫,袁崇煥因犯下滔天大罪被殺;而作為他「後臺」的內閣大佬錢龍錫無論如何是擺不脫和袁崇煥的關係的,因此錢龍錫也就和袁崇煥的種種滔天大罪撇不清關係。而且作為「後臺」,其罪過要無疑應該罪加一等。這麼大的罪名,程序正義已經基本走完,眼看就要殺頭了,結果因為崇禎皇帝一句話就出獄了。
  • 袁崇煥、楊嗣昌和洪承疇這幾人,到底誰更「看透」了崇禎皇帝?
    當初努爾哈赤死的時候,袁崇煥確實派遣自己的手下前去弔唁過,但那也不過是探查一下後金的虛實,根本不存在勾結他們的說法。只是這次弔唁,生生被皇太極當做把柄,馬上寫了一封信給大明,說袁崇煥想要跟後金議合,就造成一種「無風樹不響」的效果。二,純粹是因為崇禎皇帝太過於疑心,太剛愎自用!
  • 袁崇煥到底死得冤不冤?3357刀凌遲後,老百姓為何爭噉其肉?
    這位觸怒崇禎皇帝龍威的,就是明代著名軍事家袁崇煥。根據史料記載,袁崇煥死得極為慘烈。在朝廷散布的輿論影響下,京師百姓對袁崇煥通敵叛國的事實深信不疑,紛紛"爭噉其肉",甚至有百姓花錢買其肉食之,吃一句罵一句。
  • 求人不死,給崇禎磕頭後再摘官帽丨孫承宗和袁崇煥到底是何交情?
    他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如果你崇禎就這麼對待對大明有功的人,那老子也不跟你玩了……那,孫承宗和袁崇煥到底有什麼交情,值得孫承宗冒著生命危險給袁崇煥求情呢?今天小哪吒就給大家掰扯掰扯——1.是可忍孰不可忍,崇禎見了袁崇煥和祖大壽兩個人,直接問了袁崇煥兩件事:1,你為啥跟皇太極勾結?2.你為何把毛文龍給殺了?袁崇煥想好好解釋,可崇禎聽不進去,馬上把他關進大牢了!4.
  • 大明棟梁袁崇煥最終下場:崇禎下令凌遲三千多刀,老百姓生吃其肉
    有讀者留言:崇禎皇帝為何殺掉袁崇煥?袁崇煥的下場究竟有多慘?這兩個問題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先說第一個,很多人喜歡說這是崇禎皇帝對袁崇煥不夠信任。這完全是不了解真實的歷史,崇禎皇帝最主要錯誤是對袁崇煥信任過頭了。
  • 明末薊遼總督袁崇煥之死,原來並非這麼簡單!
    此時留給崇禎的大明王朝早已不如太祖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時那樣強盛。崇禎登位時,明朝的江山已是慘不忍睹。北方清軍長年騷擾,來勢洶洶,大小城池不知被擄掠了多少座。上前線禦敵的親藩大批被殺,甚至連親王也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