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對於攝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種程度上,一幅照片好不好看,色彩是第一位的。比如上圖,左側處理過的和右側原圖相比,算不上起死回生也堪稱脫胎換骨了。
相機和手機至少在現階段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包括色彩在內的很多後期處理,相機是交給人來做,而手機是替人做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己做還不如算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買了相機,拍了幾張就大呼後悔的原因。
除了後期或者算法的影響,感光器和鏡頭對色彩也有影響。不過隨著技術進步,不同感光器和鏡頭對色彩影響是趨於一致的。
而早年間的鏡頭則更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有了所謂「德味」之類的玄學產生。
那麼到底不同的鏡頭對色彩影響有多大?德味或者其它什麼味道能有什麼不同?咱就都拉出來遛遛,開始12+1鏡頭淘汰賽第一場——色彩。
至於為什麼搞這個比賽請見《12+1鏡頭淘汰賽,相機其實是玩具,不同鏡頭帶來不同的樂趣》,就不再贅述了。
首先聲明本比賽娛樂多過嚴謹,結果僅代表參加鏡頭本身,並不代表這個產品的素質。
12枚鏡頭,每一個光圈都按照相同的參數拍攝,得到的結果如圖。
可以看到老鏡頭的光圈準確性大多存在問題,造成畫面明暗不均。其中最差的應該是佳能FD50/1.8,而康泰時的200/3.5可能是光圈少,均勻性還很不錯。
佳能的EF-M28/3.5微距頭整體偏暗,由於這枚鏡頭用的是佳能M5機身,而別的鏡頭都是用索尼A7拍攝,有可能是M5機身感光度虛標導致的。
除了EF-M28/3.5,其它現代鏡頭色調都要比老頭明亮一些,這應該是不同的設計傾嚮導致的。
佳能小痰盂50/1.8是現代鏡頭中光圈表現最不穩定的,應該是和它的定位有關。
發布於2016年,是佳能為M接口配置的一枚微距鏡頭。算是鏡頭輕量化的代表產品,做工談不上差,但顯得很脆弱。
色彩是所有鏡頭裡最幹的,一方面是因為微距頭本身特性,另一方面佳能M機身也有影響,甚至可能是機內算法銳化的鍋。總之這個畫面表現並不討喜。
發布於2015年,佳能為截幅單反配備的餅乾頭。體積小,主要厚度很薄,EF-M接口也有類似規格的,配合M系列的小機身,都可以輕易地放到口袋裡。
做工和材質比EF-M鏡頭要好一些,拿在手裡會踏實很多。
可以看到色彩傾向和上一枚微距有明顯差異,不過主要原因還是在佳能和索尼的機身上,而不是鏡頭上。
2009年佳能把百微(即一百毫米微距鏡頭)升級成了紅圈,也就是獲得了官方的最高品質認證,就是這一枚百微。在微距界這枚鏡頭也算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成像質量、性能和做工材質都是一流的。
當然它的體積也是可觀的,為本次評測第二魁梧的身材,帶著它出門旅遊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
微距頭拍花草自然是強項,色彩的飽滿、成像的質感都有不錯表現。
和EF-M 28mm相比,高下也十分明顯。不過不能做任何調色,相對EF-M 28mm會更加吃虧,後面我會安排它們倆專門進行一場比拼。如果EF-M 28mm能活過前幾關的話。
Contax Carl Zeiss Planar 1.4/50
你沒看錯,這枚鏡頭確實生產於2000年之後。它是一個長壽型號的最後改進型的最後一批產品之一。
Planar是蔡司對一種光學結構的命名,現在大多數標頭都採用了這種結構。打個比方說,大家都是一個師傅,而Contax Carl Zeiss Planar 1.4/50是師傅的親兒子。
這枚鏡頭也被一些人稱為標頭之王,不過換成標頭是鏡頭之王或許更貼切一些。
光圈2.8的圖忘了拍,補拍也不可能了,因為花兒都謝了。
色彩的明亮度上不如百微,但色調的真實性比百微還強。
對比度也不如百微,過渡自然不生硬是德國鏡頭的特點,這還是和佳能比,如果和尼康比圖像的乾脆利落勁兒,德國鏡頭就更完蛋了。
1.4光圈曝光不足,還影響到了色調,最大光圈不可用板上釘釘。
成像的立體感也不如百微,按照焦段來說本應該反過來的。
蔡司Planar的徒子徒孫之一,它爺爺也參加了比賽,在下面會出場。
這枚鏡頭也是佳能的長壽產品之一,最新版本到了III,但也只是改進了對焦和換成了鐵屁股,光學方面沒有任何改變。
這也是佳能性價比最高的鏡頭,二手市場上價格還不到四百塊錢。
色調和Contax 50很接近,畫面則明顯更銳利一些。
Contax Carl Zeiss Distagon 2.8/35
蔡司經典的一枚鏡頭,雖然上面有35/1.4,但體積和重量比這枚大多了。
