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度王氏「族譜」驚動民國「大人物」 /王忠蒙

2021-02-07 周原文藝

【一】

  扶風天度「王氏族譜」,系王氏八世孫---王政於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建立。

  天順六年(1462),王政登鄉貢進士。初拜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令。繼之為直隸廣平府威縣令,秩滿升授澤州同知。弘治六年丁外艱(父喪)服,依古禮三年守孝,期間纂修「王氏族譜」。

  王氏始祖王曾,於宋末自太原任武功縣令。仕數載期滿,致仕歸裡。正值戰亂,金起兵滅宋,歸途不寧。後經同僚好友的籌化,遂攜家眷定居扶風縣明月山前之天度鎮。繁衍生息,耕讀傳家。有粟盈於耕,有財盈於商,列庠者以文著登仕。王氏安居樂業,世裔彌洪,爵秩顯榮,仕宦無窮!成為扶風乃至州府之名門望族。

  明、清及至民國時期,一些巨族大戶,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多編修家譜族志,蓋以傳統的道德觀念,加強族誼,維護族權,並以先世之楷模,行實於教育其子孫後代。《天度王氏族譜》便是其中之一。

  「王譜」記載著一祖六宗嗣續繁衍之沿革,記載著家族興衰浮沉之歷程。亦是王氏世代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真實寫照。「族譜」自創立迄今六百餘年。滄桑歲月,相繼而延,續之不斷!

  民國三十年冬,在族人王立仁、王俊德、王仰山的倡導下,進行有史以來第四次續譜。按照貫例,每次續譜必有地方名流題詞。 昔日,《王譜》面世之際,幸得賜進士出身明奉議大夫南京禮部精膳司郎中晉城「李諒」序文。並獲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南京浙江道監察御使晉城張澤譜贊!此為王氏門第及其「譜諜」增光添彩而聞名於世!

  「王氏族譜」以歷史悠久,記載翔實及其顯赫的門第而聞名。明「鐵膽御史」王綸勤政為民,凜然正氣之不凡氣節,激勵昭示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亦曾感染驚動民國「大人物」!公元一九四二年,民國中央執行委員、山西陝西監察使王陸一,中央陸軍第二十三軍中將軍長馮華堂,為「王氏族譜」恭敬題詞。實屬難能可貴,因緣殊勝!

【二】

  王陸一(1896~1943)陝西三原人。于右任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時,見其才華橫溢,擢為機要秘書,參與戎機,凡軍中文電布告之類往往倚王為之。

  1941年夏,因于右任提請,國民政府特派王陸一為監察院晉陝監察使,離渝抵陝,抱病赴任。在任兩年,處置積案,力主澄清吏治。在陝期間,受于右任之託代理陝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主任委員,編輯陝西省先烈革命史跡、傳略等數十萬字。

  馮華堂(1889--1962)中將加上將銜。字雲亭,扶風豆會人。陝西武備學堂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1928年3月任第41軍93師師長,後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軍長,1931年6月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憤於報國無門,遂返鄉創辦「親民職業學校」。為辦學校,『捐銀元300元,並倡導捐資獻物,拆除鄰村戲樓和廟宇。經過艱苦努力,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親民職業學校終於建好了。校牌由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于右任親筆書寫。建校紀念碑由扶風名士、清代舉人王伯民先生撰文,國民黨中央委員、國立西北農學院院長周伯敏先生書寫。

  1942年春,馮華堂邀請國民黨監察院監察委員王陸一,陝西省教育廳廳長王捷三,為「豆會親民職校」師生作形勢報告。因故在馮府挽留兩天。

  聞此消息,伯父王立仁攜帶「王氏族譜」即赴馮府。當日,大門內外戒備森嚴。因我家與馮家系姻親,(堂姐嫁與馮將軍之長孫),伯父稟明原由,傳訊進去,馮公攜家人熱情出迎至「明德臺」。客套寒喧過後,伯父被引見王陸一。並奉遞同治五年「王譜」版本,敬請兩位大人題詞。「監察使」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欣然應諾。展卷閱譜約半時辰,頗有興致。對王氏滿門忠烈義士之隆隆功德而肅然起敬,對「鐵膽御史」王綸不畏權貴,明鏡高懸而驚嘆不已!欣然命筆,潑墨題詞,一筆書就《扶風王氏族譜讚詞》如下:

