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望族之一。該望族形成並興盛於北宋真宗時期,至南宋末年仍有較大影響。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稱於世,唯獨三槐王氏是個例外。三槐王發祥於山東莘縣,但因其族人多在外為官者,故最終留居莘縣者並不多。十二世紀初,宋室南渡,以王皋為代表的原在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大多隨朝廷南遷並最終定居於南方,原在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則繼續留居任職處。後幾經變遷,三槐王氏後裔在南方各省的分布更廣。部分棄政經商的三槐王氏後裔又輾轉遷播至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這就使三槐王氏的影響幾乎遍及全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定居泰國的三槐王氏後裔就達萬人以上。三槐王氏已成為當今王氏家族中一個最大的分支。但由於聯絡渠道和資料來源方面的限制,目前對南方和海外三槐王氏的繁衍傳承情況知之甚少。使人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有識之士已著手對三槐王氏發展情況的研究,有的地方還相繼成立了王氏家譜或三槐文化研究會。四川西昌的王家國、浙江湖州的王聽蘭、安徽滁州的王珏、四川筠連的王成、山東五蓮的王明成諸先生在三槐文化的研究上均投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且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給其他研究者樹立了榜樣,開通了渠道,提供了方便。為了總結前一段的研究成果,現將已經掌握的三槐王氏各分支的情況簡介如下,以期為各地研究者提供一些較為集中系統的資料,進一步促進三槐文化研究的普及與深入。
莘縣王氏
莘縣的三槐王氏系王練任莘縣尉時從太原遷來,五世後王言任黎陽令時正式定居.其主要居住地是群賢堡和王化兩個村。王言之孫王祜在朝中為官,家居開封,手植三槐於庭,並預言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祜次子王旦於宋真宗時期登上相位,名噪一時,從而實現了乃父的預言。「三槐王氏」望族由此形成,並隨著其子孫後代的迭居要職而聞名朝野。王旦卒後始葬於開封新裡鄉,並建王氏宗祠三槐堂於東門外。後遷葬祖籍莘縣群賢堡(曾名套廟王),宗祠亦以「三槐堂」命名。群賢堡的王旦墓和三槐堂圮毀後,莘縣縣令蔣克家於明萬曆末年在縣城內重建三槐堂。縣城內的三槐堂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拆,三槐王氏後裔於1991年在群賢堡村東再造王旦墓,並重立墓碑。
群賢堡與王化,村分兩處,族同一脈,皆為三槐王氏嫡系真傳,是莘縣三槐王氏後裔的集中居住地。莘縣的三槐王氏傳人多以務農為主,讀書者不少,但做官者不多。明初王貢服曾任給事中,這是目前所知此地三槐王氏後人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後人雖沒能像先祖王旦那樣飛黃騰達,但勤儉敦厚的三槐家風卻相沿不衰。現在,莘縣一帶的三槐後裔散居於本縣群賢堡、王化、董王莊、前高廟、趙王莊、黃河、郝莊、王樓、三門、沙窩、南陽與周邊縣市的十幾個村莊,彼此之間仍經常聯繫,親如一家。前高廟一支本系元代戰亂時由中原避居山西,明末大移民時又由山西遷回莘縣,其明代譜系雖與王化村難以直接接續,但在宋遼金元時期,卻是同一支脈。上個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莘縣王化的三槐王氏部分族人由於種種原因陸續遷至黑龍江省的尚志、一面坡、穆稜等地定居,總人口現已有一千多人,尤以穆稜縣的河北村為多,故此村又名「新王化」。莘縣三槐王氏本有族譜,可惜毀於十年浩劫。近年來雖也修了新譜,但較久遠的事情就很難確切理清了。王化和前高廟村發現過幾方明代的墓志銘,然多系明嘉靖年間刻石,距今不足五百年,所述也僅限上一、二代之事略。
1991年,居於魯西的三槐王氏後裔曾集資重建王旦墓,並立墓碑一通。2003年末,莘城鎮黨委政府進行專門研究,現場辦公,指定專人幫助群賢堡村開展祖墓重建工作。佔地30多畝的陵園區已經劃定,王言、王徹、王祜、王旦的墓址也在聊城市文物局的幫助下探到,一些配套設施的設計和建設也逐步啟動。與此同時,經有關部門批准,「群賢堡」村名也得以恢復。三槐故裡和三槐祖陵的建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整理三槐宗族資料為宗旨的莘縣三槐文化研究會已於2003年12月26日成立,《三槐文化》會刊也已創刊,莘縣的三槐文化熱已初步形成。
