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王氏在線」 加入王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王」,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王氏在線」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
琅邪王氏在宋代的家族遷徙,是該世族歷史上又一次由北而南的遷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數該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三槐堂王氏。唐代,琅邪王氏後裔王練(東晉名相王導第十四世孫,王方則之孫,王景第五子)官莘縣尉,攜家遷居莘縣。這是琅邪王氏居莘之始。
後,唐宰相王摶的第三子名王言(王導第二十一世孫),五代時任後唐滑州黎陽(今河南省濬縣)令,去官後攜家由渭南遷居莘縣。王言生子為王徹,官左拾遺。王徹生子為王祜,官兵部侍郎。王祜一生仕途坎坷,便寄希望於後代,遂取《周禮》中「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於庭中植槐三株,希冀其後人有大志大智而位登三公者。其後人果不負重望,王祜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時拜相,後世子孫多顯於世。 王旦之孫王鞏,乃工部尚書王素之子,與蘇軾情誼甚篤,他在任太常博士、宗正丞時,蘇軾曾至其位於汴京東郊的家中造訪,目睹過王祜植於庭中的三株槐樹。待蘇軾到湖州任上時,王鞏亦趕來相會,並請蘇軾為自家庭堂題銘,蘇軾遂撰寫了名篇《三槐堂銘》。堂以文傳,此後,王祜後裔便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源於琅邪王氏,這是公認的史實。據浙江紹興《中南王氏宗譜》載:紹興十四年(1144),宋高宗趙構曾與眾臣論家譜,時官光祿大夫的王旦曾孫王奇以宗譜進覽,宋高宗看後即書題了「臨沂肇宗,三槐繼統」八字於該譜。
又,王國棟於乾隆四十四年纂的《王氏宗譜·琅邪王氏宗譜》譜例稱:「吾王氏自琅邪流派至於渭南,自……黎陽今由渭南而入於大名之莘亭,為三槐第一世。」再如,王庸敬纂於光緒年間的《王氏通譜·三槐王氏通譜》載:「三槐派自唐滑州黎陽令言始。其所自出,具載琅邪派中」。
三槐王氏族群龐大,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為出仕為官者,攜眷屬在外,待靖康之變後,多隨宋室南遷。《三槐王氏宗譜·凡例》云:「南渡以來,一十八支,或吳或越,支分派別,不能備述。惟吳之無錫、三沙、松江、洞庭等支,與越之餘姚、上虞、山陰、會稽、蕭山、諸暨,以及四明、慈谿、湖州、孝豐等派,各敘其略焉。」一是居家務農者,如今在山東莘縣的聚居地是套廟王村(已改稱集賢堡)和王化村。在棗莊市滕州市的聚居地是鮑溝鎮大李樓村(原稱王坑村)。在臨沂市蘭山區的聚居地是白沙埠鎮孝友村。在菏澤市曹縣等地,亦有三槐王氏的聚居地。
北宋末年南遷的三槐王氏在江南各地安家後,有不少房支與早在西晉永嘉之亂時舉族南遷的原琅邪臨沂王氏的後人居住在一起,由於同本同源,故爾十分親善。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王姓居民已融為一體。以至在清代民間修撰族譜時,出現了一些堂號混用的現象。
清代,琅邪王氏居於閩、粵、桂一帶的族人,又有不少遷往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發展者,其中以開閩王氏和三槐王氏這兩大堂號的後裔為多。他們或從政,或經商,其業績多顯於當地。有的支派還成為居住地的顯達世族。以泰國河內王氏為例:
泰國河內王氏來自廣東揭陽。清朝初年,琅邪王氏後裔王弘毅從廣東揭陽赴泰國經商,後定居於泰國揭西縣河內鄉,在此繁衍了一支後人,人稱「河內王氏」。河內王氏迄今已在泰國繁衍9代,總人口已達1.2萬餘人,成為琅邪王氏在海外的一支代表性族群。
以上所記述的關於琅邪王氏的繁衍與遷徙,是屬於見載於正史的幾次大的族群遷徙,在琅邪王氏的族群遷徙中頗具代表性,而且每次遷徙均給琅邪王氏這一望族在其文化傳承方面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除上述幾次大的載於史冊的遷徙外,琅邪王氏在其漫長的發展歲月裡,還有很多次規模不等的或近或遠的族群遷徙。對於這些遷徙的記述,或見於方志,或見於譜牒,或記述較詳,或浮光掠影,如全面記述這類遷徙活動,既無可能,亦無必要。故此處不再列專條予以記述,在「琅邪王氏主要族聚地選介」類條中,將結合各主要族聚地的介紹,將族群遷徙作為其中的一項內容,一併向讀者述介。
來源:網絡
目前已有14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在線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王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王氏資料。
知曉王氏天下事,敬請留意「王氏在線」微信公眾號
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王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