  崇原超遠,誦高陽苗裔之文;正則清芬,得江左勳名之盛!扶風世族,明月春山,抗婞直之姿,著剛嚴之節!烏衣未遠,白簡猶傳。迴驛舍之凌囂,制督郵之扈縱!雖則緹騎指索,不避刊章!從來御史崢嶸,每攀殿檻,格群頑於階羽!面縛來歸,儆百闢於珥貂,耳提是懼!上承休烈,繼啟弓箕,將是庭除蘭蕙,靈生九畹之馨香!更於壠畝桑蔴,勤作百支之饗焉!展家族為國族,夏聲之大可知。綴譜文為頌文,世纘之庥允敬!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十九日王陸一拜

  至此,馮華堂先生亦胸有成竹,意至筆隨!

  為天度「王氏族譜」題

  「大明臺臣有德  後裔繼續有人」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十九日馮華堂敬題

  名家題詞博得眾人喝採,讚賞不已!吾伯父立仁公恭敬接過「題詞」墨寶。躬身施禮謝恩!

【三】

  當年「清明節」吋  ,王氏族人舉行了聲勢浩大而隆重的「拜譜」和「祭祖」慶典活動。唱大戲、設香案,南北祖墳燈火通明,香火旺盛。天度古城張燈結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應邀前來祝賀的各界名流有:史積成、雋文山、王子範、馮公略、屈憲文等。王氏各支族族長率眾參加了祭祖大典。毗鄰保甲所轄村、堡鄉黨紛紜而至。拜譜儀式上由族人王立仁、王仰山分別宣讀了王陸一、馮華堂為「王氏族譜」的題詞。徙居他鄉的王氏後裔王子範發文謳歌先祖之豐功偉績,頌揚「王氏族譜」之博大精深,盛讚名人題詞之深遠意義!

  最後,由晚清光緒朝曾任八品農政司的族人王 森宣讀六條族訓家規。重申雖時代各異,而大義不殊。凡我王氏後裔仍當 引以為訓,行實以教育其子孫後代!

附記:

  據伯父王立仁生前記憶,王陸一為王氏族譜題詞後的次年10月在西安病逝。月餘後其靈柩運回原籍安葬時,他曾陪馮將軍前往參加國民政府為王陸一舉行的葬禮。也記得于右任先生為其寫的墓志銘:「萬族鹹熙,雄文苦戰。發此宏聲,難酬夙願」……等句。

