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歷史地名和歷史建築 |古勞都清代至民國初年鶴山縣屬下的一級行政區域。其管轄地區包括今天的雅瑤、沙坪、古勞、桃源、龍口五鎮。下轄20圖,139個村。古勞都原屬新會縣,雍正十年(1732)鶴山建縣時,整個都歸鶴山縣管治,是鶴山縣內地勢較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相對密集,交通較為方便的地區,清代中葉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鶴山經濟的重心。
遵名都清代至民國初年鶴山縣屬下的一級行政區域。其管轄地區為現共和鎮的小部分。下轄一個圖,七個村,即黎村、蓮岡、平岡、石逕、松下、藏龍、良耕。該地原為新會縣遵名都的一部分,雍正十年(1732)鶴山建縣時,劃歸鶴山縣管治,仍用舊名,是鶴山縣五個都中最小的一個都。
附城都清代至民國初年鶴山縣屬下的一級行政區域。其管轄地區包括今鶴城、址山、雲鄉3鎮。下轄17個圖,52條村。其中,鶴城部分稱內附都,址山、雲鄉部分稱外附都。該地原為開平縣古博都,雍正十年(1732)鶴山建縣時,整個古博都劃歸鶴山縣管治,因為新的鶴山縣城建在該都,所以改稱為附城都。附城都處於鶴山縣版圖的中央,自建縣至清末,曾經成為鶴山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雙橋都1912年前鶴山縣屬下的一級行政區域名稱。唐代雙橋都屬義寧縣,宋太祖六年(966),義寧併入新會縣,次年復置,太平興國二年(977),義寧更名為信安,雙橋都劃歸信安縣,宋熙寧五年(1072)廢信安,雙橋都劃歸新興縣,隸屬肇慶府。清順治六年(1649)割新興、新會、恩平3縣部分地域新置開平縣,雙橋劃歸開平縣。至雍正十年(1732)置鶴山縣,雙橋都從開平劃入鶴山縣管治,並就近合併了原新興都、得行都的部分地方。當時雙橋都包括今宅梧、雙合、合成三鎮,共5圖,93條村。境內山多人少,是鶴山縣的邊遠山區。
新化都清代至民國初年鶴山縣屬下的一級行政區域。其管轄地區包括今共和鎮的大部分。下轄四個圖,21個村,該地原屬新會縣新化都的一部分,雍正十年(1732)鶴山建縣時,劃歸鶴山縣管治,仍用原名。
| 沙坪鎮 |沙湧歷史地名。在沙坪鎮東面,西距沙坪鎮5千米。屬沙坪鎮樓衝村委會轄。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古勞羅江盤樓村陳姓遷至西江邊黃寶坑(今九江橋腳),建村在江邊河沙上,且有一河湧經村而過,故名「沙湧」(今存有一座石橋橋碑上刻「沙湧」2字)。後因村近西江,經常有海盜上村打劫,於清末舉村遷至今村址。初有陳、黃、陸3姓,現只有陳姓,由於經常河水暴漲,難於種田。一年只得晚造可以種水稻、花生,故以種桑養蠶、捕魚為生。大部分村民外出做工。1998年,有村民420人。原耕地31.7公頃,於1994年被鶴山市國土局全部徵用作建設用地。
蜆江歷史地名。在沙坪鎮東面,距沙坪鎮4千米。屬沙坪鎮樓衝村委會轄,是上社、中社、下社的統稱。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由江西崔姓繁衍分支,先到廣州增城,再到新會,後遷至此。初時曾有林姓、胡姓,後因「林崔」與「淋菜」同音,寓崔(菜)林(淋)大了被人吃,故林姓被迫遷至本鎮黃寶坑林屋。今只得崔姓(在上社、中社村),胡姓(在下社村)。因村前一小河盛產河蜆,故名「蜆江」。當時由於基圍低矮,經常河水暴漲,難於耕種,只有晚造才可以種水稻、花生,並以種桑養蠶、捕魚、養鴨鵝為主,而大部分村民外出謀生。1998年,有村民1120人。原有耕地78.9公頃。於1994年已被國土局全部徵用。村旁有蜆沙小學。
北街口歷史地名。位於沙坪鎮前進路與北湖路交界處以南一帶地段,屬永安管理區轄。該處原是沙坪鎮北的一段圍基,東南面是魚塘及瓜菜地,初稱瓜菜塘,因這一帶又是沙坪鎮北面的主要出入口,故得名北街口。其昔日之貌,今已全改,但仍常稱此名。清道光年間,東南面建有馮家祠及同善堂並作過沙坪小學校址。20世紀60年代,東北面建有沙坪港務所、碼頭、排灌站等。爾後因城區建設,拆舊建新,該地段現已成商鋪及高層住宅樓。
豬仔行歷史地名。現崇德路榕園酒家及老乾之家旁的一列商鋪是其舊址,20世紀50年代前,沙坪鎮豬苗交易市場設此而得名。現屬沙坪鎮中山管理區轄。原豬仔行建有磚木結構墟廊,置放幾十個木豬仔籠,每月逢二、五、八日為沙坪墟期,附近農民天未光就擔著豬仔或三鳥前來趕集,交易繁盛。50年代中期,因城市擴建之需,豬仔行清拆搬遷至新華市場對面的今文豐大廈處繼續經營,後又遷至牛行路的耕牛市場內經營,90年代初歇業。
谷埠圩歷史地名。位於沙坪河口的一個圩場,曾是鶴山對外交通一個碼頭。西南距沙坪鎮約5千米,325國道從墟邊經過,水陸交通便利。該圩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原以經營穀米販運及加工為主,因而得名。20世紀40~60年代,往返鶴山廣州江門之間的「花尾渡」及一般輪船都在此靠泊,旅客與貨物經此中轉至沙坪及縣內各地,坡山村民外出亦由此處擺渡。圩內有店鋪近百間,有造船廠、水產站、食品站、郵電所、建行儲蓄所、信用社、衛生所等設施,為附近鄉村農副產品集散地,也是從廣州、佛山、九江進入鶴山的第一站。1964年在此建成沙坪水閘,用以防洪及調節沙坪河水,改善航運條件。1985年以後逐漸與沙坪鎮區連為一體,現屬沙坪鎮轄的一個區。
大基頭歷史地名。鶴山早期的客貨運碼頭。位於沙坪鎮竹樹坡村北的堤基上,是樓衝水流入沙坪河的交匯處,距沙坪河注入西江的河口約3千米。河邊有巨石,築有一排石級通上基頂。過去岸邊有多間茶寮、商店和大昌、吉昌、永昌多間蠔灰廠。民國初期,往來鶴山、廣州、江門的「花尾渡」因沙坪河水淺不能駛入北街口,便在大基頭靠泊,然後用駁艇轉運貨物進沙坪。每天早上,搭船的、接渡的人都在此候船,熙來攘往。大基頭碼頭對方便鶴山與外界的交通,促進鶴山經濟的發展曾起過積極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大基頭的地位逐漸被谷埠取代。80年代以後,隨著鶴山港的建成,大基頭和谷埠碼頭都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沙埗歷史地名。原為村落,現是沙坪鎮的一個居民點。屬永安管理區轄,位於人民西路毛紡廠側,廣湛公路及江肇公路在旁經過。明永樂六年(1408),鄧姓先民於順德遷荀山,旋遷於此開村。此地曾是一片沙灘,周圍是竹林,稻田很少,村民多以織竹器等手工業謀生。村落因在河灘旁,故得名沙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城市規劃擴建需要,全村土地為國家徵用,村民戶口由農村轉入城鎮戶口。70年代政府填灘建機械修造廠、毛巾廠等。村民入廠工作。
牛行基歷史地名。位於沙坪城區西部,永安路側,325國道在旁經過,初屬小範村委會田地,今屬永安管理區轄區。該地原為沙坪鎮西南的主要出入口,原有一口大魚塘,沙坪自有耕牛交易以來,魚塘圍基用作售牛市場,因而得名牛行基。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該地逐漸建設成為土產公司、柴站、食品飼料公司、東風機械廠、生產資料公司及商住樓等。
四坊歷史地名。位于越塘西南面,屬沙坪鎮越塘村委會轄,是越塘九裡十三坊中的四坊,分別為大朗坊、松背坊、大元坊、望樓坊,簡稱四坊。坊人絕大多數為馮姓,只有少部分為鄧姓和黃姓。大朗坊是沙坪地區馮姓祖先定居最早的地方,相傳:「先有大朗,後有越塘」之說。南朝文帝元嘉十三年(436),馮姓始祖維公(時屬廣州某軍隊統領)及其兩個兒子至此定居繁衍,把大朗稱作古崗州,後又稱湖尾;後來,其父子因戰爭離開,留下空屋。直至南宋末期(1274),世祖雄州從南雄珠璣巷經海上漂泊至此定居謀生,並繁衍開枝。松背坊,因村後滿山松樹,故名「松背」。望樓坊,坊前有一紅米石古老城樓,與坊相望,故名「望樓」。1951年,松背坊和大元坊合稱「松元村」,今稱四坊三村(大朗村、松元村、望樓村)。1998年,有890人。耕地14公頃。以種蔬菜為主,曾因種出的蔬菜質量上乘得「菜心王」美稱。
石嶺歷史地名。自然村。在沙坪鎮西南部,東北距沙坪鎮0.5千米。南宋鹹淳四年(1268),粵東人劉姓遷順德龍山,後遷本邑赤坎繁衍分支至此定居。聚落沿小山坡延伸,呈帶狀。村舍為磚瓦房。村後山坡土名「南蛇出洞」,俗稱蛇嶺,「蛇」「石」土音相近,漸演變為「石嶺」村。1999年,有1400人。原耕地56公頃,主種水稻,兼種紅煙、花生、蔬菜等。1994年全部土地被徵用。今全村大部分村民在村企中工作。村中私營企業有橡塑廠、塑料廠、小五金修造廠、電器廠、印刷廠、紡織廠等,已初具工業村規模,職工佔全村勞動力人數60%。村中有鎮南小學。石嶺街銜接325國道。
和平社學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位於沙坪鎮和平路。原是清代在沙坪設立的「學人課藝」、「興學育才」的教育組織。以後,逐漸演變為士紳興辦團練的武裝組織。鴉片戰爭以後,發展為各階層人民愛國自衛組織的聯絡機關。1854年8月18日,馮滾等人領導天地會立大營於和平社學,率「洪兵」萬餘人起義(見洪兵起義)。1913年1月,鶴山縣公署從鶴城遷駐和平社學辦公。1917年10月,古都團練局在和平社學駐營。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鶴山縣在和平社學舉行3次公民大會,掀起全縣挽留縣長李一諤的浪潮。1924年7月21日,新學生社鶴山分社在此成立。1925年6月28日鶴山縣農工商學軍政各界千餘人在此集會,成立鶴山縣對外協會,聲援省港罷工,號召商民抵制「仇貨」。1927年1月,鶴山縣各鄉農民協會聯合辦事處遷回和平社學辦公,領導全縣開展農民運動。1933年,鶴山縣地方紳士在和平社學成立重建鶴山同善醫院董事會,發動華僑及社會各界捐資建醫院。抗日戰爭時期,和平社學遭日寇飛機炸毀。
