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耐克時隔5年又現「氣墊門」
昨晚315 耐克被曝:
氣墊消失,只有橡膠底!
恐怕中國的耐克粉已經炸鍋,
要連夜割鞋底看看了吧?
有沒有瞬間粉轉黑?
接下來要不要換一雙國貨穿穿?
為什麼氣墊對於一雙真正的NIKE鞋來說
是靈魂般的存在?
今天小編特地去搜了一篇
耐克鐵粉在百度貼吧上
關於耐克氣墊的科普分享。
其實看完,
我猜耐克粉也不一定轉黑,
而可能轉海外代購??
看文章前先來直觀感受一下
耐克牛叉牛叉的氣墊吧:
▲耐克氣墊的奧義
正文來了。
氣墊鞋起源於航天服。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科學家利用「吹塑成型」技術,製造出了厚度均勻,能耐受很大壓力,完整的航天服內膽。
後來運動鞋製造商發現了這種技術,並把這種技術用到了鞋幫的製造上。包括到現在,很多氣墊鞋仍然沿用了這種製造工藝。
現在,耐克是氣墊技術最全面的運動鞋公司之一。耐克的氣墊鞋也是現如今最火的。耐克於1982年推出了第一雙氣墊籃球鞋取名為Air Force1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空軍一號。
這款鞋在82 83對陣converse和85年對陣adidas的商業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給體育界帶來了革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這種氣墊技術可以很好的保護運動員的膝蓋,在運動員做劇烈運動的時候減少對膝蓋的影響。
耐克的氣墊技術詳解
簡單的從1979年問世的NIKE Air Sole開始說起吧。最早的Air Sole你可能會認為是從半掌進化到全掌的,恰恰相反,第一雙使用NIKE氣墊的NIKE Air Tailwind的中底中的Air Sole其實就是全掌氣墊。這種氣墊是管狀氣墊。後來才慢慢地進化到分掌和半掌。下面這雙鞋是1979年的第一雙使用air sole的女款跑鞋:
後來NIKE Air Force 1元年使用的Air Sole的後跟保留了NIKE Air Tailwind上的Air Sole那種管狀氣墊,前掌是與近些年復刻的Air Force1相似的氣囊結構。復刻的Air Force1的氣墊是全掌氣囊結構,只不過後跟更厚,體積更大。
相比而言,前者的使用率更高,因為從Air Jordan7到Air Jordan10使用的都是這種內置的Air Sole,而且,同時代的大部分運動鞋都是採用的這種氣墊,因為後跟的管狀氣墊體積更大,更厚,具有更好的緩震性。
上面這兩張圖,主要區別就是後跟前者是管狀結構,後者是氣囊結構,顯然前者的穩定性和緩震能力都比較好。Air Jordan11之後就很少使用全掌內置Air Sole的非復刻鞋款了。最近的一雙應該是Jordan Elements 了。
前面說過,第一雙使用Air Sole的籃球鞋是Air Force1,但是進化到半掌的Air Sole就是我們神一般存在於我們深深地腦海裡的Air Jordan1了。當時這種氣墊是內置的,也就是看不到的,現在的大多為90度可見。1985年問世的Air Jordan 1OG是第一雙使用後掌氣墊的鞋子,只不過氣墊過於薄,穩定性和緩震能力都不算太高。
上面這一雙就是Air Jordan 1 OG的白黑紅款了,個人認為比較漂亮。
1987年Air Max1開創了可見式氣墊的先河,而Air jordan3則是開創了籃球鞋上可見式的Air Sole的先河。與Air Jordan 1和2相比,Air Jordan3的後掌Air Sole增大了厚度和體積,前掌也增加了彎折的凹槽,這對於後來的Zoom Air,Max Air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之後NIKE推出了看不見透明氣囊的NIKE Air Hyperflight,因為被一層Phylon包裹,這種設計的好處是簡化了工藝,節約成本,同時增加了耐用性。
上面是樓主很喜歡的一雙aj3。
下面這個就是被Phylon包裹的Air Hyperflight
下面講一下Max Air,Max Air其實是一種將Air Sole大容量化的氣墊,相比Air Sole有更大的內部空間和容量。
因為耐克最早的行當是做跑鞋,理所當然地Max Air就被首先應用了跑鞋上,Air Max1是第一雙應用Max Air的鞋子,這雙鞋子一出現,就是「大容量,厚實,緩震性好,可見」的標籤。
第一雙air max1的圖片已經找不到了,只能找到最新的了。
Air max1在NIKE的氣墊史上太過於裡程碑,所以Air max1到Air max90都是梯子形的結構,即使是Air max180也是原樣照搬了這種氣墊。直到Air max93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僵局。後掌Max air 在Air max93上已經很接近現在最長見的單氣室Max air,只不過橫向的氣室在這之後走過一個擴容的過程。
當年Max air最火熱的就是巴克利爵士的Air max CB系列了,還有Air Force Max CB也比較火熱。1994年巴克利的籃球鞋成為倍受推崇的內線籃球鞋,耐克為巴克利的Air max CB增加了後掌雙氣壓的Max Air,這是一種沿用至今的氣墊。
