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像
蒲江鶴山祠,一在縣城之北一裡的鶴山書院,一在縣城之北三裡的白鶴山白鶴寺。蒲江城北一裡之外的鶴山書院與鶴山祠,兩者二位一體,為傳承鶴山之學與祭祀魏了翁而建。
明成化七年(1471)邵有良重修鶴山書院於縣城之北,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虞雍重修,書院內設鶴山祠,以祀魏鶴山。明代萬曆《四川總志》卷十六記載,鶴山祠「蒲江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久廢,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建,後御史虞雍重修,以祀先生。」明末清初,鶴山書院與鶴山祠毀於戰火,直到康熙時仍未恢復。清代康熙《四川總志》卷九「祠祀」中記載,蒲江縣鶴山祠「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再建,御史虞雍重修以祀先生。」《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633卷「邛州部」,記載:「鶴山祠,在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再建,御史虞雍重修以祀之。」
清雍正四年(1726),蒲江縣令陳琨琇重修鶴山書院,祀魏了翁像。雍正《四川通志》卷五中「學校」,記載:「鶴山書院,在蒲江縣北一裡,祀魏了翁像,國朝雍正四年知縣陳琨琇捐修。」隨後,書院「延陋不葺」,「草蔓幽蹊荊羅」,「日就傾圮」,「墜椽頹柱」被運往縣城改建文昌宮,並祀魏了翁於文昌宮。乾隆十三年(1748),蒲江知縣趙珺尋訪鶴山書院時,感嘆道:「移祀之意果有當乎?」
乾隆五十五年(1790),蒲江知縣紀曾蔭重修鶴山書院,遷魏了翁木主到書院墨池之前的鶴山祠內,設立鶴山祠祭需,改白鶴山鶴山祠為鶴山亭。他的《重修鶴山書院碑記》中說,「與其建祠亭於不甚的之神祠,何若立祠於有可憑之舊地。」嘉慶《四川通志》卷三十七「輿地」中的蒲江縣「魏文靖公祠」條,云:「在縣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處,宋理宗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嘉慶《邛州志》卷十「壇廟」記載,鶴山祠「在縣北一裡。」
清代蒲江縣城圖中的鶴山祠
關於鶴山祠的祭祀,乾隆《蒲江縣誌》記載,蒲江縣「文廟及山川社稷各壇祠,加增祭需銀二十兩,赴藩司請領」。嘉慶《邛州志》卷十一「祀典」,記載鶴山祠祭祀魏了翁的禮儀,其「祝文」云:「維神學本東魯,道貫朱程,鶴山式化,佑啟後人,茲值仲春秋,謹以牲醴,用申上祀,尚饗。」祭品為「各帛一、羊一、豕一、籩四、豆四、尊各一、爵三」,儀注為「教諭一人,公服,詣祠致祭,讀祝,望燎,行三叩禮,如儀」。鶴山祠祭祀魏了翁,與孔廟祭祀的時間一致,在春秋仲月上丁日,「隨丁祭後致祭」。鶴山祠的祭祀支出,有三處田地供給,其一嚴家壩田「三畝,載糧一錢二分,乾隆五十年邑令紀曾蔭捐置書院」,其二鶴山祠田「書院團圍旱地四十畝,載糧六分,書院原業」,其三飛虎祠田「五分,載糧四分九釐,嘉慶七年邑人劉念榮捐入書院」。三處田地每年收租,「除繳銅錢二千文作魏文靖公春秋祭需外,以作看司工食之費。」
清代,文人墨客、官紳士子到蒲江鶴山祠祭拜魏了翁,留下不知多少華章溢彩的詩詞。章發,乾隆時江南常州武進副榜,其《謁鶴山祠》詩,云:「心香焚已久,今始上層巔。一代疑君子,千秋仰大賢。西山同史筆,東魯接薪傳。祠外晴巒在,誰堪鶴舞煙。」文士朱景元《謁鶴山先生祠》詩,曰:「景仰先生徧海隅,神祠今得奉生芻。西川理學真君子,南宋勲名大丈夫。曾在宮牆窺底蘊,還從閭裡溯規模。當年白鶴歸何處,悵望書臺草半蕪。」蒲江文士增生彭用華《謁鶴山祠》:「攬勝尋幽欽往哲,先生雅範出塵寰。千秋理學傳鄒魯,百代儒宗奧洛關。雨過墨池魚戲浪,月明書院鶴還山,即今瞻拜明禋處,道氣猶存指顧間。」
