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安福連嶺蒙崗王氏與金溪王氏——王氏文化

2021-02-11 王氏宗親總譜

安福連嶺蒙岡王氏與金溪王氏


據安福《越山木下王氏宗譜?連嶺始祖長者考》載
安福兩支最主要的王氏:連嶺蒙岡王氏與金溪王氏均出自於太原王氏。亦即西漢王威之直系後裔。

1、王吉

唐後期,出了個吉州剌史王吉。王吉(  ~905),字勉之,號吉甫,配劉氏、曾氏,生2子,長譏,次該。卒葬廬陵金地寺前桑樹坑。據王譏派《流江王氏重修族譜》,王吉,為河南杞縣君子鄉太平村人。
長子王譏(886~955),諱貽,字元位。其生母劉氏,卒葬吉安縣敖城之流江(瀏江),王譏遂廬墓於此,定居於此,成為流江王氏始祖。至第9世,出了個叫王邦正的,字廷雅,宋天聖三年(1025),登宋郊榜進士,授司農寺丞,除監察御史。邦正生3子:厚、興、堅。邦正第3子堅,生仲祥、仲美、仲文。長子仲祥,生和甫與升甫。升甫,字彥超,號樂善,為瀏江王氏徙安福洲湖百丈的族人之一,為王吉12世孫。生2子:復可、震可。復可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以儒士,保授興國主簿。由此推測,王升甫大約在南宋末期,由敖城流江遷徙安福百丈。據《流江王氏重修族譜》載,王吉的第9世孫,亦即進士王邦正的弟弟王致正,大約在北宋晚期,徙居安福百丈,但未見其後裔世系記載。這說明,瀏江王氏屢有遷安福百丈的族人。

而按新近發現的纂修於1949年的安福《百丈王氏續族譜》載:「宋淳熙(1174~1189),三傑公兄弟徙居安成街心。紹熙中(約1192),復徙城南百丈雅屋園。明正德七年(1512)翰林院修撰賈泳撰《明故司訓王公雲窩墓志銘》載,百丈王氏此時已成大家庭,僅「宅丁幾三百口」。至清朝,百丈王氏衍為18房。百代王氏代有遷徙,據清王邦璽序,明初,「達則公之元孫瑟卿,由百丈徙居長沙之湘鄉。」至清中期,湧現出湘軍名將王鈴峰、王壯武等湘軍名將。譜載,1949年,安福百丈王氏282戶,男女人口882人。明末,百丈王氏三房28世王重文,年僅9歲,被李自成所部擄至西蜀高崖紫,巧遇安福同鄉朱柱堅僑居斯地,收留重文長大成人。朱翁無子,即以女贅之。重文臨終時遺書其子,返回故鄉安福,居於中南鄉橫塘,歸宗王氏。