三沙王氏
三沙王氏居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帶,是三槐王氏南渡後形成的較大嫡傳支系。王旦之孫王鞏,仕宋為宗正丞。王鞏之子王皋,曾任殿帥府太尉。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攜家隨從孟太后南渡,定居於姑蘇(今蘇州)荻川。王皋南渡時,牢記曾祖王旦關於「凡我子孫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誨,將王氏家譜連同木刻版牒裝了數車,一起南運。後來見南宋朝廷腐敗,收復中原無望,王皋棄官歸田,閒居於荻川,是為三沙王氏的始遷祖。王皋有三子。長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為太尉。其子孫遷往崑山之東沙,後散居於海虞、澄江、常熟一帶,遂成為東口沙支系。次子王書,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孫散居於泰州、蘭陵一帶,形成中沙支系。三子王詩,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遊歷,後定居於無錫西沙白龍山下,被稱為西沙支系。三沙王氏之說至此形成。
三沙王氏均極重視族譜續修。元代,進士王允和首次編成《三沙全譜》。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總譜》,隆慶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譜》。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傳芳譜》,其後又多次續修。東、中、西沙,亦各有譜,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個大支系。據清光緒年間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譜》記載,東沙王氏共有81個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個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個分支,三沙合計共有290個分支,堪稱三槐餘脈中的一個大家族。
尚儒王氏
尚儒王氏居於浙江省長興縣尚儒村,是三沙王氏之中沙王氏的一個分支。
中沙王氏傳人王宣之子王奇瑞見尚儒松竹茂密,山水清秀,環境幽雅,風光宜人,遂於元朝末年攜家遷居於此,成為尚儒王氏的始遷祖。尚儒王氏族人謹遵祖訓,勤耕讀,尚節儉,人口繁衍很快。尚儒王氏族人十分注重譜牒纂修。因歷經戰亂,家乘遭劫,僅餘斷簡殘篇,若存若亡,難以稽考。尚儒王氏傳人王一祥、王一瑞曾「網羅散失,尋釋舊聞,手錄年表」,務求尋根溯源,理清世系。經過艱辛勞動,終於編成《尚儒王氏宗譜》,然未及刊刻。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曾任河南鄭州牧的尚儒王氏傳人王省才籌資將宗譜付梓。嘉慶二十二年(1871),宗譜曾經續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人王彩遠主持重修《尚儒王氏宗譜》。這次重修十分嚴謹,尊重舊譜內容,不敢妄加穿鑿。只是續舊譜之無,補舊譜之缺,實者傳實,疑者存疑,務求確切可信。鹹豐年間曾再次重修,但因太平天國戰事而中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曾欲修編三沙合譜,因遇日寇侵華,不得不改而續修《尚儒王氏宗譜》。民國二十八年(1939),尚儒王氏傳人王家基等會同東沙王氏代表,在匯集先輩原譜資料的基礎上,對東沙及尚儒王氏的發展進行了廣泛調查,據以編成《尚儒王氏宗譜》。此譜將王姓之源追溯至后稷,時間跨度達4000多年。譜中還收入了蘇軾、歐陽修、嶽飛、蔡元定、許衡等名人為三槐王氏撰寫的序、跋、銘等和王旦所寫的《啟後錄》,內容極為豐富,這在三槐王氏各類宗譜中是罕見的。文革期間,多數地方的族譜被作為「四舊」毀掉,尚儒王氏的宗譜卻被有識之士苦心珍藏下來。對於後來的三槐文化研究開發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崑山王氏
崑山(今屬江蘇省)王氏的始遷祖王玄,系王旦三弟王旭的三子。王玄,字吉夫,宋真宗時隨伯父王旦到蘇州做官,遂落籍崑山世稱「崑山王氏」。王玄生子王制,王制生子王申,王申生子王億。王億生子王葆,宋宣和六年(1124)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王葆生子王嘉賓,王嘉賓生子王紹科,王紹科生子王尚質。
