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桃花洞王氏
始遷祖鼎山公,宋紹興3年(1133)自江西洪都官廣西,致仕首遷瀏陽後徙長沙。至1948年,已傳30代,有萬餘人,族人分布於承祖、沙田、春華、明道等鄉及河西。宗祠在桃花洞。
長沙春華石塘鋪王氏
始祖瑞興公,元末由江西南昌府吉水縣因紅巾軍之亂遷湘,開基於長沙縣明道鎮張公嶺,歷五世至景福、景先、景賢三公遷萬壽都石塘鋪。至1948年,已遞傳25代,共21000餘人。宗祠在長沙縣春華鄉石塘鋪。
雙峰牢田王氏
始祖季十公,元至正間由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徙居湘鄉牢田黃塘坪,今屬雙峰青樹坪。族譜創修於清乾隆20年(1755),1918年續修,1997年三修。宗祠建於高召。該族十六世仁興,曾與羅澤南、劉蓉等共辦團練。1997年三修族譜時人口8701人。編排: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雙峰梓門橋王氏 始祖載德公,唐末自江西金溪遷湘潭,其後裔本明於宋代由湘潭遷此。後人分布於梓門、金田、鈴山等地,稱荷塘王氏。
雙峰梽木山王氏
始遷祖大能公,元順帝至正4年(1344)避難由江西遷入梽木山,後代居十竹、燕霄、南塘等地。
雙峰溪口王氏
始遷祖志斌公,元代自江西廬陵遷湘鄉縣石獅江,明洪武初年遷此。
雙峰泉塘王氏
始祖該公,十九世孫士元,子二:與興、與斌。與斌,字汝需,後裔徙江南;與興,又名得仲,字汝霖,元至正24年(1364)調嶽州衛,又籤調廣西桂林中軍衛,明洪武元年(1368)解組,由江西廬陵縣遷湘鄉甘棠衝,原名泉塘,今屬雙峰,生六子衍為六房。族譜始修於清道光14年(1834),1917年續修,1998年三修。宗祠於1912年建於圳上神衝口。舊班:得雲應文治,輝玉兆嘉祥,繼緒家聲遠,貽安世澤光。續班:維新昌運祚,正敘釐綱常,佑啟芳馨蔚,宗支衍豫湘。
雙峰同德王氏
遷湘始祖橘甫公,元末自江西安福縣金田遷居湖南瀏陽菜花山,越四世至漢忠公,諱斯愉,於明洪武17年(1384)攜子文福、文禮由瀏陽遷居湘鄉同德大村李家灣(今屬雙峰縣),後福公居水口,禮公裔遷居梓田。宗祠在水口。族譜始修於清康熙39年(1700),乾隆25年(1760)、嘉慶25年(1820)、道光4年(1824)、光緒4年(1878)、1929年續修族譜。班詞:斯文自源單,百萬興世代,千載永昌隆,運際昇平會,正道翼三才,逢福齊六合,作述承天佑,忠良宏祖澤,敦倫全大義,雍睦在同德,修身崇儒學,孝友生賢哲。
雙峰鈴山陰山衝王氏
始遷祖毖卿公,明永樂4年(1406)由江西吉安安福縣百丈遷官埠橋,後轉遷於此,又稱橫塘王氏。
雙峰杏子藏石王氏
始遷祖新啟公,明末因避兵亂自福建汀州遷此。
雙峰湖江邊王氏
始遷祖修慶、修應,原籍江西吉安,明宏治間遷居湘鄉二十九都廖家衝湖江邊,今屬雙峰。清乾隆34年(1769)始修族譜,同治9年(1870)續修,1929年三修,1996年四修。原班:修福庭元,正俊英世德,昌為善順天。舊班:修福庭元,正俊英世德,永代紹書香,孝友承先訓,詩理啟賢良,文才濟南楚,道學冠漣湘。
雙峰鞋定王氏
始遷祖必富公,行念九郎,江西廬陵人,明初來湘南二十八都四甲鞋定(今屬雙峰縣)立業。嗣子顯通之子師海世居鞋定,生友琥、友珀、友珪,珀房乏嗣,珪房子孫星散,惟琥房聚族於斯,衍為爵、受二大房。族譜始修於清乾隆12年(1747),光緒26年(1900)續修,1942年三修,1996年四修。班排:文達必顯,師友欣從,庭慶元福,國代平安,光大惟學,佑啟宜良,德修志尚,世守永昌,忠孝紹前哲,詩書裕後昆。
醴陵湖頭塘王氏
始遷祖仁翁,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遷醴陵湖頭塘。族人分布於新坊。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000人。
醴陵湖頭塘王氏
始遷祖安南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安福遷醴陵湖頭塘。族人分布於泗汾、黃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2000人。
醴陵南城王氏
始遷祖安仲公,字培厚,號植齋,明洪武初自江西安福金田遷居醴東左埠,爾後定居南城二聖橋。清乾隆11年(1746)合族建祠,析上坪、西林、雙滂、湖下四大分。清道光元年(1821)始修族譜,鹹豐10年(1860)續修,光緒23年(1897)三修,1937年四修,1995年五修,時已遞傳28代,人口15000餘人。分布於北鄉上坪衝,南鄉西林,西鄉雙滂。派名:安志斯南,英才世第,堂允廷紹,國之嘉士,近添子光,榮昌大啟,邦家顯揚,禮崇先正,祖德舒長,鴻圖克振,槐樹騰芳。
醴陵黃谷田王氏
始遷祖文淵公,明洪武初年自湘潭遷醴陵黃谷田。族人分布於深坑。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000人。
醴陵泗汾髦坪王氏
始遷祖寬公,字彥忠,號大彥,明洪武間由江西吉水奉授巴陵郡司鐸,挈眷赴任,道經醴陵,適兄貞公攝醴篆,邸宿不幸疾作而卒,其子完略兄弟四人落業於此。後人分布於髦坪、荷塘、羅村等處。至1948年,已遞傳24代,共1500餘人。宗祠在髦坪。
醴陵橫塘基王氏
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萍鄉遷醴陵橫塘基。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000人。
醴陵大西灘王氏
始遷祖貴清公,明永樂初年自江西廬陵遷醴陵大西灘。族人分布於南鄉塔下、青泥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900人。
醴陵金橋灣王氏
始遷祖憲公,明萬曆年間自江西安福遷醴陵金橋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2000人。
醴陵小林橋王氏
始遷祖天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新樂居,明崇禎間率子作人徙居湖南醴陵東鄉十一都小林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60人。
醴陵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建宇公,明萬曆間遷醴陵王家灣。族人分布於攸塢、茶坑。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500人。
醴陵化仙橋王氏
始遷祖夢熊公,明萬曆間自湘陰遷醴陵化仙橋。族人分布於船灣、豆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600人。
醴陵卸甲山王氏
始遷祖立德公,明崇禎初年自常熟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100人。