2、長者王該

王吉次子王該,字元仁。其生母曾氏。安福連嶺、蒙岡、越山等地王氏尊為本貫的1世祖。其父王吉官吉州時,王該並未隨父至吉州。唐僖宗中和年間(882~885),王該避亂,由太原入蜀,輾轉來到其父官宦之地廬陵水東,夜宿旅店,得金、銀無數,居郡城西六十裡河山(何山)金地(今吉安縣固江鎮棟頭村),為其父及母曾氏廬墓,置田一萬五千畝,居20餘載,好善樂施,人稱長者。後吳楊溥辛巳(921),「龍見所居陂田間」,有「異僧宗會踵門」,以龍見陂田之事,遊說王該,將其房產捐出為寺,要他離開舊居「北去百裡,遇『三白』即止,後子孫當繁昌,多文士。長者聽其言,行至安成(安福)北之連嶺,遇一白馬,問其地曰大白茅,稍前曰小白茅,乃家焉。」雖系神話,但可見當時佛教勢力之大。
王該生2子,長餘,字善慶;次月厷,字翼民。連嶺王氏至第4世時,分為東西兩房。
長者次子王月厷 ,於長者王該遷安福連嶺之先年,即920年,「從金陵吳宣王楊隆演,調為隊長,討虔寇譚全播。寇平後,主遷為統軍戍虔,因家焉。子孫今居七裡鎮,甚盛。」虔即今江西贛州古稱。據宋建炎己酉(1129)胡澹庵記:「長者次子翼民,同從孫裳,平贛寇,家七裡鎮。裳曾孫斐,以國博致仕,由贛攜其子青岡上,見其下瀨,山環水秀,遂卜居於此。」王斐,為長者7世孫,於宋景祐元年(1034),由贛州七裡鎮徙安福洲湖青岡山麓之新英(下瀨),所居曰:「松風堂」,為松風王氏基祖。南宋年間,18世孫王林可繼遷洲湖鎮王屯沙洲。其後裔繁衍昌盛,分布在安福的有:新英大廳、王屯沙洲、王母壇花車、下百丈、黃陂車頭、銅鑼洲南塘、王屯前門、金田東蔭等地。遠徙於本省吉安、吉水、泰和、永新、南昌、上饒、臨川、宜春等地及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江蘇、福建、廣東等省。
長者長子王餘,字善慶,「隨父徙居連嶺,復買田一萬畝,佐父招集流離,平糶散施,民賴以活。」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長者8世孫王勳,字功臣,由連嶺徙居廬陵縣棟頭。
宋朝,長者9世孫王英,號雄飛,北宋元豐元年(1078)由連嶺徙楓田之南嶺。
元至元十六年(1279),王英之7世孫王賢仲,號槐隱,遷居南嶺山心。其孫王儒學,號鳴皋,又從山心遷楓田下店定居。
王英之孫王昊,生一子名廷鋒,廷鋒生3子,長季道,次季卿,次季安。季道、季安為西園、洢溪派。季道次子惟益,生2子,長裕衍,次慶衍。慶衍,徙居北鄉洢溪東村,為洢溪王氏基祖。季卿之第4子國珍,於宋寶慶二年(1226),贅於本裡羅姓,始為則塘、西園祖。傳11世,有孫曰寬、曰洪、曰簡、曰重,重乏傳,寬、洪、簡,分為3房,分衍老屋、麻田、隴心、門樓、渡興等地。季安傳至9世生廷修,廷修生3子,曰如深、曰如臨、曰冰淵。當元末兵亂,兄弟潛匿於洢溪。明朝定鼎,如深、如臨仍回歸西園,獨冰淵見洢溪山水之秀,定居於此,為洢溪老屋王氏基祖。洢溪王氏數傳之後,又有遷徙分宜浪郡、白田等地的族人。
王英之長孫王建,傳3世,徙赭賦,王逡為西邊祖,王述為社山祖,今皆莫考。
王英第4孫暹,生2子:廷翊、廷珪。廷翊傳至子營,生2子:賢伯、濟伯。賢伯傳9世徙湖廣襄陽、宜城、安陸、潛江沙窩等處。濟伯子孫仍居南嶺。
宋元祐戊辰(1088),長者10世孫奭,由連嶺「徙邑中城內南,後建瀘溪坊,結茅為堂,號茅堂王家。奭生4子曰:庭珪、庭璋、庭珍、庭瑋。庭珪字民瞻,年十一二通經史,登政和戊戌進士(1118)第,授衡州茶陵丞。宣和末,隱居不仕,號瀘溪先生,執經來學,履滿戶外。」楊萬裡就是先生高弟。王庭珪後因寫詩為胡銓壯行,得罪秦檜,被流放貴州夜郎。秦檜死,被召回。晚年應召至京應對,授直敷文閣學士,93年歲卒於家。
王庭珪生王由頁 ,由頁 生3子:詹、譫、誾。王詹、王譫的3個孫子丞伯、芳伯、紹伯,於宋景定庚申(1260)由縣城茅堂,徙城南郊浮山之陽的冷溪定居。
宋寶祐甲寅(1254),縣城茅堂王氏祖居失火,王庭珪的小弟王庭瑋的曾孫王準,字子從,遷居縣城東郊蒙岡松坡居住,是為蒙岡王氏基祖。王準生一子王如雲,行百四,號岫隱。如雲生一子王賢甫,行層九。賢甫生3子:寧伯、壽伯、希旦,分為蒙岡王氏三大房。之後支分派別,分為渡頭、澗壁、五家田、江南等團。
宋末元初,後(幹)戈擾攘,當時的連嶺位於安福至分宜的交通要道上,更是飽受其害。元至元五年(1267),連嶺東房長者18世孫王源,號慶翁,乃避亂徙居十裡之外的瓜畲越山木下。木下即今磨下水庫淹沒區。傳說古越王扎木祭毋處。若干代後,越山木下王氏又分徙本縣縣城西門嚴家巷、北門外、瓜畲樓下、凍溪、朱樹壇、濠源、譚鋪等地;外地分宜縣城、分宜銅嶺、新餘、湖南新化茶園裡、華容縣、湖北荊州、荊山縣小河口、廣西柳城等地。
 
