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名人【​​​​​​​​​​​​​​​王敦】

2021-02-23 學習大國智慧

東晉權臣和東晉丞相王導堂兄

王敦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為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史載王敦眉目疏朗,性格簡脫,有鑑裁,並通《春秋左氏傳》。王敦亦從不說錢財,同時喜好清談。

出生日期

266年

逝世日期

324年

姓 名

王敦

國 籍

晉朝

妻 子

襄城公主

出生地

琅邪臨沂

主要成就

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別 名

王處仲

職 業

丞相、江州牧

爵 位

武昌郡公

早年經歷

王敦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灑脫,善於評鑑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談,深得族兄王戎讚賞。他因娶晉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世說新語注》作舞陽公主)為妻,被拜為駙馬都尉,後又擔任太子舍人。

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賈南風廢黜太子司馬遹,將其送往許昌幽禁,並嚴禁東宮官屬送行。王敦卻違反禁令,與同僚江統、潘滔、杜蕤、魯瑤等人在路側送行,望著司馬遹痛哭拜送,受到時論的稱讚。他們因此被司隸校尉滿奮收捕入獄,但在河南尹樂廣、都官從事孫琰的營救下,最終都得以釋放。後來,王敦又改任給事黃門侍郎。

立身亂局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當時,王敦的叔父王彥正任兗州刺史。司馬倫遂命王敦到兗州慰勞王彥,加以籠絡。不久,齊王司馬冏傳檄天下,起兵討伐司馬倫。王彥雖收到檄命,但因畏懼司馬倫兵力強盛,不敢應命,後因王敦力勸方才舉兵。是年四月,司馬倫兵敗被殺,晉惠帝復位。王敦因功升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

永嘉元年(307年),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安排下,外任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後又被徵拜為中書監。當時天下大亂,王敦將襄城公主的陪嫁侍婢百餘人全部許配給軍中將士,散盡府中庫財,獨自返回洛陽。

永嘉三年(309年),東海王司馬越自滎陽入朝,不顧幕僚潘滔的反對,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當時,琅琊王司馬睿正以安東將軍之職鎮守建業(揚州州治,今江蘇南京)。而王敦的從弟王導則在司馬睿幕府擔任安東司馬,深受司馬睿信任。王敦遂與王導一同幫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得司馬睿逐漸獲取江東士族的擁戴。

永嘉四年(310年),王敦被徵拜為尚書,與建武將軍錢璯一同北返洛陽。但錢璯行至廣陵(治今江蘇揚州),卻舉兵叛亂,轉而攻打王敦。王敦逃回建業,向司馬睿告變。司馬睿授王敦為安東軍諮祭酒。王敦遂留在揚州,未再回朝。

助建東晉

永嘉五年(311年),揚州刺史劉陶病逝。王敦被再次任命為揚州刺史,並加廣武將軍,不久又進拜左將軍、假節、都督徵討諸軍事。同年,匈奴漢國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皇室、士族紛紛南下江東。當時,司馬睿被推為盟主,承制任命官吏。江州刺史華軼卻不肯從命。司馬睿遂命王敦與歷陽內史甘卓、揚烈將軍周訪共討華軼。華軼兵敗被殺。

永嘉六年(312年),巴蜀流民在湘州(治今湖南長沙)作亂,推杜弢為首領。亂軍北上席捲荊州、江州,甚至威脅到揚州的安全。王敦進屯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共討杜弢。當時,荊州刺史王澄因平亂失利而遭免職,調赴建康(即建業)。他途經豫章,前去拜訪王敦。王敦與王澄不睦,竟以勾結杜弢為罪名,將王澄殺死。

建興元年(313年),陶侃大破杜弢,被王敦表薦為荊州刺史。但他隨即就因竟陵太守杜曾叛亂,大敗而回。王敦以「處分失所」為由,請求自貶為廣武將軍。但司馬睿沒有同意。

建興三年(315年),陶侃討平杜弢之亂。王敦作為統軍元帥,進拜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可自行選置刺史以下官吏。不久,陶侃欲回鎮荊州,前來向王敦辭行。王敦忌於陶侃的軍功,竟趁機將其扣留,調任為廣州刺史,以堂弟王廙接掌荊州。他甚至想殺死陶侃,但因忌憚其親家周訪,最終沒有動手。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晉王,建立東晉,並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徵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當時,杜曾仍在荊州一帶作亂。王敦遣部將朱軌、趙誘徵討杜曾,但均被杜曾擊敗。他上表自請貶職,被免去侍中,後又請辭江州牧。司馬睿又任命王敦為荊州牧。但王敦仍力辭州牧一職,最終被授為荊州刺史。

權重遭忌

司馬睿能立國於江南,是因得到了南北門閥大族的支持。琅琊王氏在其中更是起到決定性作用,故而在東晉建立後權勢極盛。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以致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馬睿的忌憚。而在同時,王敦亦漸見專擅,如私自擢用降將杜弘,自行加任割據險處的何欽為將軍等。司馬睿更是厭惡。他為了減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重用丹陽尹劉隗、尚書令刁協等親信,並逐漸疏遠王導。王敦對此也是極為不滿。君臣之間逐漸產生嫌隙。

太興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訪病逝。湘州刺史甘卓調鎮梁州。王敦趁機請求以親信陳頒接任湘州刺史。湘州所處位置十分緊要,素有牽制荊州的作用,司馬睿不願讓湘州被王敦所控制。劉隗也建議司馬睿派遣心腹重臣出鎮湘州,以防備王敦。司馬睿遂以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王敦又上表陳說古今忠臣如何被皇帝猜疑、如何被小人離間,想以此感動司馬睿。司馬睿卻對王敦更為忌憚,但在明面上是還是給王敦增加屬官、賞賜羽葆鼓吹等儀仗,提高他的待遇。