醴陵普口市王氏
始遷祖茂卿公,明崇禎初年自江西南昌遷醴陵普口市。族人分布於嶠嶺。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621人。
醴陵小洞塘王氏
始遷祖應章公,明崇禎末年自江西泰和遷醴陵小洞塘。族人分布於五裡牌。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4000人。
醴陵鰲仙王氏
始遷祖啟所公,清順治初年遷醴陵鰲仙。族人分布於西林、泗汾及江西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5000人。
醴陵蔡家坊王氏
始遷祖榮槐公,清順治初年自江西吉安遷醴陵蔡家坊。族人分布於冷水坑、李家山、黃家壠。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204人。
醴陵塘衝王氏
始祖儒輔公,字福恭,一字蓮塘,明宏治嘉靖間人。其孫興鳳,字楚江,一字儀亭,由湖南善化永康鄉徙居瀏陽西鄉棖衝。興鳳長子一登,字仁所,邑庠生,清時由瀏西徙居瀏南太平鄉居義裡麥莊保。應章,字君美,為一登三子,清康熙年間由瀏南麥莊保徙居醴東依仁裡塘衝落業。
醴陵塘衝王氏
始祖景玉公,明正德5年(1510)生。傳至七代仕英、仕美兄弟,自江西贛州府龍泉縣王家屋場同遷醴東鄉十三都塘衝丁家山開基立業。
醴陵白市荷花臺王氏
始祖儒宗公,字起晉,原名起林。至四代以錫,字乾初,清康熙初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同水鄉臻善裡谷平保五十八都遷居醴陵縣東鄉崇仁裡。
醴陵唐家坊王氏
始遷祖振綱公,清康熙初年自廣東龍川遷醴陵唐家坊。族人散居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170人。
醴陵觀口王氏
清乾隆間自江西萍鄉遷觀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300人。
醴陵尚堡牛衝王氏
始祖應所公,字淮川。至七代宗清公,清乾隆初年由祖居攸邑北鄉湖頭龍船金山遷此。
醴陵四十八坡王氏
始祖湛公,明崇禎時人。傳至五代以瑛,由廣東遷湖南醴陵東三區十三都鐵坡開基創業。
攸縣安四鄉王氏
遷湘始祖壽公,字永隆,明初隨父兄自江西安福縣金田徙湘衡山縣城四鄉,卜居衡山漢塘石岡坳。傳至十一代孫萬蘭公,字祥楚,明中葉由漢塘徙居攸縣安四鄉。族人分布於夏泉、圳下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共千餘人。
攸縣陂下市王氏
始遷祖文卿公,明初自江西安福縣遷居攸縣北鄉陂下市。
炎陵縣城王氏
清乾隆14年(1749)自福建汀州遷入縣城及附近。
炎陵三河王氏
清代自江西蓮花縣遷此。
炎陵王家渡王氏
清代自茶陵湖田遷此。
衡陽邗江王氏
先世居江南邗江高郵州打魚村。邗江又稱廣陵、江都,今屬揚州。鼻祖仲一公,從明太祖渡江,功授山東青州左衛正千戶。二代成公,從明祖南下,升衡州衛指揮同知,乃宅于衡,為遷衡始祖。十一世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清康熙44年(1705)始修族譜,乾隆45年(1780)續修,道光6年(1826)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1917年五修。字派:(自十三代始)生永嘉承世德傳,勳庸著述啟長源,吉人待守循斯志,武業文光嗣祖先。
衡陽漁溪王氏
湖南王氏多派衍太原,該支系出瑯琊。鼻祖萬莊公,字敬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靈壽縣,以進士官邵陽令,與弟萬濱、萬韜同至衡陽,萬濱居清化鄉沙塘,萬韜居懷節鄉葉荷坪,萬莊居長平鄉漁溪。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賢始修家譜,南宋寶慶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統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萬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緒26年(1900)十三修,1938年十四修族譜。字派:志定紹萬載,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夢寧,朝端啟嘉慶,俊秀繼芳誠,一元餘運會,安本樂寬平,厚道傳先訓,顯揚集國英,昌隆才必貴,順迪吉恆盈,承祖聯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開泰景,遠代信光亨。
衡陽松泉王氏
始祖暹公,原籍南京鎮江府丹陽縣瑯琊村,明洪武15年(1382)任衡州衛前所指揮,屯種于衡陽縣政義鄉排衝。二世銘公,襲職,陣亡於北京真定府蒿城。三世貴公,復任衡州,六子:謙、誠、諫、諒、議、證,惟誠、證分衍排衝、班樂園二地。清乾隆6年(1741)始修族譜,乾隆36年(1771)、嘉慶9年(1804)、道光17年(1837)、同治9年(1870)、光緒27年(1901)、1936年、2003年續修。嘉慶間建宗祠於松泉山。班次:一國元德,立朝碩輔,克振宗功,允純祖武,世運光昌,賢才選舉,登用在廷,顯揚期汝,詩禮傳家,文明啟宇,厚福同膺,深仁代著,慶典常昭,承恩有序,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衡山新橋治坪王氏
始遷祖祥、華、衡三公,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縣先後徙楚之湘潭十五都,祥公居湘潭留田;華、衡二公居湘潭龍口,明洪武22年(1389)再遷衡山新橋治坪。
耒陽王氏
始遷祖基德公,明初自江西任耒陽令,遂家於此。
常寧王氏
明洪武間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布於白沙、桐黃、洋泉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21081人。
邵陽孟公坡王氏
先世宋鹹淳5年(1269)由江西安福徙邵陽,居大東鄉孟公坡。其後伯三,始居田莊,後卜居富陽二都紫雲觀下江邊;仲三,始居橋頭;叔三居邑東。後人分布於邵陽郊區、邵東一帶。
邵陽東鄉斫壇王氏
始祖仕美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永樂時遷湘,開基于衡州府衡陽縣。傳至化、宣、河、震四公於明正德6年(1511)由衡陽徙邵陽東鄉。族人分布於湘鄉、寧鄉、城步等處。至1948年,已傳18代,共10000餘人。宗祠在邵陽東鄉斫壇。
邵陽九公橋王氏
明洪武中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此。