3、蒙岡王氏

據《安福地方名志》載,元泰定年間(1324~1328)蒙岡松坡王氏的王所安、王繼明、王所衝分別徙五家田、渡河、江南定居,並成為上述三團的王氏派祖。
蒙岡王氏明、清兩代多次修譜。經歷動亂,譜牒幾乎盡失。1982年,五家田王連元至山莊橋頭拜年訪親,覓得明嘉靖戊戌(1538)尚書王學益主撰《蒙岡王氏族譜》殘卷(第4卷),該譜僅記至蒙岡五家田王氏第13世。該譜五世一揭,世系圖與行實分別另列。嗣後,王連元等人根據殘譜,補記清末以至1986年的族人世系,編成草譜5本(僅記三房),其間缺失近10代世系資料。現根據兩譜,簡述蒙岡五家田王氏分派遷徙情況。
蒙岡王氏始祖王準第五世孫王所安,號安道,由蒙岡松陂徙五家田,為團祖。
王所安生子緝,字思學,號樂三。王緝生有6子:長子王芳孫,字瀘源,號素軒,次子王瀾思,字瀘湍,號澹齋;三子王旋思,字瀘沄,號逸齋;四子王會思,字瀘氵眾,號琴月;五子□□,字瀘汀(出繼江南王正學);六子王浩思,字瀘瀚,號浩然。分為五房。
五家田王氏長房祖王芳孫,明建文己卯(1399)舉人,歷事吏部。永樂初,授杭州儒學教授,曾典試湖廣、廣東鄉試。永樂九年(1411),以考績優秀,升禮部儀制清吏司郎中,後又升山東布政司右參政。明正統元年(1436),因病辭官回鄉,同年卒。生有5子:邦奇、邦偉、邦俊、邦彥、邦正。其中第四子王邦彥,名高,號古清,明宣德壬子(1432)中順天鄉試舉人,正統丙辰(1436)進士,授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後升河南布政司左參政。因此,在長房「奉先祠」前,原建有「父子布政坊」。
王芳孫的長子王邦奇,名禧,生朝清,無嗣繼承。
王芳孫的次子王邦偉,名瓊,生組、壽、朝英3子。其長子王組,字朝紱,號介石,由例貢補國子生,授河南郟縣縣丞。其次子王壽,字朝仁,無嗣。其三子王朝英,字維真,號恪齋。王朝英的長子王尚用,字賢卿,號兩溪,明正德丙子(1516)舉人,授四川綿州學正,嘉靖戊子(1528),升任湖廣應山縣知縣、壬辰(1532)又升四川敘州府同知。
五家田長房代有遷徙。11世王尚賓徙北鄉山莊橋頭。17世王復祖,徙西鄉章莊哈馬坑。20世王韶英,號開運,清末舉人,分發河北任職,與子天偉俱居河北。21世王復初,徙萍鄉宣風;王德益,徙宜春;王德明,徙南鄉龍佳。22世王樹成,徙湖南津市。23世王利元,徙南鄉谷口;王殿源,徙西鄉南田。24世王達祖、王太祖,徙萍鄉宣風;王精忠,徙武漢;王希賢,徙西鄉章莊玉洲;王士林,徙南昌。