崑山王氏第十三代傳人王遜,明初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王遜之子王復,亦為進士出身,官至南京監察御史。王復生子王敏,王敏生子王銀。王銀生子王同祖,進士出身。王同祖生子王法,王法生子王炳睿,明萬曆舉人,曾任濟南府同知。王同祖曾草創崑山《王氏世譜》,至其孫王在公時才編纂完成。
美國電腦大王王安的祖上就是從崑山遷出的。
江左王氏
江左王氏聚居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江寧縣祿口鎮曹村(原名山陰村),因其位於長江北岸,故有是稱。亦有稱「秦淮王氏」或「江寧王氏」者。
山陰村地處銅山之東,石山之西,南臨溧水河,水澤環繞,風光獨特。
據本地族譜記載,秦淮江左王氏的先祖是晉代的王徽之。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官至大司馬參軍、黃門侍郎。王徽之弟兄看中建康(今南京市)道德鄉山陰村山清水秀,與東晉名相謝安一起在此建造別墅。晉元熙元年(419),王徽之 免職後避居於此,此別墅變為住宅。南宋末年,王祜之兄王混的十九代孫王文炳因不畏權貴被罷官後,曾在山陰村居住,並重修王氏宗譜,起建三槐堂,子孫遂在此繁衍,最終形成了江左王氏支系。
鄞縣王氏
鄞縣(今屬浙江省)王氏始遷祖王仰,系王旦之兄王懿的玄孫,王震次子。王仰官至尚書、金部員外郎。南宋建炎年間隨宋室南渡,避居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王仰之子王從居於鄞縣桃源鄉,另有一支居於該縣上王鄉。
會稽王氏
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王氏的始遷祖王然是王旦玄孫,王鞏之孫。南宋初年,王然曾提舉浙東常平茶鹽事,致仕後遂定居於會稽五雲鄉。明南京兵部尚書王元敬、陝西按察使王元春都是會稽王氏後裔。
陽山王氏
陽山(今屬江蘇省蘇州市)王氏的始遷祖是王倫長子王述。王倫被害於金國後,王述與其堂兄王遵冒險北行,將乃父屍骨自河間(今屬河北省)運回,葬於蘇州陽山,一家人遂定居於此。
餘姚王氏
餘姚(今屬浙江省)王氏的始遷祖是王旦之弟王旭的玄孫王俁。王俁系北宋進士,曾任明州知州、工部尚書。其家先從開封徙居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南宋建炎初隨宋室南遷,定居於浙江餘姚。
三衢王氏
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王氏的始遷祖是王素的後代王珉,於南宋初年由河南開封遷居於浙江三衢。
平江王氏
平江(今屬湖南省)王氏的始遷祖王孟舉系王旭之子王質的後代。王質曾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家居於平江縣南四十裡王家坊。王質離任時,攜部分家人離去,有一支後裔留居於平江。這支王氏後裔曾一度改姓羊,村名亦改為羊家坊。南宋紹興年間,王孟舉首倡恢復王姓,並被公認為平江王氏的肇基始祖。但所居地仍稱羊家坊。
珩坑王氏
珩坑王氏亦稱南靖(今屬福建省)王氏。元至正年間,三槐王氏的一支由北方遷居江蘇太倉,明末由太倉移居福建龍溪珩坑村,再遷至福建南靖。該支王氏入閩的始遷祖是王宣正。王宣正子王敬峰於明崇禎年間遷居於南靖縣山邊村,王敬峰之子再遷至廣東揭陽之普寧,從而形成了揭陽分支。
泰國河內王氏
泰國河內王氏是珩坑王氏的一個分支。清朝初年,珩坑王氏傳人王季義之孫王弘毅從廣東揭陽出海赴泰國經商,定居於泰國揭西縣河內鄉,人稱「河內王氏」。河內王氏今已繁衍9代,總人達1.2萬多人。1985年後,河內王氏曾組團回國尋根,先後在廣東、福建和山西太原找到了先祖遷徙的證據,使中斷數百年的宗親聯繫終於得到接續。南京、南靖、泰國的王氏後裔至今仍保存著寫有「三槐堂.王府」字樣的金字燈籠,這是該支王氏屬三槐支系的有力物證。
小沙莊王氏
小沙莊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蘇省江陰市申港鎮南莊村一帶,該族系三沙王氏之西沙王氏的支派,始遷祖為西沙王氏一世祖王詩(字吾曾)的十六世孫王繼。
明永樂年間(十五世紀初),王繼從宜興塔山遷至江陰小沙莊.其子王良、王方再遷至西維常。傳至八世,王性侯遷居東維常,九世王心弈遷至小王家村,十一世王舜兆遷至邵家圩,支系漸趨豐廣。
明末,小沙莊王氏舊有譜牒毀於戰亂。王繼的十三世孫王世宗、王世貞於清嘉慶年間初纂宗譜。十四世孫王登存、王守仁續編之,時在清鹹豐十年(1860)。80多年後的1948年,王祖尊等再修宗譜。又過了半個世紀,十七世孫王洪勳發起續修宗譜,於1999年春告竣.
