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軍多鐸南下攻打揚州,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揚州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農曆四月二十五城陷,清軍在城內進行了血腥屠殺。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記下了城破後十天中的親見親聞,名曰《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是一本記史著作。全書八千餘字,揭露了清軍殺人如麻、流血有聲的暴行。隨著清軍入主漢地,揚州屠城的記載而被刻意掩蓋,《揚州十日記》也就一直被列為「全毀書目」。辛亥革命前夕,有心的留日學生從日本將此書翻印,帶回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助革命成功」(魯迅先生語)。直到這時,《揚州日記》才為世人所知。
由於書中記載存有矛盾之處,死亡人數亦有誇大的成份,所以,對於此書的真偽及是否真有王秀楚其人,古今學者一直存有質疑與爭論。
後來,江都仙女廟王家樓村的王氏族譜《王氏家乘》面世,依據其所錄之內容,終於使世間這場爭論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答案,並有助於對《揚州十日記》與王秀楚其人研究的深入。
距仙女廟東南三裡多路,有一個叫王家樓村的地方,緊靠現在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它是一個由王姓家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其中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自然村莊。因村莊東邊有一座在當時少有的二層樓房而遠近聞名,故名「王家樓」。
大前莊處於王家樓中心,是這支王姓家族的發祥地。莊中有十座建於清乾隆中期的坐北朝南的建築,均是前後三進六廂、自成院落的大瓦房。這十座建築青磚灰瓦一字排開,東西長約200米左右,南北計跨50—60米,可謂氣勢雄偉,氣派不凡。
王家樓村的王氏乃太原王羲之嫡系後裔的金壇塔山一系,其始姐為太原王氏第八十世孫王和。王家樓村的王氏族譜《王氏家乘》現存三種不同年代修撰的版本,計11卷12冊。其中嘉慶年間的存一卷一冊;鹹豐年間的存4卷5冊;民國年間的存6卷6冊。從嘉慶、鹹豐年間族譜可知,《王氏家乘》始創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繼修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與嘉慶十二年(1807),續修於鹹豐十一年(1861),復修於民國七年(1918)。乾隆年間的譜序為楊紹印撰,《王氏大成家譜序》為「賜進士探花及第……年家眷門生徐乾學」於康熙庚午(1690)歲菊月(八月)作。
從王氏族譜中得知:塔山王氏元末時因「社會動蕩,山冠縱橫,民不聊生,塔山故址遭其焚掠,無有寧止」,所以除少數人堅守塔山外,餘者遂分徙四方。其中,太原王氏八十二世孫王秀楚的祖先王處位一支便徙至揚州北關下。
據王氏族譜(鹹豐本二卷與民國本二卷)記載:王家樓王氏始祖王和之父王肇慶,乃太原王氏七十九世孫,會試歸途,經揚州,遊平山堂,巧遇早先遷揚州的同族兄弟、太原王氏八十二世孫王秀楚的祖先,在其誠心邀約下,也遷來揚州,並在揚州娶楊氏生王和。而後王和又於十六世紀晚期從揚州遷往仙女廟東南之地繁衍,並逐漸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王家樓村。
史可法絕命書
王秀楚與王家樓王氏雖同宗,但不同支。而王家樓村在《王氏家乘》中仍有《秀楚公事略》的《附志》。《事略》寫道:「桂林公遷揚時,與秀楚公之祖同家於城,至和公始東徙。秀楚公者,和公之族孫也。崇禎乙酉夏四月十四日清兵南下逼揚州,未幾,城陷。明閣督史公殉節,清兵屠城十日,秀楚公一門數十口,昆弟、妻子、妾媵及其他朞功親屬死亡殆盡,只公孤孑一身,可謂再世矣。著有《揚州十日記》一書,流傳於世。書中實錄皆親歷也。時往來城鄉間,與我寶棟諸公閒話滄桑。歿後,我棟公命子孫春秋佳節,為之設祭展墓,例於我本支祖先焉。」
由此可知:王和之父王肇慶遷來揚州後,與王秀楚先輩「同家於城」,王和後徙仙女廟。在政權更迭、揚州屠城後,王秀楚一家只剩下他孤身一人。此後,王秀楚與仙女廟王和後人王寶棟等人一直保持聯繫,長相住來,共話滄桑。王秀楚死後,王寶棟念其無後,便將王秀楚視為本門先輩,命子孫循例祭掃。同時,在王家樓的《王氏家乘》中以《附志》列入,以示不忘前輩之恩德。
史公祠
由此可知,王秀楚是實有其人,《揚州十日記》乃王秀楚所作,且為「親歷」、「實錄」。
關於《揚州十日記》,最早將其譯成英文介紹給世界的,是一位江都人,名叫毛如升。
毛如升(1911—1940)原名毛如傑,江都邵伯人。他在邵伯讀完小學後,考入揚州中學,初中畢業後輟學在家。他勤奮好學,自修兩年後,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後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供職。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後,他激憤於日寇的暴行,聯想到明清之間發生在家鄉的那一場民族悲劇,為激勵國人的禦侮之志,便把《揚州十日記》譯成英文,先後在《天下》、《西風》等雜誌上發表。書中有美國密西根大學貝德博士寫的序,對其評價甚高,稱為「近年來中英互譯之作中佔一重要地位。」 朱毓麒(海流 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