石朋堂在鶴山一中校園內。為旅港殷商李冠春昆仲為紀念其先翁李石朋捐資,於1932年興建。屬平房校舍,內設禮堂、教室、辦公室。1978年拆去危房頂,加建混凝土二樓(中間三樓)。1994年,李公文孫李福樹、李福善、李福慶、李福兆,重孫李國寶、李國麟再捐巨資,在原址新建5層41室的現代化教學大樓,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
坎僑堂原鶴山一中學生宿舍樓。位於學校所在地南山東側崗頂,建於1930年,由加(坎)拿大華僑捐建,故名。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中座為3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兩翼各有1個4層高的圓頂碉樓,屬典型的歐式建築。1939年3月28日,日寇入侵沙坪,佔領南山及坎僑堂。31日,中國守軍反攻南山與日軍激戰,擊斃日軍聯隊長枝松以下官兵10人。由於戰火破壞等原因,坎僑堂於1991年被定為危房,1994年,由校友和社會熱心人士捐資在原址重建,1995年11月落成。重建的坎僑堂比原建築高一層,外觀基本保持原貌,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現為鶴山一中藝術教學樓。
坡亭名勝古蹟。在沙坪鎮坡山村之石螺崗北側。《大清一統志》「肇慶府坡亭」條載:「宋紹聖中,蘇軾謫儋州過此,留數日,居人慕之,築亭於上。」亭下巨石飲江,上刻「坡公泊舟處」5個隸書字,至今仍穩約可見。明代易奇標《重修坡亭記》云:「鄉名坡亭,景賢也。宋文忠公南遷過此,留連不能去,居人為築亭於石螺山上,迄今五百餘年」。又清代易福成《重修坡亭記》說:「坡亭,邑之名勝也,長江繚繞,林木清幽,巖石盤踞,沙渚縈迴,水色山光,輝映上下,高瞻遠矚,至足樂也。」蘇軾在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四月,以61歲高齡再被貶謫為瓊州別駕,遣往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由幼子蘇過陪同,從廣東惠州登程,乘木船溯西江至肇慶、梧州,轉雷州再渡海。相傳,途徑西江下遊南岸的新會縣石螺崗(今鶴山),正值龍舟水,水漲流急,船行受阻,只得泊舟登岸休憩。故後人築亭於石螺崗上,所在村名亦隨之易名為坡山村,並興建衛坡橋,以紀念這位為世人景仰的大文豪。坡亭為六角形。六條石柱高擎綠蓋,翼然於江岸。南面兩柱刻一聯:「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聲孤鶴南飛」;北面兩柱楹聯是:「濤聲四面作風雨,笠影半肩挑夕陽」;亭後還有「天地一間屋,江山幾古人」的石刻。坡亭建後,至清初,金陵馬稀於坡亭東側續建朝雲亭,亦出於對王朝雲的敬慕和懷念。到1935年,邑人重修兩亭,闢螺崗為東坡公園,改坡亭側的財神廟為臨江軒。其時坡亭已成為別具一格的名勝風景區。1982年鶴山縣政府撥款修葺,恢復兩亭原貌。1983年9月,坡亭毀於颱風,後鶴山縣政府再撥出專款,按原貌重修。先後以「坡亭春浪」和「坡亭懷古」列入新、舊鶴山八景史冊,是鶴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鶴山中學民國14年(1925)創辦,初借沙坪馮家祠為校址,是年秋季招收初中師範班學生48人。首任校長李照衡,後由陸朝陽、宋森代。共有教職員6人。為求學校發展,李照衡先後三次出洋向邑僑籌集經費,歷時四年,共籌得粵幣32萬元。民國19年(1930)置南山建校,佔地面積11公頃,是年增設鄉村師範科,有學生92人。次年遷入南山新址授課,同時設立初級農科、附高小班。自此,全校分初中、師範科、農職科、高小四個部,學生309人,教職員16人。學校闢有農場供學生實習。民國24年,新校舍落成,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12月1日舉行落成典禮。民國28年,日軍南侵,學校停課,並遷到龍口那白,於翌年春招生複課,到民國34年遷回沙坪原址,更名為鶴山縣立第一中學。
昆暘義學舊址位於現沙坪電影院附近,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劉繼倡古勞都士民公建。「因沙坪為古勞適中之會,處崑崙之東,日出暘谷,光華先被,故額曰『昆陽義學'」。據劉繼撰《昆暘義學》載,古勞都自析縣以來,富庶甲於郡邑,然登賢書者屈指無多。有感於此,知縣劉繼與鄉賢李暢馥等商議公建義學,得各鄉紳支持,「爰捐廉以倡之,未幾而挾資來助者群起響應,捐祖嘗、解私囊。」「擇吉日鳩工庀材,不逾年而告竣。」並「置學租以備脩脯膏火之需」。義學建成後招生員聘儒師「取蘇湖之法以為程,遵白鹿規條以為訓」。清中葉以後時辦時停,抗日戰爭一度作縣政府,後為日機炸毀。
熾榮公司民國時期私營企業。在沙坪鎮中孚路(今南興路)。民國期間對外貿易尚未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經營部門,進出口商多由行店及水客兼營代辦。沙坪鎮較有代表性的代理進出口商是熾榮公司。業主區樹雄,字啟漢,桃源沐河村人。公司主要業務是承接代辦匯兌、金銀兌換、以外匯代購進口商品,兼營金銀首飾及加工。並與廣州、香港等同行結伴聯網經銷美孚行石油產品:煤油、汽油、其他化工產品以及糧油、糖、布匹等。經營方式以批發為主,除供應本地商戶外,還銷往周邊各市、縣。
民眾銀行民國時期的私營金融機構。民國17年(1928年),由實業家劉步墀發起籌辦的旨在振興當地經濟,服務民眾而取名。位於原沙坪鎮谷行,自創辦銀行後,此街道便改稱銀行路。辦公樓是三層混凝土框架結構,樓頂有一座六柱圓拱頂的亭子。其造型獨特,是當時沙坪鎮最新式、最高的樓房建築。該樓房仍保留至今,現用作工商銀行鶴山支行沙坪儲蓄所。民眾銀行主要經營各項存款、放款、押匯貼現、匯兌等項金融業務。由於當時政局動蕩,經濟不景,民不聊生,市道疲弱,以至經營每況愈下,終因嚴重虧損,於民國21年(1932年)歇業。
蠔灰鋪民國時期私人企業。蠔灰是用蠔殼經高溫燒成,可作農業生產肥料及建築用料。清末民初,鶴山已有蠔灰生產。為方便水運,故灰窯多設於河堤側。抗戰前,沙坪鎮水東、越樓圍分別有灰窯6間、4間,生產規模不大,每窯佔地約1000平方米。常年工人3至4人,秋冬旺季則僱用臨時工20人左右。生產工具靠手拉風箱、手搖或腳踏鼓風機等。經營蠔灰業的廠家均是私人作坊。計有:泗和、泗合、永勝、利群、萬益、吉昌、大昌等。經營者多是祿洞、玉橋鄉人。銷售點集中於沙坪河新湧口附近。當地人統稱為蠔灰鋪。1956年公私合營合併後稱為鶴山蠔石灰廠,為集體所有企業,歸縣供銷社管轄。群眾仍習慣稱蠔灰鋪。
馮友蘭煙莊民國時期私人企業。創辦於1944年。業主馮吉常,龍口湴蓼鄉人。廠址設於沙坪鎮永安路。經營以加工、生產及銷售菸絲(紅煙)為主,生產設備簡陋,是以人工操作的手搖或腳踏切煙機加工生產菸絲,再用人工進行包裝。1946年,有工人25名,年產菸絲60噸。其產品鳳凰牌菸絲,市場十分俏銷,是鶴山較有名氣的煙莊之一。
合盛雜貨鋪民國時期私營商店。位於沙坪鎮和平路。業主是沙坪鎮南鄉人劉槐芬。主要經營京果海味、華洋雜貨等大類商品。鮑參翅肚、腐竹、粉絲、雲耳、髮菜一應俱全,品種繁多,貨源充足;經營方式是批發零售結合。鋪內擁有一班業務精熟,辦事能力強的購銷人員,當時習慣稱買賣手。由於經營有方,生意愈做愈大,成為當時沙坪鎮眾多雜貨店鋪的佼佼者。至1956年轉為公私合營企業。
大華書局民國時期私人企業。創辦於1943年,位於沙坪鎮義學路,業主鄧亨,新會司前人,員工5人,店鋪面積30平方米左右,主要經營古典書籍、當代小說、各類雜誌、連環圖畫等,並代辦訂購或零售學生課本,兼營文房四寶及其他文具。此期間,沙坪鎮共有書店5間,數大華書局規模較大。1956年,私營書店經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合併入國營新華書店。
泰山賓館民國時期私人企業。抗日戰爭期間,廣東各大中城市相繼淪陷。八方商賈雲集沙坪,有「不識沙坪不是商」的盛譽。旅館業頓時興旺。然而,小小的沙坪鎮同樣遭受日本法西斯鐵蹄的蹂躪,劫後一片敗瓦頹垣。當時的旅館大多是以磚瓦臨時築起即時使用,設施較低檔次。唯泰山賓館獨樹一幟,成為當時沙坪鎮旅館行業至尊。館址位於銀行路,是劉步墀以停業後的民眾銀行的樓房改裝而成。館內大堂裝飾豪華,各樓層地面鋪花階磚,再鋪上地氈,房間設施也高級典雅,並配有禮儀小姐服務。由於收費昂貴,入住者大多是達官貴人、大款商賈、「大天二」等,普通平民百姓則望而卻步。
鶴山渡口歷史地名。位於黃寶坑村的西江河邊,對岸為南海九江鎮,故又名九江渡口,屬佛山公路局管轄。是廣(廣州)海(安)幹線一個重要汽車渡口,江面寬1500米。1948年建成簡易汽車輪渡,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逃時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初修復,以後逐年擴建,到80年代中有石砌碼頭1座,全長100米,泊位6個,分高、中、低水位。備有大中型機動渡輪6艘,日均渡運5000輛車次,高峰時可達9000車次。渡口設九江渡口管理所。為適應交通運輸業發展,1985年九江大橋動工興建,1988年6月建成通車,鶴山渡口完成歷史任務,九江渡口所遂廢。
李義蘭煙莊民國時期私人企業。創辦於1939年,業主文瀚、文潮、文珍兄弟。鶴山上南鄉人。廠址:沙坪鎮南興路。經營主要是加工生產及銷售菸絲為主。生產設備簡陋,僅用手搖或腳踏切煙機生產。1946年生產高峰期擁有工人142人,年產菸絲330噸。是鶴山規模最大的煙莊。其產品黑貓牌菸絲,頗負盛名,遠銷穗、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為迎合城鄉顧客之所需,創出裝璜精緻,內藏煙紙的密封式小號包裝菸絲,曾一度暢銷於各地菸草市場。