桃源王氏
桃源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泗陽縣。該族宗譜中有「籍隸桃源,宅卜崇河,堂號三槐」之句,故知其為三槐王氏支系。元代,王啟後遷居揚州府寶應縣。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其後人王古敦、王連敦、王輝敦率家人遷至桃園,居於崇河鄉。桃源王氏曾六次修譜,其中第一次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十世孫王曾蘧主修;第二次在清康熙五年(1666),由十五世孫王潔主修;第三次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十八世孫王維屏主修。
鹽城王氏
鹽城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始遷祖王大海,原居於姑蘇吳門(今屬蘇州市滄浪區)。王大海有五子,名字分別為貴一、貴二、貴三、貴四、貴五。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命徐達率軍攻克姑蘇城,居民紛紛外遷。王大海命貴四、貴五留守故居,自己帶貴一、貴二、貴三遷往鹽城。王貴一居於郭家莊西牌樓,王貴二居於上岡北鄉瓦屋莊,王貴三居於樓王莊。其後代不斷播遷,居住範圍漸廣,除鹽都縣外,寶應、丹陽、儀徵等地亦有其傳人居住。鹽城王氏曾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雍正二年(1724)、民國十九年(1930)多次修譜。
潛山王氏
潛山王氏的聚居地在安徽省潛山縣。據清康熙年間所修宗譜記述,該支派系太原王霸之脈,三槐王祜之後。隨宋室南遷鄱陽,數傳至王省、王源。王源由鄱陽遷潛山。後人王本恕攜帶宗譜遠涉,人和譜籍均不知去向。因而這一支系的具體傳承情況已很難理清。
沭陽王氏
沭陽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蘇省沭陽縣。據該支派宗譜記載,其祖可溯至王祜、王旦,因而向以「三槐堂」為號,以「兩晉家聲遠,三槐世澤長」為宗祠楹聯。沭陽王氏本居金陵。明代中葉,王景華自金陵遷至沭陽東鄉碩項湖之濱,是為沭陽王氏始遷祖。其兄王景茂仍留居金陵。至清末,沭陽王氏已發展至十餘個村落。王景華共生六子,墓丘今尚存焉。六世祖王永治,考授御史職,墓前翁仲、石門仍在。沭陽王氏曾四次修譜,其中第三次修譜是由居於臺灣的十四世裔王錫康和十五世裔王世煥協助完成的。
開沙王氏
開沙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滁州市。開沙王氏系王倫之後。南宋末年,三一公與族屬南遷,僑寓淮揚柳巷,形成柳巷王氏分支。元末,伏七公遷至開沙、乃為開沙王氏始遷之祖。開沙王氏宗譜經多次修纂,日臻完善。本世紀之初,族人王珏再修家乘。
冕寧王氏
冕寧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冕寧縣石龍鄉王二堡。
冕寧王氏的始遷時間是明朝初年,始遷祖名叫王弘道。洪武年間,王弘道在河南祥符縣(今屬開封市)做官,後奉旨敕賜旗驛將軍,隨帶小軍10名至寧。番衛(行政區劃為冕寧縣)鎮守地方,逝世後安葬於大牛晃塘,子孫遂定居於此,繁衍成為三槐王的一個支系。
王弘道之子原名王二,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應試時署名「王二官」,後任下四所(今石龍到瀘沽一帶)所官,遂落業於此,地名也因此改稱「王二堡」。
冕寧王氏繁衍很快,居住地也迅速擴大。從王弘道至今,已傳二十一代。從第九代開始建立統一字輩,其輩序為:
世廷今澤大 元興國仕開
映登逢維錫 志遠永宗槐
大約在清朝中葉,王元麟首建三槐祠,並被公推為祠長,族人給他的贈匾是「功冠槐堂」,三槐祠門匾上書「派衍三槐」四字。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祠堂朽壞,族人王仕漢、王仕趙等人發起,建成一座三開間二層樓房,大門上嵌「三槐祠」三字,二層中堂供奉王氏始祖牌位,其他房間為石龍鎮中心小學所用。
