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塵封的歷史:蒲江鶴山書院鶴山祠

2021-02-08 蒲江文旅

魏了翁像

 

    蒲江鶴山祠,一在縣城之北一裡的鶴山書院,一在縣城之北三裡的白鶴山白鶴寺。蒲江城北一裡之外的鶴山書院與鶴山祠,兩者二位一體,為傳承鶴山之學與祭祀魏了翁而建。

    明成化七年(1471)邵有良重修鶴山書院於縣城之北,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虞雍重修,書院內設鶴山祠,以祀魏鶴山。明代萬曆《四川總志》卷十六記載,鶴山祠「蒲江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久廢,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建,後御史虞雍重修,以祀先生。」明末清初,鶴山書院與鶴山祠毀於戰火,直到康熙時仍未恢復。清代康熙《四川總志》卷九「祠祀」中記載,蒲江縣鶴山祠「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再建,御史虞雍重修以祀先生。」《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633卷「邛州部」,記載:「鶴山祠,在治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之所,成化初知縣邵有良再建,御史虞雍重修以祀之。」

    清雍正四年(1726),蒲江縣令陳琨琇重修鶴山書院,祀魏了翁像。雍正《四川通志》卷五中「學校」,記載:「鶴山書院,在蒲江縣北一裡,祀魏了翁像,國朝雍正四年知縣陳琨琇捐修。」隨後,書院「延陋不葺」,「草蔓幽蹊荊羅」,「日就傾圮」,「墜椽頹柱」被運往縣城改建文昌宮,並祀魏了翁於文昌宮。乾隆十三年(1748),蒲江知縣趙珺尋訪鶴山書院時,感嘆道:「移祀之意果有當乎?」

    乾隆五十五年(1790),蒲江知縣紀曾蔭重修鶴山書院,遷魏了翁木主到書院墨池之前的鶴山祠內,設立鶴山祠祭需,改白鶴山鶴山祠為鶴山亭。他的《重修鶴山書院碑記》中說,「與其建祠亭於不甚的之神祠,何若立祠於有可憑之舊地。」嘉慶《四川通志》卷三十七「輿地」中的蒲江縣「魏文靖公祠」條,云:「在縣北一裡,宋魏了翁讀書處,宋理宗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嘉慶《邛州志》卷十「壇廟」記載,鶴山祠「在縣北一裡。」

 

清代蒲江縣城圖中的鶴山祠

 

    關於鶴山祠的祭祀,乾隆《蒲江縣誌》記載,蒲江縣「文廟及山川社稷各壇祠,加增祭需銀二十兩,赴藩司請領」。嘉慶《邛州志》卷十一「祀典」,記載鶴山祠祭祀魏了翁的禮儀,其「祝文」云:「維神學本東魯,道貫朱程,鶴山式化,佑啟後人,茲值仲春秋,謹以牲醴,用申上祀,尚饗。」祭品為「各帛一、羊一、豕一、籩四、豆四、尊各一、爵三」,儀注為「教諭一人,公服,詣祠致祭,讀祝,望燎,行三叩禮,如儀」。鶴山祠祭祀魏了翁,與孔廟祭祀的時間一致,在春秋仲月上丁日,「隨丁祭後致祭」。鶴山祠的祭祀支出,有三處田地供給,其一嚴家壩田「三畝,載糧一錢二分,乾隆五十年邑令紀曾蔭捐置書院」,其二鶴山祠田「書院團圍旱地四十畝,載糧六分,書院原業」,其三飛虎祠田「五分,載糧四分九釐,嘉慶七年邑人劉念榮捐入書院」。三處田地每年收租,「除繳銅錢二千文作魏文靖公春秋祭需外,以作看司工食之費。」

    清代,文人墨客、官紳士子到蒲江鶴山祠祭拜魏了翁,留下不知多少華章溢彩的詩詞。章發,乾隆時江南常州武進副榜,其《謁鶴山祠》詩,云:「心香焚已久,今始上層巔。一代疑君子,千秋仰大賢。西山同史筆,東魯接薪傳。祠外晴巒在,誰堪鶴舞煙。」文士朱景元《謁鶴山先生祠》詩,曰:「景仰先生徧海隅,神祠今得奉生芻。西川理學真君子,南宋勲名大丈夫。曾在宮牆窺底蘊,還從閭裡溯規模。當年白鶴歸何處,悵望書臺草半蕪。」蒲江文士增生彭用華《謁鶴山祠》:「攬勝尋幽欽往哲,先生雅範出塵寰。千秋理學傳鄒魯,百代儒宗奧洛關。雨過墨池魚戲浪,月明書院鶴還山,即今瞻拜明禋處,道氣猶存指顧間。」