太興四年(321年),司馬睿在刁協的建議下,將揚州諸郡的僮客恢復良民身份,以備徵役,隨後又以戴淵、劉隗出鎮合肥、淮陰。他還將所徵發的兵卒全部分配給戴淵、劉隗,名義上是抵禦北方的後趙政權,但其實是在防備王敦。王敦致信劉隗,表示要和他修好,同心戮力共輔王室,卻被劉隗所拒絕。他不禁更為惱怒。而就在當年九月,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最為忌憚的周訪和祖逖,至此全都去世。王敦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自己,因此決意舉兵入京。

舉兵叛亂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建康。他上疏列舉劉隗十大罪狀,表示只要劉隗授首便撤軍退回。黨羽沈充在吳興(治今浙江湖州)舉兵響應。不久,王敦兵至蕪湖,又奏列刁協罪狀。司馬睿大怒,下詔定王敦為「大逆」,表示要親率六軍與其決戰,並急調劉隗、戴淵入衛建康。但當時門閥士族對王敦起兵大多態度曖昧。溫嶠便曾表示王敦所為必有原因,不算過分。王敦的兄長王含時為光祿勳,亦聞訊叛投王敦。

王敦起兵之初,曾遣使前往梁州、湘州,約甘卓、司馬承一同東下。甘卓雖允諾,但卻一直未曾出兵,在朝廷和王敦之間持觀望態度。而司馬承則囚禁來使,在長沙(湘州州治,即今湖南長沙)舉兵聲討王敦,並攻殺王敦的姐夫湘東太守鄭澹。

王敦一面命南蠻校尉魏乂、將軍李恆等率兩萬兵馬攻打長沙,一面命參軍樂道融去遊說甘卓出兵支持自己。樂道融本就不滿王敦叛亂之舉,趁機背叛了王敦,反勸甘卓襲擊武昌。當時,司馬承亦命主簿鄧騫到梁州勸說甘卓,促請其起兵勤王。甘卓經過多番猶豫,最終還是決定支持朝廷,遂傳檄聲討王敦。武昌震動。王敦忙遣使向甘卓求和,請他罷兵退回梁州。甘卓再次猶豫,剛剛行至豬口(在今湖北仙桃北)便停軍不進。

劉隗很快便與戴淵相繼趕回建康,並與刁協一同入宮,請求司馬睿誅殺留在京中的琅邪王氏族人,卻被司馬睿所拒絕。當時,王導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日至臺城待罪,最終都得司馬睿寬恕。司馬睿又命王廙去勸止王敦。但王廙非但不能諫阻王敦,反而被王敦留下,協助王敦的行動。就在當年三月,王敦大軍逼近建康。司馬睿以右將軍周札守衛石頭城(建康軍事要塞,在今清涼山一帶),並親自披甲出鎮城郊,準備迎戰。而劉隗則戍守金城(在今江蘇句容),作為外援。

王敦欲先攻金城,打擊劉隗。杜弘卻認為周札刻薄少恩不得軍心,建議先取石頭城。王敦遂進攻石頭城。周札開城投降。司馬睿忙命劉隗、戴淵等率部反攻石頭城,但皆大敗而回。太子司馬紹聞聽諸軍皆敗,欲親率將士出城決戰,被溫嶠諫止。劉隗、刁協率敗兵回到臺城。司馬睿給二人配備人馬,讓他們逃離建康,自尋生路。刁協剛剛逃至江乘(治今江蘇句容北),便被隨從斬殺,首級送呈王敦。而劉隗則逃回淮陰,但卻遭到劉遐的襲擊,只得率妻小親信投奔後趙。

專掌朝政

王敦起兵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而此時刁協伏誅、劉隗北逃,朝中「奸臣」業已清除。但他卻繼續擁兵石頭城,不但不到臺城朝見司馬睿,反而縱兵四處劫掠。建康大亂,臺城中的官員、衛士盡皆逃散,只剩安東將軍劉超與兩名侍中隨侍在司馬睿身側。司馬睿無奈,只得遣使向王敦求和。他命公卿百官到石頭城拜見王敦,同時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等無罪,以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至此,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王敦掌權後,因戴淵、周顗素有人望,將二人收捕殺害。當時,甘卓仍停駐於豬口。王敦以朝廷的名義發出騶虞幡(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旨解兵),命甘卓退兵。甘卓擔心繼續進攻武昌會逼得王敦劫持天子,遂下令撤軍。樂道融與都尉秦康都認為應繼續進軍,並建議甘卓分兵截斷彭澤湖口(彭澤湖長江入口,在今江西湖口西),斷絕王敦在建康與後方武昌的聯繫,然後一鼓解決王敦。甘卓不聽,逕自撤回梁州。隨後,王敦又對朝廷官員及軍鎮將領進行了一番調整。

王敦當時駐兵石頭城,一直不肯到臺城朝見司馬睿。長史謝鯤試圖勸說王敦,讓他朝見天子,以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但王敦卻擔心入朝時會發生變故,竟「不朝而去」,逕自回鎮武昌,遙控朝政。不久,魏乂攻破湘州,擒獲司馬承,將其用檻車解送武昌。王敦命荊州刺史王廙在半路將司馬承殺害,同時又指使襄陽太守周慮襲殺甘卓,控制了湘州、梁州這兩個能夠牽制江州的軍事重鎮。而與此同時,沈充亦由吳興攻入吳國(治今江蘇蘇州),殺死了吳國內史張茂。