五家田王氏長房堂號有:報本祠、燕翼堂、黃堂都運第、寧遠堂、集慶門、孔惠堂、褒榮堂、達順堂等。
五家田王氏二房祖王瀾思,有善行。明洪武甲寅(1374),縣內大饑荒,「鬥米銀一錢,府君積 4、厚富城南王氏
據清道光十年(1830)撰《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連嶺王氏傳至第8世,王彥,字俊甫,於唐穆宗二年(822),自連嶺樂遊安福南鄉厚富,因其山水之秀,宅地之靈,故居焉。考之於連嶺王氏其他各派族譜,王彥離開連嶺至厚富的時間有誤,因為100年後,連嶺王氏開基祖王該,才從廬陵河山遷連嶺。
王彥娶周氏,生一子:甲申。甲申生二子:長卓冠、次惟冠。惟冠生二子:長方,次景。分為東、西兩房。
厚富王氏東房王方,傳至29世王俊哲,生五子:儀、儼、侃、稱、僖。其中老三王侃,贅居廬陵安平鄉之沂塘(今吉安縣澧田鄉沂塘)毛氏,生六子:世宣、世濟、世極、世稱、世立、世文。其中世極徙湖廣。世立、世文由沂塘,返徙於安福縣城之南,為安福城南王氏基祖。
王世立生三子:廷相、廷簡、廷禮。其中廷簡、廷禮失傳。老大廷相生一子:兆。兆生四子:綱、經、綸、紀。綱,出商外地失傳。紀,徙居於廣東南雄。經,生二子:三翕、三畏。三翕,生一子:振昌,徙居於本都檀樹溪。王兆之三子王綸,仍住城南,生子王三重。王三重生王振奇,字石鯨,號非異,諡文忠,明萬曆時陝西巡撫,寧夏右僉都御史兼兵部尚書。王振奇元配胡氏,生子王宰,襲父蔭,任職錦衣衛。繼配劉氏,生四子:夔、汶、燾、求。王夔,字次諧,號靄,習書經,邑庠生,娶愛國女英雄詩人劉淑英(萬曆已未十月初三日丑時生)為妻。後來王夔至寧夏父兄處求職,在一次地方**中喪生。王夔、劉淑英生一子:王文度,字天掌,號迪華,習書經,邑庠生,娶周氏,無傳。王振奇的三子王汶生子騰霄。王騰霄見城南地狹人眾,乃徙居本縣西鄉七都下馬礱而居。再說王振奇長子王宰,字燮臣,號長薇,生六子:長曰迪芳,為長房祖。次曰迪蘭,為二房祖。仍住城南。三曰迪芳,為三房祖,遷居鶴塘。四曰迪萼,為四房祖,仍住城南。五曰迪茂,為五房祖,徙居鶴塘。六曰迪英,早歿無傳。城南王氏傳若干代後,王謹常,徙本縣四都土畲;王念宇,徙四都萬石橋;王相禮,徙陳山由路;王繩武,徙陳坪對溪;王三謨,徙北鄉山溪。王近武等,徙東鄉田東。王復顯,遷瓦園。王休寧,遷湖南武岡。王儼、王僖,遷井頭。
安福厚富王氏西房王景,亦代有遷徙。王鼎遷浬汶。王良斐,遷百頃鋪。王誠彝,遷湖北荊門馬良山。王利東,遷湖北漢陽蔡甸驛,王利牟,遷嶺上。王良斐,遷湖北鍾祥。王誠熙,遷樓下。
5、嘉溪王氏