筠連王氏
筠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筠連縣筠連、雙騰、武德、蒿壩等鄉鎮,明末清初分別由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今屬湖北)、寶慶府邵陽縣(今屬湖南)、蘇州府太倉縣(今屬江蘇)遷來,始遷祖分別為王知貴、王思龍、王曰亮。其中武德一支的字輩排列為:
思孟金應國 紹仁玉明中
成家啟大道 元慶一本通
射洪王氏
射洪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射洪縣。該支系的族譜中以「槐蔭發祥,湖廣進川」八字概括了本族的歷史淵源。明清之交,湖廣居民大量西遷入川,射洪王氏即在遷移者之中。該支系以「耕讀為本,詩書傳家,文武兼修,自食其力」自許,數百年來人丁興旺,家風純正,雖無叱吒風雲人物,亦多有在外為官者。宗族中老幼皆知的字輩排序為:
國之善效 恆志家成
齊朝學燕 有相龍廷
槐樹仕義 德富光明
永遠安邦 益正太平
梓潼王氏
梓潼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綿陽市梓漳縣,始遷祖王者弼(懋泰),明末清初自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今屬湖北)遷來。王者弼生三子,分居於王河碥、澄金寺、棲隱寺一帶,形成三個分支。王河碥分支的字輩排列為:
者維天謨秉 文映元國汝
崇作朝正子 富貴永延長
高縣王氏
高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始遷祖王緣睃,明末清初自衡州府衡陽縣(今屬湖南)遷來,該支系的字輩排列為:
萬仲得如貴 文湖崇祖宗
福緣添錦繡 道本在中庸
士習先行孝 官箴尚協恭
世承詩禮訓 家紹晉齊封
曹縣王氏
曹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曹縣縣城西南五裡水涸村。
曹縣王氏系三槐之裔,上代傳承情況不詳。據該地家譜資料記述,本支系的始遷祖為王茂。
王茂,字伯昌,別號東村,元末進士歷任臺諫、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丞、光祿大夫,乃明朝功臣劉伯溫故交。其父曾攜家在曹縣為官,父死後王茂便定居於此。其二弟王萱,字仕元,後來流寓江西騖源,成為婺源支系的始遷祖;三弟王華,後來移居浙江會稽,成為會稽支系的始遷祖。王茂死後葬於曹縣故裡。其子王蘭曾任武關巡檢,孫王殉官至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寧夏巡撫。
曹縣王氏族中,先後出了王茂、王珣、王崇仁、王崇文、王崇獻、王崇儉六位進士,其中王殉與其四個兒子被稱為「父子五進士」。王崇文、王崇獻兄弟二人皆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故曹縣王氏宗祠中有這樣的楹聯:
父子進士常享五桂府
兄弟翰林只有三槐家。
英村王氏
英村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城南大英村。據族譜記載,英村王氏本為明朝初年居於新江舊路山右郡(今屬湖北省松滋市)之青箱王氏,嘉靖年間族人王靜軒進士及第,初任諸城學政,再遷濟州學政,生子王芳,生員。長孫王文成,賜進士出身。傳說三王文成外出遊覽,見一寺封鎖甚固。開門察看,見一僧坐化龕中,壁上有詩曰:「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復,始知禪林不壞身。」王文成始悟自身乃王守仁再世,遂建塔葬之。其家居於濟州吉市口。王文成之弟王德成遷至巨野縣城南三裡大英村,由此繁衍至今。族譜中明言,英村王氏乃「三槐世系」。
王素後裔所形成的分支
餘杭王氏 王素四子王鞏之子王奇過繼給其大哥王厚。王奇生子王倓,王恢生子王道。王道於南北宋之交徙居餘杭(今屬浙江省),形成餘杭王氏家族。
