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帝制以後,中國的王朝興替基本都走不出「國祚難超300年」的魔咒,然一些未曾登頂權力巔峰的家族,反倒能夠維繫數百乃至上千年的風光,其中琅琊王氏公認是排在第一位的。據統計,從兩晉到唐末琅琊王氏一直維持強盛勢頭的家族,總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員199人,高居首位。
琅琊王氏的發跡,是從「一世祖」王吉開始的。
漢武帝時期,王吉因精通五經,學問和人品都相當出眾,因此被推舉為孝廉,後任昌邑國王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隊,是郡國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這麼重要的職位,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在昌邑國,王吉輔佐的昌邑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那就是後來的漢廢帝、海昏侯劉賀。
史載,劉賀遊獵無度,王吉苦苦勸諫,沒用。但劉賀為了感謝王吉的忠心,曾派人贈送王吉500斤牛肉。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其無子,大將軍霍光便召劉賀入朝,立為皇太子。誰都知道,西漢的朝政當時已被霍光牢牢握在手中,王吉趕緊提醒劉賀說:「臣願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意思是要劉賀韜光養晦,向霍光示弱,待時機成熟再奪回國家統治權。
後來的結果證明,劉賀又沒聽王吉的勸諫。僅僅當了27天皇帝,劉賀就被霍光廢掉,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廢的皇帝。霍光還黑他,說他在位27天,幹了1127件荒唐事。
王吉因此受到牽連。他曾告誡子孫「毋為王國吏」,就包含了他自身的慘痛教訓。
王吉的兒子王駿、孫子王崇,謹守王吉的訓導,做官不僅恪守臣道,而且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韜光養晦,趨利避害。兩人最後官都做得很大,位居三公。
王崇之後,琅琊王氏大約傳了六代人,到王祥這一代,開始真正的爆發。
王祥是誰?就是二十四孝裡「臥冰求鯉」的主人公,被後世稱為「孝聖」。(這個故事就不再說了。)
民間演繹的故事有些誇張,但歷史上,王祥確實是因為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州郡多次請他做官,他都拒絕了,直到繼母去世,他才在同父異母弟弟王覽的勸說下出仕為官。
此時,正好是魏文帝曹丕當政時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舉」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聞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後為官30餘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
西晉代魏之後,王祥仍為三公,並進封睢陵公。
王祥臨終前,給子孫留下48字遺訓,此後成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訓。遺訓這樣說: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白話文就是:為人表裡如一,有始有終,信守諾言,不圓滑世故,這是誠信;把榮譽和成績讓給他人,勇於擔當過失和責任,謙遜低調,任勞任怨,此為「推美引過」;孝有大小,孝敬父母只是小孝,而提高修養,建立功業讓家族揚名、父母有光,才是大孝;兄弟團結,家族和睦,此為悌;面對利益懂得謙讓,生活保持清廉儉樸。
這五條,便是王祥所堅守的「立身之本」。臨死前,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都能謹記敦行。史書記載,琅琊王氏「子孫皆奉而行之」,王祥也因此成為琅琊王氏家風的奠定者。
從王祥這一代起,琅琊王氏逐漸進入歷史長河中最燦爛的一段。具體來說,琅琊王氏此後有三個支系人才輩出,影響兩晉南北朝300多年歷史:
一支起自王祥。他有5個兒子,3個早亡,剩下兩個均官至太守,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是五品官。東晉南遷後,王祥這一支留在洛陽,後來慢慢衰落。
一支起自王祥的同父異母弟王覽。王覽以「悌」出名,保護哥哥王祥免受繼母迫害,後來做到三品官。他有6個兒子,其中三品官2人、六品官4人。到第三代,出了王導、王敦、王曠等牛人,一下子把琅琊王氏推至家族顯赫的頂點。第四代則有王羲之、王允之等人才。
整個琅琊王氏,王覽這一支,人才是最盛的。史書說「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指的就是王覽的後人在東晉建功立業。
還有一支起自王祥、王覽的從祖兄弟 (同一個曾祖父、不同祖父的兄弟) 王雄。王雄有2個兒子,一個做到梁州刺史,一個做到平北將軍。第三代出了兩個牛人,一個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另一個是王戎的堂弟、清談大師、玄學領袖王衍,曾統帥西晉十幾萬軍馬,後被石勒圍殲。總之,王雄這一支,在西晉末年的名聲,蓋過了王祥、王覽那兩支。
西晉王室衰微之際,琅琊王氏已為家族未雨綢繆。
當時,認定「中國已亂」的王衍,分別派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出鎮荊州和青州,說你們兩個在外,我留在洛陽,這樣家族就有「三窟」,可以確保無虞了。
與此同時,王覽的嫡長孫王導則舉族奉琅琊王司馬睿南下。這成為東晉王朝的起點。
至此,琅琊王氏四點兩面對朝廷政治所形成的牽制格局已經形成。
司馬睿移鎮建康 (今南京) 後,南方的士族並未把這位向來沒啥名氣的西晉皇室放在眼裡。很長時間,都沒有一個士大夫來拜見他。
王導有意樹立司馬睿的權威,就和族兄王敦商定,在上巳節當天,讓司馬睿出遊,而他們兄弟倆跟隨在後。江南大族一看,琅琊王氏這樣的北方望族都對司馬睿這麼畢恭畢敬,於是紛紛下拜。後來,王導又親自出面,說服紀、顧這兩個江南大族的人出來輔佐司馬睿。紀、顧帶頭後,示範效應就出來了,史書說此後「百姓歸心」。
西晉滅亡後,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北方世家大族迫於戰亂,紛紛南遷,但他們看到司馬睿後,都大失所望,認為此人不能成功立業。當他們見到王導,並與他深入交流後,這才放下心來:「江左有輔佐霸業的管仲,我們可以不必擔憂了。」
在東晉,王導輔政,王敦掌軍,朝中軍政要員,多為琅琊王氏家族出身。琅琊王氏迎來全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後來,王敦想為家族謀取更進一步,兩次起兵作亂。由於失敗,琅琊王氏從全盛時期進入守成階段。
一直到唐朝時,李唐皇族刻意打擊山東舊世族,並以科舉取士取代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琅琊王氏雖然衰落了,但仍未解體。等到唐朝滅亡,所有世家大族均煙消雲散,琅琊王氏才連同著徹底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