據《安福縣地名志》載,南宋時,16世王珂齋,由邑北連嶺徙今安福縣洋門鄉嘉溪。嘉溪原名夾溪。明正統時,進士王理,號嘉溪,為官剛正不阿,後人念其德,以其號改稱。

6、柘田鄉歐田村官陂上王氏

據1984年版《安福地名志》,為清中期,由蒙岡遷入。其堂號:盤谷堂。分堂號:樹德堂、甘茂堂。
 
7、寧鄉銅瓦橋王氏
據1993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由達良所撰的《中華姓氏通書?王姓》載,長者王該之子王餘的第4代孫王邰,五代十國時為南唐相,盡忠王室,以恢復為己任,拜平章軍國事。王邰之子王惟德,名懷相,南唐時官上卿之職。王懷相次子贊,號靜逸處士,辭官歸隱。王贊的後裔傳到元明之際有王禮安,為王該第20代亦即王贊第14代孫。王禮安之子王貴,明洪武時(1368~1398)任北直隸遼東指揮使。永樂二年(1401),王貴與其子輔,徵雲南,屯田長沙衛。王輔,字翼卿,號弼公,永樂時襲職長沙衛指揮使,徵雲南有功,授懷遠將軍。永樂四年(1403),明成祖下詔屯田,王輔奉旨屯長沙衛中舍,即今湖南寧鄉銅瓦橋。王輔的子孫後代,遂留居於此。再也沒有遷回安福故鄉。這個王氏家族,後來便繁衍成著名的寧鄉銅瓦橋王氏。他們奉王貴為本支開基始祖,王輔為二世祖。至14代出了個著名學者王九溪先生。王文清(1689~1779),字廷鑑。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初任湖南九溪衛教授,故人稱「九溪先生」。累官至御史。回湘後,出任著名的嶽麓書院山長,達14年之久。培養了大批門人弟子,被尊為湘學承先啟後的泰鬥,傳見《清史列傳》名聞全國。還有一支為湘潭南湖泉衝王氏,始遷祖為王輔泰,為王該後裔,亦曾講學於嶽麓書院。其子孫衍於湖北、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8、楓田下店王氏

據《楓田下店王氏族譜》載:「(王該)徙居安成連嶺,積德累仁,好善樂施,至今稱長者是也。及後子孫所徙,有東揭水族;鳳尾塘族;東揭、社布、蒙岡、汶源、嘉溪、百丈、王屯族;永新白茅堂、棟頭、什香、楓岡、茅塘、柳樹下、北坑、大灣、新溪、河山、大慄、施石鎮、官田、螺陂、都塘、源頭、軫塘、長坪、西山、葛洲族;永豐梅源、南富、坳街、塔下族;枚岡、永興塘、黃牛石、誠門、吉安城東、茶園、塘尾、帶原族。又有贛州七裡鎮、袁州、兩粵、湖湘、荊楚、雲貴間者。」

9、宜章慄溪王氏

1993年修訂的湖南《宜章王氏族譜》載,湖南宜章縣裡田鄉(原屬永平鄉轄區)上渡村慄溪頭王氏,源出於江西安福連嶺。據清光緒二年(1876)《王氏續修族譜?序》:「始祖該公,字元仁,其先為太原人。該公之父吉公,唐僖宗時,仕為殿中侍御史,遷吉州刺史。時值唐末戰亂,為避戰亂,而由太原遷四川,又由四川遷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傳十世,至旦公,字誠庵,由選貢授湖廣郴陽訓導,後解組歸團,道經盧陽荷塘(今湖南汝城縣境內),相陰陽,觀流泉,脈秀水清,因而居焉,是我祖之隸籍湘中者,以旦公為基祖也。旦公有三子,卜溪而居,八郎居蟠溪,九郎居雙溪,我祖十郎彩華公居慄溪。彩華公又為我宜章王氏之基祖也。」宜章慄溪王氏,為王該之次曾孫王懷之裔。
該序對王該由吉州(廬陵)河山再徙安福連嶺定居的史實缺載,前文已詳述,茲不贅言。據載,王彩華(萬十郎),從湖南汝城盤溪,遷宜章慄溪的時間是宋開寶二年(969)。宜章慄溪王氏若干代後,有叫王尚通,字民顯的,又從慄溪分徙四川,現其後裔居於重慶市沙坪垻區之回龍坎鎮、土主鎮。


(三)金溪王氏裔系

金溪王氏即今安福金田王氏。其開基祖王順,字德載,為江西臨川金溪人,唐末任吉州剌史,致仕後,「遭唐末亂,歿,不及歸其鄉。二子,興周、興齊,遂負郡郭以居。後相安成南數十裡,有村特佔勝,因移以肇家。」(明隆慶二年尹臺序)為不忘先祖,仍將安福金田居地稱為金溪。
金溪王氏與連嶺王氏一樣,其遠祖為太子晉,為太原王氏分派,但何時從太原遷臨川的則不可考。
金溪王氏人口眾多,是古時安福「三千煙」中的一千煙。分居縣內13個村,現有人口3000餘人,取得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達100餘人。據明正統戊辰王尚固修《金溪王氏族譜》載:「自是詩禮相承,簪纓相望,文臣武將五十餘人,綿延至十五世,三百餘房。」金溪王氏傳至5世至定國、經國兄弟,分為南塘、東山兩大派。10世後,兩派先後析花園、園背、六房、樓東、上下草衝、老門第、廳背、銀圳、牆背等團房。後又分徙縣內欽村、大橋、上城、陳山、茶源頭、下村竹溪山等地。遷徙外縣外省的有永新樟梘、官陂、九都樟橋;湖南新化、湖南邵陽、湘潭、石首、柏坊驛;湖北漢陽、沔陽沙洲湖;雲南雲九州;安徽無為等地。

