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王姓王氏」 加入王氏家族!
王姓王氏微信公眾號:cnwxws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王」,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王姓王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
在中國王姓中,太原、琅琊二系,是一世祖晉公下兩支最大的旺族,歷史上就有太原、琅琊門第之爭,各自宰相輩出,官宦林立。太子晉18世孫王離生二子,長子王元避難山東,始為琅琊王氏始祖。次子王威,傳承太原,始為太原王氏始祖。一般理解,琅琊王氏多在山東,或從山東遷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經過我們對金寨有關王氏的調查發現,琅琊王氏人口在金寨約佔50%左右,而且大多是從江西、湖北、皖東南遷來。金寨有這麼多的琅琊王氏後裔,基本都是54世祖(有的作49世)王壁的後裔。王壁生於唐武宗會昌乙丑(845)年,曾任淮南節度判官,兵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晚年定居安徽祁門縣。壁公生九子:思聰、思聯、思仲、思茂、思會、思悰、思經、思諒、思謙。他們兄弟九人共生二十三個兒子,分別在安徽、湖北、江西各地各立門戶。
4月26日,我們到金寨東北隅的白塔畈調研得知,該宗王氏就是琅琊王氏壁公的三子思仲的後裔。明末清初從潛山遷來,在白塔畈居住集中,人口繁多,是當地王氏大戶。與霍邱、霍山有直接的世系關係,2002年當地三王合一王統續時,人丁就有四、五萬人,歷史文化背景也相當豐富。詳細情況本刊已在第一期作了報導。
5月25日上午,本會常務理事王宣國、王東海、王福禮、王科孝和南溪的王才茂、王宏應、王寶正、王超等一行來到湯匯鎮湯匯村,對湯匯王氏的淵源關係和世系傳承進行了調查研究。湯匯王氏理事、湯匯中學校長王際寬與本宗王際亭、王宇、王顯正、王顯道、王顯文等宗親給予熱情地接待。我們先在王際亭老人家裡查看了民國年間修的老譜和1983年修的新譜。據譜序記載:湯匯王氏系琅琊王氏53世壁公的第九子謙公的後裔。璧公幼年有節,好讀書,由杭遷祁門北隅。置亂世累立戰功,其兄搏進奏京師,授鎮東節度判官,時搏遇害,璧痛恨飲泣,勉力從戎,軍功蓋偉,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生九子二十三孫。又從本宗祠堂記中了解到,該支82世祖乾公從湖北黃州,遷至湯家匯茅畈東大山落戶,並由其孫文若、文德帶領兄弟子侄多人,艱苦創業,還蓋起了祠堂。湯匯王氏歷史淵源深遠,文化遺產豐厚,譜牒保存完整,世系傳承比較清楚。現將本宗自太子晉至92世世系圖列後:1太子晉—2宗敬—3森—4彬—5升—6宥—7克—8碩—9錯—10貢—11渝—12息—13恢—14永—15頤—16翦—17賁—18離—19元(琅琊王氏始祖)--20誠—21擇—22淵—23吉—24駿—25崇—26遵—27仁—28德—29閔—30音—31融—32覽—33裁—34導—35洽—36珣—37曇首—38僧綽—39儉—40騫—41規—42褒—43鼎—44宏直—45綝—46皦—47寵—48仲連—49紹—50璵—51義—52鏚—53璧(生九子:思聰、聯、仲、茂、會、悰、經、諒、謙)--54謙—55敬義—56刀圭—57漆—58仁—59文莘—60德潔—61元發—62項—63珍—64臻—65棟—66鑑銘—67佐語—68誨—69再仁—70梓—71普敬—72敦仁—73獻爵—74龍光—75天錫—76鸞—77綱—78大權—79崇賢—80(以下均以輩派記)伯—81學—82名—83永—84周、世—85利—86中—87家—88桂—89昌—90明—91際—92顯。
5月25日下午,我們來到南溪鎮新街王宏良家,對南溪地區的王畈王氏和馬衝王氏進行了調研。該兩宗負責人王萬森、王才茂、王宏良、王宏應、王崇敬、王寶正、王宏弟等接待了我們。