邵陽大田王氏
始遷祖乾公,自江西遷寶慶城東,其子庚公復遷邵西橋頭村。
邵陽易田王氏
始遷祖友公,北平府媯川州人,授寶慶衛百戶。孫渲公,亦授百戶,後辭職居小東路易田。
邵陽高城村王氏
始祖萬二十五郎,居衡陽縣金蘭。子山蟾,始居邵陽縣太平一都高城村。
邵陽縣街王氏
始遷祖鳳祿公,河南祥符人。清順治8年(1651)從續順公、沈永忠至寶慶,因居邵陽縣街。
邵陽曹婆井王氏
始遷祖寅公,清康熙初由河南歸德府寧陵縣攜僕來邵,因道梗難歸,卜居城東門內曹婆井。後裔王承澤(1827-1874),鹹豐舉人,按察使銜,官江西巡撫。
邵陽府城內王氏
始遷祖志衍公,原籍江西,清乾隆中遷此。
邵陽田心王氏
始遷祖發仁公,子宗三、宗萬,徙居邵陽縣太平鄉田心楓樹坪。
邵陽新寧五都王氏
始遷祖士端公,原江西安福人,徙邵陽新寧五都。
新邵北路王氏
始遷祖文瑞公,明代自江西安福遷邵。其孫大傑居北鄉上三溪;大任徙居縣城北鐘樓邊,其子承賢遷隆回一都,次子遷小水廟,後世又遷白蓮江、蔡家莊。
隆回隆治王氏
第一代盟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三十八都秀溪衝柳家村,官任重慶知府。第三代添驥,元大德3年(1299)始籍邵陽縣隆回。第四代衍為榮、華、富、貴四房。清康熙39年(1700)始修族譜,乾隆元年(1736)續修,嘉慶20年(1815)三修,同治9年(1870)四修,1932年五修。總祠建於隆治鄉鳥樹下。三修時以宋晉國公之曾孫大理寺評事明遠為寶慶諸王始遷之祖,五修時認為遠明為宋代巨室世家,貴盛無比,又為內廷職官,何以於神宗安乂之時越居蠻煙榛莽之域,故五修仍以盟盛為第一代,盟盛以上不再稽考。至1948年,後裔共6萬餘人,分布於水西洋、古村、元古坳、雨傘鋪、磨陽、柘田、龍潭及新化、武岡、漵浦等地。班次:盟光添萬祖,良才文思廷,秀清希國正,世代守乾坤。祥雲調化育,師聞有道周,鳴鳳維景德,本立學實優,迪前恢令緒,齊治永新猷,忠孝貽謀遠,蕃昌厚澤留。
武岡羅團村王氏
始遷祖榮叟,江南人,明宏治中徙武岡。
武岡黃茅團煙塘王氏
元末明初由江西泰和縣遷此。
武岡烏石衝王氏
始遷祖主誡公,自江西安福遷此。
洞口王氏
譜稱始祖明遠公,宋元豐8年(1085)由江西遷湖南潭州,其裔孫性還、復清、復深、萬貴、巽權、英爵於明宣德、正統年間定居三陽、岐石、慄山、巖山、江潭、三元塘等地。多分布在毓蘭、秀峰、江潭等鄉鎮。
新寧洞頭鄉王氏
始祖明遠公,祖籍江西泰和縣,宋時遷長沙,復遷邵陽,再遷新化。明代,後裔權公遷新寧縣洞頭石門,雄公遷堆上。
新寧盆溪王氏
始遷祖珉公,祖籍江西廬陵縣,明洪武年間遷此。
新寧溫塘王氏
始遷祖萬壽公,祖籍江西,明洪武年間遷此。
新寧白雲鄉王氏
始遷祖景文公,祖籍江西泰和縣,明永樂年間遷新寧縣軍田,後遷白雲鄉油馬村。
新寧慄葉王氏
始祖仲甫公,祖籍江西廬陵。明正統年間,其四世孫紹鬱攜弟紹清、紹榮遷此。
新寧螺絲寨王氏
始遷祖千玖公,明末從武岡縣遷此。
城步王氏
始遷祖光喜公,南宋淳祐2年(1242)由江西泰和縣十萬圳頭徙靖州綏寧縣,12年(1252)移居城步隘頭,後落居冷水坪。後人分布於白雲洞、金水、儒林鎮等鄉鎮。
城步千戶王氏
始遷祖潔公,一說浩公,山東寧海人,授靖州衛正千戶。明宏治14年(1501)調守城步,其後居崇禮坊。傳至家賓公,驟致富厚。族人居小清溪。
城步千戶王氏
始遷祖麟公,江陵人,授靖州衛副千戶,明宏治間調守城步,其後居金城坊。族人分布於城內外大街、隘頭等處。
嶽陽王氏
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縣鐵樹觀雙井巷,明時洪升公六郎隨兄谷興公二郎因宦遊南楚,遷居巴陵,谷興公定居新牆板橋坊,洪升公定居王橋坊。1990年五修族譜。舊派:宗志念庭朝,伏勝大嘉啟,仁裕光先祖。新派:尊祖承洪緒,心懷德澤長,家聲傳義訓,國典兆龍章,本立道生茂,才高用心良,賢能欽寶善,顯達在書香。
華容東山王家垸王氏
始遷祖文溪公,原吉安府吉水縣人,南宋進士,任成都知府,授中憲大夫,後任嶽州知府。喜華容山水,鹹淳年間偕妻子定居東山王家垸。後人聚居三封寺、黃洋渡、普賢崗、高山、萬庾等地。宗派:希天廷文用,嘉起曰臣之。續派:大運方興承世昌,傳家忠孝毓賢良,振綱立紀規模正,福祿榮名慶久長。
華容魯家鋪小耳山、沱江右蟠龍山王氏
遷華始祖榮一郎,字思敬,號儼瞻,原籍江西,元大德年間遷華容,居小耳山(今萬庾魯家)。胞弟榮厚,字思智,號震東,與兄同遷華容,居沱江右蟠龍山。後人丁繁衍四房,尊思敬、思智為一世。派語:禮樂光先祖,詩書裕後昆,志宏延澤遠,紹聞世必謙,大慶從天錫,修德自能成,功名輝中國,仁義永傳家。
華容鳳山王氏
始祖伯二公,居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江西奉新縣)。至四世子民,廷試第二,任翰林院學士,以直言忤旨,謫江西新喻令,又忤權貴,貶華容明山古樓巡檢。巡查於洞庭湖,覆舟致死,葬明山。妻周氏與子琛流落華容。明洪武4年(1371)在鳳山置田產,稱明山堂,尊子民為一世。至七世儼公,字民望,成化進士,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三十餘年,清明廉正。致仕後,於鳳山建宗祠,附建"槐蔭書屋"數十間。子孫聚居南山,星居全縣各地。華容續派:(第十五世始)師先世自永,立德名斯良,文學成功廣,忠貞述志長。新派:行惟孝友,守在端方,存心克一,其傳必昌。
華容洋河渡王氏
先祖本姓黃,世居湖北石首熟田湖黃氏圻。元末,壽富五子安仁,字克明,童年因兵禍逃澧縣,娶妻室,以黃誤王。十四世邦國,字醜文,清康熙末年由石首遷華容洋河小州地,為始遷祖。後裔集居萬庾、新民一帶,散居華容各地。老派:邦猷宗孔學,家世德永昌,秉道宏國祚,謀貽太原長。續派:敦行本孝友,繼述在文章,立志能光裕,惟賢定顯揚。
華容白鶴窖王氏
始祖該公,傳至十一世庭珪,宋時進士,又經五世樸公,字叔通,居冷溪,尊為始祖,後人繁衍八房:敏、淵、洪、淮、烈、懋、慧、瑤。四房後人遷居益陽。始遷祖渙源,住益陽五馬坊明星池,清光緒10年(1884)遷華容白鶴窖,又名白合,開荒種田,後人分居各地。派語:文仕庭繼良,中道德崇光,世大鐘源本,徽猷振益昌,運開隆景福,業廣倬雲章,家祚宜興起,英賢裕棟梁。
華容白鶴窖王氏
始遷祖保生,字人席,原居湘陰文家園千竹嶺,為生計,僅十歲隨舅父於清光緒27年(1901)至華容,居宋家嘴白鶴窖,開荒造田。現居護城蔡興、華光、終南和注滋口。派語:榮啟致祖,德開文人,光洪茂煥,禮君澤民,耀培錫運,述炳堂銀,起家克俊,井發本勳。
華容小北門王氏
始遷祖德宣("武"字派),因生計,1912年由益陽十四裡巖子潭遷華容縣城小北門外。現子孫分居終南八嶺、夏家廟、城關和常德等地。派語:玉金水源夢,丹天修大成,文武志允世,遠嗣昌達榮,敦本安寧益,丁德富祥生,賢良明性道,恭義戴恢宏。
華容育嬰堂王氏
始遷祖泅五("時"字派),因生計,1931年從沅江三股託遷居華容育嬰堂,現居景港育嬰堂、蘆席棚、新河十三刀、護城橫堤、田家湖、白鶴窖和潘家等地。派語:大本人科立,光宗可錫銘,時良多正直,祖德起家聲。
南縣九都宋田山王氏
始遷祖大本公,明洪武時由江西遷居南縣九都宋田山西南。
南縣王氏
始遷祖慶燕公,明末由福建台州遷此。
