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再善良也莫管兩人,一種小人,另一種……(好文)

2020-12-23 李大新的歷史課

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生活,才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過五十歲後,經過了半生,到知天命的年齡,能看清了人情世故,也能清楚了自己真的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了,因此要知曉,身邊有些人是否能深交,或是要去遠離,理清了這些關係,下半場人生才能夠活得越來越好。

人生再善良,也是要有所保留,為自己的心中建立一道防線,遇上這兩種人,別再心軟了,再善良也不必管。

1

人過五十,莫管小人

《易經》:"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有一種人,兩面三刀,前面一套,背後一套,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狡猾奸詐,見不得他人好,就對人使壞,這樣的人,便是小人。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小人趨炎附勢,不可共患難,君子雪中送炭,人生過半,親近君子,遠離小人。

《幸福還會敲門》中的黃自立原本是科醫的住院總,人到中年的他,卻遭受了小人的陷害,被醫院開除了,淪為了推銷員,經歷人生事業、愛情的雙重打擊後跌入谷底。

而陷害他的那個小人就是他的同學兼同事王俊逸。

王俊逸是一個嫉妒心極強,又自私自利的人,他碰見黃自立比自己優秀,還比自己升職快,成為了自己的上司,後就在背後搞小動作,碰見黃自立跟一個女警察在談話,自己不清楚女警察是誰,就錄下了視頻,挑撥黃自立跟妻子的夫妻關係。

王俊逸自己的負責的病人也是沒有做好充分的檢查,讓黃自立幫他做手術,而事後發生了併發症造成了病人死亡後,便把責任推給了黃自立,還匿名舉報黃自立,大做文章,不分青紅皂白,只為把黃自立拉下臺。

這樣的小人,還裝作跟黃自立和好,讓黃自立信任他,而轉過身又在背後捅刀子,這就是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人到中年,成家了之後,真的經不起小人的算計,不然整個人都被他毀了。

因此,在人生中,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小人心眼小,睚眥必報,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分分鐘出賣你。

2

人過五十,莫管忘恩負義的人

人生下半場,不必多管閒事,尤其對是那一些忘恩負義的人,不要擔心他們,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他們忘恩負義之後,就應付出代價,這是上天對他們的懲戒,因此我們千萬別去憐憫那一些裝可憐時就自殘自賤、咄咄逼人的人,他不拿自己當人當回事,翻起臉來也不會拿他人當人當回事。

好人是一個人的追求境界,可是這是在一定的環境背景下才能夠產生的作用效果。人性有一種骯髒的齷鹺叫做有時會用一些所謂的好聽的話來給當時自己的自私蓋上一頂糖衣片。

如同很多時候,他人對你的私事發表一個看法,過後,她會有違背當初的看法的說法,前後矛盾,卻自以為得計。

我們一直在努力,才能讓自己可以選擇脫離這種低眉的人際圈,在那個與之相適應的圈子裡,安安心心做那個好人就好。

向人掏心掏肺真情流露時,有可能卻是穩準狠的刀子,防火防盜更得防乘人之危乘虛而入,忘恩負義的宵小之徒。

有些人對他人掏心掏肺,解決卻遭遇了背叛,而背叛他人的人,當他遭遇了另外一些人的背叛的時候,自己反過來去求之前一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有些人早已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不屑於他。

善良,總是會有底線的,一些總是想要觸及自己底線的人,難怪會遭遇危險。

所以,面對一些不懂感恩,忘恩負義的人,別再管太多了。

人過五十,已步入了知天命之年。管不了的事儘量不管,不該管的閒事不管。不該管的小人不管,嫉妒心強的人不管。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生活,才會減少沒必要的麻煩。

俗話說閱盡天下千萬書,不如讀懂一本《周易》,易經是我們生活中無論是從政,為學、從商、還是去為人父母,我們都能夠從它裡面汲取到你所需要的變化心法。

《易經》中的64卦,每一卦都對應於一種人生道路的決策,適合我們生活中的教育、婚戀交友、家庭生活、職場升遷的所有場景規律。

普通人學習《易經》並不是為了洞察天機,最主要的是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讓自己的頭腦活泛起來,這樣做事才會順應基本的規律。從而把生活過得更好,工作做得更好。

