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畫像
《鶴山集》,又名《渠陽集》、《鶴山文集》、《鶴山先生文集》、《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先生大全集》、《鶴山全集》,有100卷、109卷、110卷之別,魏了翁著。
宋淳祐己酉年(1249),魏了翁已去世十二年,其子魏近思、魏克愚萃其遺稿,刻梓於姑蘇,並請吳淵為之作序。據《全蜀藝文志》卷三十一之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彭東煥先生《〈鶴山集〉版本源流考》認為:姑蘇本《鶴山集》即《渠陽集》,分鶴山先生文集十三卷、後集十卷、續集十三卷、別集十卷,計四十六卷,名《鶴山先生文集》。明《文淵閣書目》卷九,作《渠陽集》二冊。清《明書經籍志》文集,作《渠陽集》三冊。倪燦撰、盧文弨訂正之《宋史藝文志補》集部,作《渠陽集》二十二卷。
魏了翁《鶴山集》(四庫館影印本)
魏了翁《渠陽集》(湖湘文庫本)
宋淳祐辛亥年(1251),魏近思、魏克愚再次「相與菟遺網軼」,重刻鶴山文集,有「正集、外集、奏議凡一百卷」,且請吳潛為之作後序。新刻《鶴山先生文集》一百卷之版本,宋開慶本《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跋語作「溫陽」,錢大昕開慶本跋作「溫溪」,《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十六「鶴山集」條作「建陽」。《鶴山先生文集》一百卷,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萬卷堂書目》卷四、《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皆嘗著錄,元明間集版湮廢,今失傳。
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刊叢本)
宋開慶元年(1259),「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從「先生長翁」處得姑蘇刊本,從「嘉定法椽趙與梣」處得先生次翁溫本,從「制幹何璟、漕幕朱景行」處得所藏先生《雅言》、《周禮折衷》大魁之作,並從「先生袞鄉」蒲江收集先生遺稿,至如墓誌、書札等文,求與大全集者項背相望「類成一編」,命漢嘉士楊起寅偕寮友日夕相與校正,刊印出版鶴山文集,名曰《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此刻本的主修人「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彭東煥先生疑為「姚希得」,俟考。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徐惟起《徐氏家藏書目》,收錄。清代,今傳世開慶本相繼為徐乾學傳是樓、黃丕烈求古居、汪士鍾藝薈書舍、劉承幹嘉業堂、潘宗周寶禮堂所藏,且黃丕烈與錢大昕為之題跋。開慶本為現存最早的刻本,殘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九十四卷(一至十七、二十至三十四、三十九至四十二、四十七至四十九、五十四至七十四、七十八至一百七、一百九至一百十、目錄二卷),佚失十八卷,存卷中亦間有缺頁。今,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
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
明嘉靖壬午(1522), 蘇州知府內江李公主持重刻鶴山文集,延請邵寶作序,次年再邀劉瑞作序、暢華題跋,無錫知縣暢華令安氏館印行,仍名《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計一百零九卷。安氏銅活字本,每卷有『錫山安國重刊』一行,版心上方有『錫山安氏館』五字。《宋集珍本叢刊提要》第七十七冊之「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明嘉靖二年銅活字印本)」條,云:「安氏本雖多訛奪,中間卷次亦複淩亂,如卷首目錄即多奪誤,正文卷四十八後即為『卷五十附五十一、五十二』,而中縫則為『卷四十九』之類,但此本傳世稀少,且可補宋本部份缺逸。」今北京、上海、浙江天一閣、日本靜嘉堂文庫、大倉文化財團、南京等圖書館,有藏。
明嘉靖庚戌年(1550),邛州守吳鳳奉大巡檢鄢劍泉、兵巡高翀之囑,主持鶴山文集的重刻,次年刊成,吳為之題《重刻鶴山集跋》。邛州本鶴山集,凡一百十卷,吳鳳跋稱「一百零七卷,板二千二百七十六葉」。其集,「凡詩二十卷,箋表、制誥、奏議等十八卷,書牘七卷,記九卷,序、銘、字說、跋等十六卷,啟三卷,志、狀二十一卷,祭文、輓詩三卷,策問一卷,長短句三卷,雜文四卷。又制舉文三卷,《周禮折衷》四卷,《拾遺》一卷,《師友雅言》二卷,共成一百一十卷。」《四庫全書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云:「嘉靖辛亥,四川兵備副使高翀等始重刻於邛州。而校訂草率,與目多不相應。或書中有此文,而目反佚之。疑有所竄改,已非其舊。又目凡一百十卷,而吳鳳後序稱一百七卷,蓋重訂時失於檢勘。」清代,邛州本鶴山集被朝廷內府收藏,「世間僅存此本,流傳甚少」。
清代乾隆時,館臣據浙江鮑士恭家藏之邛州本,將鶴山集修入《四庫全書》。經重新校訂,析「一百零六、一百零七卷」,「一百零八、一百零九卷」為二卷,刪去「一百零八卷」,定為一百零九卷。張元濟評四庫本鶴山集,道:「四庫館臣未見宋刻,並安本亦不獲見,憑空校讀,疑為有所竄改,訛舛茲甚也。」
民國時,張元濟借吳興嘉業堂劉氏宋開慶刻本,參考明安國銅活字本,將鶴山文集輯入《四庫叢刊》,題為《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涵芬樓四庫叢刊本,分詩12 卷,箋表等18卷,書牘7卷,記13卷,序跋等18卷,志狀21卷,祭文等3卷,策問1卷,長短句3卷,雜文4卷,制舉文3卷,《周禮折衷》4卷,拾遺1卷,師友雅言2卷,合110卷。彭東煥先生認為,此為現存《鶴山集》最好的版本。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涵芬樓四庫叢刊本)
吳興南潯密韻樓主人蔣汝藻字孟蘋號樂庵,酷愛鶴山文集,曾用三年時間謄抄《鶴山集》,成為書林美談。王國維《樂庵寫書圖序》載:「觀其手影《魏鶴山大全集》一百十卷,則又張目哆唇,舌撟而不得下。」朱孝臧《念奴嬌·題蔣孟蘋寫書圖》,前闋云:「淵源蜀學,問錄衿、誰託鶴山一叟。巨集觥觥天水刻,藝苑珍逾瓊玖。三篋雲亡,一瓻許借,善木蘄無負。元亭油素,古香擩染衫袖。」後闋曰:「前事十七遺篇,紛綸要義,三寫流傳久。說似芳椒排日課,幾輩姜芽斂手。金薤端書,瑤華副墨操,券名山壽。卮言日出,墜傳期與宗守。」吳昌碩《寫書圖為樂盦(鶴山集四十冊餘三年竟事)》,詩云:「鶴山神往誰仙侶?麟士經抄作帖臨;小錄筆原推大手,多能士亦見恆心。鼎奇系腕休疑神,香古通脾漫宿蟫。商略一鴟吾假讀,烹泉剪燭話深深。」
《四庫全書提要》論曰:「南宋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容與其間,獨以窮經學古,自為一家」,「其天姿本自絕異,故自中年以後,覃思經術,造詣益深。所作醇正有法,而紆徐宕折,出乎自然。絕不染江湖遊士叫囂狂誕之風,亦不染講學諸儒空疏拘腐之病。在南宋中葉,可謂翛然於流俗外矣。」
(來源:蒲江文博)
覺得不錯,請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