相關焦點

  • 湖南王氏源流總述——王氏文化
    醴陵南城王氏    始遷祖安仲公,字培厚,號植齋,明洪武初自江西安福金田遷居醴東左埠,爾後定居南城二聖橋。清乾隆11年(1746)合族建祠,析上坪、西林、雙滂、湖下四大分。邵陽府城內王氏    始遷祖志衍公,原籍江西,清乾隆中遷此。邵陽田心王氏    始遷祖發仁公,子宗三、宗萬,徙居邵陽縣太平鄉田心楓樹坪。邵陽新寧五都王氏    始遷祖士端公,原江西安福人,徙邵陽新寧五都。新邵北路王氏    始遷祖文瑞公,明代自江西安福遷邵。
  • 王氏字輩——王氏文化
    王氏字輩表重慶涪陵東流溪王氏應奇公
  • 太原王氏源流頌——王氏文化
    自晉初至此僅40餘年,王氏可考者十三人,除一人早卒外,餘十二人全部進入仕途,且三人三公,一人尚書,官位都在中級以上,真正鼎貴一時,是晉陽王氏的黃金時代。     西晉以後,五胡亂華,皇室遭劫,在東南一角建立東晉,晉陽王氏也出現敗落之像。儘管如此,東晉時的晉陽王氏仍是當代名族。
  •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王氏文化
    唐宋人的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本為一家的觀點大約在明清時期被打破,近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和功利色彩的抬頭再起波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置歷史事實於不顧,公然提出了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說。為了證實這一偽命題,他們還故意引經據典,說據《國語》記載,太子晉因直諫被廢,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改姬姓為王姓,為太原王氏。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十二世紀初,宋室南渡,以王皋為代表的原在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大多隨朝廷南遷並最終定居於南方,原在南方為官的三槐王氏族人則繼續留居任職處。後幾經變遷,三槐王氏後裔在南方各省的分布更廣。部分棄政經商的三槐王氏後裔又輾轉遷播至東南亞乃至西方國家,這就使三槐王氏的影響幾乎遍及全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定居泰國的三槐王氏後裔就達萬人以上。三槐王氏已成為當今王氏家族中一個最大的分支。
  • 中華琅琊王氏是韓日樂浪王氏的祖先——王氏文化
    王仲的祖先、是姬姓王氏的周武王王季,與子姓王氏的箕子是血統很近的堂兄堂弟,相信王仲到了樂浪,便會把王氏己失去了「王」位,從此己不是王氏,只能姓「王」的消息,告訴了在平壤的遠房的親戚們,也許他們這時所要做的,就是學習袒籍地漢人以名門望族雄霸一方的作法,舉起「樂浪王氏」的旗幟,團結和號召「土人」(在當地生活已久的箕子後代)。(見《琅琊王氏通譜》)。
  • 安溪王氏源流——王氏文化
    安溪王氏以王審知四子王延政的後裔居多,部分為王審邽及其他王氏後裔。  王審知有五子,排行為:延翰、延鈞、延羲、延政、延稟。安溪王氏蘆田招卿派、外洋派、虎邱少卿派、官橋五裡埔派與長坑華美派五大支系均出自王審知四子王延政。
  • 太原王氏——王氏文化
    歷盡興衰沉浮之後,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流風餘韻,厚積薄發,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 ——王氏文化
    例如東陽南裡王氏、東陽畫溪王氏、金華鳳林王氏、新昌長潭王氏、奉化連山王氏、奉化萬竹王氏、寧波鄞縣王氏、寧海竹林王氏、黃巖寧溪王氏、黃巖琅邪王氏、麗水松陽王氏、福建赤岸王氏、江西鍬溪王氏、江西吉水王氏、江西廬陵王氏、湖南漁溪王氏、新安王氏、王仲舒後裔歙縣王氏、桐廬琅邪王氏、臨安琅邪王氏、淳安三大支等等。
  • 浙江永康王氏——王氏文化
    相傳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受封太原,人稱之曰王子,因姓王,並以太原為郡,此為王氏肇姓之始。由太子晉傳19代至王離,生王元、王威。王元遷居琅琊,王威留居太原。此後始有太原郡和琅琊郡之分。       永康王氏,郡望太原。望主要分布於象珠鎮、古麗鎮、石柱鎮、唐先鎮、花街鎮、清溪鎮、橋下鎮、胡庫鎮、新樓鄉、八字牆鄉和童宅鄉。
  • 湖南王氏源流