《易經》告訴大家的天道基本規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規律在生活中就可以做到趨利避害,讓自己永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改命。

《易經》真的不是一部佔卜書籍,而是一部思維方式不同的哲學著作,它包含我們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基本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你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粥一飯,方方面面都與這部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可見《易經》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深刻,也不是迷信活動,但有很多具體內容需要解讀。

孔子說,如果你了解《易經》,你就不會在生活中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這樣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周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相關焦點

  • 古人講: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中年人值得一看
    古人講: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中年人值得一看人從呱呱落地、牙牙學語、蹣跚起步到後來的豆蔻年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切都在變化。從一開始享受父母的關愛,到後來反感父母的嘮叨,最後為人父母又重複上一代的事情,管教自己的子女,似乎咱們這輩子都在圍繞著「管」和「不管」兩個詞瞎轉悠。一代代如此,從古至今都沒變過,因此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中年人不妨看一看,有時候當咱們自己看不清,可以看看真正過去的人是怎麼做的,或許能夠給你一點啟發。
  • 鬼谷子: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當心福氣消耗
    南懷瑾大師說過:「這個世上最讓人趨之若鶩的,往往不是最美好的事物,而是充滿誘惑的圈套。」如果一個圈套,擺明了有各種壞處和風險,沒有任何人會往裡跳。鬼谷子便用一句俗語來告誡大家: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
  • 老祖宗的智慧:「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
    在古人看來,三十而立與五十知天命同樣的重要,在這方面,老祖宗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所以老祖宗留下這樣的一句話:"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老祖宗的智慧:「人到四十,莫管2事,人到五十,莫管2人」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對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
  • 俗語「男過五十五,莫管二人物」,哪些人不能管?中年男人需謹記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很多人都聽說過「三十而立」這句話,其實它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易經:「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聰明的人會這麼做
    易經提醒:「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過了五十歲,若是貧困,有兩件事情不必管;若是富裕,有兩種人就不必結交。那麼到底是哪兩件事?哪兩種人呢?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但是人老以後機會已經很少了,如果還打腫臉充胖子的話,管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光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也會連累到自己的後代。五十歲以後,這兩種人千萬別管1.
  • 俗語:「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聰明的人會這麼做
    古人的總結是這樣的:「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過了五十歲,若是貧困,有兩件事情不必管;若是富裕,有兩種人就不必結交。那,是哪兩件事?哪兩種人呢?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
  • 人生在世,再善良,也莫管這兩種人!
    這個世界從沒有理所當然,別人對你的好也是一樣,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那些對我們好的人。同樣,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並不是要求回報,而是讓我們的良心得到寬慰。但,人生在世,再善良,也莫管這兩種人。
  • 鬼谷子給中年人的忠告:人過40,莫管二事;人過50,莫管二人!
    對此,鬼谷子早在幾千年前便用了一句俗語來告誡後人: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第二件不該管的事情,就是別人的閒事應該所有人都聽說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越成熟就應當越懂得很多事情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道理。生活當中很多人都可能會看到許多的閒事,這些事情自己既可以管,也可以不管。
  • 人過五十,這三類人對我們越「薄情」,我們越應感到欣慰