良友印刷廠民國時期私營企業。1944年,址山四九鄉人陳東起(又名陳大成)、陳德成、陳奕釗等三人合夥創辦。廠址始設於沙坪鎮中山路。初期生產設備簡陋,僅有舊式印刷機械3臺,工人11名。承印各種文件、資料、發票、信箋以及學生所用的練習簿冊等。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展,遂遷廠至義學路,設備及工人數都有所增加,已成為鶴山頗有名氣的印刷工業企業。1954年再遷往高明縣三洲鎮,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轉為國營企業。
華隆杉鋪民國時期私人企業。創始人是番禺人黎冠珠。原在鶴山縣雅瑤鎮經營建材行業,抗日戰爭期間在沙坪新湧碼頭附近(現為新航路)創辦華隆號杉木鋪。經營以杉木為主,兼營磚瓦、石料、五金、漆料等。西江、北江的杉木均通過放木筏排從水路運至沙坪,停放於沙坪河上,相當長的河段都為木材所塞滿。為方便顧客,還增設木材加工場,加工桁、桷、門窗及其他建築用的木料等。企業業務不斷擴展,除供應本地建築商及普通顧客外,還做周邊地區的生意。1956的公私合營轉為鶴山建築器材公司。
和平村歷史地名。現稱坪咀。在龍口鎮西南角。是湴蓼村民委員會轄村。和平村原分兩小村,一稱大樹坊村,一稱坪咀村。1958年後合二為一,更名為和平村。馮氏祖先於元大德四年(1300)從新會積穀邊遷雅瑤旋遷此開村。現有568人,90%以上姓馮。耕地面積42公頃。1998年人均收入3061元,農業種植以水稻花生為主。農田靠四堡水庫之北渠水灌溉。龍(口)鶴(城)公路貫通村中,往龍口、金崗兩圩均距3千米。1998年春,順德市大良中藝花木有限公司於村的三峰崗,租賃12公頃崗田開發花木場。華僑及港澳臺同胞842人。
牛軛歷史地名。含現龍口鎮的新村仔、金華、東海、西堯等村,800人。東北距龍口圩1.5千米。明朝初年,李姓人氏從龍口鎮中七遷此開村定居,聚落沿龍口河畔分布而居。因龍口舊河道繞村的東南而過(1975年龍口河經人工改道後經村東北面過),形狀似「牛軛」,故而得名。在龍口河改道前,該村有眾多的竹園,村民大多會編織竹器家具。歷史地名。含現龍口鎮的新村仔、金華、東海、西堯等村,800人。東北距龍口圩1.5千米。明朝初年,李姓人氏從龍口鎮中七遷此開村定居,聚落沿龍口河畔分布而居。因龍口舊河道繞村的東南而過(1975年龍口河經人工改道後經村東北面過),形狀似「牛軛」,故而得名。在龍口河改道前,該村有眾多的竹園,村民大多會編織竹器家具。軛 歷史地名。含現龍口鎮的新村仔、金華、東海、西堯等村,800人。東北距龍口圩1.5千米。明朝初年,李姓人氏從龍口鎮中七遷此開村定居,聚落沿龍口河畔分布而居。因龍口舊河道繞村的東南而過(1975年龍口河經人工改道後經村東北面過),形狀似「牛軛」,故而得名。在龍口河改道前,該村有眾多的竹園,村民大多會編織竹器家具。
永寧圩歷史地名。已圮。位於下六河北岸的古勞鎮下六村與龍口鎮中七村交接處。圩為十五鄉(福逕水兩岸15條自然村的統稱)鄉紳倡建,是當時15鄉農貿產品主要集散地。清乾隆年間已有酒米鋪、藥材鋪、醬油鋪、豆腐鋪、神館、永寧郵政代辦所等。圩內有一座惠福善堂,是華僑捐建的善堂,善堂設有學堂供本鄉子弟讀書,設有診所贈醫施藥,每天免費供應冷熱茶水,還有施粥飯等善舉。15鄉鄉府設在善堂內,有士兵把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5鄉按福逕水上遊、中遊、下遊所處的自然村建政,故有中七、下六之稱。自此,永寧圩失去中心地位,逐漸衰落,最後1間鋪至60年代初也遷走了。現圩址尚存殘牆及一些碎磚瓦爍等遺物。但圩前的三駁石板橋(稱十五鄉橋)至今仍完好。
朱六合歷史地名。現龍口鎮福逕各村的別稱。南距龍口鎮區7千米。人口2200人。約700年前,馮姓人氏從古勞鎮連城的錢江村遷至此聚居。以地貌「豬落譚」得村名。不雅,遂以其六個居民點稱「六合」,豬落潭與「朱六合」土話諧音相近,遂雅化為朱六合。在民國初年,又改稱為「注福」村。1937年與藥逕(今粉洞)合併,各取一字稱「福逕」,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冬,中共黨組在「朱六合」發動當地青年200人,組成抗日自衛隊。同年12月,日寇侵犯古勞,自衛隊在古勞「神農廟」附近 狙擊敵人,打響鶴山人民抗擊日軍第一槍。
霄鄉歷史地名。在龍口鎮霄南村委會。西距龍口圩1.5千米。在南宋鹹淳年間,溫姓人氏自南雄珠璣巷、源姓人氏自南雄縣保昌沙水分別開始遷徙。溫氏大霖翁(1270~1362)從江門白石遷至此置村,隨後源氏亦遷至此落戶。聚居沿龍口河下遊向西北畔延伸。開村初,村莊四周有圍牆環繞,設有東、南、西、北門樓進出,似古城池狀,初稱堅城村。因該地土壤肥沃,耕作條件優越,與原籍有如「霄壤」之別,故改稱霄鄉,又有人稱「小壤村」。現村民有近千人。有魚塘耕地共千畝,以魚塘居多,形成了塘中養魚、水面養鴨、塘基種菜、塘邊養豬的立體農業。
崑崙逕舊村名,現稱昆中。在龍口鎮最西南角。四堡村民委員會轄村。其村位於崑崙山之東面,西南面的山凹是其與鶴城鎮營信村的分水嶺,也是龍(口)鶴(城)公路的分界處。東面山泉為龍口河之源。山溪兩邊儲藏著大量大小不一、形象各異的天然豬肝石,近年來有順德,南海等地前來採購用作園林亭苑之觀嘗景物。1723~1725年間,有惠州、潮州先民曾、羅二姓徙此開村。現有村民74人,客籍。耕地面積6.8公頃,全是瘦瘠梯田,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山地67公頃待開發。有公路從村前經過。
四堡歷史地名。是德安堡、德良堡、逕心堡、狗頭崗堡的合稱。在龍口鎮西南15千米處,沙(坪)鶴(城)公路經村前。清雍正年間(1723~1736)何、黃、劉、餘、繆姓先祖自惠州、潮州徙此開村。1959年築四堡水庫時,大部分村民移遷到址山及中山另建村莊。1998年,有村民945人,操客家方言。耕地67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紅煙,兼種茶。林地977公頃,以植松、杉、竹為主。旅居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華僑及港澳臺同胞900人。在旅外鄉親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小學,村道等設施。轄內的崑崙山、皂幕山,每年重陽節有眾多遊人往此登高。
| 桃源鎮 |祿洞歷史地名。舊行政區域,稱祿洞鄉。是今馬山、富屋、船崗、旺龍、甘棠、蟠光、中心、中勝、龍溪等村民委員會以及龍口鎮古造村等地方的統稱。置村時,宅舍均建於山坑朝陽處,因地貌得名。9000多人,耕地1000公頃。南宋鹹淳二年(1266)先祖李姓由南雄珠璣巷徙此建村。村民多姓李,過去以種植水稻、紅煙、甘薯、花生等農作物為主,近年興起「三高」農業,辦有「甘棠花木場」、「美德洲農場」、「李國榮雞孵化場」等較大的農場。農民家庭副業以養母豬育豬苗為主。
南頭歷史地名。又名大村,現稱蟠光一村。在桃源鎮西南,距桃源鎮區2.5千米。南宋鹹淳二年(1266)李姓先祖由南雄珠璣巷遷此定居。聚落沿小山坡延伸,呈塊狀。村舍多為磚瓦結構。村前原建有南頭坊門樓(已毀),因名南頭。1998年有村民600人,耕地33.4公頃。主種水稻、花生。村北有一集市稱南頭市,是附近鄉村農副產品集散地。有華僑及港澳同胞約800人,大多旅居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和地區。舊325國道經村北,有水泥村道相接。
北頭歷史地名,舊稱拱北,又稱北頭市,現稱龍溪。農村集市。桃源鎮龍溪村委會所在地。東距桃源鎮區3千米。地處中心、龍溪、中勝等村委會的交匯地帶,原圩址在蘭花村,現已遷新325國道兩旁。近來發展較快,工廠、飯店、商店雲集,已具農村集市規模。
沐河歷史地名。現村心、上陂、元潭、赤瓦、小坑、黃崗嶺、北古、坑尾、龍永、拱辰、水石、坪頭等村的統稱。屬桃源鎮,西南距桃源鎮區1千米。南宋鹹淳四年(1268),南雄33姓97人攜眷南奔,其中何、區兩姓遷此定居。以村前小溪「沐水」命村名。聚落沿小山坡伸延,呈階梯狀。1998年,有2800人,耕地120公頃。耕地多為山坑田及梯田,主種水稻,花生。有華僑及港澳臺同胞1000人,多旅居香港、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 古勞鎮 |維墩歷史地名。在古勞鎮。明洪武廿七年(1394)邑人馮八秀創修「古勞圍」,圍墾沙田而成,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維墩原轄坡山、新星、上升,雙橋四鄉(坡山今劃入沙坪鎮)人口約一萬人,有華僑港澳同胞1.8萬人,是鶴山市重要僑鄉之一。魚塘400公頃,桑地80公頃。村民以養魚、種桑、養蠶業為主。史稱「圍墩皆以蠶為業,幾乎無地不桑,無人不蠶。」圍墩內河湧交錯縱橫,魚塘遍布,婆娑古榕,蜿延石橋,構成了秀麗迷人獨具水鄉特色畫圖。環繞圍墩一遊,可飽覽「坡公泊舟」、「釣石」、「長連凼」、「二度橋」等名勝古蹟和風景點。自清初每年五月有賽龍舟習俗,沿襲至今。大成國農民起義領袖陳開,曾歷任廣東省政府財政廳、軍事廳、農工廳廳長馮祝萬先生,聲譽顯赫一門多俊傑的李石朋公之家族,以及著名粵劇藝人呂玉郎、呂雁聲均為圍墩鄉人。圍墩,水陸交通方便,沿大堤通車直達鶴山港,內堤可通沙坪、古勞圩,圍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甫草堂歷史地名。在古勞鎮連城村民委員會轄境內。宋鹹淳二年(1266)先民從南雄陵江沙水村遷鶴山苦草尾定居,後旋遷大埠頭,至明朝景泰八年(1457),因奉旨築圍及佃耕草堂村前田莊,遂漸成村落。以先祖允甫居草堂命村名,後雅稱「天倫」。居民500人。呂姓。有華僑、港澳臺同胞300人。沙(坪)古(勞)公路從村西南經過。