所謂雙氣壓,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不同的氣壓。內部小方塊的氣壓是5psi,外側U型氣囊為25psi,這裡說一下,5psi壓強大概是0.33個大氣壓,25psi約為1.65個大氣壓。要知道,一個大氣壓可以撐死10米多高的水柱的。所以在5psi提供柔軟腳感和緩震的同時,25psi提供了很好的穩定性。在此之後很多年裡,這種雙氣壓氣墊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這是最新的巴克利款:
到了1995年,Air max95的問世開創了一個從後掌進化到全掌的革命。Air max95有著三種氣壓的兩段式氣墊。前掌是六條20psi的管狀氣囊。結合後掌的雙氣壓的max air形成了三種氣壓的全掌Max air。
95的後掌和前掌:
鞋底標有三種氣壓:
在air max95問世兩年後,Nike的Total Max Air也成功問世,也就是將三段式的Majx Air 連在了一起。Total max可以說是第一雙真正意義上的全掌Max air,但是仍然是雙氣壓而不是單一的氣壓,但是相對而言Total Max的穩定性和支撐性都略有不足。
四分之三掌:
對比圖:
2006年耐克推出的Air max360所搭載的360度可見全掌Max air則是有史以來最純正,最大可見角度,最大體積的全掌Max Air。至此耐克多少完成了Nike Max Air最大化的使命。很快NikeAir max360 BB問世增加了氣墊外側的TPU支撐。
在這裡簡單說一下TPU,就是熱塑性聚氨酯,一種氣墊材料,另外又分為PU(聚氨酯),PVC(聚氯乙烯),TPU(熱塑性聚氨酯)。
全掌360度可見的max air進化到air max lebron七代的程度算是到了一個極限了。
Tuned Air完全是由Max air發展而來的,很多人把它叫做「管狀氣墊」,從Tuned air我們可以看出Nike希望用氣墊兩側的柱體來支撐內外兩側,從而來提高穩定性。而Air Garnett3上的Tuned Air可以說是最終形態了,其實Tuned Air就是Max Air正反兩面的PU外殼上嵌入了半球型TPU,相互對立一組組TPU小球可以增加緩震,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決Max Air缺乏穩定性的問題。
出現在Air Jordan17上面的Blow~Molded Air(吹塑氣墊)可以說是Max Air的終結,這種氣墊的使用範圍也很窄,僅出現在Air Jordan16&17,以及他們的綜合體Air Jordan16.5和Air Jordan one6 one7上。
Max Air到現在也沒有多少種了,僅有的出現機會就是復刻的Air max鞋上了。下面是Zoom air的時代。
相比Air sole和Max air,Zoom air的優點是它的結構。Zoom air沒有凹槽,完全是一整片平平的氣囊,內部有高密度的立體纖維來保證氣囊的形狀。同時,有能幫助氣墊在受壓時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原型,現在最為人們所熟知。
第一雙Zoom Air的球鞋是Nike Air Zoom Flight95,它的前掌是zoom,後掌是Air Sole,Zoom air是8毫米多邊形的,不過,現在這種形態的Zoom越來越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鵪鶉蛋」大小的橢圓形的Zoom Air。1996年,Nike就在Air Jordan12上使用了全掌Zoom air,這種8毫米的氣墊,讓球員第一次能在享受高質量的緩震的情況下,感受到很好的場地感。
Air jordan13是鞋迷們公認的最舒服的籃球鞋,這雙鞋採用了前後掌分隔式Zoom air,這種配置使鞋子的彈性很好,後跟緩震更充分。
這是復刻版的AJ13熊貓,個人認為很漂亮:
前掌Air Sole後掌zoom:
在全掌Zoom air和前掌Zoom air之間有一種Advanced zoom air,這是一種多氣室的Zoom air,每個氣室都相通,因為前掌需要彎折,所以通常會按照雙腳的彎摺痕跡設計氣室連接處。最初使用Advanced Zoom air的是元年的Air Jordan14。到現在,即便在復刻鞋款這樣的Advanced Zoom air也消失不見了。
AJ14:
Nike最初的氣墊Air Sole是從內置進化到可見式的,Max air一開始就是可見式的,所以Zoom air最終也是可見化的命運。可見化的zoom air的穩定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Nike為Vis zoom加了一個殼,這殼很像Air max360的後跟穩定用TPU,這樣既能保證Zoom air的可見性,又可以提供很樂觀的穩定性。
補充max air:
據悉昨日耐克
在每股收盤上漲0.66%至57.66美元,
盤中股價一度跌近1%,
但隨後反彈,
受「氣墊門」事件影響甚微。
編輯:Tina
■免責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tyypb_mr微信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