    寧鄉峽山壓田壩王氏   始遷祖慶善公,先籍江西廬陵,明太祖時以功授錦衣衛都指揮,卜居峽山壓田壩,八傳至潮岐、潮峻,開二大房。清康熙50年(1711)寧鄉王氏七房合修宗譜,嘉慶12年(1807)慶善公房續修。寧鄉銅瓦橋王氏   始祖該公居廬陵,子二:餘、肱。
  • 琅琊王氏起源——王氏文化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一樣同出於周王室。琅琊郡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
  • 琅邪王氏一:氏族起源與發展——王氏文化
    「琅邪王氏」這一著名郡望和前面述及的幾大代表性堂號,是其氏族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同歷史階段內的鮮明標記,對於研究琅邪王氏文化的內涵和發展軌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繼王肅之後,其弟王秉、其子王紹和王理、其兄王融之子王誦和王衍、其次兄王琛之子王詡等人,皆仕高官,客觀上使這一支族人已在北朝成為著名的望族,為琅邪王氏在北朝的政治開拓和文化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 湖南王氏源流考
    宋、元、明、清四朝,該公後裔自江西廬陵、吉水等地陸續遷湘,遂成湖南最大的王氏族源之地。筆者目前所掌握的湖南王氏族譜之中,有35%以上的族譜稱為系該公後裔。因此,湖南王氏大多為該公子孫。 三、湖南王氏其他族源湖南王氏除贛湘始祖王該這一支主脈之外,尚有其他族源。
  • 閩王故裡與固始臨泉王氏——王氏文化
    王氏三兄弟領義軍除暴安民,不久統一全閩。光化元年(898年)九月,唐廷授王審知為福建節度使。唐亡,後梁太祖於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隨王氏兄弟入閩的固始縣籍民七十多姓氏五千餘人,在福建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其後裔播及廣遠,並播遷至臺灣與海外。王審知的故裡固始縣臨泉村(今屬固始縣分水亭鄉),千百年來成為閩臺及海外「固始王氏」後裔的郡望。
  • 琅琊王氏家族文化
    除了政治上的輝煌,琅琊王氏在文化藝術上也是累世風流,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有文章流傳於世的共73人,擅書者43人,從王覽、王正、王曠、王導到王羲之……諸多王氏子孫在書法、音樂、繪畫及文學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譽為一時之冠冕。南朝文學家、史學家沈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 太原王氏衍派天下
    關注並「置頂」方便看「世界王家人」了解更多王氏歷史文化
  • 天下王氏之《王氏家譜》 送給天下王氏宗親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王",先點上面藍字天下王氏是一家,再點關注,你就成功加入王氏大家庭!弘揚王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有你有我!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源流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幹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
  • 江西王氏速速了解!
    王氏文化微信公眾號:wswh669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王」,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王氏文化I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四大支流構成江西王姓  根據新版百家姓排名,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王姓不僅人口眾多,而且源頭特多、族派繁雜。
  • 太原王氏源流世系總述
    王該,字仕契,隨父吉過繼給謀,為廬陵王氏始祖。唐末富甲鄉邑,好善樂施,鄉稱長者。五代時期自四川遷於江西廬陵(今吉安市),他的事跡富有神話色彩。在南宋宰相周必大為王該九世孫王庭珪撰的行狀中,有這樣的記述:「公姓王氏,諱廷珪,字民瞻,其先太原人。八世祖該避唐末亂,徙居廬陵郡西60裡之河山,好善樂施,人稱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