| 共和鎮 |平地嶺歷史地名。是排銀、國慶、市口、接龍、山頂村的原稱。在共和鎮區東9千米處。東、南、北三面均與新會市毗鄰。南宋鹹淳四年(1268),冼氏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此,袁、李等又自新會衝花村遷入。聚落沿小山丘延伸。呈塊狀。引地貌命村名。稱平地嶺,簡稱平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政時,平嶺與漢塘等村組成平漢鄉,現為平漢村民委員會轄。1998年,有3800人,耕地254公頃。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種植瓜菜出口港澳,到1972年形成規模生產,種植瓜豆167公頃,是鶴山市的瓜豆出口基地。土特產有平漢大頂苦瓜、平嶺粉葛。工業有製衣廠、石場、白泥場、農副產品加工廠等,江門市屬鴕鳥養殖場設於村境內。江(門)鶴(城)公路過境。傳統性的文化娛樂活動有舞獅、籃球、象棋等。
| 雙合鎮 |歷史地名。在雙合鎮。南宋鹹淳二年(1266)麥姓先祖從南雄珠璣巷徙此開村,聚落在雲宿山西南山麓下,呈塊狀,開村初,有4條山溪水匯於村東,因而得名。村舍稠密,1999年有人口5900人,為市內較大村莊之一,耕地387公頃,主種水稻,兼種荷蘭豆、番茄、西瓜。1990年以後,大部分農戶種植荔枝、龍眼。有松林133公頃。辦有磚瓦廠、紙袋廠、陶器廠、糧油加工廠等。1998年工農業總產值3343萬元,人均收入3375元。有小學一所,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村人麥鷹揚考中武探花,其子麥廷章是抗英英雄。新(圩)宅(梧)單(水口)公路斜貫村西南部。
| 宅梧鎮 |
黃帝石歷史地名。宅梧鎮白水帶村委會轄下的一個自然村。距宅梧鎮區10.5千米。位於彩虹嶺西山腰。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廖、陳兩姓自惠州遷此植茶,建村聚居,分廖屋和陳屋兩村,面積0.6平方千米,是鶴山市地勢最高的村莊。村舍為泥牆瓦房,村民操客家方言。鶴山建縣後,為方便雙橋都人來往邑城,縮短行程而「捐金錢,募壯丁,從山徑中剗削平坦,就其勢之折旋而為路」。此為彩虹古道。因村北有一山石似人橫臥於地,鶴山首任縣令黃大鵬題「橫地」二字於石上,村名從之,稱橫地石。客家方言「橫地」與「黃帝」音近,故雅稱黃帝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黃帝石是共產黨遊擊部隊的堡壘村。1959年11月12日被廣東省政府定為革命老區棗抗日遊擊根據地。1978年前全村人口70人,以種茶為主,兼牧牛、採藥、養蜂、捕獵。登山進村,爬「彩虹古道」,需2小時。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部分村民遷往白水帶、宅梧鎮區定居,尚有4戶村民也於1999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全部遷到白水帶或鎮區定居。黃帝石青山常綠,溪水長流,層林疊翠、怪石奇布,鳥鳴不息,彩虹常現,雲霧繚繞,景色宜人。是旅遊、狩獵,懷舊和避暑的好地方。
梧岡書院梧岡書院是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鶴山縣雙橋都六個鄉的紳民集資興建。座落在宅梧圩西南面,坐東北向西南,為二進三門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院內放大天井,挖有水井,建築面積為800多平方米。書院正座門額,花崗巖鐫「梧岡書院」四個凸字,每字50公分見方。東廂門額,花崗巖雕「東序」兩個凸字;西廂門額,花崗巖刻「西塾」兩個凸字。院內空地全部花崗巖石板鋪就。院前餘地200多平方米,餘地前有魚塘三畝,魚塘前面空曠草地1000平方米,隸屬書院。餘地與魚塘之間四棵榕樹,枝葉繁茂,相傳是建院時所栽。書院一向是育人之所。據縣誌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梧岡書院附設縣立第三小學校,廿一年(1932)改第六區第一高小,廿六年(1937)改區立宅梧小學,廿八年(1939)停辦,三十一年(1942)復改宅梧鎮中心小學,三十四年(1945)更定為宅梧鎮中心國民學校。1947年9月,鶴山縣第三中學在宅梧靖村李氏宗祠開辦,1948年2月遷校梧岡書院至今。該院經過150多年風雨歷程,舊 貌已蕩然無存。
| 址山鎮 |
樟木樹歷史地名。雲鄉鎮雲新村民委員會轄的自然村。位於村委會西北部,距離雲鄉圩約1千米。清雍正九年(1731)陳姓由紫金遷來開村;現為雜姓。因當時該村到處都是樟木樹,村名從之。文化大革命時期,改名為向陽村。1998年,有307人,耕地8公頃。主種水稻、花生、荷蘭豆、馬鈴薯、龍眼、荔枝等作物。雲鄉儲良龍眼以該村產的為上乘品。
稔子排歷史地名。現稱紅星村。雲鄉鎮雲中村民委員會轄的自然村。位於雲鄉鎮西部,是革命老區。又稱溼屋村,1966年更名為紅星村。1998年,有262人,耕地面積17公頃。1998年工農業純收入87萬元,人均收入3320元。農業種植水稻、花生、西瓜、荷蘭豆、馬鈴薯、儲良龍眼等作物。有糧食加工廠、紅星造紙廠、腐竹廠等企業。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汽車可直達村內。村民飲用自來水。
| 鶴城鎮 |
陂頭背歷史地名。現稱均田。在皂幕山東南麓,東北距鶴城鎮區5.3千米。清康熙年間(1662~1722),陳、範兩姓從潮州遷此墾荒定居。聚落沿山坡延伸,呈階梯狀。村舍為泥磚瓦房。村位於水陂背,故稱陂頭背,後因水利與鄰村糾紛,經調解,用水平均分配,確保農田耕作,故又得現名「均田」。1998年,有220人。耕地17公頃。多為山坑冷底田,主種水稻、花生,兼種大蒜、紅煙、茶等。有松林134公頃,辦有腐竹加工場。有簡易公路接325國道。
大官田歷史地名。現稱東南村。為北堂、深巷、章巷、南門、田洞5條自然村統稱。在鶴城鎮區東南,與鎮區相連。南宋鹹淳四至十年間(1268~1274),陳、黃、李、吳、梁等姓從南雄至此開村。聚落沿小坡延伸,呈點狀。村舍多為磚木結構。立村初,大片田地為官府所有,故名「大官田」。1998年,有1120人。耕地56公頃,多為沙壤土。主種水稻、花生,兼種紅煙。辦有豆類加工場及農機修理站。有小學1間,衛生醫療站1間。旅居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國華僑及港澳同胞1000餘人。325國道及江(門)鶴(城)公路分別從村北、村南通過。
鐵坑肚歷史地名。在鶴城鎮萬和管理區北。相傳過去因「水打崖門」,人們為避水災,遷居鐵合,鐵合為鐵坑、合水兩村的合稱,鐵坑肚,三面環山,為客家方言「鐵坑內」之意。1998年,有70人,全為客籍人。居舍皆為泥磚瓦房。主種水稻。辦有腐竹加工廠。
雞仔地歷史地名,曾名芥子地。西南距鶴城鎮區9千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謝、黃、張、餘、馬、繆等姓從潮州大埔遷此開村。聚落沿山坡伸延,呈階梯狀。村舍為泥磚木結構,多為四房朝廳平房。村以山形似雛雞得名。1998年,有250人,耕地15公頃,耕地多為山坑冷底田、砂質土,主種水稻、花生,兼種紅煙、番薯、木薯、大豆。另有果園3公頃,村辦有個體腐竹加工場及磚瓦窯10餘間。有小學1所,衛生所1間。舊325國道經村東。
竹葉水歷史地名。現上排、下排、餘屋、張屋、謝屋等5個自然村的舊稱。在鶴城鎮區東10千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餘、謝、張等姓從潮州大埔遷此建村,分五個小聚落,分布於同一山溪兩旁,沿山坡延伸,呈階梯狀。地勢狹長,酷似竹葉,又有溪水流經村前,故得名。居舍皆為泥磚瓦房。1998年,有760人,耕地51公頃。耕地均為山坑冷底田,砂質土,主種水稻、花生,兼種紅煙、木薯、豆類等。村辦有磚瓦廠。有小學1所。旅居美國、加拿大等國華僑及港澳同胞200餘人。有鄉村大道接325國道。
鶴山書院清代藏書與講學場所。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是知縣阮懋業把鶴城鎮大官田同知舊廨舍改為書院(鶴山縣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員,率兵駐守大官田,以備匪盜)。計有頭門一座3間,儀門、大堂、後堂各一座1間,還有東西書房數間,三堂一座3間。阮懋業撥民田收租作書院師徒的教學費用。後有知縣張福清為書院購進經史子集各類書50多種,使書院初具規模。清道光四年(1824),鶴山縣令徐香祖捐俸修葺並將陶黃二公書院併入鶴山書院。陶黃二公書院原在縣衙門之西,邑人為紀念當年創建鶴山縣有功的糧驛道陶正中、首任鶴山縣令黃大鵬2人而建。合併後兩書院的藏書、師資及房捨得以充分利用。鶴山書院屬官辦,先後撥田40公頃作為學田。清代書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也為鶴山培養了人材,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滅亡,書院廢棄,至1927年,邑人及旅外僑胞合力創辦崑山中學,書院乃選作永久校址。書院部分建築物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現為鶴山第二中學校址。