相關焦點

  • 天度《王氏族譜》與民國「大人物」的情緣 || 王忠蒙
    天度《王氏族譜》與民國「大人物」的情緣作者/王忠蒙明、清及至民國時期,一些巨族大戶,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多編修家譜族志,蓋以傳統的道德觀念,加強族誼,維護族權,並以先世之楷模,行實於教育其子孫後代。《天度王氏族譜》便是其一。譜載王氏始遷祖王 曾,於宋末自太原任武功縣令。
  • 我與天度的淵源
    但我對喬山下千年古鎮天度的情結,卻是源於一段歷史的公案,我作為天度王氏寶雞最大分支的外甥,數赴天度為舅族尋親問祖的經歷,使我永遠難以忘懷。像明代鐵膽御史王綸、保定府通判王衡、真定府通判王龍、定遼衛教授王棟、承天巡撫王璣、浙江參政王秉鑑、清順治翰林侍讀王豫嘉、甌寧知縣王正雅等,都是出自天度王氏的翹楚。十世王綸,他是整個天度王族的驕傲,明代扶風縣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也是史志工作者筆下最為得意的忠臣。
  • 祖先牌位及鮮為人知的家族往事 ​|| 王忠蒙
    祖先牌位及鮮為人知的家族往事文/王忠蒙首先由大伯父率諸弟祭神主,再拜其母。後依次由孫輩、曾孫輩祭祖拜壽。最後所有親戚友人也行了祭拜祝壽禮。那天,我家還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即豆會馮家馮華堂老先生。那時我年齡尚小,不知他有來頭,只知和我家是姻親,我稱他爺爺。後來年長,才知曉他的非凡歷史,曾任國民黨陸軍二十三軍軍長,也算得民國大人物。老人家專程為親家拜壽,可為我家增光添彩了!
  • 天度王氏家族墓碑記實
    (閏土 報導)4月5日,扶風縣讀書協會一行二十餘人,從野河山下來後,直奔天度鎮天度村村部,瞻禮了由王寧波倡導,其父王忠蒙支持,族人王彥倫、王西寧、王度平、王金全等積極參與,從廢棄的機井旁、公路邊  王氏在扶風北鄉,是一個名門旺族,從挖掘的石碑和其保存完好的家譜來看,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名人鄉賢義士出現,比如宋末王曾,元代王世安,明代王政、王龍、王綸。比如王氏族譜載:"四世祖諱世安,性篤實,無妄偽。教諸子弟以勤事農織。
  • 天度街歷史概況及古城牆始末 || 王忠蒙
    文 / 王忠蒙                             天度,以周天子北渡天慶河去龍光寺祭神而得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山川秀麗,氣侯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著稱。王氏族人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千年之久!
  • 振興鄉村文化 重修王氏族譜
    振興鄉村文化  重修王氏族譜
  • 江都王家樓王氏族譜與《揚州十日記》
    後來,江都仙女廟王家樓村的王氏族譜《王氏家乘》面世,依據其所錄之內容,終於使世間這場爭論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答案,並有助於對《揚州十日記》與王秀楚其人研究的深入。 距仙女廟東南三裡多路,有一個叫王家樓村的地方,緊靠現在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它是一個由王姓家族聚族而居的大村落,其中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自然村莊。
  • 三槐堂當路王氏向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贈送族譜
    12月6日上午,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舉行三槐堂當路王氏向民俗博物館贈送《東海當路王氏族譜》儀式。據悉,當前連雲港市申報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路王氏宗祠於2018年11月獲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東海當路王氏宗譜》被省市博物館收藏。
  • 客字堂王氏五修族譜慶典大會上的講話
    在這美好的日子,我們湖北省監利縣客字堂村舉行盛大儀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為客字堂王氏五續族譜竣工慶典。值此機會,我謹代表客字堂王氏理事會、代表客字堂五千族人給大家拜個年,祝願各位新春吉祥,牛年大發,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萬事如意!隆重舉行族譜竣工慶典,堪稱我族一大盛事,如此壯舉,可喜可賀。激動之餘,本人草成詩句,以襄盛事:「五修族譜冊冊新,先人創業倍艱辛。但期我輩多努力,江山代有吉高門」。
  • 《安溪姓氏志·王姓》——王氏文化
    (8)感德大格王氏     先祖於民國33年(1944年)由長坑遷入,居大格村內石邁自然村。《由義王氏族譜》    劍鬥鎮由義王氏族譜。始修於清,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三次續修。昭穆:啟佑顯謨烈,繼承集瑞徵。詩禮傳家寶,諸侯為國英。     劍鬥鎮紅星、月星、福鬥、前爐及感德鎮岐陽、洪佑、五甲等村王氏昭穆同上。