南縣王氏
始遷祖真六公,明末遷南縣,卒葬育才垸內清明湖邊王家山。
平江王氏
始祖均彝公,宋朝人,生子九:千一郎遷崇陽高梘;千二郎遷瀏陽灘頭橋,又分徙長沙石塘鋪;千三郎遷平江南江馬鞍山;千四郎遷平江北城嶺上及四鄉等處;千五郎至六世明欽遷平江姜源嶺;千六郎遷平江梓江;千七郎遷平江晉坑清水;千八郎遷平江車田小塘鋪;千九郎世居王家坊,又遷平江西鄉七星臺。清同治4年(1865)三、六、七、八、九房合修族譜。至1994年,全族人口23249人。合族派語:(自二十一世始)思昭甲第聯,徽猷原有自,令緒禾相傳,忠孝光前烈,詩書啟後賢,熙和徵泰運,保合慶長延,家業三槐顯,朝勳德澤綿。
湘陰縣前王氏
始遷祖中行公,郢州人,宋宣和3年(1121)進士,官潭州僉判,佔籍湘陰。
湘陰下灣王氏
始遷祖應朧公,元初自江西吉州安福縣遷此。清鹹豐間纂有族譜。
湘陰王通垸王氏
始遷祖文遠公,元至正中自江西吉水遷袁州萍鄉,再遷湘陰。
湘陰高明王氏
遷湘始祖世堅公,字鞏固,原籍江西省吉水縣金井街,元末遷湘,初居巴陵縣長湖廟。四世祖宗千公率五子思安、思福、思壽、思聰、思盟,於明洪武初年再遷湘陰石牯牛(即湘陰縣高明鄉北境)。至七世長、三、四、五房皆易姓楊,惟二房思福公裔姓氏無改,歷二十五世仍居高明鄉石橋灣及道南鄉。宗祠在石橋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1700多人。
臨湘忠坊大石坳王氏
始祖千五公,名彥才。三世祖伏四公,字福祥,明洪武12年(1379)由江西南昌因避亂遷湘,開基於臨湘縣忠防鄉大石坳。族人分布於忠防、新田畈、車站、桃林等地。宗祠設在忠防木形及車站等地。至1948年,已傳25代。
湘陰羅家埠王氏
始祖鼎彝公,南宋初遷居杭州,其五世孫康功,於明初自河南開封府遷此。清光緒12年(1886)纂有族譜。
湘陰楓樹塘王氏
始遷祖道常公,明初自江西豐城遷此。
湘陰古塘、沅江蘇峰嶺王氏
始遷祖自九、自十,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廬陵徙湘。自九居湘陰古塘村,自十居沅江蘇峰嶺。清道光3年(1823)始修族譜,光緒8年(1882)續修,1916年三修,1942年四修。
湘陰王思巖王氏
遷湘始祖顯壩公,明洪武22年(1389)自江西吉水遷瀏陽。顯壩之子伯明生二子:琛、廣,明正統3年(1438)琛、廣遷此。
湘陰蓮荷瓏王氏
始祖元隆公,宋人,居攸縣大坪紫金山。始遷祖明翁,行寧八郎,明時由攸縣紫金山遷湘陰樟湖嶺神潭灣。清道光5年(1825)始修族譜,鹹豐11年(1861)、光緒22年(1896)、1935年、2003年續修。鹹豐9年(1859)建宗祠於樟湖嶺蓮荷瓏王家灣。派語:明啟智祖,德開文人,光洪懋煥,理鈞澤榮,耀培錫潤,樹炳堂鎔,清材燮執,綿法本勳。
湘陰界市王氏
始祖順公,字德載,唐末由江西臨川金溪官吉州刺史,遂家於安成縣(今安福縣),其裔孫於明嘉靖時由安成縣金田遷居湘陰界市。老譜毀於元末,故始遷不詳。清鹹豐年間纂有族譜,始自二十世續友公。1914年續修。清鹹豐間建支祠於界市。派語:明德光昭世集賢,河汾道範慶長綿,庭前槐樹今仍茂,果有人文耀後先。
湘陰城南王氏
始遷祖思寶公,本姓劉,邵陽人,明嘉靖中襲都指揮使職,避家亂遷湘陰。三世改姓王。
湘陰韓灣圍王氏
始遷祖子旭公,清康熙31年(1692)自湖北沔陽遷此。
湘陰錫福圍王氏
始遷祖運籌公,清康熙中自湖北沔陽遷此。
汨羅九橋王氏
始遷祖兗公,後唐同光中自江西吉州遷此。
汨羅百畝託王氏
始遷祖旭旦公,明洪武中自江西宜春遷此。
汨羅石鼓牛王氏
祖籍江西吉水,明洪武初自巴陵遷此。
常德周家店王氏
始遷祖鬥南公,原籍四川重慶府。宋德祐元年(1275)襲父爵,官指揮使,奉旨徵討張倪康三寇有功,帝命鎮守常澧,遂家於此。至1948年,共195人。祖祠設桃源永樂鄉。宗派:鬥錀澄萬國仕存彥道玉宗一大應朝士金運猷宣化樹德同紹前緒澤。
常德中淰村王氏
始遷祖公道公,元末自常德楊家灣遷此。1928年四修支譜。
常德官橋坪王氏
始祖尚文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次子大江公,於明洪武5年(1372)官澧州入湘。至七世祖志坤公,以澧州貢生官益陽教授,落業於益陽長堰衝牛路灘,後官常德衛,因徙常德官橋坪。至1948年,已傳26代,共700餘人。宗祠建在官橋坪甘堰塘旁。
澧縣老王屋灣、夜湖港王氏
始祖成公,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銀杏村,元明兩朝敕封萬戶侯。明洪武年間守御萊州,在任病故,妣林太君扶柩歸原籍。子二:用、進,欽襲父職,授守湖南,徙居澧州東關外北十餘裡石嶺岡。傳二世昊、昱、昂、四公遂分四房,子孫繁衍,移居北圍垣、夜湖港、尹家廟、花耳堰、鎖市鋪、單家坊、大圍垸以及安鄉、臨澧、石門及四川巫山、巴東諸地。祖祠設澧城龍家巷。至1948年,已傳23代,老王屋灣450人,夜湖港120人。宗派:文定貞祥,向業道光,承繼詩禮,永遠克昌,用宏先緒,永守憲章,書香世澤。
常德後鄉石公礄王氏
始遷祖發祥公,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間奉命徵楚苗,屢奏凱旋,勅授武略將軍,挈眷徙武陵,生子二:千鎰、萬鎰。萬公生子三,長國材徙慈利二十二都涼水井,次國鉞居常德後都三十里舖,三國鑑居玉皇庵馮家衝。千鎰子國順住石公橋。宗祠在石公橋王家廟。至1948年,共440人。宗派:發鎰國嘉仲,永世克肇興,天開景運。續派:忠孝崇先正,人才自玉成,熙朝宏作育,百代慶文明。
常德後鄉皮匠鋪王氏
始遷祖希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柳林港大樟樹,明洪武遷常德楊家橋皮匠鋪。宗祠建在皮匠鋪。至1948年,共94人。宗派:金勝國發之,世朝正生明,道德開運榜,永代萬年春。續派:宗厚傳來遠,功成富貴長,祖祠皆福壽,天保樂期昌。
常德後鄉牟家礄王氏
始遷祖弘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從明洪武討陳友諒,遷常德北關外太陽山沱潛雞頭村,子孫因以安業。祖祠在牟家橋。至1948年,共94人。宗派:仕木思朝應,尚之起開金。原派:世祚紹天長,安國際運昌,文明多英哲,維學啟賢良。續派:淳德鍾毓秀,奇才顯上邦,鴻猷家澤遠,順謨永傳芳。
常德後鄉六甲灣王氏
始遷祖惟仁、惟信,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慄樹,從明洪武討陳友諒,徙於湖南常德太陽山沱潛鄉雞頭村,子孫卜居於斯。祖祠設六甲灣。至1948年,共150人。族譜創修於清乾隆44年(1779),鹹豐4年(1854)、光緒31年(1905)續修。派語:文運方開泰,家邦久治寧,富延嗣克永,善士化朝廷。
常德後鄉王家障王氏