鶴山學宮清學宮。在鶴山縣鶴城鎮區,已圮。雍正十一年(1733),修築鶴山縣城,同時創建學宮。以後經過多次修葺。有光緒五年(1879)石刻學宮平面圖保留至今。從圖上看,學宮規模宏大,宮前有照牆,間以空地,欞星門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石牌坊,再到學宮。學宮座北向南,深四進,東西兩側有青雲巷,西面巷口門樓曰「禮門」,東側為「義路」,巷末各有一門樓。學宮前門三開間,中間高出的為「文明門」,兩側有稍矮的小門樓。間隔庭院到二進,庭院內東西兩側有對向廂房,應為試舍,二進為「黌宮」。三進為「大成殿」,後為庭院,亦有東西廂房對向。四進為三開間後樓。學宮東側相鄰義路,分別有「明倫堂」、「儒學衙」、「閣樓」、「廂房」、「儒學花園」等建築。
鶴城大世界銀號私營僑匯收兌的機構。位於今鶴城鎮茶行街。中華民國二年(1913)後,鶴城由私人合股經營的銀號有「大世界」、「寶昌」兩家,專營兌換、買賣、借貸和僑匯收兌等業務。僑匯收兌方面,接駁港澳、美國、加拿大、巴拿馬、秘魯、智利和南洋各埠僑匯,由銀號集中金單,派人到香港換回港幣,用擔保信寄回來,收取百分之二的手續費。中華民國初年經營的僑匯,有白銀2萬餘元。此項業務一直經營到1949年底。1956年初成立鶴城大世界僑批局,股東由巴拿馬歸僑鍾名愷、呂嘉振、智利歸僑鄺煜合股組成,配備專職僑批員多名,下設鶴城和沙坪2個僑匯派解站,負責僑匯解付工作,上門將僑匯送到僑眷手中。成立時,得到了美國、古巴、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僑團、華僑和港澳同胞支持,僑匯業務迅速發展,先後發展了僑匯莊口聯號和私人收兌點20餘個,不僅接駁僑匯,而且指導僑胞、僑眷爭取禁匯或限匯國家的僑匯;堅持「誰款誰收」的原則,保證安全、迅速、保密和存取方便的服務質量,做到僑匯當天解訖,最遲於第二天,將正收條寄還匯出行,等候匯款人或代匯莊口、代匯人領取,以清手續,受到廣大僑胞、僑眷信賴。對贍養親人,繁榮僑鄉經濟,均起過積極作用。1967年與鶴山縣僑匯派送處合併,改名為「高鶴縣僑匯服務社」,1969年撤銷。
鶴城同善分堂晚清至中華民國時期的慈善機構。位於鶴城鎮茶行街中段。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佔地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91.2平方米,是一幢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由善信、華僑、殷商、富戶捐資興建,捐資者達1741人,捐得白銀6383元。建堂始至清末民初,有坐堂中醫生8人義診,病者憑坐堂醫生處方,可得施藥一劑。1932~1936年,春季為兒童施種牛痘疫苗。1939年日寇飛機濫炸鶴城時,堂後東牆被炸毀,修建後繼續進行施賑業務,為饑民施粥,直到1942年。1944~1948年為鶴城鎮公所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鶴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現為鶴城老人活動中心。
| 雅瑤鎮 |
平岡歷史地名。雅瑤鎮昆東村民委員會轄村。含村頭、大巷、谷嶺、大橋、文樓、赤嶺、騰龍等12個裡(坊)和一個小墟市。南宋紹興元年(1131),先民宋姓從江西徙南雄保昌,旋遷新會松朗,後遷此定居。聚落呈塊狀。以地貌取村名平岡。清康熙三年(1664),村人倡建平岡墟。因距雅瑤墟較近,村民到此趕集者日少,清同治五年(1866)墟集衰微。現尚有茶樓、小商店、小五金修理店、糧油加工廠等。1924年11月,中國共產黨鶴山縣支部在平岡建立。1927年12月鶴山縣蘇維埃政府在宋氏大宗祠(鶴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
赤草歷史地名。雅瑤鎮南靖村委會轄村,含赤草舊村、大富裡、竹園裡。1998年,人口778人,水田53公頃,山地558公頃。據黃氏族譜載:宋嘉定八年,(1215)深公(進士)從南雄珠璣巷遷至新會杜阮,第七世祖章甫於1356年到赤草村教書,當地村人安排他暫居草屋,爾後不斷繁衍後代,越住越旺,故取名赤草,赤同「放」的土語意思相同。經600餘年的變遷,只剩下黃姓子孫,現址山鎮上黃村、鶴城鎮章巷村等地之黃姓均自赤草遷徙。
塘田歷史地名。現雅瑤鎮南靖村民委員會轄村。含舊村、新村、陂頭三條自然村。清雍正初年,有鍾姓人士從共和來蘇及古勞、祿洞遷入該地開村。因土地貧瘠,且山地居多,村民渴望擁有大片的水源和耕地,故名「塘田」。全為鍾姓。村民主要從事耕作,1998年,有483人。耕地33.5公頃。塘田開村後,常受外姓人欺凌,因而村民堅持白天出耕勞作,晚上習武強身,逐漸形成團結對外的個性。在抗日戰爭年代,日寇曾多次入村侵略,都遭到村民頑強抵抗,與之展開巷道戰,日寇每次都失敗而退。塘田村民十分注重文化,開村不久就節衣縮食從外地聘請先生開辦私塾,因而後代多有文化素養,其間出洋謀生成就大業者不乏其人。
雲蓼歷史地名。雅瑤鎮上南村委會轄村。含中攸、南昌、富鬥、禾安4條自然村。南宋時先祖從南雄徙此開村,明末清初又有一分支由樓衝遷入。開村初,遍地長滿蓼科植物,因而稱「芸蓼」。人口1275人。耕地面積87公頃。主種水稻、花生、粉葛,兼種紅煙等。雲蓼紅煙久負盛名,是鶴山名優特產。近20年來由於經濟價值下降,紅煙生產漸已萎縮。聚落呈塊狀,三分之二的農戶已建起2層以上的小樓房,還實現了村道水泥硬底化,設有「老人活動中心」,每年農曆正月十七日都舉行「燒炮頭」的慶祝活動,村民殺雞宰鵝招待來自四方的賓客。
元崗仔歷史地名,現是雅瑤中學所在地,以地貌命名。1930年,邑賢宋森先生在此興辦了一間高小學校。自1931年起陸續有幾屆高小學生畢業。此後,宋森先生將昆東鄉定為實施鄉村教育的試驗區。1983年,鶴山縣改革人民公社體制,黃洞和隔朗合稱元崗鄉,鄉政府設此,當時該地還設有一間紅煙收購站和塑料廠。1985年12月,雅瑤中學由南靖遷此。校園佔地2公頃,建成教學大樓及禮堂等一批建築物。
崑東書院在鶴山縣雅瑤圩。因其建在鶴山的崑侖山東面,故以「崑東」命名。清道光八年(1828),由雅瑤鄉胡廉、馮鏘鳴、馮節庵合力集資創建的。書院門口掛一副以地名為對的對聯:「隔朗望松園,步出田心,直水一彎通泊步;清溪環谷嶺,攀登那凹,小江三轉入錢塘」。1854年廣東爆發了天地會的「洪兵起義」,天地會領袖陳開派前步將軍馮滾(鶴山越塘隔山村人)回鶴山,在沙坪發動萬餘人起義。農民政權建立後,曾移營駐紮崑東書院。1932年,崑東書院易名為雅瑤一區第一高級小學,實行新學制。1956年停辦,由各鄉建立完全小學,同年,雅瑤區人民政府設於書院內,並逐步拆舊重建。
| 雙合鎮 |
合成圩歷史地名。是鶴山境內西端集鎮,合成鎮轄。東南距合成鎮區(華城)6千米,西連新興縣,北鄰高明市,是三縣市交匯地的小圩集。1927年鶴山、新興、高明三縣商人集股合資共建,故名「合成圩」。圩內一條主街道由東向西延伸,有店鋪40餘間,常駐人口200人,有商業、銀信、醫院、學校,逢二、五、八日為圩期,是一個商貿十分興旺的小圩集。1998年引進外資興辦一間年產2000萬隻的洪騰火機廠,員工二百多人。有水坭大道接宅(梧)合(水)公路。
南雄珠璣巷與鶴山人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一部分原住中原的漢人向南方逃難,越過大庾嶺,在南雄州珠璣巷及附近村莊定居下來。過了150年左右,到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由於元兵進逼和其他天災人禍,珠璣巷人又一批批地沿北江南遷珠江三角洲,分別到達廣州、東莞、番禺、南海、順德、香山、新會(含後來的鶴山)等地創業,其後裔繁衍至今有2000多萬人(連他們遷居海外的子孫在內,估計近4000萬人),他們均操粵語,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的「廣府民系」的主體,大部分人都確認南雄珠璣巷是本族根之所在。其中分布鶴山境內有資料可據者有:隔朗陸氏,平嶺冼氏,玉橋易氏,古蠶、雲蓼胡氏,越塘、雅瑤、福逕之馮氏,越塘、宅梧鄧氏,樓衝、雲蓼、沐河之何氏,樓衝、雲蓼呂氏,平岡宋氏,黃洞、大官田、那白、倉下、月橋之黃氏,沐河區氏,古勞、四合、廓村、三合、東溪、木房之麥氏,陳山、麗水、祿洞、雙合東園西園、蓮村、中七、三鳳、址山、蒼華、排樓、大官田等地之李氏,古勞之關氏、古氏,荷村、布尚之羅氏,大官田、三富、排樓之陳氏,大官田吳氏,大官田、堂馬之梁氏,南安、文堂、七星地、龍口青溪、霄鄉、倉下之溫氏,霄鄉、南安之源氏,南安之源氏,南安楊氏,協華劉氏,中七任氏,錢塘王氏,排樓倫氏、凌氏。這些人的祖先,多數是鹹淳二年、四年、六年、九年從南雄珠璣巷逃難南遷而來,少數是在三角洲各地任職,子孫就地定居下來的。現在,珠璣南遷的後人,佔鶴山總人口的80%以上。
黃三起義明正統元年(1436),廣東南部沿海地區豪富仗勢強佔民田,農民無以為生,加之宦官專權,貪官暴政加劇了這一地區社會矛盾。明正統十四年(1449),黃三在鶴山率眾農民響應南海縣黃蕭養起義,進攻官府,打擊地主豪紳,1450年正月初四日與新會農民起義軍區蛋家、溫觀彩等聯合,擁眾3萬餘人,以百峰山(今鶴城)及火柴凹(今新會)為根據地,頻頻襲擊附近官兵,懲治富豪,活動地區遠及「兩陽」一帶。官兵屢屢受挫。同月,黃三率部與黃蕭養義軍聯合圍攻會城,擊斃官兵60餘人。接著分兵攻取南海、番禺,再合圍廣州。引起朝廷極大恐懼,急調廣西、江西、南京等地官兵會剿,黃三於撤軍途中被俘,慘遭殺害。明景泰七年(1456)起義失敗。
