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陳川 通訊員 陳何毅)10月14日是廣州解放70周年紀念日,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廣州解放主題展覽「廣州1949」在廣州起義紀念館開幕。據悉,此次展覽聚焦1949年,以「老城市新活力」為主題思想,分為「解放廣州」和「建設廣州」兩大部分,通過50餘件(套)珍貴文物、170多張歷史照片,以及多個影像視頻及主題展項等,多角度呈現解放廣州和建設新廣州的不同群體在各條戰線上不懈奮鬥,使廣州這座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的故事。展期將至12月31日,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現場
講述老兵與共和國的紅色故事
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展覽開幕式活動內容豐富,包括武術表演、話劇演出、「我與共和國共成長」故事演講等。
「少年強則中國強」,在小演員颯爽的武術表演和朗朗誦讀聲中,拉開了此次展覽開幕儀式的序幕。隨後,紅色主題沉浸式話劇《1927·廣州起義》濃縮為20分鐘的舞臺劇版本進行展演,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風雨激蕩的革命年代。現場紅旗飄揚,演員深入觀眾席,邀請現場嘉賓上臺,全場觀眾起立,共同重溫了入黨誓詞。
「今年八一建軍節,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觀眾:一位身穿戎裝,肩掛勳章的老先生……」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蘇香旭以富有情感的開場白,為觀眾講述了一位老兵和共和國的紅色故事。今年97歲的老紅軍賈獻圖當時坐著輪椅來到廣州起義紀念館參觀,蘇香旭接到為他講解的任務。據蘇香旭回憶,當老人看到展櫃中的武器時,不禁熱淚盈眶,「這位老先生15歲就參加了紅軍,先後參與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他的經歷就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證。」聽著賈老的經歷,蘇香旭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的歷史,鮮活的記憶,賈老的到來讓我感到我講的故事不再那麼遙遠,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我要在講解員這個舞臺上,講著紅色故事,和祖國共成長。」
展覽看點
廣州話傳單和標語「聲勢」大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1949」展覽打破宏大敘事的方式,關注歷史細節及群體背後的故事,旨在讓觀眾感悟「解放」對一座城市及為之奮鬥的一代人而言,意味著什麼。展覽結合主題內容,在「解放廣州」和「建設廣州」兩大部分均策劃設置了亮點展項,充分運用圖文、制景、實物組合、多媒體等手段,向觀眾立體呈現廣州解放和建設的群體及其背後的故事。
廣州解放前夕,為迎接解放大軍南下,廣東各地黨組織通過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等形式,在群眾中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形成一股巨大的聲勢。展覽在特別設置的「聲勢」展項,集中展出一批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傳單和標語實物,結合制景、圖文等,營造歷史情境和氛圍。
如展品中一個「擁護毛澤東主席,我哋人民永遠有飯食」的標語,泛黃的紙上紅色標語字跡仍清晰可辨,這是1949年粵中縱隊第四支隊政治部印製的。這些具有鮮明廣州特色的傳單和標語,是廣東地區人民為迎接解放而凝心聚力、不懈鬥爭的重要見證。
參加解放廣州的戰士們遇到什麼困難?
據館方介紹,70年前參加解放廣州的戰士們遇到過什麼困難和考驗,這是在以往展覽中呈現較少的歷史細節。此次展覽結合親歷解放的戰地記者穆欣在其所著《南線巡迴》一書的記述,講述一個個微小而觸動人心的故事,讓觀眾了解鐵血戰士「柔弱」的一面。
在穆欣的記述中,當時南下的戰士們除了日夜進軍追擊殘敵,還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考驗,戰士們的臉上不僅被烈日曬脫了皮,衣服、背包也都被雨水、汗水浸透。行軍途中,疾病疲勞、曠野露宿和崎嶇地形,都給戰士們帶來巨大威脅。現場展示的一張老照片中,戰士在崎嶇泥濘的山徑中背著病員行軍。這些圖文展現了他們在困難與挑戰面前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毅力,彰顯了人民解放軍的精神氣質。
展品中一面寫著「進軍廣州全勝連隊」字樣的錦旗讓不少觀眾駐足細看。據介紹,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8師382團三營七連在解放廣州時表現突出,榮獲43軍頒發的「進軍廣州全勝連隊」錦旗。這是解放廣州時,唯一一支獲此殊榮的連隊,這面錦旗也成為最能直接反映廣州解放過程的實物之一。
此外還有不少實物展品反映了戰士們生活、學習、戰鬥狀態,包括戰士的大衣、軍帽、鞋子等穿戴用品,筆記本、胸章、毛毯等日常用品,以及繳獲的望遠鏡、香菸盒等物件。
「南下工作團」是新廣州第一批人民公僕
在二樓展廳「建設廣州」一開篇,介紹了在新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而偉大的群體:南下工作團。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勝利後,中共中央批准在平津地區以「南下工作團」名義吸收一批知識青年,經過學習訓練後,隨第四野戰軍南下接管廣州等大中城市。當時有上萬名知識青年報名,掀起踴躍報名的熱潮。
據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講解員蘇香旭介紹,解放初期的廣州,條件極端艱苦,這群熱血青年來到南方,「充滿嚴峻考驗,又處處是課堂」,他們以滿腔熱情投入廣州的各項建設事業,成為新廣州的第一批人民公僕,在這裡揮灑青春與熱血。現場展出了一枚南下工作團畢業紀念章,這枚證章是工作團隨軍南下之前,發給團員的紀念章,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廣州解放一年如何「舊貌換新顏」?
廣州解放初期,燈不明、路不平、水不通,廣州如何在一年間實現城市「舊貌換新顏」?
在展覽特別策劃的「廣州解放一年成績單」部分,通過直觀的畫面和數據,呈現了廣州解放初期的建設成就及其背後的故事,包括各區辦理社會救濟工作成績統計表、各區公益衛生成績統計表、治安案件發生/破獲統計表等。
展品中,一張參與搶修海珠橋的技術人員合影引起現場觀眾的興趣。原來在1949年10月14日,當時唯一連接珠江兩岸的海珠橋被炸毀,廣州解放後,為儘快修復橋梁、恢復南北市區交通,負責搶修海珠橋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夜以繼日奮戰在江邊工地上,這張老照片反映的正是這段歷史。
現場的一張粵漢鐵路修復通車的老照片也頗有故事。解放戰爭期間,粵漢鐵路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保障前線供給,解放軍鐵道兵團隨即投入搶修戰鬥,從1949年7月至12月,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1000多公裡的鐵路就全線貫通,打破了國民黨叫囂的「中共三年不能通車到廣州」的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