始遷祖槐福、槐祿,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武邑張家橋。祿公轉徙馬援山,厥後以障垸新淤,歲獲大利,其子孫再同遷王家障。至1948年,共183人。福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仕之人文啟,克昌德必先。祿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國正天心順,官清德必先。續派: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開誠延世澤,藏修廣心田。
常德前、後河淨弓堰、龜山、龍灣頭王氏
始遷祖慶公,原籍江西吉安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偕弟亨公奉旨來常。慶公居永巷街,繼遷前河龍灣頭,後徙仁豐裡沙石港。亨公落業武陵後鄉趙塘村杉木橋龜山下。至1948年,共2120人。宗祠設龜山。宗派:長茂(秉義)當培本,詩書乃毓賢,顯名逢盛世,立志在英年。
常德王氏
始遷祖壽清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湖南,落業常德府北,生子四:珍、禮、德、伯。禮、德二公居大龍陂、王家橋、茶垣等處,珍公遷萬金障高甫堰及慈利風樹塔,惟伯公子孫傳十餘世而斬。宗祠設大龍陂。至1948年,共815人。宗派:大尚世政良,汝載善為昌,立本敦仁厚,道生裕盛芳,培植光先代,儒林紹書香。
常德馬鞍鋪王氏
始遷祖福友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居於常德馬鞍山。至1948年,僅60人。派語:維曰天心正,萬邦命運昌,文官開學士,大道啟元良。
常德後鄉貴家坪王氏
始遷祖紀、綱、綜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府武陵縣同古村,落業貴家坪。二房六世蓁公遷大藏寺麓張家衝,三房八世鴻公、新二房鸚公同遷十里舖南坪崗。宗祠設於貴家坪,至1948年,共200人。宗派:聖朝天子,德化萬方,光明有道,永嗣宏昌。
常德大官堤王氏
始遷祖惟聖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率子志一來楚,居常德武陵,旋遷官堤。祖祠在周家店中街,至1948年,共266人。宗派:惟志肇鳳,永遠朝廷,用國之宗,文學為運,孝友澤長,詩書承祖德,甲第及蘭芳。
常德東江王氏
始遷祖惟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父子兄弟來楚。學、文二公落業澧陽;公同季子立公、厥弟聖公轉徙常德武陵陽城村,聖公旋遷廣德落業官堤;志道、志德、志仁三公系澧陽庠生,有落業長嶺崗者即其苗裔。宗祠在土地鋪,至1948年,共120人。東江宗派:廷興賢啟之仁宗,槐林光文士澤長,詩書燕翼昭來遠,有道傳家萬世芳。陽城宗派:惟志原世玉,水廷興之卿,道學應國昌,人文肇帝邦。
常德鎮德橋王家慄山王氏
遠祖原籍豫章,明永樂年間遷常東馬耳山,因慄樹甚多,名曰王家慄山,子孫世居於斯。遠祖名諱難稽,斷自聘三公始,公清乾隆州庠生。至1948年,共192人。宗派:方正永先澤,丕振紹克昌,文章隆盛德,道學自名揚。
常德貴湖、樊陂、渡口、漢壽中窖王氏
始祖上昭公,子已靖,原籍江西。已靖生思政、思教、思凌、思贊四子,明正統年間四公皆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遷常德,政公卜居貴湖,凌公卜居樊陂,贊公卜居渡口,教公卜居漢壽中窖。祖祠在周土鄉六保,至1948年,共2120人。派語:上已思旭昇遠,玄國德臣正道,家邦方其昌,朝錫啟文光,作述宜時用,運開化良長。
常德後鄉土橋湖王氏
始祖定山公,字鎮峰,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於明宏治辦軍來楚,落業常郡,傳三世瑚公百戶遷澧州;璽公逸士遷辰州;鐸公世居常德,為武龍分遷祖,傳至四世祖操江御史仲儀,生子四:化、德、靖、殷,今環居土橋湖者多屬四公苗裔。至1948年,共184人。宗派:人文啟世盛,祖澤萬年芳。
常德封火王氏
始遷祖世科公,隨父宦遊湖北鄖陽,父歿於官,後避張獻忠亂攜僕從由安陸奔武昌,走巴陵,至澧州清化驛龜山鋪等處,乃卜居於武陵北關外,即今封火王姓現居地。祖祠在封火王家。至1948年,共310人。宗派:世道家先大,王朝盛德成,以傳華國彥,廣繼永文明。
常德後河王南山王氏
始遷祖肇元公,字仲連,號鎮湘,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樟樹土地拖船埠,實授衡山縣教諭,旋升常德太守。因明世兵燹,遂遷於武邑鄉村落業,至1948年,共150人,祖祠在王南山。宗派:友廷清子國,家大志學朝,用昌明英華。續派:英華傳盛代,繼起本賢良,祖德貽芳遠,槐蔭秀髮長。
常德後鄉張家橋王氏
始遷祖仲清公,字九河,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職授南京工部侍郎,明季遷居常德武陵,生子三:可大、可會、可行,今居張家橋者皆大公子孫;徙居漸水橋萬金障者皆會公子孫;而行公子孫卜居於汎洲。至1948年,張家橋有215人。宗派:仕之人文起,克昌德必先,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
常德後鄉鎮德橋、江家橋王氏
始遷祖廣勝公,字南陽,原籍江西,遷徙常德,由軍門提督致仕歸田,落業鎮德橋。至1948年,共120人。宗派:廣木本向點定登文朝王,大開道學丕宗功化育長。
常德後鄉野吉廟王氏
始遷祖德有公,由江西遷常德,卜居鎮德橋。傳二世積盛、積昌、積財三公,積盛遷湖北施南,積昌、積財子孫世居於此。至1948年,共152人。宗派:德積蘭桂芳,善施永共昌,正大光明世,宗功化育長。
常德、漢壽王氏
譜稱系出三槐,宋末時偉公由江西安福高峰柏下遷居吉安府吉水縣仁壽鄉歸仙裡黃師保六都橫溪。至明洪武31年(1398),太祖憫常德遺孑零丁,艱於服役,命下吉安等府遴選鉅族析丁居住,族人多逃。八世祖繼真公乃慨然與裡胥詣縣,宰壯其志,命為十長,率眾即行,卜居武陵縣牛橋,又召弟貴真同來創業,共為牛橋始祖。正統6年(1441)兄弟出粟二萬二千石助賑,聖諭旌獎。從兄福真至而復歸,子槐筠、槐嵩,定居武陵縣黃塘嶺,為黃塘始祖。又有原居道公於元順帝時建基武陵縣之中淰村楊家灣,子明真、昌真遷龍陽縣(今漢壽),明真為鶴齒山始祖,昌真為欄衝始祖。族譜以明宣德10年(1435)福房創修為始修,以1948年福、繼、貴、道聯譜為八修,1997年福、繼、貴、明、昌五房聯譜。原派:真槐鼎明單廷紹臣良一大學者。續派:治心宗孔孟,運用在文章。新派:採用王文韶五行派語。"章"字後接"烈"字。五行派字:錫丞本煥先,鍾汝植烈起,釗澤材灼培,鋐法樹炤基,錦滿榮秋在,錄源楚勳均,鑑清權耀重,銓治樂熙坤,鎬洛槐篤睦,欽浚極為型,鎔潤果然者,鐙澈集炬城。
漢壽軍山總冷水村王氏
始祖和忠公,居江西吉水鵝頸坵。四傳至仁壽,子三,道元、道仁二公均居梓裡未出;道重公於明永樂2年(1404)奉檄來湘,卜居漢壽軍山總冷水村。兩世單傳至允享公生有四子:懷德、懷安、懷楚、懷樂,衍為四房。樂公仍居冷水村,德、安二公徙於西村蓮花形,楚公移居西村福塘。清道光30年(1850)始修族譜,光緒24年(1898)、1924年、1947年續修。老派語:道德允懷,朝崇運泰,順宇榮華啟,孔孟詩書定。新派語:文昌光漢業,世澤永開明,孝友家聲振,英才慶治平。