吳獻抗清1645年,清兵南下廣東,廣東的明朝舊臣如順德陳邦彥、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新會黃公輔、鶴山吳獻等紛紛起兵抗清,並擁戴明宗室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即位,建元永曆。吳獻,鶴山選田村人,字呈偉,號幼更,明崇禎壬申年(1632)貢生,中隆武乙酉科(1645年)舉人,與陳邦彥同榜。吳獻於是捐家財,結鄉兵,往肇慶勤王,被永曆帝授為兵部左侍郎,曾率兵參加與清兵爭奪廣州城的戰鬥,失敗後和陳子壯堅守高明城。清軍破城,吳獻身負箭傷,化裝逃脫,回家鄉招募新兵再戰,得靖村、開平羅村農民踴躍參軍,兵勢復振。永曆帝晉升吳獻為兵部尚書。1650年,清軍大舉進犯肇慶,永曆帝逃奔梧州、南寧、局勢危殆,部屬動搖,有人慾劫持吳獻降清。吳獻發覺後乃潛回家鄉,變姓名避居順德龍江。後來永曆政權被消滅,抗清鬥爭失敗,吳獻憂憤而卒,年僅48歲。
賣豬仔鴉片戰爭後,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拐、擄華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轉賣,鶴山人稱之為「賣豬仔」。分兩類:①契約工,即訂約賣身3年、5年或10年;②賒單工,即出國船費由招工者先墊付,欠帳者在國外須受僱主控制,直至還清債款及利息。19世紀50年代,廣東許多口岸設有「豬仔」館,華工出國前集中於館內,喪失自由,備受虐待,常有被折磨至死或自殺者。鶴山早期許多華僑出國也是被當作「賣豬仔」出去的。出國約需2~5個月航程,華工被囚禁於船艙,生活條件極端惡劣,死亡率高達30~50%。故此種船有「浮動地獄」之稱。在海外莊園、礦山中,華工過著非人生活,死亡率高達40~70%。
洪兵起義清鹹豐四年(1854)夏,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廣東秘密會社會天地會發動反清大起義,有40多縣的天地會先後舉事,參加者達100萬人,並一度圍攻廣州城。起義軍自稱為洪兵。7月5日(農曆六月十一日),維墩人陳開在佛山石灣起義,攻佔佛山鎮,聚眾十萬。祿洞人李文茂在廣州北郊佛嶺起義響應。1855年初,陳開、李文茂率所部溯西江而上,在肇慶會合維墩人梁培友率領的水軍坡山艇,先後攻陷封川、梧州、潯州(今廣西桂平),在桂平建立大成國農民革命政權,陳開稱平潯王,李文茂稱平靖王,梁培友稱平南王,與廣西當地反清武裝結合,堅持戰鬥至1861年失敗。鶴山有許多人跟隨陳開入桂。1854年8月6日(農曆7月13日),越塘隔山村人馮滾(一作馮坤仔)受陳開委派在沙坪起義,聚眾萬人,設大營於和平社學,駐軍貓兒山(今南山),馮滾稱大王。維墩呂雄傑、選田吳三興稱元帥,各聚眾數千。鶴山洪兵於8月12日攻陷開平縣城蒼城,擒殺知縣慶樟;9月5日(農曆閏7月19日)攻陷鶴山縣城,擒殺知縣馬斌,命鶴城人梁春祿為新政權的知縣,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封建勢力馬上進行瘋狂反撲,典史馮榮糾集清兵及地方團練萬人圍攻鶴城,9月11日,鶴城被攻陷。新任知縣沈梁大肆屠殺起義群眾。馮滾率軍退至杜阮,與新會洪兵會合,被推為水陸大都督,與清軍反覆爭奪江門、新會。11月移營雅瑤昆東書院,與清軍守備吳元升及新會東北局團練戰鬥數月。1855年4月,馮滾戰敗被俘,英勇就義,鶴山境內的洪兵起義遂被鎮壓下去。
鶴山縣蘇維埃政府土地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籌劃組建的地方人民政權。1927年11月28日,中共廣東省委發出《暴動宣言》,號召工農兵起來變軍閥戰爭為革命勝利的戰爭,奪取政權,為廣州蘇維埃而戰鬥。同年12月1日,中共廣東省委發出第2號緊急通告,要求各縣作好準務配合廣州起義,命令各縣「立即起來領導農民暴動,奪取鄉村、縣、鎮政權」。中共新會縣委根據省委的指示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了在江會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具體措施和步驟。會後派呂棠、施展、彭幹廷、鍾以篁到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鶴山縣雅瑤開展工作,得到當地進步人士宋森的配合和支持,12月13日在鶴山縣雅瑤鄉平岡村宋氏大宗祠成立鶴山縣蘇維埃政府,宋森為主席,呂棠、彭幹廷、施展、鍾以篁為委員。組織赤衛隊300人,公布了對工人、農民等5個《政治綱領》。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僅兩天,即遭國民黨第十三師雲瀛橋的1個團及縣兵2個營的武裝鎮壓。鶴山縣蘇維埃政權被扼殺。
沙坪戰鬥抗日戰爭前期鶴山軍民合作抗擊日軍的戰鬥。1939年3月28日,佔領九江、龍江、龍山一帶之日本侵略軍22師團第23軍86聯隊,出動1000餘人,偷渡西江,在黃寶坑一帶登岸,大規模進攻鶴山。29日沙坪失陷。30日凌晨,駐鶴山的國民黨第64軍155師第926團、鶴山民眾抗日自衛團,在鶴山統率委員會麥星甫等指揮下,聯合反攻日軍,戰鬥異常激烈。中共鶴山特別支部動員朱六合、青溪村等地群眾60餘人,肩挑飯菜、炒米、餅乾、茶水送到前線,慰勞抗日將士,官兵深受鼓舞,士氣大振。激戰1天,擊退日軍7次進攻,攻克了狀元山,收復中山公園螺山等失地,曾一度迫近南山日軍據點。31日午後,日軍增兵三、四百人,派遣飛機數十架次,投彈600餘枚,沙坪商鋪被毀,防禦工事被破壞。國民黨軍第926團及鶴山抗日自衛團、隊遂撤出戰鬥,退至玉橋、竹朗一帶設防。4月3日,我軍偵知敵後空虛,故集中主力於古勞,準備渡過江向河清、九江進擊。敵以後路有被截斷之虞,遂縱火焚燒沙坪,狼狽退卻。我軍跟蹤追擊,卒將沙坪及海口一帶收復。此役擊斃日軍86聯隊隊長枝松等40多人。國民黨軍第926團犧牲60餘人。
龍潭坑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在龍潭坑反擊國民黨軍隊「圍剿」的戰鬥。1945年5月11日黃桐坑戰鬥後,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督導員嚴尚民,當晚在皂幕山頂耙齒瀝(土名)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認為目前不應集中行動,要擺脫國民黨軍的糾纏,決定兵分兩路:二團、獨立營開赴新鶴前線,三團往高明老香山,繼續堅持抗日活動。會後,部隊連夜分開。三團在轉移途中,嚮導失誤,以致12日天明仍未走出皂幕山區,被迫於荷村附近的龍潭坑隱蔽,炊事員到農村籌糧煮飯,為敵特偵知,駐宅梧的頑軍鶴衛總隊200人立即出動,中午時分已盡佔龍潭坑制高點,下午發動攻擊。三團地處劣勢,憑山高林密,奮力反抗,激戰至夜。翌晨,在鹿湖頂復與該敵遭遇,部隊當時仍未能按戰鬥序列集結,只能各自為戰,結果部隊被打散。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政委陳春霖、指導員張純綱以下10餘人犧牲,督導員嚴尚民等10餘人負傷,損失輕重機槍各1挺,長短槍數十支。
大凹戰鬥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智殲日偽密偵隊的戰鬥。1945年8月,盤踞新會縣會城的日偽密偵隊來函鶴山縣民權鄉公所,向該鄉勒索80萬元軍餉,以及豬、雞等。駐守大凹、萊蘇等地方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二團和獨立營,接到大凹村民的報告後,決定採用智殲敵人的計劃:一面與該鄉做好殲敵的準備工作,一面指派戰士扮成村民在酒宴上充當「招待員」,見機行事。是日,日偽密偵隊12人按時來到民權鄉公所,鄉公所依計劃在楊氏宗祠擺酒宴款待。席間,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二團和獨立營五六十人在政委陳明江的指揮下,迅速團團包圍楊氏宗祠,裡應外合,戰鬥約10分 鍾,共斃敵3人、俘虜9人、繳獲步槍10支、手槍1支。戰鬥獲全勝。
松山戰鬥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中區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妄圖撲滅共產黨領導的新(會)鶴(山)抗日人民武裝和民主政權而發生的戰鬥。1944年12月31日,新鶴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二大隊(簡稱新鶴大隊)護送參加完宅梧會議的中共珠江特委和珠江縱隊的負責人回原地,路經司前松山村宿營。國民黨廣陽守備區第五縱隊(簡稱「挺五」)司令周漢玲獲悉後,連夜調集其本部,串通汪偽國民軍第一師陳雨濃部和地方團隊,共1200多人,於1945年元旦凌晨,兵分兩路,偷襲松山和司前。在松山宿營的新鶴大隊主力部隊100餘人,立即投入戰鬥。激戰竟日,新鶴大隊犧牲2人,負傷3人。入夜,突出重圍,轉移到鶴山縣泮坑村。在司前,第十區人民抗日行政委員會和司前稅站被襲擊,區行政委員會主席、委員等數人犧牲。第二天,敵軍在田金、松山、西衝、棠坑等鄉村搜捕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後加以殺害,史稱「司前事件」。
鳳凰山戰鬥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一次反掃蕩戰鬥。自中區縱隊(後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挺進粵中,連戰皆捷,指揮員中已滋長輕敵情緒。1945年2月6日,據報,高明大洞村來了國民黨軍一五八師的一個連,要「掃蕩」抗日遊擊根據地。司令部認為,只須派兩個主力連,由副司令員謝立全率領,以一團副團長秦炳南為前敵總指揮,足可殲滅該敵。而大洞村後有鳳凰山高地,利於攻守。命令下達,部隊立即從榕樹村出發,經合成運動到鳳凰山,部署攻擊。當尖刀班插到村中,戰鬥打響,才發現附近各村都有敵軍,這裡不是一個連,而是整個四七三團,且正在展開反包圍。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總指揮當即下令撤回下山的隊伍,拚力突圍,戰鬥失利。秦炳南「小腸氣」發作,行走不便被俘,犧牲戰士18人。這是中區縱隊挺進以來第一次失利仗。