  • 《三明姓氏考略》王姓——王氏文化
    王旦子王素、孫王鞏、族孫王倫、族子王質等,都成為這支王姓中影響較大的人物。所以「三愧堂」也就成了王氏重要的堂號。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三槐王氏與琅邪王氏、太原王氏、福建開閩王氏並列為王氏的四大支派。北宋真宗時,這支王姓向蘇南和浙東遷移。
  • 《曾公王氏族譜》數位化編印服務合同儀式在宜章舉行
    2021年2月28日,宜章曾公王氏族譜理事會與九親文化湖南事業部籤訂《曾公王氏族譜》數位化編印服務合同儀式,在宜章縣頤安養老服有限公司會議室舉行
  • 重慶萬盛王氏家族族譜編修進入定稿階段,校對工作全力開展!
    校對族譜資料2020年3月20日,重慶萬盛王氏家族族譜編修進入定稿階段,重慶萬盛王氏會長王春生、王昌文、王守傑三位代表到訪九親文化重慶分公司,與九親生產部葉經理以及陳經理對此次的資料進行最終的校對在一番仔細的校對探討後,王氏宗親對本次資料校對工作表示十分有信心,對照老譜以及對三稿新增人丁的添加修改工作,讓族譜在編修過程中也時刻保持著家族人丁信息的精準性和及時性。對此萬盛王氏宗親對九親文化校正的文稿給予了高度的讚賞,也對九親文化高效的工作效率表示高度的認可,並表示將全力配合將此次的校正工作做到最好。
  • 民國前中華《趙氏族譜》一覽表!太真貴了!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三沙王氏之說至此形成。       三沙王氏均極重視族譜續修。元代,進士王允和首次編成《三沙全譜》。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總譜》,隆慶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譜》。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傳芳譜》,其後又多次續修。東、中、西沙,亦各有譜,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個大支系。
  • 王氏各支起源、發展、族譜及名人
    自黃帝至太子晉共四十二世,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晉,乃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師曠稱善不已。
  • 這套《中華王氏大成總譜》告訴你答案
    這樣的哲學思考或許會讓你覺得頭大,不過話說回來,你是否真的清楚知道:你、你的父親、你父親的父親、你父親的父親的父親......來自哪兒,族譜上出過什麼顯赫的人,是否有過學霸狀元?而這些,《中華王氏大成總譜》都可以告訴你答案。25日下午,參與編撰該書的幾位王氏後人將該書全套捐贈給了重慶圖書館。
  • 挖掘搶救天度王氏祖碑
    天度王氏行實篇摘錄:四世祖諱世安,性篤實,無妄偽。以死守祖業,教諸子弟以勤事農織。天順𡈼午及成化末,歲大飢,流移者十六七,乃留宗戚數十家,仝食守年以全活。又前後出慄數千石,貸貪乏,繼憐眾困,竟焚卷不責償。八世祖諱政,幼以穎悟稱,與人未嘗有戲言,行事端恪,存心忠直,奉書史至午夜分。官至四品同知。八世祖諱臣,生而俊偉,幼知孝讓父母,慈惠溫良。九世祖諱英,其嘉言善行,慶衍後昆。九世祖諱瑤,性行剛爽,人有不平必面折之。
  • 四川菩薩渡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有文字記載的還有道光二十九年合族公立的始祖觀公墓誌和民國三十七年戊辰三月之祠族決議。其中墓誌的部分內容已字跡模糊,無法辨認。 從以上資料,已無法查證我菩薩渡王氏的族源。 1、我菩薩渡王氏為琅琊王氏支系。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胡亂中華」,當時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導、王曠(王羲之之父)倡導並組織士族豪門隨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王導因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有功,擔任丞相等要職。導公為政,務在清靜,公忠體國,朝野傾心,號曰仲父。元帝崩,受遺詔輔明帝;後明帝崩,又受遺詔輔佐成帝。
  • 閩王故裡與固始臨泉王氏——王氏文化
    建安鄉第一都臨泉村是王曄及其子孫營建的舊居,也應是閩王王審知的故居,是唐末王審知由閩地轉回光州固始「約其屬」時的王氏家族居所。當時舉族徙閩時,沒有復返的意思,100多年後,王彥英孫王彬又復居其所。嗣後,子孫繁衍,相應建有第二都等,那是南宋以後的事。《奉常王氏族譜》於公下載:公第五子敏,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將田地數十石施捨修建安鄉第二都臨泉龍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