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搶救天度王氏祖碑

2021-02-10 扶風微傳媒

點上方"扶風微傳媒"免費訂閱

天度王氏行實篇摘錄:


四世祖諱世安,性篤實,無妄偽。以死守祖業,教諸子弟以勤事農織。

五世祖諱克中,謹厚不妄言笑,鄰裡有患難者多救之,且輸財以濟貧。

六世祖諱思和,稟性溫厚,親睦宗族,勤理家道。

七世祖諱海,天性純篤,崇尚樸素,以農業起家,積粟萬石餘,人有借貸者,豐年息其半,兇年不責償。有貧乏不能葬娶者,輒助無吝色。

八世祖諱林,天性豪邁,多知慮。尤恭敬好禮,正直無私。鄉黨有紛爭者,得數言即解。天順𡈼午及成化末,歲大飢,流移者十六七,乃留宗戚數十家,仝食守年以全活。又前後出慄數千石,貸貪乏,繼憐眾困,竟焚卷不責償。

八世祖諱政,幼以穎悟稱,與人未嘗有戲言,行事端恪,存心忠直,奉書史至午夜分。官至四品同知。

八世祖諱臣,生而俊偉,幼知孝讓父母,慈惠溫良。

九世祖諱英,其嘉言善行,慶衍後昆。

九世祖諱瑤,性行剛爽,人有不平必面折之。

九世祖諱義,弱冠登科,博學有才。藻所著詩文並墨蹟行世。

十世祖諱綸,弘治乙酉舉人,初任真定知縣,官至監察御史。

八世六祖王臣行實錄及譯文

原文

八世祖壽官諱臣,字尚忠,海祖第六子也。生而俊偉,十歲時即知孝讓父母,諸兄皆鍾愛之。及長而慈惠溫良,有卓不可及者。正德辛壬年間,商遊漢中,流賊寥麻作亂,一婦人逃難墜崖為樹枝所掛,泣號救人。即令家人立馬救之,比救出,馬驚墜崖死,毫無怨色。婦人謝曰:吾乃洋縣學官婦也,祖亦不究其姓名。及子龍迎養扵官,每以庶政勸,嘗戒曰:俸祿,民之脂膏,讀書飽此足也。凡飲食有盛舉必曰減祿,延壽毋多陳。正德戊己間膺恩例冠帶與飲鄉學,閭裡榮之。距生正統四年五月十九,卒嘉靖五年六月三十,壽以八十八。配吳氏生子龍,即通判君。繼張氏撫育通判君成立以登鄉選,並附葬扵祖塋之次。


譯文:

八世六祖王臣行實譯文

天度王氏八世祖、以德行著聞,為鄉裡所敬服,被授予壽官榮譽的王臣,字兒尚忠,是七世祖王海的第六個兒子。他生來就英俊魁偉,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隨順謙讓父母,五位哥哥都很喜歡他。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形成了慈悲、仁愛、溫和、善良的性情,同齡人之中多的人遠遠比不上他。(明)正德辛壬年間,因為經商去漢中考察,四處流竄的盜賊和不法分子發動暴亂,有一位婦女在逃難過程中跌落到深溝崖壁上被一樹技掛住,哭喊著救命。王臣立即令隨行的家人立即停馬救人,那位婦女被救出,但王臣騎的馬卻被驚嚇,四蹄登空掉入溝底摔死。王臣這時一點瞞怨的表情都沒有。這位婦女急忙答謝說,我丈夫是洋縣主管學務的官員,王臣並沒有問她丈夫的尊姓大名。等到王臣的兒子王龍作官後,迎養父親一同居住時,王臣常常以各種政務活動舉例子勸告王龍,曾勸道:工資薪水,是百姓的血汗錢,有書讀,能吃飽就應該滿足。每當看到兒子飲食豐富或有什麼宴會的時候,王臣必給兒子王龍說要少領工資。王臣的長壽就是由這些積累而來的,就不多說了。(明)正德戊己那年,王臣按照朝廷為宣示恩德而頒布的條例規定,榮獲官吏職務和與鄉飲正賓榮譽,家鄉人都以此為榮。王臣生於正統四年五月十九日,卒於嘉靖五年六月三十日,享壽八十八歲。元配吳氏孺人,兒子叫王龍,即通判官。繼配張氏孺人撫育王龍成家立業,從鄉裡推薦開始做官。王臣與兩位孺人相繼安葬在祖墳。