王敦在武昌大肆謀害忠良,扶植親黨,後又自領寧、益二州都督。他還取消司徒一職,將司徒府官屬全部併入自己的丞相府。司馬睿因大權旁落,於是年(322年)年末憂憤而死。司馬紹即位,史稱晉明帝。當時,王敦因司馬紹勇而有謀,欲誣以不孝之名將其廢黜,但卻遭到溫嶠等大臣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得逞。他為了就近掌控朝政,又暗示朝廷徵己入朝。司馬紹遂手詔徵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黃鉞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等殊禮,賜班劍甲士二十人。

圖謀篡位

太寧元年(323年)四月,王敦由武昌移鎮姑孰(在今安徽當塗),屯駐於城東的於湖,並自領揚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區。此後,王敦權勢更盛,甚至達到「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嶽牧悉出其門」的地步。他控制揚州江州、荊州、徐州等重鎮,以沈充、錢鳳為謀主,以諸葛瑤、鄧嶽、周撫、李恆、謝雍為爪牙,更縱容沈充等人胡作非為,有篡奪晉室之意。但在當時,王氏兄弟如王導、王彬、王舒、王稜等,都或明或暗地反對王敦。王稜甚至因此被王敦暗殺。

司馬紹面對「王敦專制,內外危逼」的局面,命郗鑑以兗州刺史之職鎮守合肥,欲以其為外援對抗王敦。但王敦卻表舉郗鑑為尚書令,迫使司馬紹將郗鑑召回朝中。郗鑑在入朝途中被王敦扣留於姑孰,但因素有名望,使得王敦未敢輕易加害。他最終還是被放回了建康,遂與司馬紹共謀討伐王敦。當時,王敦與錢鳳等親信密謀篡晉,不慎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獲悉。王允之假裝酒醉沉睡,騙過了王敦。他不久便以回京探父為由回到建康,通過王舒、王導將王敦的圖謀報告給了司馬紹。

王敦於不久後患病,因會稽內史周札一族(義興周氏)勢力強盛,便採納錢鳳的建議,決定剷除周氏,為後嗣子孫消除禍患。他指使廬江太守李恆,誣稱周氏勾結妖道李弘圖謀不軌。當時,周札的侄子周筵正在王敦的軍府擔任諮議參軍。王敦遂在軍中將周筵收捕處死,同時命沈充前往義興(治今浙江宜興)盡殺周氏子弟,隨後又進兵突襲會稽(治今浙江紹興),攻殺周札。後來,王敦又殺害司馬紹的心腹冉曾、公乘雄等人,並以「三番休二」的方式減少宿衛的當值兵力。

王敦病勢愈來愈重,遂矯詔拜養子王應(王含之子)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他認為王應年少難當大事,在與錢鳳等謀劃後事時提出了三套方案:上策為放棄兵權,復歸朝廷;中策為退回武昌,擁兵自守;下策為舉兵東下,顛覆朝廷。錢鳳卻認為下策才是最好的計謀,遂與沈充決定在王敦死後發動叛亂。而與此同時,司馬紹一面命侍中陳晷、散騎常侍虞騑去探問王敦病況,一面卻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大軍的營壘預作討伐的準備,還不斷派遣大臣去詢問王敦的起居。

身死軍敗

太寧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以左司馬溫嶠為丹陽尹,意圖藉此監視朝廷動靜。但溫嶠卻將王敦的謀劃盡數稟報給司馬紹。司馬紹當即決定討伐王敦,親自駐屯於臺城宣陽門外的中堂。


並作出一系列軍事部署:以王導為大都督,總領徵討諸軍;以郗鑑為衛將軍,統領從駕諸軍;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負責守衛石頭城;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負責守衛建康城南的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浮橋);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約、兗州劉遐、臨淮蘇峻、廣陵陶瞻等邊軍鎮將率部入衛建康。

司馬紹為了消除將士對王敦的畏懼之心,對外宣稱王敦已死,只是以錢鳳為討伐對象。王導亦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晉軍將士對王敦的「死訊」信以為真,登時士氣大振。王敦大怒,遂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再次舉兵。他此時病勢沉重不能領兵,便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鄧嶽、周撫等率五萬大軍向建康進發,並暗示錢鳳等在破城後殺死司馬紹。沈充亦於吳興起兵,直趨建康。

王含、錢鳳等軍水陸並進,很快便攻至建康,屯於秦淮河南岸。溫嶠移駐北岸,因宿衛兵力薄弱而所徵邊軍尚未抵達,下令燒毀朱雀橋,與叛軍隔河對峙。王導期間曾試圖勸降王含,但未能成功。不久,司馬紹出屯南皇堂,命將軍段秀和中軍司馬曹渾等率數千甲卒,乘夜渡河襲擊叛軍,在越城(在今江蘇南京南)大敗王含,斬殺其前鋒將領何康。王敦聞敗震怒,欲強撐病體親赴前線督戰,最終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王敦在重病之中憤恨交加,當日便死在姑孰軍府,終年五十九歲。他臨終遺命,讓王應先即位稱帝再為自己操辦喪事。但王應卻秘不發喪,只用草蓆包裹王敦屍身,外塗白蠟後埋於軍府廳堂之中,而後便和諸葛瑤等縱酒行樂。與此同時,沈充亦進至建康城外,與王含等部會合。而劉遐、蘇峻等部邊軍隨後也都相繼趕到建康。沈充、錢鳳等認為邊軍遠來疲憊「未堪攻戰」,遂領兵渡過秦淮河,想趁虛擊潰邊軍。他們雖一度攻至宣陽門外,但最終還是被邊軍打退。