    穆其琛,字海航,出生於蒲江,曾國藩幕僚,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其母蒲江宋氏死後,被安葬於「城北鶴山祠後山」。

鹹豐九年(1859),雲南李永和、藍氏兄弟發動起事。該軍於鹹豐十年(1861)和鹹豐十一年(1861),四度佔領蒲江縣城。李藍軍毀蒲江城牆,鶴山祠堂雖倖存,卻坍塌狼藉。光緒《蒲江縣誌》記載,「滇匪藍逆襲蒲毀垣」,徐元善《重修鶴山祠》中說:「魏文靖公鶴山先生主祠為滇匪蹂躪坍塌」,他在《鶴山書院懷古歌》中云:「庚辛滇匪擾蒲,雕甍畫棟皆焚如。此祠鬼神所呵護,巋然卓立山之隅。」

    光緒元年(1875),浙江人沈之彥代理蒲江知縣,下車伊始就去拜謁鶴山祠,感嘆道:「此祠載在祀典,傾圮蕪穢,何以崇先儒而昭理學。」是年冬,他重修鶴山祠,命「孝廉解璜、茂才杜澄清暨職員李克成等,鳩工庀材,於講堂後重建鶴山祠」。徐元善《重修鶴山祠》記載,該工程「創始於光緒乙亥,落成於丙子仲夏,共費三百餘金」,即光緒元年冬(1875)至二年夏(1876),歷時半載告竣。光緒元年(1875)蒲江貢生王漢昭對聯:「一登龍門仙佛九仙齊俯首,重臨鶴館三高二魏此興懷;公昔還山想湖笈雲從川簦雨集,我來承乏喜書臺桂馥墨沼芹香。」光緒十五年(1889)蒲江舉人戴履中對聯:「故裡歸歟天為斯文尚此老,先生往矣我思景行仰高山。」

    鶴山祠新堂落成,徐元善賦《鶴山祠》詩,自注云「在鶴山書院後」,其詩曰:「鶴山掌教坐皋比,華甫先生即我師。親炙前床披古籍,景行芳躅仰遺規。春風桃李花開候,秋日鯤鵬變化時。宸翰長昭名不朽,蒲泉墨透話臨池。」他的《謁鶴山祠》詩,云:「偶承員乏濫吹竽,丁祭升堂仰大儒。南宋名臣宗孔廟,西川理學紹程朱。墨池魚化龍飛未,書院梅開鶴守無。道氣長存宸翰在,欣從桑梓溯規模。賢聖為鄰德不孤,鶴山主講仰鴻模。道宗濂洛真君子,學貫天人大丈夫。廿疏精忠傳信史,九經要義邁名儒。先生靈爽今猶在,洗墨池邊草欲蕪。」他的《登鶴山魏文靖公祠》,曰:「鶴山松柏鬱青蔥,院門洞開光玲瓏。登峰造級謁魏公,開堂入室氣如虹。洵是南宋才子,理學儒宗。守先待後挽頹風,九經要義播宸中。金聲玉振驚盲聾,參紐出督思建功。開邊不果竟成空,道大莫容心忡忡。瓣香奉奠燭光紅,晨曦高照墨池東。」

    光緒三十四年(1908),楊子元《蒲江縣鄉土志》,卷六「地理」記載「鶴山祠,城北一裡,祀魏文靖公。」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蒲江縣高等小學堂遷到鶴山書院舊址,改名為蒲江縣高等小學校。1920年柯興詩任校長時,四十四年前沈之彥重修的鶴山祠已經毀壞不堪。他說:「院後一祠,所以奉鶴山先生,春秋上丁縣官祭孔廟,是日親臨祭鶴山」,他痛惜道:「是祠之重豈仙庵佛寺比耶,惜乎其毀壞也」。是年,柯興詩培修鶴山祠,「命工培補而完好如初」,並撰《鶴山祠記》以紀其事。