延伸閱讀

◆扶風縣讀書協會野河山、天度採風活動記

相關焦點

  • 天度王氏家族墓碑記實
    (閏土 報導)4月5日,扶風縣讀書協會一行二十餘人,從野河山下來後,直奔天度鎮天度村村部,瞻禮了由王寧波倡導,其父王忠蒙支持,族人王彥倫、王西寧、王度平、王金全等積極參與,從廢棄的機井旁、公路邊,還有水渠旁,挖掘的三十多塊墓碑
  • 天度王氏「族譜」驚動民國「大人物」 /王忠蒙
    【一】  扶風天度「王氏族譜」,系王氏八世孫---王政於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建立。  天順六年(1462),王政登鄉貢進士。初拜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令。繼之為直隸廣平府威縣令,秩滿升授澤州同知。弘治六年丁外艱(父喪)服,依古禮三年守孝,期間纂修「王氏族譜」。  王氏始祖王曾,於宋末自太原任武功縣令。
  • 我與天度的淵源
    但我對喬山下千年古鎮天度的情結,卻是源於一段歷史的公案,我作為天度王氏寶雞最大分支的外甥,數赴天度為舅族尋親問祖的經歷,使我永遠難以忘懷。我家在寶雞市渭濱區的八魚鎮淡家村,吳王兩姓是村裡的大姓;舅家同村,是天度王家在寶雞乃至全國最大的分支。天度王氏,算不上扶風的土著,而是來自蘇軾筆下《三槐堂銘》中太原三槐堂王氏的嫡派。北宋末年,天度王氏始祖王曾,自太原任武功縣縣令,三載滿歸,因金滅宋,歸路被阻,遂居鳳翔府扶風縣明月山前天度鎮。
  • 考古專家在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的墓,挖掘一半時,被王氏家族阻止
    隨著挖掘工作的進行,古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漸浮出水面。專家根據墓志銘,以及翻閱史書,發現這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父親王益的墓。王益,江西人,21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先後在建安、臨江、廬陵等地方做過官。45歲時,他卒於江寧府通判任上,被安葬在將軍山。當時,王安石還特意邀請曾鞏為父親書寫墓志銘。
  • 王氏字輩——王氏文化
    應玉文朝盛,懷德世澤昌,明倫開景運,國仕永安邦,仁禮最嘉貴,信義必尊崇,樹志道昭遠,立本惠益茂,和太定延壽,清正光全中,敏學生賢傑,曉武啟英雄,繼先思顯超,守成更新容,育才圖高齊,培秀達烈勇,天奉錫良厚,登俊長純隆,
  • 太原王氏——王氏文化
    順應歷史潮流則興,逆歷史潮流而動則亡,縱觀太原王氏的興衰史,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很深刻,一個家族的沉浮不僅跟家教有關,往往跟社會的興衰有關,跟適應歷史潮流有關,「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現在的王氏更趨向於 「不王而王」,這樣的生存哲學更有利於王氏的生存與發展。
  • 天下王氏之《王氏家譜》 送給天下王氏宗親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源流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
  •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王氏文化
    唐宋人的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本為一家的觀點大約在明清時期被打破,近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和功利色彩的抬頭再起波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置歷史事實於不顧,公然提出了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說。為了證實這一偽命題,他們還故意引經據典,說據《國語》記載,太子晉因直諫被廢,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改姬姓為王姓,為太原王氏。
  • 廬陵安福連嶺蒙崗王氏與金溪王氏——王氏文化
    連嶺始祖長者考》載安福兩支最主要的王氏:連嶺蒙岡王氏與金溪王氏均出自於太原王氏。亦即西漢王威之直系後裔。1、王吉唐後期,出了個吉州剌史王吉。王吉(  ~905),字勉之,號吉甫,配劉氏、曾氏,生2子,長譏,次該。卒葬廬陵金地寺前桑樹坑。據王譏派《流江王氏重修族譜》,王吉,為河南杞縣君子鄉太平村人。
  • 四川菩薩渡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從以上資料,已無法查證我菩薩渡王氏的族源。這就為僑居南京及周邊地區的琅琊王氏創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自此王氏一姓,興盛於江左,為天下第一名門望族,在東晉和五代十國頻繁的改朝換代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開創了琅琊王氏的鼎盛時代,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並與謝安一門,號為「烏衣巷世家」。史稱「南京世族」,即琅琊王氏之「江左世系」。 2、「王氏青箱學」。 江左王氏的家傳官學。