    而人到了五十,有時候人際關係也就變得淡了,到了這個時候,要是這三類人對我們越來越「薄情」,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再傷懷了,而是要感到欣慰。一是曾經的「真愛」每個人都有一段往事,每個人都有過曾經。畢竟自己也到了五十了,孩子也是大人了,執念於過去,不如暢享與妻子或者丈夫未來的生活。少年夫妻老來伴,人越年紀大,越要懂得「當你老了,身邊有人陪;病了有人伺候;動不得了,有人推輪椅」,就是幸福。過去的「真愛」,也許一直戀戀不忘,但沒有意義,也別去和對方「約定」重逢了。有一種真愛,叫放手。
  • 《論語19·0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譯註】中的解釋: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此句重點是理解「過也必文」,過,即錯誤、過失。  文,即文明飾、掩飾。意即文過飾非。同時這裡也主要闡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即犯了錯誤是改正還是掩飾。
  • 一個人再善良,也要學會4個心機,再也不擔心被小人算計!
    以前說一個人老實,那是褒義的誇獎,說明這個人特別勤奮可靠,是值得信任的人。現在說一個人老實,代表的是腦子不開竅,好事撈不著,壞事找上門,吃虧不討好。老實人雖好,卻很容易被人算計,一個人太過老實,在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
  • 不多管閒事,是最大的善良(深度好文)
    不多管閒事,是最大的善良(深度好文)我是賈大叔2020-05-07 23:27《偷影子的人》中有一句話說:「你不能干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也就是為什麼愛管閒事的人,嘴邊常掛的一句話是「好心沒好報」。生活中,閒事是在所難免的存在,而聰明的人,會在閒事上保持「中庸」的態度。俗話說:「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易經忠告:人到四十歲就應該只顧自己,人到五十歲應該拒絕他人
    不該管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當然真正成熟的時候,也就徹底的明白了那個道理,生活很艱難,過好自己就已經不錯了。人在長大之後就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是用自己管,只是自己有時候手欠想去管一下,其實完全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略過這件事情。
  • 心地善良的人,對待這幾種人,一定要心狠一點,不然吃虧在眼前
    古人云:「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這句話再通俗不過了!善良的人,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考慮,而把自己放在第二位,同樣針對一件事,善良的人,會害怕這件事做不好,對不起別人,從而形成了心理負擔,經常因為某些小事而鬱鬱寡歡!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據鎮子上的人說,是跟一個南方的髮廊女私奔了。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家裡的母子四人竟然蒙在鼓裡,事前一點風聲也沒有聽到。這些年來,他音信全無,從沒有給家裡打過一次電話,匯過一分錢。隨著歲月的緩緩流逝,起初的憤怒仇恨也披上了一層蛛網,沒有人願意去輕易地驚動。
  • 玄門領道師弟子常見的兩種小人
    這裡的領道師是指人。很多領道師前期會引領弟子,等弟子上路開始行道之後,就會慢慢地喪失了主導能力。甚至自己的弟子會超過自身的能力,到最後,弟子的事,他自己慢慢地也管不了了。行道中的小人之:立堂師為什麼今天要講到小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在捋堂,翻堂,調堂的時候發現的。
  • 「口德」決定運勢,莫做一個苛刻的人!
    行事之惡,莫大於苛刻;心術之惡,莫大於陰險;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傷人以言,甚於刀劍。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煉口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氣場,一身正氣才能好運多多。口德好才能運勢好,運勢好才能少走彎路,多些成就。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這是我們應該具有的修養。
  • 這五種忙,再善良也不能幫,幫了就是在害自己!
    特別喜歡一句話:「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選擇善良是一件好事,有選擇性地與人為善,則是一件又好又正確的事。心存良善,更應懂得自保;擇善而行,更應懂得把善良用對事給對人。生活中,有五種忙,再善良也不能幫,幫了就是在害自己!
  • 聰明只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02 好在這個世界的美好總要多過黑暗,總會有人偷偷愛著你。有一個女人搬到新家,鄰居住著一位單身母親和兒子,日子過得窮困潦倒。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的善良,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的命運。臺灣作家劉墉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同時養了貓和魚,貓吃了魚,你除了責備貓,更應該責備自己。同樣的道理,當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點,卻不加防範,而且吃虧的時候,除了怨恨那個人,更應該檢討自己。每個人都是人,都有著人性的善與惡,我們永遠不能因為對方表現得善良,而忘記了他也有人性的弱點。
  • 「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什麼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有些人十分富有,吃穿不愁;還有些人一貧如洗,省吃儉用,但不管是哪種人,當他們年老時,到五十歲的時候,都應該知道有兩件事不能管,兩種人碰不到。正如有句俗語所說:"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究竟是什麼?兩件事是什麼呢?第一件事是不管教育隔代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