    當時匪患猖獗,學校地城郊偏僻之處,師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1925年土匪姜甫廷帶人將學校校長曹建章及學生十人拉到姜山,二十餘天,由縣教育局出銀元二百元贖回。1929年,蒲江縣高等小學校改名為蒲江縣立第一小學校,校址從鶴山書院舊址遷到文廟內,鶴山祠或荒毀於此時。1941年,因蒲江縣小學畢業生各奔成都、邛崍、眉山等地就讀中學不便,遂將原鶴山書院改辦為蒲江縣立初級中學校。至解放前夕,該祠已蕩然無存。

    古人有「三不朽」之說,《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南宋晚期,魏了翁集理學之大成,家鉉翁《則堂集》有「南方共宗鶴山老」之譽。清雍正二年(1724),增魏了翁祔饗文廟,稱先儒,充分肯定其在儒家學說中的地位。

    鶴山書院鶴山祠,乃蒲江鄉邦為祭祀魏了翁而建立。明清之際,鶴山祠的存在已有四百餘年歷史,中國人有「世不絕祀」傳統,該祠之毀殊為可惜。

 

成都文化地標之明清鶴山書院遺址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蒲江文博】揭開塵封的歷史:瀘州鶴山書院與鶴山祠
    瀘州,鶴山書院之建有三說:南宋、明代、清代,明代隆慶三年(1569)鶴山祠始建於州學之內,至清代乾隆時遷至鶴山書院,以祀宋儒魏了翁。 南宋時期,魏了翁宦海沉浮,曾兩次任瀘州知州,政績斐然。
  • 文化 | 鶴山書院 歷史深處的琅琅書聲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周邊區縣的琅琅書聲,譬如蒲江的鶴山書院。距今,蒲江鶴山書院的讀書聲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 1210年,南宋偏安皇帝治下的蒲江鶴山鎮櫻桃村玉芝山(宋時叫隈支山)半山上,響起了第一聲清亮的讀書聲。
  • 揭開塵封的歷史:蒲江魏了翁墓與魏公祠
    魏了翁墓有二,一在蘇州,一在蒲江,蘇州墓為魏鶴山辭世葬地,蒲江墓為魏鶴山衣冠冢。魏了翁逝世之時,蒙古軍隊持續發動對四川的進攻,半壁河山淪陷,蒲江家園已屬難歸,加之皇帝賜第蘇州,所以魏了翁被安葬在蘇州,遺骸不能返鄉就殮。    蒲江魏了翁墓,位於今蒲江縣鶴山街道潘溝村潘家山,距縣城八裡,乃蒲江士民為紀念魏了翁而立的衣冠冢,始建時間已不可考。
  • 廉韻蒲江故事會②丨魏了翁拒捐
    魏了翁是土生土長的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乃是儒家理學大師,一直在外面做官,前些年因為父喪回到蒲江,有感於家鄉教育跟不上,才動用家資起建了鶴山書院。書院所收學費低廉,平時靠魏家收取的田租用度,不料今年受蟲害,田租收不上來,而他的薪俸是杯水車薪,鶴山書院遇上了生存危機。但相比於蛟頤堰的困境,書院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 我愛蒲江——魏了翁《鶴山集》
    魏了翁畫像 《鶴山集》,又名《渠陽集》、《鶴山文集》、《鶴山先生文集》、《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先生大全集》、《鶴山全集》,有100卷、109卷、110卷之別據《全蜀藝文志》卷三十一之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彭東煥先生《〈鶴山集〉版本源流考》認為:姑蘇本《鶴山集》即《渠陽集》,分鶴山先生文集十三卷、後集十卷、續集十三卷、別集十卷,計四十六卷,名《鶴山先生文集》。明《文淵閣書目》卷九,作《渠陽集》二冊。清《明書經籍志》文集,作《渠陽集》三冊。倪燦撰、盧文弨訂正之《宋史藝文志補》集部,作《渠陽集》二十二卷。
  • 愛成都 迎大運‖蒲江非遺文化藝術節在這個守藝村開幕了
    6月10日,鶴山街道蒲硯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愛成都·迎大運」蒲硯主題社區首屆非遺文化藝術節暨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藝術學院文創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這裡舉行,標誌著以蒲硯文化、了翁精神為核心的蒲江非遺文化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為講好新時代非遺故事、弘揚蒲江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創造了又一個良機。