王畈王氏又稱王臺子王氏,屬琅琊王氏系下53世璧公第八子思諒公的後裔。本會理事、該宗負責人王萬森先生將本宗六修宗譜拿來,根據譜序和王萬森介紹,以及王剛先生寄來的資料顯示,本宗65世祖王福十公,於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瓦卸壩苦竹港遷居到湖北浠水縣團陂。瑞宗二年(1277)遷黃岡。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遷羅田縣李家樓北峰河。又於元成宗大德3年遷羅田李家樓鄉仙女石大屋灣。福十公後裔興旺,共有七房。建堂號「槐蔭堂」。其中五房的84世正安、正義兄弟,長房的成連叔侄、六房的詮公父子,於清乾隆七年(1743)由大屋灣遷居河南商城縣南鄉,即今安徽金寨縣南溪鎮花園村王臺子。清嘉慶年間,由本宗六安州團練副使王國安領修,在王畈村建立王氏宗祠。2009年開始復修,兩進兩包廂,共20間(有祠堂記另載)。該支王氏繁衍昌盛,歷代和現代人才濟濟,現有人口4000餘人,分布在金寨的南溪、湯匯、斑竹、關廟等地。該宗世系傳承清楚,從1世太子晉到53世璧公,與湯匯王氏的世系完全一致,53世以下世系圖如下:
53璧—54思諒—55敬淳—56十五—57代廿七—58延忠—59遠八—60職四--61貴三—62爵四—63百十二—64一八—65福十(進山祖)--66子浩—67孫宏—68汝傑—69九一—70天朝—71方授—72尚德—73安邦—74以道—75欽—76大武—77進—78俊(以下分為七大房)---79世:一房世清、二房世澄、三房世江、四房元音、五房世治,六、七兩房不是俊公後裔(以下世系略)。
馬衝王氏,是南溪地區王氏中的旺族之一,他們的上源同樣來自19世分宗的琅琊王氏,與湯匯王氏、南溪王畈王氏都屬於53世璧公系下,該宗是璧公第二子思聯公的後裔。據本宗負責人王才茂先生介紹:元代末年,戰亂迭起,該宗人為了避難,從江西南昌遷到安徽的定遠、祁門、歙縣、石臺等地。明朝初年,74世祖貴公,帶領宗人從石臺又遷到了黃岡。當時這裡有九家人家,增加王姓後為十家。這一時期,王姓宗人不但沒有因為戰亂飄泊而被憐惜,反而很多人被誣為反叛。直到明成祖時才給王家500多人平反,以致能在湖北鄂城定宅安居。從82世鬱修公起到增光公轉遷到湖北英山、燕子河葉畈,最終到現在的南溪馬衝定居,故稱馬衝王氏。本宗宗親除了在金寨各地都有分布外,重點在湖北的黃岡、麻城、羅田、英山等多地。其中南溪橫畈、古碑長衝壽益公支下的王氏後裔也與該宗聯修。馬衝王氏聯續一修宗譜,是與湖北同宗合修的,記載全面,史料豐富,覆蓋面廣,值得研究。
調研中發現,湖北浠水縣團陂王氏一世祖九齡公這一大系王氏,居然也在馬衝王氏譜內。九齡公發跡地在羅田縣華桂,其後裔不但在羅田、浠水集中族居,而且在金寨的吳店、包畈、李集、古碑都有分布。該宗歷屆修譜都沒有看到追溯九齡公上源的世系關係,此譜登載,是歷史傳承的客觀存在,還是現代修譜的串接,值得進一步研究。該譜登78世九齡公,上線世系—77孟庸—76友儀—75舜舉—74松齋—73萬五—72千二—71祚暹—70蒍(以上同)
馬衝王氏上源1—52世與湯匯、王畈王氏完全相同。53—80世世系圖如下:53璧—54思聯—55敬文—56振芝—57祐—58立—59仲虎—60昴—61介臣—62伯興—63傑—64欣—65堯—66華—67論—68保—69德—70蒍—71祚暹—72弼—73誠—74貴—75道信—76孚—77簡—78鳳—79秉—80思(80世以下略)
七鄰王灣王氏在當地堪稱王氏大戶,由於人口居住集中,現仍以「王灣」命名為行政村。該宗不但在古碑的興塘、高衝、七鄰、曲塘灣等地有分布,而且在青山鎮多處有聚居。多年來,本宗族人只稱是三槐王氏,很少探討自己上源的淵源關係。6月16日,本會王宣國、王福禮來到七鄰王灣進行調研。我們從該宗光緒五年己卯(1879)續修總譜(共10卷)中發現,他們是中華王氏旺族琅琊王氏的後裔。和大名鼎鼎的東晉宰相王導,和號稱中國書聖王羲之同出一系。
按清代《琅琊王氏宗譜》(又稱蕭山譜)記載,晉公31世王覽生六子:裁、基、會、正、彥、琛。裁生王導(宰相),正生三子:曠、廣、彬。曠生王籍之、王羲之。琛生侃,侃生偞(ye)之(34世)。按七鄰王灣光緒五年宗譜記載,偞之是30世,系江西南昌德安縣鍬溪王氏的始祖,同時是他們的始祖。鍬溪王氏在當時非常興旺,有名。偞之生少,少生瓘文,瓘文生二子:定、海。定生三子:靖、顯、暉。海生二子:明、昭。唐大中十二年(585),家繁盛120餘口,分為九分,各有居所。靖生三子:長溶,居塘畔,謂之堂上;次復,居塘下,謂之西廳;三誼,居北衝,謂之中宅。顯生二子:誠居橋東,謂之茶坊,又遷武寧王坊及三山;溶居橋西,謂之牆下。暉生哲,哲生銳,銳生三子:君明,遷武寧田畔冷坑;君權,遷安樂鄉八都驢駐坪;君顯,遷五鳳山龍鬚。昭生三子:澄居西宅,生二子:慶、寶。慶生二子:君津、君澤,遷瑞昌顏坑。寶生五子:君滿、君演、君淺、君汴、君湧。君汴生承晏,晏生三:少逸,遷武寧潭;密,居東廳之樓下;燮,居北林,謂之磨坊,即珠明祖。當時鍬溪東西二岸及二衝等處,王氏族人居住接棟連楹,無尺寸空地。