安鄉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能鳳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選西蜀馬湖府同知,旋改組,與同支議公後裔子藝公聯宗,子藝公派屬三世祖,原系江西吉安府安福縣。祖祠在王家灣,至1948年共1250人。宗派:先代垂芳澤,勳名永遠登,詩書超盛祚,萬載有賢能。
安鄉花林崗王氏
始遷祖友端、友仁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末清初宦遊湖南,落業安邑花林崗。至1948年,人口720人,祖祠在花林崗。宗派:友淮仲玫,支家九維,孫承宗代,汝用明章,任重道遠,蘭桂騰芳。
澧縣唐家峪王氏
始祖克建公,宋都尉護,原籍河南汝寧府汝陽縣。子二:宣議、宣誥,由宋南渡遷杭。宣議授訓於蒲,宣誥隨兄來蒲,遂家於蒲圻南門,誥公僅三傳而止,今所存者皆議公之裔。越數世之傳公生三子:良撰、良技、良扶,自蒲圻徙石門。而良撰、良技又徙於澧州唐家峪。祖祠設唐家峪。至1948年,全族人口277人。宗派:傳祚之良,國士明昌,正學啟世,大道安邦。
澧縣新堰埡王氏
始祖斌公,字惟暹,元時江西高士,後因陳友諒之亂,乃偕弟淵、美遊學三湘,潛蹤衡嶽。美公從湖廣平章楊璟南徵廣西,淵公就業湘潭之仙崗衝,斌公卜居益陽,遂為益陽之望族。斌公生子英貴,英貴生震、滸、文、武、清、淥、廉七子,稱為七房。震裔至九世先禮,遷居湖北施南建始縣餘金壩,甫及一傳而祖德、祖富移還湖南澧西東門口嵩祝橋新堰埡,即今之雙桐、涔元等鄉境內。祖祠設益陽。宗派:英孝必友思,繼志承先祖,孔孟永能遵,啟佑光三楚,仁厚傳家道,忠貞報世主,篤守太和風,芳名播萬古。
澧縣犀望堰王氏
始祖武略將軍琥公,叔祖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元末明初以徵討有功宦遊來澧,遂家於金牛池。至八世士賢,遷居澧西犀望堰,厥後分徙白塘堰、榮家河、乾溪灘、和同鋪及宜昌府鶴峰等處,至1948年,全族人口178人。派語:遇澤啟文明,逢恩自耀榮,敬師崇道學,華國振家聲,繼述前光迪,恢宏祖業承,德修徵必大,忠厚定其興,佐治功應盛,希賢本可敦,禮循昭正典,樂作會元音,永念書開室,全培樹在庭,嗣昌延遠兆,務守有傳經。
澧縣白米壋、靛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唐、春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均以千戶之職帥師來澧,唐公屯於白米壋,春公屯於大圍垸,厥後亂平,遂各就所屯而卜居。彼此往來累世無間。至1948年,白米壋120人,靛王家灣135人。宗派:勝尚國登士,宗承永遠傳,志學生芳採,崇德大文元,世業觀光盛,家修獻舉全,居室孝為本,立朝忠必先,秉禮應昌祚,安仁可紹矣。
澧縣御史橋八王家王氏
始祖春公,原籍湖北應山縣馬坪港,明洪武起義隨御駕親徵,積功任正千戶職,誥封武毅將軍,明洪武22年(1389)同李、楊、王三姓垛籍九溪衛,把守邊隘。二世茂公生子三:現、瓚、環,子孫分析澧縣、石門、慈利,河北鶴峯縣、恩施縣,四川等地。五世儒公捐基於祠堂灣修建祖祠。至1948年,全族人口2萬餘人。宗派:大廷良繼學,之士國朝,宏運萬振,世業作承,道德光華。
澧縣袱坵坪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偕伯仲祿、位、名、壽四公奉旨遷移,遍歷澧西,至袱坵坪,見雲山高拱,涔水映帶,遂家於此。祿位名壽四公失考,福公越九傳至積中,登進士第。至1948年,全族人口5600人。祖祠在袱坵坪。派語:永遜子衡(清)志,王勝興應家(學廷世承),國太(來澤)之孫士,定受恩與錫。續派:立本惟孝友,登朝選忠良,義厚懷先德,敷榮兆克昌。
澧縣王家塌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河南開封歸德州虞城縣,明成化遷澧卜居王家塌。四傳萬興公,生四子:聰、愈、殷、懋。愈公遷大堰閣,殷公徙江公橋,聰、懋二公安守先業仍居舊址。至1948年,王家塌有310人。宗派:永仲釗萬愈,應爵之國世,遇士學宏宗,守正自登廷。
澧縣大市橋王氏
始遷祖辛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十八都大堰邊皂角樹,元仁宗時仕楚,贈奉直大夫,避英宗亂,掛冠居澧州丁公橋,配張氏,生子受卿。子孫椒衍,徙居大市橋。祖祠設大市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8人。宗派:世崇鴻業兆,道水大觀聯,振運懷先澤,鍾芳繼盛傳。
澧縣王家大堰王氏
始祖辛一公,原籍江西,明末遷安鄉梁公崗。二世廷鳳,三世璠又遷湖北石首雷擊埠。四世成才,於清康熙時始徙居澧南十裡坪鄢家灣等處。祖祠設道溪鄉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57人。派語:上大光明克,學宗紹祖先,文運開國選,詩書啟後賢。
澧縣三條嶺王氏
始祖覃友仁公,祖籍陝西漢中府南鄭縣,以都督奉徵來石門,遂家於添坪。再傳至彥才,遷澧,散居覃家廟、南高廟等處。又閱數傳至登賢,憫嶽翁王維奇公無嗣,以一身兼承二姓宗祧。至1948年,共209人。派語:世繼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道,事業佐明堂,定國忠謨顯,安民厚澤揚,億年常輔治,百代普聯芳。
澧縣裴家堰、臨澧陽明溪、九姊妹堆王氏
遠祖憬公,字秀川,明永樂年間自江西落籍湖南澧陽西隅裡湖田廟官陂堰。友紀、友綱自江西落籍入澧陽明溪。伏英、桂英自江西落業臨澧九姊妹堆。一金、一銀自江西落籍澧縣轉徙拜塌嘴。四支聯譜。祖祠在裴家堰。至1948年,共395人。宗派:憲章善化,康濟兆民,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基緒丕振,睿哲維新。
澧縣玉皇閣王氏
始遷祖勝剛公,原籍衡陽,明洪武2年(1369)遷澧卜居玉皇閣。子孫分居三元墩、萬華寺、花園嘴等地。祖祠設玉皇閣。至1948年,共410人。宗派:朝承家士祖,宗德傳文昌。續派:學守崇明訓,修齊制義方,治功昭遠定,道化協平章,廣大培生厚,忠賢繼祚長。
澧縣周家廟王氏
始祖思敬公,原籍湖北公安縣。數傳遷楚南,卜居澧州之龍鳳山古城堤。祖祠設周家廟。至1948年,共32人。宗派:思士相日,大世啟良。新派:宏仁開業永,盛德肇基長,孝友承宗澤,詩書繼祖芳。
澧縣毛裡湖桃林東王氏
始遷祖世鰲、世榮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於明末清初遷澧北,旋遷毛裡湖桃林東。榮公生冕公,今散居於匯口及安鄉尖刀嘴、康興垸、石首六波、公安喻和垸者皆其子孫。至1948年,共有120人。宗派:執元士世,本紹廷永,遠宗孔孟,長懷修省,祖澤綿延,家聲丕振,正大光明,子孫蕃衍。