  • 四川省蒲江縣蒲江中學2020年高中招生簡章
    二招生諮詢(一)學校諮詢1.電話諮詢028-88530865 134388651852.現場諮詢地址:成都市蒲江縣鶴山街道文靖大道蒲江中學新校區立心樓學校簡介歷史悠久 英才輩出學校前身為南宋鴻儒、理學家、教育家、禮部尚書魏了翁於公元1210年在其家鄉——蒲江隈支山創辦鶴山書院。書院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準則,了翁躬親授教,孜孜不倦,首批學子考中進士舉人十之有八,各地士子「不遠千裡負篋從學」。
  • 剛剛,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名單公布,咱們蒲江中學上榜啦!
    四川省蒲江縣蒲江中學前身為1210年南宋鴻儒魏了翁創辦的鶴山書院。學校繼承鶴山書院800年辦學傳統,以「立心育人·綠色發展」為辦學理念,堅持「文化引領、系統建構、熔煉特色、全面育人」為辦學思路,著力提升辦學品質,教育質量連年受到市教育局表彰。
  • 我愛蒲江——蒲江鹽井
    蒲江井鹽製鹽圖 蒲江河谷有豐富的鹽礦,古代盛產食鹽。境內穿井製鹽歷史久遠,最早可至新石器時代末期。其後,先民們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才開始由利用自然鹽泉轉向有意識地挖掘鹽井。蒲江古代產食鹽歷史悠久,鶴山街道辦事處、白雲鄉有鹽井溝,曾出土古蜀國船棺十餘具,表明早在戰國時期古蜀國開明王朝時,蒲江食鹽已經開採。鹽成為重要商品,以產鹽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一條條鹽運道。一些鹽運道以銷鹽區為點,聯絡為較長的民間商道,經蜀身毒道遠銷東南亞、南亞、西亞。
  • 蒲江新聞縱橫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侯坤平,副縣長遊錦,各鄉鎮、街道、縣級相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在蒲江分會場參加會議。(來源:今日蒲江)蒲江開展避震疏散演練  提升學生減災能力近日,縣政府應急辦、縣教育局、縣防震減災局、縣人防辦、縣紅十字會聯合在鶴山初中舉行地震避險和疏散演練。10:20,鶴山初中應急避險和疏散演練在警報聲中開始,全校960餘名師生參加了演練。
  • 揭開塵封的歷史:大安興教寺石爐
    清乾隆《蒲江縣誌》卷二官師志,記載:「明令可考者二十七人」,其中:「邵有良,成化七年由進士任」,「汪雄,成化十八年任」。何汝霖事跡,失載。成化八年(1472),邵有良離職何任蒲江知縣,成化十八年(1482)何御任,汪雄接替其為蒲江知縣。十年任間,何汝霖一掃憂慮,任內「清甯」,太平無事。是時,蒲江縣衙有宋令王伯憲德政碑,記曰「土風淳厚而習俗粹美」。
  • 這些你不知道的鶴山歷史,看完值得收藏!
    鶴山書院清代藏書與講學場所。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是知縣阮懋業把鶴城鎮大官田同知舊廨舍改為書院(鶴山縣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員,率兵駐守大官田,以備匪盜)。計有頭門一座3間,儀門、大堂、後堂各一座1間,還有東西書房數間,三堂一座3間。阮懋業撥民田收租作書院師徒的教學費用。後有知縣張福清為書院購進經史子集各類書50多種,使書院初具規模。
  • 廣西農民上山採藥迷路,意外發現墜毀飛機,揭開塵封52年的歷史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歷史的巨浪中,有數不盡的英雄人物,如今的我們只能通過一些記載了解那些英雄的故事,但是卻有很多英雄們默默地離開,不被人們所知曉。例如在52年前,曾經有一架飛機搭載了數名英雄,他們的故事卻鮮為人知,直到一位廣西農民上山採藥迷路時,才意外地發現了這輛墜機,並且揭開了這段塵封的歷史。
  • 我愛蒲江—王曹氏節孝坊
    位於蒲江鶴山街道鐵溪村的王曹氏節孝坊王曹氏節孝坊,全稱「旌錶王璸之妻曹氏坊」,俗稱「王牌坊」,位於蒲江縣鶴山街道鐵溪村。該牌坊為一座清代節孝坊,修建於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據清光緒《蒲江縣誌·卷三·節孝》記載:「曹氏,邑人王璸妻。璸亡,遺腹生子。其翁姑亦相繼卒。氏獨力營葬,守節三十年。子思孝入太學。」王曹氏節孝坊,營建於道光十四年(1834),系磚石牌坊。坊高7米,寬6.5米,厚0.62米。