王敦的死訊此時也逐漸傳開,叛軍頓時軍心渙散。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勢已去,遂連夜燒營潰逃。司馬紹命庾亮、蘇峻等追擊沈充,又命溫嶠、劉遐等追擊王含、錢鳳。王含、王應父子逃奔荊州,卻被王舒溺殺於長江。錢鳳、沈充也相繼被殺,首級傳送京師。司馬紹又命起出王敦的屍首,焚毀其所著衣冠,擺成長跪的姿勢斬首戮屍,隨後將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級一同懸掛在城南朱雀橋上示眾。時為太寧二年(324年)七月,王敦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軍政

王敦是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在永嘉之亂期間與王導、王曠等倡議南遷,並以揚州刺史的身份幫助司馬睿在江東地區樹立威望。他利用手中掌握的軍隊,統領甘卓、周訪、陶侃等將領,先後掃平華軼、杜弢等勢力,先後收取江州、湘州、荊州、廣州等地,使得司馬睿的勢力範圍由揚州一地發展到江南全境並最終建立東晉政權。

王敦在東晉建立後,都督六州軍事,掌控長江中上遊的軍隊,與王導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他及後又以誅奸臣為名,起兵攻入京師,架空皇帝司馬睿,盡掌朝政內外大權,將琅琊王氏的權勢推向了巔峰。

書法

琅琊王氏書風鼎盛,與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高平郗氏同為主宰東晉書壇的主要家族。史稱「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王敦雖不在「八王」之列,但亦以工書著稱。

唐代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將王敦的書法列為第三等,歸入「名跡具顯者一十九人」,並稱其草書為第四。(《書議》、《書估》)北宋《宣和書譜》稱其「喜顛草」、「以工書得家傳之學,筆勢雄健」。元代盛熙明則在《法書考》中列其書法為中品。

宋代《淳化閣帖》中錄有其草書《蠟節帖》。

宗族琅邪王氏世系表(王覽支)王覽王裁(鎮軍司馬)王導(太保、丞相)王悅(中書侍郎)王琨






























































































親屬

舅舅:羊鑑,出身泰山羊氏,官至光祿勳,封豐城縣侯。

姐夫:鄭澹,官至湘東太守,王敦叛亂時被司馬承攻殺。

表弟:魏乂,擔任南蠻校尉。

妻子:司馬脩褘,晉武帝之女,封襄城公主,一作舞陽公主。

妾室:宋褘,擅長吹笛,在王敦敗亡後先後被晉明帝司馬紹、吏部尚書阮孚、鎮西將軍謝尚所納。

王敦擊鼓

王敦曾當眾表演擊鼓,音節諧韻,神情自得,旁若無人,在坐觀看的人都稱他雄爽。

澡豆為飯

王敦與公主成親不久,在公主府中如廁,看到漆箱裡盛著很多幹棗。他以為是廁所裡擺設的果品,便順手拿起來吃,竟將幹棗全部吃光。其實這些幹棗是用來塞鼻孔,防臭味的。王敦出來後,又有婢女端來金澡盤、琉璃碗,裡面分別盛著水與澡豆,讓他淨手。他卻以為是乾糧,便將澡豆倒進水裡喝掉。婢女全都掩口而笑。後世以「澡豆為飯」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的窘態。

面不改色

石崇以生活奢華見稱,廁所都常有十多名有美貌的婢女侍奉,並放置甲煎粉和沈香汁;而如廁後的人都會更換新衣。很多客人都因為要在眾侍婢前脫衣而感到害羞,但王敦則一直神情自若。

石崇舉辦宴會時,大多都會命令美人行酒,更規定如果客人不飲光杯中的酒就會殺死美人。一次王敦作客,堅持不肯喝酒,石崇就斬了三個美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

開閣釋妾

王敦曾沉迷於女色,家中養有婢妾數十人,有人為此規勸。王敦便打開後門,將家中婢妾全部放出,任憑她們離去。

蜂目豺聲

「蜂目豺聲」指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在相法上被認為是兇殘之相。王敦年輕時,潘滔曾對他說:「你蜂目已露,但豺聲未發。今後一定會吃人,也一定會被別人吃掉。」

滿目琳琅

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遇到其族兄弟王戎、王敦、王導在座,在另一間屋子又見到王敦的弟弟王詡、王澄。他回家後,對人道:「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珠玉。」後世以「滿目琳琅」形容美好、優美的事物很多。

我進周退

王敦早年在洛陽時便與周顗相交,每次見到周顗都會很不自在,要拿扇子遮住臉。但在南渡之後,卻再沒有這種感覺。他嘆道:「不知道是不是我進步了,而伯仁退步了。」

自有公論

庾亮曾問王敦道:「聽說您有四位好友,都是哪幾位啊?」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指庾敳),我家的太尉(指王衍)、阿平(王澄)以及胡毋彥國(胡毋輔之)。其中阿平最差。」庾亮問他誰最優秀。王敦道:「自有人。」庾亮追問到底是誰。王敦道:「自有公論。」他言下之意,最優秀的就是自己。

終夜難言

衛玠南渡後,到豫章拜訪王敦。因要夜坐清談,王敦便請來謝鯤相陪。衛玠見到謝鯤,非常高興,再也不理王敦,與謝鯤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竟然一整夜都沒能插上嘴。

擊缺唾壺

王敦酒後喜歡詠唱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一邊唱,一邊用如意擊打唾壺,以致壺沿被敲得全是缺口。後世以「擊缺唾壺」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讚賞,也用以形容有志之士的憤慨之情。

後輩之憾

桓溫平蜀後,在蜀宮中大擺酒宴,宴請麾下僚佐及蜀地縉紳。桓溫素來性情豪放、氣概直爽,當日更是英氣勃發,在席間暢談古今成敗存亡之道。滿座之人對其磊落之態,無不讚賞,散席之後仍有回味。但周馥卻嘆道:「遺憾的是你們這些後輩都沒有見過王大將軍!」