澧縣打鼓堆、新店鋪王氏
始遷祖潤公,明永樂間由順天府涿州遷澧,越五傳,始分六房,迄清初兵燹,惟居澧屬新店鋪、打鼓堆及臨澧太浮山數支未紊,其餘遷四川、湖北、陝西諸地。祖祠設打鼓堆。至1948年,共820人。宗派:傳家宜敦本,永世在循良,有克承前志,自能錫汝光,鴻章開景遠,修德啟隆昌,必用培心遠,其中繼美長,登明惟秉正,廣取應懷方,相國慶元盛,逢天保太康,詩書垂世表,孝友作倫常,立進名經選,連昭玉殿香,和宗延祖澤,顯愛報高堂,奉守貽謀久,同觀裕後祥。
澧縣柏楊灣王氏
始祖文葵公,原籍湖北觀音港林家壋。傳至宏樸、宏榜兄弟相率來澧。厥後樸之四代孫祖禎、祖祥,榜之四代孫祖堯、祖舜兄弟四人又不知何年棄澧遷湖北、巴東,惟祖堯之禋祀已絕,而禎、祥、舜旋以洪楊之亂仍歸故裡。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安樹祖德昌,一家孝友長,佑啟國民興,忠臣定帝邦。
澧縣白塘堰王氏
先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自明洪武2年(1369)被兵逃散,三先祖應榮、應亨、應選,選公承禋祀於本籍,榮、亨二公齊奔澹津來至澧西白塘堰,離城二十餘裡,子孫安居於斯。祖祠在白塘堰。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應之啟有宏,登文盛德大業。新派:先興安祖傳,宗功定國章,開科吉慶美,朗照三槐堂,亨運耀振彩,世守永言昌,博厚高明遠,丕顯家聲揚。
澧縣紙王河王氏
遷湘始祖信公,明永樂2年(1404)由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宦遊常德。二世英、雄二公,雄公繼外家紙氏,嗣襲蔭常德衛指揮使。至三世懷瑜,乃複姓還職,由常遷澧,生子五:宗、祖、福、德、寶,迄今稱為五大門。祖祠設澧城棚廠街。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為國世大,孫應永昌,亦毓才德,廷選賢良,名位榮盛,經濟顯揚,光照東省,聲振南方,克紹先緒,愈遠發祥。
澧縣王家崗王氏
始遷祖鳳堯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於明正統遷澧州東廂村。後明季兵燹,九世祖可泰徙城南襄陽街,可卿徙澧東王家崗。至十一世美、聖二公徙澹津單家拐劉公橋。十五世綬公同胞照、進二公,一徙澹津雙濟橋,一徙洋湖口,子孫世居。至1948年,共127人。派語:正大光先業,守經紹祖德,鴻文永興啟,忠孝振家國。
澧縣王家峪王氏
始遷祖登甲、登魁、登榜、登科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佑神觀宏鶴山白鷺灣黃誹港。於明萬曆間遷湘。登甲生子二:明、鎮,明公分析和尚洞,鎮公分居王家峪,修建祖祠於玉皇庵臺東南裡許,後被蟻毀壞,復遷於白家峪鳳形地。至1948年,共113人。宗派:志大廷有應,學國文宗承,尚則思丕振,士表永昌興。
澧縣白水港王氏
始祖自輔公,原籍江西南昌,數傳遷湖北江陵,徙石首,因洪水汜濫,於湖南臨澧合口下之三元口登岸,落業於澧縣之白水港。至1948年,共62人。宗派:自繼向漢士,登昌正大宗,如宜光道德,永岸啟先宏。
澧縣渡口王家王氏
始祖華兗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生子三:朝雄、恩明、朝覲。長朝雄於明永樂2年(1404)勅封湖南總督巡查各府州縣,時同三弟朝覲、妹丈胡靜宦遊澧城,遂落籍於澧南黑山灣九根松彭山廟王林坪。華兗公仍安故裡,至景泰初,因次子恩明為澧州牧,迎養澧署,卒葬澧城西北柘林山,恩明遂近塋作室,子孫俱家於澧。祖祠設白雲鄉四保。至1948年,共1620人。宗派:德教及九有(遠),世(慶)祚延錫光,治化崇忠厚,經文守典章,懷仁心廣大,志道業榮昌,宜室徵定保,安邦永紹芳。
澧縣袁家閘王氏
始遷祖珪公,文林郎,原籍江西南昌縣。明末清初遷澧州東門外,後徙居涔河大慄樹。祖祠設袁家閘。至1948年,共130人。派語:廷良尚道祿,啟寬家之志,儒士應宏遠,學敏宗德大,裕國承昌運,光祖獻世敦,丕振槐芳茂,先澤有餘慶。
澧縣大新鄉古經堂王氏
始遷祖瑚,由湖北監利遷澧,卜居白塘堰之古經堂。至1948年,共68人。宗派:榮廷之則大,應遠本世宗,士承光邦輝,家學耀福龍。
澧縣柘茨籠王氏
始遷祖暄、鑾,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暄公以指揮使偕鑾公徵九溪蠻,蠻平落業慈利十三都,繼遷澧州,暄公子孫居澧西柘茨籠;鑾公子孫居安福縣(今臨澧縣)北白崖寺。祖祠設漢景鄉拖鍬堰。至1948年,共809人。宗派:士應昌宏成,志業登榮盛,學者能如之,作述自光明,邦家欽其道,天命永維新,芳聲傳久遠,子孫乃尚進。
澧縣珠伏峪王氏
始遷祖志富公,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15年(1382)來澧,家於西山。維時大亂甫定,立草為標,初卜觀音寺,再徙珠伏峪。三世單傳至世斌,生子四:珍、琇、魁、權,珍公傳世不遠,琇公當身即止,今所傳者皆魁、權兩公之子孫。至1948年,共779人。宗派:志安永文單,大繼甫登之,福壽康寧遠,貽謀世業滋,在國本忠貞,傳家廣孝思,詩書繩祖武,禮樂象天儀,先聲長丕振,芳澤延緝熙,英明逢昌運,佑啟萬年基。
澧縣東嶽寺王氏
始祖輿公,自江西吉安府小合寺大樟樹遷嶽,二世祖正倫由嶽徙澧南打巖廠,三世國興遷澧城棚廠街八角井華市坊,四世興仁遷城外桐山裡陰溪溝。至有桂公始徙澧西東嶽寺,祖祠設東嶽寺。至1948年,共150人。派語:士宗顯明世,永遠祖德先,朝錫鴻承在,爾福培自慶,維以志能守,芳祚克長延,庭開光昌運,家乘萬載傳。
澧縣泉壋溝王氏
始祖清公,原籍江西,遷湖北江陵縣馬家寨。越數傳至師望,旋徙湖南澧西天供山泉壋溝。子孫繁衍,至1948年,共110人。祖祠設天供山下。派語:永玉奎言,國仁師系,年木生光,家兆大昌,英才毓秀,賢俊肇祥,詩書澤遠,德禮慶長,培植敦厚,輔翼諄良,功宗業廣,學修行芳,榮應鳳誥,寵錫龍章,佑啟鹹正,永保安康。
澧縣翊武鎮襄陽街王氏
始遷祖理公,原籍江西,明洪武朝以武職從徵湖廣永定衛等處,厥後由永定衛下屯澧陽北隅村十裡坪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80人。派語:開業原崇德,詒謀在存仁,綿遠千世煥,燕翼萬年新。
澧縣槐市王氏
始遷祖銀和,原籍湖北荊州監利縣蓮臺河王家臺,後遷湖南澧縣王家廠。至1948年,共360人。宗祠在湖北監利。宗派:銀士廷正登,玉克修其志。
澧縣江灣王氏
元末先祖鎮海將軍由江西隱居湖北蒲邑池江團西涼山,明洪武年間因西涼山伴水太近,寇盜日侵,復徙居池口,後又拓地於安豐九甲。鎮海將軍曾孫文龍長子子仁遷居湖南嶽州澧州等處。至1948年,共110人。宗派:正大述前緒,光明紹朝儀,祖澤良開遠,心傳世代裔。
澧縣太清山王氏