  • 我愛蒲江—蒲江歷史文化名人之蒲元
    蒲元畫像 蒲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其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太詳。據《全三國文·蜀六》記載,蒲元為蜀相諸葛亮相府之西曹掾。今人製造的木牛流馬蒲江為先秦時期濮人聚居之地,「蒲」「濮」相通,今邛崍、蒲江地區自古蒲姓為當地大姓。
  • 成都大益書院「濂洛祠」與「大儒祠」考略
    尹焞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四川蒲江人,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寧宗嘉定三年(1210)與理宗寶慶二年(1226),相繼創辦蒲江與靖州「鶴山書院」,形成鶴山學派。理宗端平二年(1235),宋理宗親賜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以示嘉獎。卒時,皇帝聞遺表,輟朝震悼,嘆息有用才不盡之恨,詔贈太師,諡文靖,賜第宅蘇州,累贈秦國公。清雍正二年(1724),從祀文廟。著有《鶴山先生大全集》《鶴山先生長短句》《鶴山詩集》《九經要義》《周易集義》《周禮折衷》等。
  • 史話:劉繼、鶴山與鶴頂亭
    >鶴頂亭曾是鶴山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它的歷史幾乎和鶴山縣一樣古老;它的創建者劉繼是一位深受邑人愛戴的鶴山縣知縣;劉繼的遺作《鶴頂亭記》是一篇旨趣高尚寄寓遙深的珍文。當策劃者把建城計劃上奏朝廷時,因為計劃中的城牆北沿要跨越一座小山,山形如鶴,土名鶴山,雍正皇帝因此把這個新建制的縣賜名為鶴山縣。這事不僅在《鶴山縣誌》裡有記載,在舊版《辭海》裡也有記載。《辭海》1542頁「鶴山」條的釋文云:「鶴山:在廣東省鶴山縣內,其形如鶴,因名。縣以山名。」所謂「縣以山名」,意思是鶴山縣的縣名是從這座小山的山名得來的,不過建縣以後,山名為縣名所掩,當地百姓把它改成松山了。
  • 歷史過往:廣西採藥人迷路大山,發現墜毀戰鬥機,揭開一段塵封
    這也並不稀奇,畢竟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這些被掩埋在的奇珍異寶,就是一段又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寶貝很奇特,它並不是某個朝代的文物古董,但是它身上的歷史價值並不比任何文物古董低。它就是一個經歷過二戰的戰鬥機。1996年10月,廣西的採藥人在迷路的大山中發現了它,而這架墜毀的戰鬥機,竟然揭開了一段已經過去52年的歷史。從它身上,大家仿佛能夠看到當時那激烈的場景和血腥的戰爭。
  • 廣西農民在採藥途中意外發現一架失事飛機,揭開塵封52年的歷史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40字,閱讀約4分鐘簡介:生活中,有的人想要揭開一段事情的面紗,執著努力地去探尋答案,有的人卻沒有努力,偶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正如陸遊在《山西村遊》一書中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往往充滿了巧合,有時意外會讓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
  • 蒲江社保中心:盡職履責 讓全社會更滿意
    今年來,成都蒲江縣社會保險服務中心(下稱「蒲江社保中心」)以黨風廉政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監督監管體制機制,紮緊權力籠子,以良好黨風政風,帶動清正廉潔、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為此,蒲江社保中心實施了社會保險「延緩減免降」等多項政策,紓危解困。  蒲江社保中心加強與縣人社局紀檢組聯動配合,通過監督檢查、專項巡查、列席黨組會議等形式,就社保領域紮實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做好「六穩」「六保」,進行經常性指導。截至目前,累計減免全縣1754家企業、社會團體等組織的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保費」906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