山陰王氏 王恢次子王隨徙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形成山陰王氏家族。
鉛山王氏 王素三子王堅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遷居鉛山(今屬浙江省),形成鉛山王氏家族。
諸暨王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遷居諸暨(今屬浙江省),形成諸暨王氏家族。
肅山王氏 王倧次子王歲遷居肅山(今山東省萊蕪市),形成肅山王氏家族。
洞庭王氏 王素四子王鞏次子王時生王華,王華生王焞,王焞遷居洞庭(今湖南省嶽陽市一帶),形成洞庭王氏家族。
蕭山王氏 王華次子王性遷居蕭山(今屬浙江省),形成蕭山王氏家族。
金華王氏 王華三子王度遷居金華(今屬浙江省),形成金華王氏家族。
湖北王氏 王華三子王志遷居金華(今屬浙江省),形成湖北王氏家族。
炮車王氏
炮車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邳州市。據有關資料記載,炮車王氏是王旦三弟王旭後裔。明洪武三年(1370),該支系從山西洪洞縣移至山東南部。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魯南支系第九代傳人三靈率五子南遷,其二子王天宏在邳州炮車定居,遂為炮車王氏始遷祖。
蕭縣王氏
蕭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蕭縣。據該地舊譜記載,元代末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首領韓林兒自稱「小明王」,率部在黃河流域殺富濟貧。居於山東臨沂的三槐後裔兄弟八人家境較富,怕被洗劫,遂攜家南遷,路過江蘇的豐縣、沛縣時留下三人,其餘有的去了河南商丘,有的去了江蘇蘇州。年齡最小的老八在當時的徐州府蕭縣定居下來,至今已繁衍七萬之眾,居住在蕭縣的160多個村莊。另有甘肅天水、山東成武、河南上蔡三大分支。該支系的明代宗譜毀於明末農民起義,現存最早的族譜纂修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
海曲王氏
海曲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據舊譜記載,大約在宋元之交,有三槐王氏兄弟七人為避戰亂逃離中原,奔向海邊謀生。在一處山嶺上,七兄弟分手時撕破一件棉襖,各執一塊,以便日後相認。此山後被稱作「七襖嶺」。七兄弟之一後來定居江蘇東海。明代戰亂時,東海王氏又有兄弟五人外遷,其中一支定居於日照東港袁家莊,即為海曲王氏始遷祖。另有兩人分別居於圈村和三莊鎮龍泉官莊。該分支的祖塋已淹沒於日照水庫中。海曲王氏曾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鹹豐七年(1857)、光緒十七年(1891)先後修譜,但三譜均毀於「文革」,僅宣統元年(1909)及民國三十八年(1949)譜本尚存。
前坡王氏
據該族舊譜記載,其始祖原居於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當路村。元末明初,為避倭寇之亂,七兄弟同時外遷,伯敬遷居興莊,伯政遷居壘墩,其他明、亮、玉、良臣、義臣分別散居於山東青、沂等地。兄弟七人在一山分手,拆開母親的棉襖各執一塊作為日後認宗信物。前坡王氏的始祖卜居於山東莒縣之西北鄉前滿堂坡莊,故有是稱。因其在分襖時分到的是大襟,故又稱「大襟王」。清同治元年(1862),該村被捻軍燒毀,十二世傳人王省三置家財於不顧,背著家譜逃到離村20裡的雪山,方使舊譜得以保存。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省三又親自主持續修家譜。