八裴方八王

王祥、王戎、王衍、王敦、王澄、王導、王綏、王玄是西晉時期琅琊王氏的八位傑出人物,合稱八王,同時期的河東裴氏則有裴徽、裴康、裴楷、裴綽、裴瓚、裴遐、裴頠、裴邈並稱八裴。時論常將八裴與八王並論,即「八裴方八王」,其中與裴瓚相對比的就是王敦。

人物評價

王衍: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

潘滔:① 處仲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若不噬人,亦當為人所噬。② 今樹處仲於江外,使其肆豪強之心,是見賊也。

周顗:① 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殺枉忠臣,陵虐天下。② 處仲剛愎強忍,狼抗無上,其意寧有限邪!。

虞悝:王敦居分陝之任,一旦構逆,圖危社稷,此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忿疾。

鄧騫: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於天下也。大將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託討亂之名,實失天下之望。

慕容廆:王敦唱禍於前,蘇峻肆毒於後,兇暴過於董卓,惡逆甚於傕、汜,普天率土,誰不同忿!

司馬睿:王敦憑恃寵靈,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見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王導:處仲若當世,心懷剛忍,非令終也。

庾亮:王敦始者以朗素致稱,遂號可人之名。然其晚節,晉賊也。猶漢公之與王莽耳。

周謨:王敦無君,由來實久,元惡之甚,古今無二。

溫嶠:王敦剛愎不仁,忍行殺戮,親任小人,疏遠君子,朝廷所不能抑,骨肉所不能間。處其朝者恆懼危亡,故人士結舌,道路以目,誠賢人君子道窮數盡,遵養時晦之辰也。

司馬紹:故大將軍敦參處股肱,或內或外,夾輔之勳,與有力焉。階緣際會,遂據上宰,杖節專徵,委以五州。刁協、劉隗立朝不允,敦抗義致討,情希鬻拳,兵雖犯順,猶嘉乃誠,禮秩優崇,人臣無貳。事解之後,劫掠城邑,放恣兵人,侵及宮省;背違赦信,誅戮大臣;縱兇極逆,不朝而退。六合阻心,人情同憤。先帝含垢忍恥,容而不責,委任如舊,禮秩有加。朕以不天,尋丁酷罰,煢煢在疚,哀悼靡寄。而敦曾無臣子追遠之誠,又無輔孤同獎之操,繕甲聚兵,盛夏來至,輒以天官假授私屬,將以威脅朝廷,傾危宗社。朕愍其狂戾,冀其覺悟,故且含隱以觀其終。而敦矜其不義之強,有侮弱朝廷之志,棄親用羈,背賢任惡。錢鳳豎子,專為謀主,逞其兇慝,誣罔忠良。周嵩亮直,讜言致禍;周札、周莚累世忠義,聽受讒構,殘夷其宗。秦人之酷,刑不過五。敦之誅戮,傍濫無辜,滅人之族,莫知其罪。天下駭心,道路以目。神怒人怨,篤疾所嬰,昏荒悖逆,日以滋其,輒立兄息以自承代,多樹私黨,莫非同惡,未有宰相繼體而不由王命者也。頑兇相獎,無所顧忌,擅錄冶工,輒割運漕,志騁兇醜,以窺神器。社稷之危,匪夕則旦。天下長奸,敦以隕斃。鳳承兇宄,彌復煽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司馬曜:王敦、桓溫,磊砢之流,不可復得,且小如意,亦好豫人家事。

範弘之:晉自中興以來,號令威權多出強臣。中宗肅祖斂衽於王敦,先皇(指晉簡文帝)受屈於桓氏。

虞世南:晉自遷都江左,強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負才矜地,志懷衝問鼎,非明帝之雄斷,王導之忠誠,則晉祚其移於他族矣。

房玄齡:① 敦眉目疏朗,性簡脫,有鑑裁,學通《左氏》,口不言財利,尤好清談。經略指麾,千裡之外肅然,而麾下擾而不能整。

② 琅邪之初鎮建鄴,龍德猶潛,雖當璧膺圖預定於冥兆,豐功厚利未被於黎氓。王敦歷官中朝,威名夙著,作牧淮海,望實逾隆,遂能託魚水之深期,定金蘭之密契,弼成王度,光佐中興,卜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既而負勳高而圖非望,恃劫逼而肆驕陵。釁隙起自刁劉,禍難成於錢沈。於晉陽之甲,纏象魏之兵。蜂目既露,豺聲又發,擅竊國命,殺害忠良,逐卻篡盜乘輿,逼遷龜鼎。賴嗣君英略,晉祚靈長,諸侯釋位,股肱戮力,用能運茲廟算,殄彼兇徒,克固源圖,載清天步者矣。

崔致遠:唐虞已降,苗扈弗賓,無良無賴之徒,不義不忠之輩,爾曹所作,何代而無?遠則有劉曜、王敦,覬覦晉室;近則有祿山、朱泚,吠噪皇家。彼皆或手握強兵,或身居重任,叱吒則雷奔電走,喧呼則霧搴煙橫,然猶暫逞奸圖,終載醜類。日輪闊輾,豈縱妖氛;天網高懸,必除兇族。

《宣和書譜》:敦性簡脫,喜顛草。自歷官已來,以威名自任,及杖節專徵,負勳恃勢而肆驕陵,識者以蜂目已露,豺聲未發耳。後果有窺竊晉祚之志,棄親用羈,背賢任惡,以錢風沈充為謀主,逆兇慝,誣忠良,如周嵩輩直亮忠義而皆罹禍,天下為之駭心。當時雖不及顯誅,而卒至剖棺戮屍,以彰元惡,觀者莫不稱慶。敦初以工書得家傳之學,其筆勢雄健,如對武帝擊鼓,振袖揚袍,旁若無人。而飛揚跋扈之狀,固已想見其惡逆。……因其字而見其行,因其行而得其惡,亦足以為萬世奸臣賊子誡雲。