日寇濫炸鶴城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犯下的暴行。1939年1月30日,日寇5架飛機轟炸鶴城圩,逢圩期,趁圩人群如流,日機投彈26枚並盤旋掃射,炸毀商店16間及橋梁5座,炸死群眾66人,重傷50餘人。駐南洞抗日政工隊率南洞抗日先鋒隊、救護隊、擔架隊100多人,迅速奔赴鶴城奮力搶救傷員,並發動殷商富戶捐款,購買藥物,醫治傷員。1939~1943年間,侵華日寇18次共出動飛機50多架次,狂轟濫炸鶴城。投彈293枚。炸死群眾105人、炸傷83人、炸毀商鋪、民居252間及橋梁5座。
泗合村民抗日狙擊戰狙擊日寇犯村的戰鬥。1944年7月24日(農曆),日寇進犯泗合村。泗合民團隊伍在鄉代副紹洪勳的帶領下,迅即兵分東、西、中三路,據守有利地形,伏擊日本侵略兵。下午2時許,一隊近2000人的日兵進入我伏擊圈範圍,兩制高點上的戰士再也忍不住心頭的怒火,早已對準日寇的槍口齊向日兵開火了,被打懵了的日寇像被衝斷蟻路的螞蟻,四散匍匐於地,不敢向前,只得無的放矢地亂放槍,被夾擊了兩個多小時的日本兵死亡10多人,傷數十人,而民團隊伍無一傷亡。至下午5時多,民團隊伍因彈藥耗盡,不得不後撤,日寇才得以進入泗合村。
中區縱隊挺進粵中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中部的中共抗日遊擊部隊一次戰略大轉移。為執行中共中央創建五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1944年10月20日,林鏘雲、羅範群、謝立全、謝斌、劉田夫等率中區縱隊主力大隊約500人,從中山縣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出發,沿途避開日軍封鎖和頑軍阻擊,經中山濠頭湧口、海洲等地,在中共順新邊縣工委和新鶴大隊配合下,於22日晚在新會荷塘塔崗渡過西江,於新會周郡碼頭登岸,挺進新會、高明、鶴山邊境地區。同年12月,建立了以皂幕山、老香山為依託的新高鶴邊境抗日遊擊區。
雲鄉張懷樓六勇士抗日戰爭時期留守張懷樓6名抗日自衛隊員英勇抗擊國民黨頑軍。1945年3月6日,國民黨第四戰區挺進第三、第五縱隊及鶴山、開平兩縣地方團隊,共1000餘人,由石抱奇等指揮,兵分六路,大舉進攻鶴山縣雲鄉抗日根據地。駐守張懷樓的雲鄉抗日自衛隊的6名戰士英勇奮起反擊,一連打退敵人多次衝鋒,斃傷頑軍多人。激戰竟日,敵軍攻樓不逞,遂於當晚搜來柴草,堆滿樓的周圍,潑上煤油,施行火攻,妄圖燒死守樓抗日戰士。守樓戰士一面頑強地抗擊敵人,一面用糞水冷卻燒紅的鐵門,張懷樓巋然不動。激戰至午夜時分,決定乘黑夜掩護,組織突圍,撕破各人的夾被,擰成繩索,身負重傷的戰士張帝榮自願留下作掩護,張志德、張喬龍、張澤林、劉寶霞(女)、李名揚等5人,從樓吊下突圍成功。翌晨 ,敵軍爬入樓內,身負重傷的張帝榮落入敵手,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白水帶戰鬥抗日戰爭時期留守在新高鶴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殲滅頑軍的戰鬥。1945年2月上旬,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主力部隊挺進恩陽後,國民黨軍對皂幕山抗日根據地發動「第二期進攻」,3月3日,國民黨軍挺五縱隊一部及鶴山自衛總隊共500餘人,圍攻已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白水帶鄉,鶴山自衛總隊第十中隊佔據白水帶鄉的「聯昌」、「厚福」兩座炮樓。5月3日晚,堅持在新高鶴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二、第三團和獨立營共300餘人,在嚴尚民等 指揮下,從元坑出發,午夜抵達白水帶,將兩座炮樓的頑軍重重圍困,發起攻擊,頑軍自知無法抵抗,遂繳械投降。共俘敵20餘人,繳獲機槍1挺、長短槍10餘支。重新收復了白水帶抗日根據地。
秦炳南起義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投奔中共領導的抗日部隊的事件。1944年11月,國民黨第四戰區挺進第三縱隊特務中隊中隊長秦炳南因不滿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政策,經中共地方黨組織的長期統戰和策動,在鶴山縣金崗率隊100多人起義。在中共領導的廣東中區人民抗日武裝部隊接應下,到達鶴山宅梧。1945年1月編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團,秦任副團長。
火燒雲鄉抗日戰爭後期國民黨頑軍掃蕩敵後抗日根據地犯下的罪行。1945年3月6日,國民黨頑軍第四戰區挺進第三、第五縱隊,和鶴山、開平兩縣地方團隊共1000餘人,由石抱奇等指揮,分兵六路,大舉「圍剿」鶴山雲鄉敵後抗日根據地。此時,留守的鄉政幹部和抗日自衛隊共10餘人,在樊仲威、張志德等領導下,分別堅守在張懷樓和雲清樓。當頑軍進入拳頭山村時,即向張懷樓猛烈進攻,守樓抗日自衛隊員奮起抵抗,傷敵多人(見雲鄉張懷樓六勇士)。翌晨,敵軍殺害身負重傷的張帝榮。堅守在雲清樓的鄉務委員會副主席樊仲威和樊紀雲,為保護樓內群眾生命,戰鬥至7日午後,開門出樓,慘遭殺害。雲鄉陷落,敵軍搶掠群眾財物,燒毀上環、下環、義學、殷屋、拳頭山等村民房屋480餘間,眾多群眾無家可歸,雲鄉抗日民主政權及各種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雞籠山戰鬥抗日戰爭後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抗擊日偽軍下鄉搶掠的戰鬥。1945年8月,駐新會縣會城的日偽軍,四出搶劫老百姓的糧食、財物,出動200餘人,從新會縣的扒船崗竄到鶴山縣的共和鐵崗村妄圖洗劫。駐守在鐵崗村東側冼黃村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二團的獨立營近100人,由團政委陳明江等指揮,迅速佔領冼黃村後雞籠山高地等有利地形,伏擊來犯之敵,從早上激戰至午後,共斃敵4人、傷敵一批,日偽軍倉惶逃回會城。戰鬥中,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犧牲1人、受傷3人。保衛了鐵崗村人民的生命財產。
馮家祠事件1926年,鶴山「大天二」何柏(何老二)、馮新(馬騮王)、歪咀裕合夥打劫沙坪、擄人勒贖事件。當年10月10日夜間,何柏糾合一幫土匪企圖搶劫永安路一帶的銀鋪,因銀鋪安裝了鐵閘並有兵把守,未能得逞,就轉而打劫縣立中學的臨時校舍馮家祠,擄去縣農民協會委員楊亮一及縣中學師生68人。三個匪首將人質分贓,分別拘押在順德、西樵等地,按各人家境貧富定出不同數額的贖金,要他們的家屬繳款贖人。其中,縣中學職員宋躬約和學生宋寄萍父子倆,是由其親屬用2000元銀洋才贖回的。古勞上坑人侯熙被勒索8000元,家屬無法籌足,遂被關押七個月,最後減至1500元,才得釋放。楊亮一則被反動勢力買通匪首馮新,槍殺於前江基圍。
區海天事件鶴山縣國民黨反動派暗殺《鶴僑報》記者區海天事件。區海天(1918~1948),字禮彪,筆名區鷗,鶴山縣沐河村人,能文善書。抗戰期間,在邑僑賑濟兵災難民會任文牘;勝利後,被鶴山旅港同鄉會會刊《鶴僑報》聘為駐鄉記者。他為人正直,不畏強權,在《鶴僑報》上連續發表文章揭露縣內國民黨當局虛報失谷(遊擊隊在宅梧開倉濟貧,事後當局誇大損失,企圖貪汙)、吞沒賑款、大開賭場、霸佔校產、勒索善良、包攬訟詞等醜聞,抨擊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因而招致了當權派的嫉恨。他們指使槍手,於1948年5月10日20時30分,在沙坪義學路轉劉繼路的路口暗殺了區海天。事發後震驚省港同業記者,轟動鶴山縣內外人士,紛紛要求緝拿兇手。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縣警察局開始認真偵查,查出兇手是國民黨鶴山黨部書記麥毓林的馬弁黎基和易光。
鶴山倒朱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地方群眾起來反迫害的鬥爭。1948年11月20日,偽鶴山縣長朱集禧率聯防隊圍剿解放區,在金崗圩殺害新高鶴人民解放軍戰士繆灶炎;27日又分兵四路,打著「剿共」旗號,把南洞圩團團圍住,以「通匪」罪槍殺南田鄉自衛後備中隊隊長和群眾3人、槍傷1人,虜去自衛隊中隊隊員4人,南洞圩商店被搶劫過半數。朱集禧倒行逆施激起民憤。在中共新高鶴縣工委的支持下,南洞的進步人士,邀集本鄉各階層人士和群眾開會,發起倒朱運動,會上,揭露朱集禧的各種罪行,聯名寫成《控告書》,向國民黨鶴山縣當局、廣東省參議會,控告朱集禧,並以「快郵代電」形式,印發到全縣。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國民黨當局懾於民憤,於翌年1月18日,撤職查辦朱集禧。「倒朱」運動取得勝利。