本會考證,西晉時鍬溪始祖偞之由山西太原遷入,建村於溪東側,溪似土鍬,故名鍬溪。現在的地址是:江西省德安縣愛民鄉土塘村秋基王(鍬溪王的諧音)自然村,該自然村在李樹橋(愛民鄉駐地)東南約5.5公裡處,依山近溪。(以上細錄,利於鍬溪王氏後裔尋根之便---編者注)
王灣王氏又以他們53世祖勉元為一世祖,沿襲至今20餘世。該譜從太子晉至現在世系傳承如下:
1晉—2宗敬—3森—4彬—5昇—6宥—7碩—8錯—9貢—10渝—11息—12恢—13永—14頤—15翦—16賁—17離—18元(琅琊王氏始祖)--19誠—20淵—21吉—22駿—23崇—24遵—25仁—26融—27覽—28琛—29侃--30偞之—31少—32瓘文—33定—34靖—35溶—36義—37君濟—38承杲—39少斌—40師禎—41令會—42國珍—43知清—44繼和—45仲四十二—46宗念七—47乙二—48興隆—49思禮—50應英—51沋十四—52仲齊(生二子:長勉利,居江西九江德化縣,寶慶年間狀元。妣朱氏,生子:君主、君逆、君興)—53勉元(王灣一世祖)--54君先—55安一—56勝五—57道爵—58德茂—59永政—60承恩—61易聘—62克進—63相卿—64恆久(生二子:勝笈、勝籌)--65勝籌—66世桂—67英開—68雄兆—69立嵻—70廷成—71獻恩—72耀槐—73榮先—74名—75茂。
該支新立輩派:勝世英雄立 廷獻耀榮名 茂建勳猷盛 嗣服紹先程
王灣王氏光緒年間的10本老譜保存完整,淵源清楚。對上源世系來自琅琊王氏,記敘的比較全面,是一份珍貴的文物資料。但是,不難看出,該譜的斷代現象較為嚴重。從晉公到現代,只有七十四、五代。其中在與王羲之分宗的王覽時,兩者就相差了四代。以下就斷的更多了。因此,該宗值得與其他同宗的譜牒共同參研補正,以趨完善。
從以上五宗琅琊王氏的調研、交流分析,發現有五個共同的文化現象:一、都保留下了歷代傳承的珍貴宗譜資料和比較清楚的淵源關係,因而,都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二、在本地姓氏文化氛圍中,無意間有一種大家風度和自豪感;三、每一個支派人口較多,而且居住相對集中;四、祖先大多都循著由江西遷徙到湖北,輾轉於安徽直至金寨的規律;五、他們與省內外周邊地區王氏宗親,都有不同程度的往來聯繫。以上文化現象顯示了王氏族胞對「根」的重要認同,表現出勤奮、團結、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以上五個琅琊王氏也顯示出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一、因為各自有自己的歷史宗譜資料,對自己的上源關係有神聖、守舊、不願改變、信奉到底的思想,有錯訛也隨其錯下去。如五宗上源均有斷代和錯訛,應該研討和糾正。二、尋根聯祖的思想意識不強,有了一個大家,不去注意聯絡那些「掉了戶」的本宗小家。以致出現「同宗的失落,不同宗的歸順」現象。我們相信,隨著中華金寨王氏研究會的成立、本會研究隊伍的不斷擴大,本刊的研究、交流平臺的搭建,將會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居住金寨的琅琊王氏還有多少,我們將隨著交流、調研範圍的不斷擴大和深入,會逐步搞清楚的。但是,僅就以上這五宗,都是晉公下19世祖王元(琅琊王氏)後裔,又都是31世祖王覽的後裔,還有四宗都是53世璧公的後裔,人口約50%,這豈不是一個無可爭辯的王氏大家嗎?
中華第一望族!
琅琊王氏的崛起!
目前100000+王氏宗親已關注加入王氏大家庭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王氏資料。
知曉王氏天下事,敬請留意「王姓王氏」微信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王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