洪邁:方伯之任,莫重於荊、徐,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強,分天下半,自渡江訖於太元,八十餘年,荷閫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溫豁衝石民八人而已,非終於其軍不輒易,將士服習於下,敵人畏敬於外,非忽去忽來,兵不適將,將不適兵之比也。

張燧:且夫劉聰、石勒、王敦、祖約,此其奸詐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丁耀亢:王敦以江南地望,兄弟持衡,遂叛亡之逆,勢使之然也。蓋亦有天性焉。殘滅骨肉,眼白多殺傷,雖藁街亦未嘗償其報。此王導所以有可罪也。

王夫之:① 建大業者必有所與俱起之人,未可忘也;乃厚信而專任之,則亂自此起。元帝之得延祚於江東,王氏贊之也,而卒致王敦之禍,則使王敦都督江、湘軍事,其禍源矣。

② 王敦、桓溫皆於老病奄奄、旦暮且死之日而謀篡不已,以為將貽其子孫,則王含、王應奴隸之才,敦已知之;桓熙弱劣,玄方五歲,溫亦知之矣。王導知敦之將死,起而討敦;王、謝諸賢知溫之將死,而坐待其斃;敦與溫亦何嘗不自知也。其心曰:『吾一日而居天子之位,雖死猶生。』嗚呼!天下之不以敦、溫之心為心者,吾見亦罕矣哉!

③ 自東漢以後,權臣之篡者,成而為曹魏、六朝;未成而敗,為王敦、桓溫、劉毅、沈攸之、蕭穎胄、王僧辯。

④人臣而欲擅權以移國者,必立威以脅眾,子罕奪宋公之柄,用是術也。而曹操之殺孔融,司馬懿之殺曹爽,王敦之殺周顗、戴淵,無所稟承,猶無擇噬。

乾隆帝:晉氏君臣,崇尚浮虛無用之詞,風俗既薄,天下澆然。故王敦、蘇峻、桓溫、王恭、殷仲堪輩迭起為亂,向非王導、溫嶠、陶侃、謝安數君子,則晉防乎不國矣。(《東晉總論》)

夏曾佑:晉之名將,王敦之外,曰甘卓,曰陶侃,曰周訪,敦皆憚之,故終訪之世,敦不敢動。及敦作逆,卓已耄荒,敦襲殺之。侃時為交州刺史,遠在嶺外。故敦一舉事,天下無其敵,遂至不可收拾。而崛起而滅敦者,乃在素不知名之蘇峻,峻於是以天下為莫若己,故繼敦而稱兵焉,此蘇峻與王敦相因之理也。

蔡東藩:王敦三計,惟上計最足圖存,既已知此計之善,則中計下計,何必再言。其所以不安緘默者,尚欲行險僥倖,冀圖一逞耳。錢鳳所言,正希敦旨,故敦未嘗諭禁,尋即內犯,要之一利令智昏而已。王允之偽醉紿敦,確是奇童,溫嶠亦以佯醉戲敦,並及錢鳳,敦雖狡猾,不能察嶠,並不能察允之,而妄思篡逆,幾何而不覆滅乎?元帝之為敦所逼,實為王導所誤,導固附敦,至溫嶠入都,敦猶與導書,將生致太真,其往來之密切可知。及明帝決意討敦,敦尚未死,而導且詐為敦發喪,嫁罪錢鳳,如謂其不為敦助,奚可得乎?厥後與王含一書,情偽益著,惟郭璞精於卜筮,乃居敦側而罹殺機,豈真命該如此耶?吾為之懷疑不置雲。

餘嘉錫:如鍾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溫、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並典午之罪人。

呂思勉:敦之為人,蓋殘賊而傲狠,殘賊則敢行不義,傲狠則不肯下人。《王導傳》言:「元帝初,群臣及四方勸進,敦憚帝賢明,欲更易所立,導固爭乃止。」夫元帝何足憚之有?且敦亦嘗傾心以輔之矣。故知敦之與帝,非有夙嫌也。且亦非有覬覦天位之心。《祖逖傳》言:「敦久懷逆謀,畏逖不敢發,逖卒,始得肆意。」逖之兵力,豈敦之匹?然一甘卓猶為所憚,則《逖傳》之語,似不盡誣。觀含、應喪敗之速,知敦不死,亦未必能有所為。敦欲使應歸身朝廷,保全門戶,自其自知之審;含、應既已喪敗,王氏猶並見原,苟其束身自歸,自可不虞後患,此又敦知朝廷之審也。然則敦實非夙有叛志,不過傲狠之習,為其君所不能堪,君臣之間,因生嫌隙;嫌隙既生,既不肯屈己求全,又不能激流勇退,遂至日暮途遠,倒行逆施耳。以睚眥之釁,而釀滔天之禍,其是之謂歟?