康泰時的鏡頭都是金屬結構,這枚的前端有明顯磕碰的痕跡,但功能未受到任何影響,這對於塑料鏡頭是不可能想像的。比如佳能50/1.8我就搞斷過一枚,前端被碰,裡面就斷了。
Distagon 2.8/35的色彩比蔡司50/1.4明顯濃鬱了一些,也就是偏離了原本色彩更多,而且方向和佳能百微並不一樣。這方面,一會兒我們再仔細對比。
Contax Carl Zeiss Distagon 2.8/28
上一枚鏡頭相同結構相同最大光圈,只是焦段不同,色彩也基本一樣,略微更濃鬱一些。
康泰時還有一枚25/2.8,是以色彩濃鬱著稱的。也就是說,從50開始,焦段越廣色彩越厚重。
Konica HEXANON AR 50mm F1.4
柯尼卡是日本素質較高的二流廠商,技術和製造工藝都沒什麼問題,只是市場運營能力不如佳能和尼康,在和美能達合併之後,依然沒有逃脫被索尼收購的命運。
這枚鏡頭是柯尼卡單反在末期生產的鏡頭之一,1980年代中柯尼卡就推出了135單眼相機的市場。鏡頭除了外觀值得商榷之外,做工還是非常好的。
色彩方面則和前面的佳能標頭非常接近,而且大光圈可用的程度比蔡司標頭好。
Contax Carl Zeiss Tele-Tessar 3.5/200
算得上重型武器了,旅遊帶著它絕對找罪受,但這也是拍攝風光的利器。
這枚鏡頭是純正的西德製造,只是在蔡司眾多的200mm焦段鏡頭中,幾乎是最不起眼的一個。換句話說就是素質最差的一枚鏡頭。
應該是焦段的問題,這頭拍出的畫面是最耐看的,色彩也很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其它鏡頭的形象照都是此鏡拍攝的,它自己的形象照則是佳能百微拍攝的。
Rollei Carl Zeiss Distagon 2.8/35
這是蔡司在自己工廠為祿來製造的鏡頭,本次參賽最古老的三枚鏡頭之一。
這枚鏡頭和康泰時那枚35/2.8的差異在於未使用T*鍍膜,而是用的單層鍍膜,在抗眩光等性能上會弱一些。
這枚鏡頭體積控制得非常不錯,比康泰時那枚要小一圈。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50年,但對焦和光圈環依然很順暢。
色彩似乎更結實一些,相對比更接近標頭,而不是結構一樣的35/2.8。
Canon FD 50mm f/1.8
這枚同時代的鏡頭,就遠沒有祿來35/2.8那麼精緻了。照片中是加了轉接環的,鏡頭本體很粗壯,又是全金屬的,因此分量感十足,完全不像現在佳能鏡頭那麼精緻輕巧。
有空了可以搞一個此鏡和小痰盂的祖孫對決,應該會很有意思。兩枚鏡頭規格完全一樣,但成像上並不相似。
FD 50mm f/1.8成像的立體感很強,這點和佳能百微非常像。不過色彩又不太一致,百微更明亮一些。
Konica HEXANON 1:2.8 35mm
本次比賽最古老的一枚鏡頭,柯尼卡早期生產的35mm鏡頭。以這個規格來說,體積相當巨大了。做工不如後期生產的鏡頭,但顏值則要好很多。
顏色偏於明快風格,和前面的柯尼卡標頭比較一致。而且雖然年齡比標頭要大個十幾年,但光圈一致性卻比柯尼卡標頭還好。
以下畫面都是光圈5.6的原大截圖,直接PK色彩。
從上面的綠色花朵原大對比可以看出,越老的鏡頭畫面越暗,越新的鏡頭畫面越明亮。
色彩算是各有特點吧,如果一定要選出較差的鏡頭,是開頭的佳能兩枚截幅鏡頭EF-M28和EF-S24。那兩枚鏡頭分別裝在佳能M和索尼A7上拍攝,看來色彩較弱也不全是佳能感光器的鍋。
如果再要選兩枚較差的,湊夠四枚階段性淘汰的數,我會選FD50和佳能百微。
再看紅色系的表現,EF-M28一眼就看出來還是最差,其次是FD50,接下來是祿來35。剩下的不好選了,因為有三枚鏡頭的表現很接近,它們是柯尼卡50、佳能百微、康泰時200。
最後我們看一下高光的表現,首先佳能EF-S24和百微直接出局,EF-M緊隨其後,高光部分都完全沒有細節了。康泰時200看著很危險,勝在高光似乎有一點溢出,但色彩過渡柔和彌補了這一問題。
FD50、祿萊35、柯尼卡35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於暗沉。這三枚鏡頭也是最老的三枚鏡頭,因此應該是當時鏡頭設計的傾嚮導致的,或許是為了照顧黑白照片的拍攝吧。
綜上所述,色彩方面鏡頭的倒排序為:佳能EF-M28、佳能FD50、佳能百微、佳能EF-S24、祿萊35、康泰時200、柯尼卡35、柯尼卡50、康泰時50。
剩下的三枚,康泰時35、康泰時28還有佳能EF50不分上下,小痰盂很爭氣啊。
康泰時200的色彩則最為有特色的,當然特色也可以理解為缺陷,或許這也是它為什麼被忽視的原因。
下一步將比拼解析度,想必排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另外+1的變焦頭也到手了,將參加測試。變焦頭到底比定焦頭差多少?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