  • 王氏字輩大全
    、並、天、長、似、續、斯、與、並。……123、四川萬縣市王氏一支家譜字派……相、吾、青、其,玉、美、興、居,一、行、仁、厚,顯、耀、永、立,國、政、天、順,福、祿、長、徵,勝、事、文、名,修、家、獻、廷,得、利、廣、大,萬、代、昌、榮。
  • 浙江永康王氏——王氏文化
    可分羅川王氏、上市王氏、西街王氏、皇華坊王氏、大塘王王氏、王慈谿王氏、樟塔塘王氏、金杜王氏、橙川王氏、下徐王氏、巖渡裡王氏、胡宅塘王氏、王南山王氏、青塘王氏、高川王氏等14支。王氏總祠有聯:"郡侯世澤開東婺,宮保家聲起溧陽",即此之謂。其行輩字目為:"乾元資始,精誠謙衝。寬居學聚,利達亨通。仁聖義萃,齊治道同。金枝華胄,玉葉繁龍。教明德立,炳耀闢雍。聲蜚翰苑,祿位臻隆。蘭桂雲仍,敦睦成風。鳳臺麟閣,世眷天寵"。
  • 天度《王氏族譜》與民國「大人物」的情緣 || 王忠蒙
    天度《王氏族譜》與民國「大人物」的情緣作者/王忠蒙《天度王氏族譜》便是其一。譜載王氏始遷祖王 曾,於宋末自太原任武功縣令。數載任滿,致仕歸裡。時逢金髮兵滅宋,戰火烽起,歸途不寧。後經同僚好友的籌化,遂攜家眷定居扶風縣明月山前之天度鎮。繁衍生息,耕讀傳家。有粟盈於耕,有財盈於商,列庠者以文著登仕。王氏安居樂業,世裔彌洪,爵秩顯榮,仕宦無窮!成為扶鳳乃至州府之名門望族。天順六年(1462),八世五祖王政登鄉貢進士。初拜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令。
  • 湖南王氏源流總述——王氏文化
    長沙王氏湘潭王氏株洲王氏王氏王氏王氏衡陽王氏邵陽王氏
  • 琅琊王氏家族為什麼這麼牛?
    據統計,從兩晉到唐末琅琊王氏一直維持強盛勢頭的家族,總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員199人,高居首位。琅琊王氏的發跡,是從「一世祖」王吉開始的。漢武帝時期,王吉因精通五經,學問和人品都相當出眾,因此被推舉為孝廉,後任昌邑國王中尉。王國中尉,掌管國中軍隊,是郡國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這麼重要的職位,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 安溪王氏源流——王氏文化
    安溪王氏以王審知四子王延政的後裔居多,部分為王審邽及其他王氏後裔。  王審知有五子,排行為:延翰、延鈞、延羲、延政、延稟。安溪王氏蘆田招卿派、外洋派、虎邱少卿派、官橋五裡埔派與長坑華美派五大支系均出自王審知四子王延政。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十二世紀初,宋室南渡,以王皋為代表的原在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大多隨朝廷南遷並最終定居於南方,原在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則繼續留居任職處。後幾經變遷,三槐王氏後裔在南方各省的分布更廣。部分棄政經商的三槐王氏後裔又輾轉遷播至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這就使三槐王氏的影響幾乎遍及全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定居泰國的三槐王氏後裔就達萬人以上。三槐王氏已成為當今王氏家族中一個最大的分支。
  • 琅邪王氏一:氏族起源與發展——王氏文化
    據南宋著名學者、官仕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的王應麟考究,中華王氏計有21望,即:琅邪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陳留王氏、東海王氏、高平王氏、京兆王氏、天水王氏、東平王氏、新蔡王氏、新野王氏、山陽王氏、中山王氏、章武王氏、東萊王氏、河東王氏、金城王氏、廣漢王氏、長沙王氏、堂王氏、河南王氏等。此說雖未完全囊列唐代以前的王氏郡望,但基本上向世人展示了中華王氏各郡望的全貌。
  • 太原王氏源流頌——王氏文化
    作為黃帝後裔的太原王氏宗族,為這古老文明的播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部太原王氏宗族的歷史,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王氏宗族不愧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優秀的一支。     位於山西太原城西南25公裡,懸甕山下晉水源頭的晉祠,是塊山青水秀的風水寶地。這裡的祠堂是為紀念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叔虔而興建的。規模宏偉的聖母殿,供奉著武王之妻、姜子牙之女邑姜。
  • 琅琊王氏起源——王氏文化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一樣同出於周王室。琅琊郡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