范文瀾: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

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幹涉強大族的權利,那末,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於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

何茲全:兩晉之際,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導,身系一朝安危興亡。……王敦結局成為東晉叛逆,我看初期的功勞不可沒。其功不僅是輔佐東晉王朝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對早期東南政局的穩定所起的作用。

周一良:① 《晉書》卷九八為王敦桓溫列傳,蓋東晉當時論者及後世史家,皆以兩人相提並論。王桓皆豪門大族而為皇室女婿,皆控制長江中遊,擔負所謂「分陝」之任,威權震主。唐修《晉書》,不唯二人並列,且排於列傳之末,因在封建史家眼中,正如本傳贊中所云,王敦桓溫皆「陵上」「無君」之「逆臣」也。

② 王敦陶醉於「王與馬,共天下」,當元帝任用劉隗刁協,抑制王氏勢力,遂懷不滿。對於當時解決重要矛盾之北伐事業,不獨無所建樹,且亦無所論列。而王敦之熱衷於篡奪帝位,則達到了極端荒唐可笑之程度。③ 本傳稱王敦為人「雄爽」、「少有奇人之目」云云,大約皆出於《王敦別傳》之類書籍,為時人乃至王敦一黨阿諛之詞,未可置信。

田餘慶:① 《晉書》史臣所論,蓋以「五馬」渡江以來,王敦於荊、江諸州討平華軼、杜弢、王機、杜曾,功業積累,造成了憑陵晉室的形勢,卒以興兵叛晉。自此以後,居上遊者多踵王敦之跡,處其利而有心,恃兵恣擅,力圖以此鞏固門戶利益,壓倒競爭對手,甚者意在移晉室之鼎。

②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政治中,出總戎麾的絳、灌、衛、霍之臣,歷代皆有,這種人的行事並非皆如東晉的王敦。王敦之所以為王敦,東晉強藩之所以多如王敦,其歷史的原因,一是皇權不振,一是士族專兵。東晉士族專兵,始作湧者是琅邪王敦,一般說來,是由於士族已成為強大的社會階層,琅邪王氏更居其首;特殊說來,是由於皇權不振,不足以控制士族。

③ 《晉書》卷六《元帝紀》謂「中宗失馭強臣,自亡齊斧。」齊斧,受以徵伐,象徵權威。實際上,元帝從來就沒有駕馭強臣的「齊斧」,強臣也不允許元帝握有這種「齊斧」。王敦之亂,正是元帝欲用刁協、劉隗為「齊斧」以馭強臣而促成的,其結果是「齊斧」未效,強臣先叛。

參考資料:

1.晉書:列傳第四十六。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8-01-14]

2.晉書:列傳第五十。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8-01-14]

3.晉書:載記第八。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9-03-23]

4.世說新語箋疏:賞譽第八下。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9-03-23]

5.讀通鑑論:卷十二 晉愍帝。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1-03]

6.讀通鑑論:卷十四 晉孝武帝。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1-03]

7.讀通鑑論:卷二十 唐高祖。國學導航 [引用日期2017-11-03]

8.夏曾佑. 中國古代史. 中華書局. 2015.

9.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中華書局. 1985. 100-102.

10.田餘慶. 東晉門閥政治.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免責聲明:此內容只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果您需要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相關焦點