據說,當路村村名形成於西漢。王熙七世孫、時任河南京兆尹的王尊憤於時局混亂,遂由沛遷琅邪,居於雲臺山,因祖訓中有「當仕路,忠民權,功於國,榮於家」之語,遂定名「當路村」。當路村王氏後人多在外為官者,王褒、王祜皆其衍派。在後來的多次戰亂中,有許多三槐後裔遷回當路村,繼而再由當路村移居他處。
明萬曆年間,前坡王氏族人王明鶴曾任兩廣總兵,官居一品,敕令在故裡建造祠堂,享受歲祀。王明鶴曾主持修纂族譜,因譜上蓋有將軍銅印,故又稱「銅譜」。「文革」中,族譜被燒,王明鶴墓被毀。
除前坡王氏外,自當路村外遷的三槐王氏後裔聚居地還有諸城市的大北杏村、五蓮縣的張仙莊、嵐山的王家莊、江蘇省贛榆縣的大興莊。中共一大代表、山東中共黨組織創始人王盡美就是諸城市大北杏村人。據初步統計,聚居於該地區的三槐王后裔已逾20萬人。
濮陽王氏
濮陽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濮陽市高新區、華龍區、馬呼屯,濮陽縣拓桑樹、文寨、南河溝、掘地,清豐縣永固集,內黃縣夾河等地,始遷祖為王天佑,目前總人口已達3000多人,明朝初年,王天佑為山西省平陽府(今臨汾市)洪洞縣大王莊人,歲貢生,洪武十一年(1378)選授直隸省大名府開州(今濮陽)吏目,代掌州印,遂攜眷定居於新安裡七甲鐵邱村(今濮陽市高新區)。後逐漸播遷至鄰近各縣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區。
濮陽三槐王氏原有譜牒,但已於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失去。清康熙八年(1669)曾再次修譜,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茂林續修族譜,今只有乾隆年間所修譜本存。家祠原名「槐滋堂」,乾隆年間改為「興槐堂」。濮陽王氏十四世傳人王澤葵家中曾供有宋文正公王旦影像一軸,統族尊拜。
清乾隆二十九年,王茂林擬定的濮陽三槐王氏十五至三十四世的行輩排序為:
善身圖得力,撫懷多流連。
平心著久計,惟在恪崇先。
黃不城王氏
黃不城王氏聚居地在今江蘇省新沂市黃柏城。據族譜記載,該支系屬三槐堂宗族,乃宋相王旦所傳,原居於山西太原,宋末元初為躲避戰亂,遷至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定居,村名「小王莊」。明朝末年,倭寇入侵,清兵南下,族人王天成率家人逃荒至巴山西南七裡處安家,以茅草圍宅,名曰「黃草城」,繼爾改名「黃不城」。後人在村東北植松柏成林,最終定村名為「黃柏城」,相傳至今,已有二百餘年。
滕州王氏
滕州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大李樓村一帶,包括古石、康留、東邵橋、石廟、南沙河、級索、大烏等村莊,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嶧縣及江蘇省豐縣、沛縣的部分地區亦有分布。
據當地族譜記載,該支系的始遷時間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當時遼兵南侵,戰火燃至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逼近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為避兵亂,王旦之兄王懿的家人東遷至滕地,建房安家。建房取土成坑,方圓數畝,遂呼村名為「王坑」。後王姓人漸趨分散,丘姓戶眾,便更村名為「丘疃」。明弘治年間,李姓由山西遷此。清代李姓人建樓高大,遠近知名,人遂以「大李樓」呼之。村中曾於宋代建三槐堂。元初為避兵燹,一度改為泰山聖母廟。明清復名三槐堂,並曾四次重修,現基本完好。有詩讚曰:
其一:
王氏祠堂歷千秋,芳名充盈靄光留。
功成乾興褒封重,跡重宋時德範優。
三槐蔭裡嗚祥鳥,青松影中舞佳鴉。
幾番鄉場驚天地,泰山聖母座白頭。
其二:
翠花碧草繞祠堂,不比三槐最清香。
月滿枝頭影獨秀,日晴樹下蔭更涼。
培植不辭千年苦,得豆永享萬世光。
隱恨深秋霜來早,摧散青葉海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