金崗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高鶴總隊粉碎國民黨掃蕩的戰鬥。1949年6月10日,國民黨鶴山縣保安營,出動160餘人,竄到鶴山縣金崗圩紮營,掃蕩金崗圩及五福村一帶的遊擊根據地,大肆搶掠財物。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軍分委和新高鶴總隊決定殲滅這股敵人,由莫懷、龐震、吳桐、梁文華等率領粵中軍分委獨立一團的山東連、解放連、新高鶴總隊的獨立第一營、要明鶴獨立營等共600多人,12日晚集合於粉洞村,13日夜間兵分三路運動到戰地附近的那白長岡村,14日拂曉各作戰單位搶佔金崗圩的復興亭、和尚崗等高地,三面夾擊敵人,激戰至下午2時許,共擊斃敵軍42人、傷敵20人、俘敵27人、繳獲步槍數十支、子彈數千發及軍用物資一批。我軍犧牲4人、損失機槍1挺。金崗反「掃蕩」的勝利,基本把國民黨鶴山縣的反動武裝打垮。
金崗會師解放戰爭後期粵中縱隊與野戰軍於鶴山金崗勝利會合。1949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15軍44師在追剿逃往陽江集結的國民黨部隊時到達鶴山金崗圩,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司令部率獨立一團前往金崗圩會師。縱隊司令員吳有恆、政委馮燊隨即率隊與第44師並肩作戰,追殲南逃之敵,並指揮粵中部隊配合野戰軍對集結在陽江的國民黨部隊打好圍殲戰,解放粵中。
堅守華南樓解放戰爭後期鶴城武裝工作隊抵抗國民黨軍隊進犯的戰鬥。1949年6月20日,鶴城鎮商民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高鶴部隊在金崗戰鬥的勝利,集資聘請廣州龍鳳粵劇團在鶴城鎮演戲,鶴山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阮俊明率鶴城武工隊20人,負責保衛工作,夜間在鎮內華南樓歇息。國民黨鶴山縣保安營不甘心於金崗戰鬥的失敗,向省保警借得一個連兵力,湊合本縣殘兵,共200餘人,20日晚乘夜從沙坪繞道共和,前來偷襲,21日清晨包圍了鶴城鎮。武工隊見敵眾我寡,來不及轉移,唯有固守華南樓抗擊敵人。敵軍向華南樓猛攻,守樓戰士同仇敵愾,沉著應戰,擊退敵人多次衝鋒。敵軍在樓周圍堆滿柴草,潑上煤油點燃,妄圖把樓內武工隊員燒死。守樓戰士不怕犧牲,冒著濃煙烈焰奮戰,激戰至上午9時,敵軍無法攻佔而撤退。敵軍撤退時,槍殺商民2人、傷4人,洗劫店鋪120多間,劫走衣車17部、自行車30餘輛,手錶、金銀首飾一批,布匹、雜貨、中西藥材及劇團衣服等共120多擔,拉夫80多人,強迫他們挑往沙坪。事後,三區人民政府通過多方面同國民黨鶴山縣縣長作鬥爭,追回被劫的大部分物資。
南洞青年集體參軍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新高鶴地區的一次大規模的擴軍行動。南洞在抗日戰爭時期,受進步教師影響,家長、學生傾向革命,1944年,就有青年學生阮常、雷鵬等多人加入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1948年秋,共產黨員廖榮和小學校長肖軒商議發動農民參軍,通過秘密串連發動,大批青年熱烈響應。中共新開鶴縣工委批准了南洞人民的請求。1948年10月30日,80多名南洞青年宣布起義,自帶長短槍60餘支,有的帶了現金和糧食,集體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縣工委把他們編為一個連隊,並命名為「南星隊」,任命肖軒為連長,阮常為副連長,陳能植為指導員,廖榮為排長兼文化教員。不到一個月,南洞青年參軍總人數達110多人。受此影響,新高鶴地區掀起了空前的擴軍高潮。
李龍眠起義國民黨鶴山縣警察局長反正棄暗投明。1948年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高鶴總隊寫信給李龍眠,宣傳黨的起義、投誠政策,敦促他棄暗投明。1949年上半年,青州區武工隊隊長和中共鶴山一區特支書記李伯紀,分別約見李龍眠,洽淡有關起義事宜。10月14日,鶴山縣警察局長李龍眠率警員40餘人,攜帶機槍1挺、長短槍40餘支,從沙坪開拔到南靖磨耳凹村,主動找青州區武工隊領導人,表達他們起義的意願,經過磋商,雙方起義時間、地點、步驟達成一致的意見。當晚,中共鶴山一區特支負責人胡學明、青州區武工隊隊長胡均平帶他們從磨耳凹村移師四堡橫水村棗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第六支隊第19團駐地。15日,19團團長溫流宣布李龍眠正式起義,起義警員被改編加入19團,李龍眠被任為營級教官。
鶴山簡師師生起義1949年春,知識青年不滿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投奔解放區的革命行動。設在龍口協華村的鶴山簡易師範學校,有學生100餘人。1947年,中共黨員李伯紀被聘任為該校教導主任,後接任校長職,再聘請兩名中共黨員到校任教,吸收了3名學生入黨,成立黨支部,領導學生運動。師生要求參加人民解放事業的願望日趨迫切,人數與日俱增。李伯紀根據黨組織和學生的意見,秘密向中共新高鶴地工委請示匯報。經過充分準備和周密部署,於1949年4月26日零時,全校師生100餘人緊急集會,校長李伯紀在會上公開宣布脫離國民黨統治,全體師生投筆從戎,奔赴解放區,中共要明鶴獨立區工委副書記溫流率主力部隊前來策應、保衛,把起義師生安全送抵宅梧解放區。
茶山反擊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高鶴總隊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戰鬥。1948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高鶴總隊近100人,取得打三洲勝利後,於26日凌晨移師到茶山塔磨塘村休整。27日凌晨,國民黨省保警14團、廣州行轅警衛連、三區專署特務連及地方團隊,在省保警14團團長羅子彬的指揮下,出動近700人,包圍茶山,迫近新高鶴總隊駐地。總隊領導採取遊擊戰術,相互配合,四面襲擊7倍於我且裝備精良的敵人,連續擊退敵人9次進攻。激戰至9時許,部隊近100人勝利突圍。轉輾返回雲鄉根據地。是役,斃傷敵軍數十人,繳獲六零炮1門(缺炮盤)、炮彈4發、輕機槍1挺。新高鶴總隊犧牲4人、傷2人。
解放宅梧解放戰爭時期,新高鶴人民解放軍總隊為鞏固遊擊根據地,掃除地方反動勢力而發起的一系列戰鬥。1948年11月5日,先拔除靖村地主餘炳文的反共聯防隊,繳獲輕機槍一挺,步槍10餘支,繼而於1949年1月10日攻下選田烏石臺,全殲反共自衛隊,活捉堅持反共立場的選田鄉鄉長吳俊先兄弟,繳獲輕機槍兩挺,步槍60餘支,選田宣告解放。至此,宅梧外圍反動勢力已基本肅清。1949年2月20日夜間,新高鶴總隊包圍了盤據宅梧圩內的鶴山聯防大隊第四中隊,21日零時發起攻擊,該中隊退入當鋪碉樓負隅頑抗。人民解放軍用炸藥爆破,碉樓未被炸開。改為政治勸降。除開展陣前喊話外,總隊派代表梁文超找到宅梧商會會長梁澤棟入樓傳話。敵懾於解放軍威力,且見大勢已去,願同解放軍代表談判。解放軍對敵講明政策,曉以大義,該中隊同意繳械投降,計繳獲輕機槍一挺,步槍及手槍共50餘支,全體官兵均資遣回家。宅梧宣告解放。
糧稅代用券解放戰爭時期在新高鶴解放區自製發行的一種貨幣。由於解放區日益擴大,人民政權普遍建立,國民黨政府經濟面臨崩潰,物價飛漲,國民黨的「金元券」貶值到極點,被人們視為「溼柴」而拒絕使用。為迅速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的經濟,保護人民利益,中共新高鶴地工委決定在解放區以地方人民政府的名義發行「糧稅代用券」,指定鶴山縣四區人民政府為發行試點。1949年5月中旬,以「鶴山縣第四區人民政府」的名義印製發行了「糧稅代用券」,有面值二元、一元、五毫、二毫、一毫等5種,幣值與港幣等同。1949年7月5日,以《鶴山縣人民政府布告(財稅字第1號)》通令發行。隨後,在鶴山的第二、三區及高明的一、二區發行「糧稅代用券」。「糧稅代用券」在解放區用於向人民政府交糧納稅,也可在市場流通。它的發行,對促進解放區工商農業的發展,穩定解放區經濟,保障部隊供給,提高人民政府的威信,都發揮了一定作用。同年10月20日,因鶴山全境解放而停止使用,鶴山縣人民政府按比值收回,兌換人民幣。
新高鶴修械所1945年5月,新高鶴人民解放軍在鶴山縣白水帶鄉羅漢頂村創辦一間修械所,全所共9人,由楊新任所長,主要任務是維修粵中區各地送來的武器,翻做子彈,製造地雷、手榴彈等;用土硝等自製土火藥;用銅、鋁、錫、鋼材、爛鍋鐵、犁頭鐵回爐翻煉,鑄成各種槍械的零配件、各種子彈頭、地雷和手榴彈殼。共維修好機槍10餘挺、長短槍250餘支、自造六零炮盤1個、翻造子彈數千發和地雷、手榴彈、雷管、土炸藥一批。為部隊補充了大批武器彈藥。肇慶、江門解放時,修械所全體成員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接管了肇慶的葉肇兵工廠和江門的留守處修械廠、臺山的鬥山兵工廠。(以上內容僅供閱讀參考,如有錯漏或補充或觀點,歡迎留言探討)
- THE END -
文字來源:鶴山政府門戶網,圖片: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歡,就掃一掃二維碼關注哦!臨走記得右下角點擊在看或者右上角點擊分享,那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特別聲明】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僅作人文分享用途,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以便我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