  • 東晉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王羲之、王導、王敦,你最欣賞哪個?
    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擁兵重鎮,後來一度叛亂,威脅晉室,也是王氏一族勢力強大的一個側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頗負盛名,有著名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獻之。除了王導、王敦,琅琊王氏的其他子弟,也都紛紛擔任東晉的高官要職。琅琊王氏由此掌控了東晉的朝政大權。琅琊王氏當時顯赫一時,社會上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足見琅琊王氏的顯赫。
  • 琅琊王氏!中國最強家族!比皇帝還「拽「?
    」 加入王氏家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西晉末年,由於朝廷已經腐敗得不行,直接就被叛軍一槍斃了。東晉初年,王導主政中央,王敦則坐鎮武昌,手握重兵,兩人一文一武,內外相連,東晉大權被牢牢控制於琅琊王氏之手。
  • 第一豪族琅琊王氏,600餘人留名青史,裡面一定有你熟悉的名人!
    劉禹錫一首《烏衣巷》讓王謝家族徹底走入了大眾的視野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家族到底顯赫到什麼程度呢?咱們今天先從盤點琅琊王氏家族的歷史名人來入手,帶你看看真正的千年望族。琅琊王氏: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這個家族的顯貴開創於西漢王吉祖孫幾代人,最為顯赫之時當屬東晉西晉。在歷史的長河中細細數來,從西漢至隋唐時期,琅琊王氏約有600多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顯赫之名,他們或為皇后、宰相、尚書,或為風流雅士,在文學、書法、繪畫、音律等方面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 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為什麼不支持堂兄王敦起兵讓王氏獨享天下?
    因此,王氏家族選擇了與自己關係密切的琅邪王司馬睿。王導深知,如果沒有南方世族的支持,司馬睿要在江東立足是不可能的。於是,他便和從兄王敦商議,幫助司馬睿在江南樹立威望。司馬睿在晉室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如果不藉助於門閥世族的扶持,根本沒有在江左立足的餘地。
  • 琅琊王氏家族為什麼這麼牛?
    據統計,從兩晉到唐末琅琊王氏一直維持強盛勢頭的家族,總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員199人,高居首位。琅琊王氏的發跡,是從「一世祖」王吉開始的。漢武帝時期,王吉因精通五經,學問和人品都相當出眾,因此被推舉為孝廉,後任昌邑國王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隊,是郡國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這麼重要的職位,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 外鎮王-王敦
    在王衍的狡兔三窟計劃中,王敦是個重要的一環。他先是擔任青州刺史,後改任揚州刺史。潘滔曾斷言,王敦其人「若不噬人,亦當被人所噬」,建議不要外放王敦出鎮,但是並未被司馬越採納。       東晉政壇上,琅玡王氏之所以能成為門閥之首,除了王導在朝堂的縱橫捭闔,也離不開王敦的軍功。在平定叛軍方面,王敦所向披靡,成為東晉初期能夠迅速穩定局面的重要功臣。
  • 王氏家族名人【​​​​​​​​​​​​​​​王詡】
    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歷於商周,隨老君兩化流沙,泊周末復還中國。居漢斌鬼谷山。」《錄異記》。就連秦始皇都有求於鬼谷先生,向他討求長生不老草:「神州之上有不死草,似菰苗,人已死,此草覆之即活。秦始皇時,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鳥狀銜此草墜地以覆,死人即起坐。始皇遣問北郭鬼谷先生,雲東海瀛州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求玉蔬金菜,並一寸葚。」
  • 鳩茲故事 | 鳩茲人物之七——王敦城裡話王敦!
    王敦(266-324),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士族出身,娶晉武帝司馬炎女襄城公主為妻。早年先後擔任過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後被封為鎮東大將軍,掌握了江東軍事大權,成為東晉王朝最高軍事統帥。 王敦與堂弟王導在東晉王朝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王氏兄弟,就不可能有司馬氏家族的東晉王朝。
  • 【名人百科】被臣子活活氣死——東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名人簡歷】東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276-323年),字景文,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公元317年,時為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
  • 琅琊王氏家族文化
    信、德、孝、悌、讓的「五至」遺訓是琅琊王氏家族子弟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誠信做人,誠實做事,孝敬長輩,兄弟之間互相愛護,不過分看重錢財,這樣才能保持家族和睦興盛。史書記載,琅琊王氏「子孫皆奉而行之」,重教子,尚孝悌,以孝友傳家。
  • 若論家族之旺,這六大家族都昌盛了千年,你身邊有其家族成員嗎?
    弘農楊氏還是大隋王朝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就出自於這一家族。該家族名人頗多,三國時期楊彪、楊修父子,甚至軍閥楊奉也都是出自於這一家族。 太原王氏的始祖為東周周靈王的太子晉,姬晉死後,其後代遷居於太原,遂以王氏為姓氏。太原王氏也是一個名家輩出的家族,秦朝大將王翦、王賁、王離就出自於這一家族。
  • 上陽賦:歷史上琅琊王氏有多豪橫?所以出書法家,因世代信奉道教
    王氏家族因在建立東晉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王氏家族日益興盛強大,握有軍政大權,這對朝廷構成威脅,皇帝很是忌恨。王氏家族的勢力成了皇帝的心患,對王導「亦漸疏外」。皇帝將劉隗、刁協視作心腹,想用他們的權勢箝抑王氏家族。
  • 東晉豪族,「書聖」王羲之的家族到底有多強大
    但是他自己的仕途,他家族的顯赫卻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出身於東晉四大家族之首的琅琊王家,琅琊王家是太原王家後人,始祖是王離,世代興盛。王羲之的仕途也算是一帆風順,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這在當時已經是高官了,在現代也起碼是副部、正部高官。
  • 激蕩四百年:身患重病的那一刻,王敦終於明白篡位不得人心
    王敦的堂弟王彬為人剛正不阿,忠於晉室,屢次勸說他不要為逆,惹得王敦大為不滿,暗示左右將其逮捕。王彬正色道:「你之前殺死兄長,現在又要殺弟嗎?」被人當面戳穿往事,王敦有些尷尬,最終沒有動手,而是將他趕到豫章擔任太守。
  • 臨沂琅琊王氏的後人分布,頂級家族的千年傳承
    說起琅琊王氏,大家可能會想到小說中那叱吒風雲的人物,其實在歷史上琅琊王氏真算的上是人才輩出,在東晉時期琅琊王氏更是頂尖的家族,後來開始走向衰敗,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人,現在在哪呢?琅琊王氏,東晉、南朝頂級門閥士族,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開基於兩漢,鼎盛於魏晉,南朝以後走向衰弱。
  • 東晉王敦起兵到底是什麼性質?為何勝利得很快,失敗得也很快?
    1、顯性含義王與馬共天下的顯性含義,顧名思義是王氏和司馬氏共治天下,而王氏有兩個代表人物:王導和王敦。其實,王與馬共天下真正的意義在於他的隱性含義。只是這些門閥大族以琅琊王氏家族為首,其他有諸如太原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高平郗氏,後來還有陳郡謝氏等等系列高姓大族。之所以要共掌朝政,原因很簡單,因為司馬睿能成為皇帝,靠的是這些世家大族。
  • 衛氏家族名人【​​​​​​​​​​​​​​​​​​​​​​​​衛玠】
    其後多病體弱,他的母親王氏常不讓他多說話。遇到有好日子,親友有時請他說幾句,沒有不讚嘆的,認為他說到了精微之處。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別人,每當聽到衛玠的言論,就嘆息傾倒。為此當時的人說:「衛玠談道,王澄傾倒。」王澄與王玄、王濟都有盛名,都在衛玠之下,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衛玠的嶽父樂廣全國聞名,評論的人認為「嶽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樣光潤」。
  • 天度王氏家族墓碑記實
    扶風縣天度鎮天度村王氏,佔據天度村村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王氏的影響力在扶風、寶雞、關中大地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鐵膽御史"王綸做官為民,相傳數百年。王政、王龍等任知縣、同知多有惠政,至今還街談巷議,人們都誇讚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代代以脈相傳,到現在一代勝過一代。
  • 王氏各支起源、發展、族譜及名人
    王戎的從兄王衍是西晉有名的清談家,王衍的女兒是惠帝的太子妃,王氏一門由此仕途騰達。東晉建立後,王覽的孫子王導、王敦因協助司馬睿建國有功而被委以要職 ,分掌軍政大權,形成了與司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傳至王導,舉族南渡,相東晉元帝於金陵,是為「王氏金陵祖」。王導歷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於江左,世稱望族.與謝安一門,號為「烏衣巷世家。」
  • 中國第一豪族是哪個家族 歷史上這個家族在臨沂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家族堪稱中國第一豪族,而且半分爭議都沒有,這個家族就是琅琊王氏一族。在古代,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吳郡顧氏、範陽盧氏、河南于氏、河南陸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等等都是豪門望族,可為何都比不上琅琊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