穆其琛,字海航,出生於蒲江,曾國藩幕僚,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其母蒲江宋氏死後,被安葬於「城北鶴山祠後山」。
鹹豐九年(1859),雲南李永和、藍氏兄弟發動起事。該軍於鹹豐十年(1861)和鹹豐十一年(1861),四度佔領蒲江縣城。李藍軍毀蒲江城牆,鶴山祠堂雖倖存,卻坍塌狼藉。光緒《蒲江縣誌》記載,「滇匪藍逆襲蒲毀垣」,徐元善《重修鶴山祠》中說:「魏文靖公鶴山先生主祠為滇匪蹂躪坍塌」,他在《鶴山書院懷古歌》中云:「庚辛滇匪擾蒲,雕甍畫棟皆焚如。此祠鬼神所呵護,巋然卓立山之隅。」
光緒元年(1875),浙江人沈之彥代理蒲江知縣,下車伊始就去拜謁鶴山祠,感嘆道:「此祠載在祀典,傾圮蕪穢,何以崇先儒而昭理學。」是年冬,他重修鶴山祠,命「孝廉解璜、茂才杜澄清暨職員李克成等,鳩工庀材,於講堂後重建鶴山祠」。徐元善《重修鶴山祠》記載,該工程「創始於光緒乙亥,落成於丙子仲夏,共費三百餘金」,即光緒元年冬(1875)至二年夏(1876),歷時半載告竣。光緒元年(1875)蒲江貢生王漢昭對聯:「一登龍門仙佛九仙齊俯首,重臨鶴館三高二魏此興懷;公昔還山想湖笈雲從川簦雨集,我來承乏喜書臺桂馥墨沼芹香。」光緒十五年(1889)蒲江舉人戴履中對聯:「故裡歸歟天為斯文尚此老,先生往矣我思景行仰高山。」
鶴山祠新堂落成,徐元善賦《鶴山祠》詩,自注云「在鶴山書院後」,其詩曰:「鶴山掌教坐皋比,華甫先生即我師。親炙前床披古籍,景行芳躅仰遺規。春風桃李花開候,秋日鯤鵬變化時。宸翰長昭名不朽,蒲泉墨透話臨池。」他的《謁鶴山祠》詩,云:「偶承員乏濫吹竽,丁祭升堂仰大儒。南宋名臣宗孔廟,西川理學紹程朱。墨池魚化龍飛未,書院梅開鶴守無。道氣長存宸翰在,欣從桑梓溯規模。賢聖為鄰德不孤,鶴山主講仰鴻模。道宗濂洛真君子,學貫天人大丈夫。廿疏精忠傳信史,九經要義邁名儒。先生靈爽今猶在,洗墨池邊草欲蕪。」他的《登鶴山魏文靖公祠》,曰:「鶴山松柏鬱青蔥,院門洞開光玲瓏。登峰造級謁魏公,開堂入室氣如虹。洵是南宋才子,理學儒宗。守先待後挽頹風,九經要義播宸中。金聲玉振驚盲聾,參紐出督思建功。開邊不果竟成空,道大莫容心忡忡。瓣香奉奠燭光紅,晨曦高照墨池東。」
光緒三十四年(1908),楊子元《蒲江縣鄉土志》,卷六「地理」記載「鶴山祠,城北一裡,祀魏文靖公。」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蒲江縣高等小學堂遷到鶴山書院舊址,改名為蒲江縣高等小學校。1920年柯興詩任校長時,四十四年前沈之彥重修的鶴山祠已經毀壞不堪。他說:「院後一祠,所以奉鶴山先生,春秋上丁縣官祭孔廟,是日親臨祭鶴山」,他痛惜道:「是祠之重豈仙庵佛寺比耶,惜乎其毀壞也」。是年,柯興詩培修鶴山祠,「命工培補而完好如初」,並撰《鶴山祠記》以紀其事。
當時匪患猖獗,學校地城郊偏僻之處,師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1925年土匪姜甫廷帶人將學校校長曹建章及學生十人拉到姜山,二十餘天,由縣教育局出銀元二百元贖回。1929年,蒲江縣高等小學校改名為蒲江縣立第一小學校,校址從鶴山書院舊址遷到文廟內,鶴山祠或荒毀於此時。1941年,因蒲江縣小學畢業生各奔成都、邛崍、眉山等地就讀中學不便,遂將原鶴山書院改辦為蒲江縣立初級中學校。至解放前夕,該祠已蕩然無存。
古人有「三不朽」之說,《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南宋晚期,魏了翁集理學之大成,家鉉翁《則堂集》有「南方共宗鶴山老」之譽。清雍正二年(1724),增魏了翁祔饗文廟,稱先儒,充分肯定其在儒家學說中的地位。
鶴山書院鶴山祠,乃蒲江鄉邦為祭祀魏了翁而建立。明清之際,鶴山祠的存在已有四百餘年歷史,中國人有「世不絕祀」傳統,該祠之毀殊為可惜。
成都文化地標之明清鶴山書院遺址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