始遷祖源公兄弟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明洪武2年(1369)遷居澧西西隅裡官陂堰玉皇廟。祖祠在太清山。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士大生榮昌,儒家耀祖先,朝清文定國,世泰武安邦,君恩崇孔訓,盛德顯忠良,欽命傳三楚,繼槐永發祥。新派:國宗士學,家祚景明,文德貽遠,武功懋成。
澧縣花園橋王氏
始遷祖福元,明洪武時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澧,落業花園橋,子一:士美。祖祠設花園橋。至1948年,共160人。派語:福士大廷,國啟之祚,永朝宏文,傳家作度,道德克明,治安可務,先訓世承,子孫光裕。
澧縣衙前寺王氏
始遷祖守成,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遷武昌安陸府沔陽衛景陵縣官城村,至23年(1390)自湖北來澧,居澧西衙前寺。至1948年,已傳20餘代,共120人。祖祠設衙前寺。舊派:思光宗祖德忠孝。新派:為子習禮義,與世振紀綱,政治臣相用,文學聖賢尚,修福壽必大,作善名自揚,統緒紹永遠,門祚兆禎祥。
澧縣王官峪王氏
始遷祖開萬,字公啟,明誥授儒林郎,本屈姓,原籍江陵,明中葉遷澧陽,生子三:瑄、琢、璉。王氏舅智遠無嗣,生三女,分配之,遂以女啟血統,受王氏遺產為王氏。後瑄公子文貢,明嘉靖舉人,歷任定海宛平知縣,受廣東知府,轉升雲南迤東道。琢、璉二公皆顯,裡人稱之,謂其地為王官峪。至1948年,共1524人。派語:中朝興盛典,華國維經章,紹祖恢先緒,承宗迪前光,裕後徵德澤,敦本重倫常,孝友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蕙佩三閭潔,蘭滋九畹香,人才輝鳳閣,相業懋槐堂,上溯高陽系,忠誠奕祀芳。
澧縣二虎壋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南昌,後徙湖北江陵。迨至祚公,水湧江陵,舉族雲散,有遷四川巫山、巴東者,有遷吉水、大庸、石首者。祚亦率才公赴德安應城,歷年未久,又偕節公來澧西,家於臨澧合口,後注籍九中裡五區。才公生國珍、國玉,玉公生宏鑑、宏珊二公,一住四川,一徙貴州銅仁。獨鑑公居此,而開楦、樑、相三大房。祖祠在御史橋南。至1948年,二虎壋82人。派語:節貫昴祖,啟之化行,孔德國昌,文運家邦,敬天欽民,守忠懷良,型仁興讓,麟鳳呈祥,世濟其美,丕振槐堂,德澤綿遠,子孫永芳。
澧縣千工峪王氏
始遷祖思忠,原籍江西南昌府大慄樹,明洪武12年(1379)遷湖北安陸府京山縣,永樂2年(1404)再遷澧縣北關外三十五裡千工堰。三世文智生六子,長、四、五房徙新安合口,二、三房住老祠左右,一房出繼蔡姓為嗣,瓜綿椒衍,或遷宜沙,或散湖北施南、松滋、安鄉、公安等縣。祖祠在夢溪鄉八保。至1948年,共810人。派語:思金文山(玉)庭,夢好嘉為命,孫水世聖朝。續派:祖訓彰萬代,明德承中和,文學宗先正。
澧縣鎖市鋪王氏
始祖維摩,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銀杏村,二世梓,歷任石首。迨六世安仁遷澧陽鎖市鋪。後裔分居張天堰、陳家壋及慈利桃林東張公壋。祖祠在澧城州后街。至1948年,共450人。派語:祖德傳芳,福履步揚,修成經志,毓子迪光,道希孔孟,學在文章,善以懋永,家業隆昌,丕振後昆,世開其祥。
澧縣復勝寨王氏
始遷祖祿公,原籍江西,後徙居澧西,厥後分遷石北信塊區穿山河。祖祠落於樂仁鄉王家灣。至1948年,共110人。派語:承應自士,大學中庸,廷樹永佩,光啟有宗,書澤繼家,世秀遠宏,克紹先緒,煥耀遵崇,君思丕振,帝祚昌隆,禮樂廣治,仁義攸同,聖經賢傳,儒業孔孟,正貽典則,文武顯聰。
澧縣大山坡王氏
先世肇跡太原,宋南渡來澧,家於南門,厥後卜遷楓林。始祖亮,傳至六世裕翁,子二:文忠、文啟。啟出繼軍牧外祖張嗣。人丁蕃衍,分為七門。宗祠二所,坐落楓林鄉大山坡。至1948年,共750人。宗派:運永宜從學,天心與象賢,明經承先志,世遠丕家傳,鴻文敦國寶,紹緒克光前,修齊士之本,作述卜萬年。
澧縣王氏祠王氏
始遷祖才清,字天成,元季授澧州軍民司指揮使,自雲南臨安府建水縣來澧,卜居東鄉軍牧裡。單傳五代至仲洲,生子三:大道、大本、大勝,道公之後有遷沅江者;本公之後有遷澧東北十迴港者;而勝公則全遷十裡坪雞公壋。祖祠設三洲鄉二保。至1948年,共350人。舊派:秉世朝永興,志定傳於家,孝友恢先緒,文章啟國華。新派:孝友恢先緒,忠信啟後昆,詩書敦倫紀,文章冠鮮英。
澧縣王家垣王氏
始祖太清,原籍澧陽郡,卜居楚江村,子啟登。該支尊應浩為始遷祖。祖祠設於三竹園。至1948年,共90人。宗派:之尚祖士經,正遠萬元興,洪大葉宗先,承學振高明,朝順應定國,光兆永安邦。
澧縣王家山、匯口、龍潭口,臨澧白巖寺王氏
始遷祖景芳、永清、聰、太榮,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於明代先後來澧。發跡於白巖寺者,為元房景芳公;繁衍東關門,支分於王家山者為亨房永清公;綿延於鄧家灘靈閣湖者為利房聰公;而貞房太榮公子孫蕃蕪於慄樹嘴,轉徙於匯口。惟以遷徙不一,居處各殊,且以前宗派不無異同,計自承、謨、丕、顯等派以後,始歸劃一,於是以景芳公為提綱開祖,永清、聰公為四世祖,而太榮為五世祖。祖祠設白巖寺。至1948年,白巖寺62人,王家山100人,龍潭口、匯口共520人。宗派:承謨丕顯,用光治化,素學以展,超萃冠群,時為帝簡,馨香奕潤,先德明遠,子孫克紹,遵章崇本,義合乾坤,理執訓典,振武修文,錦榮端冕,論道經邦,河清海宴。
澧縣易家橋王氏
始遷祖罡公,本戴姓,原籍江西吉安府,於明初遷澧,子添玨以甥繼舅入贅王姓,子孫蕃衍,簪纓不絕,於易家橋建有戴王祖祠,以示兩不忘本。至1948年,共158人。派語:必仲應添春,朝廷勝有君,仕方永光大,錫澤世鴻承,作述林上鳳,啟紹金玉鳴。
澧縣周公渡王氏
始遷祖綱公,原籍江西南昌,由南昌而武昌,至明初始遷澧陽,落籍楓村、夜鶴、魏家、北民垸等處,生子七,長臣、次折、六鑾仍居澧陽,三清、四富、五貴由澧陽遷四川重慶府銅梁縣三姊妹土地,再遷湖北宜昌長陽縣、磨市山坪、長樂縣清水堰枚二衝數處。祖祠在周公渡。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經國維鴻紹祖業,傳家以書禮文章。
澧縣渡口王氏
始遷祖必敬,字端莊(一作臨莊),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於明建文3年(1401)宦遊湖南茶陵州,弟必玉、必富俱雅愛湖南,故均無回籍意,必玉即居茶陵,必富暫居龍陽,必敬旋聞澧州為荊南第一名州,夙號神仙窟宅,至永樂2年(1404)泛舟遊澧,泊桃林東,落家於塌木橋旁,以桃林名裡。至1948年,共1008人。宗派:必以禎祥,國大金峰,尚先應孫,志宗孔孟,傳家有道,修德維常,克紹先緒,永保元良,文學盛起,聲華遠揚,禮法遵守,表正模方。
澧縣八裡河、保寧橋、青寧寺王氏
始祖麟公,原籍金陵,明成祖遷燕,隨駕移居順天府武清縣,嗣後奉旨徵苗有功,職封指揮,坐鎮湖南慈利九溪衛,遂家於此,其裔忠、佑、寬公均職襲將軍,傳至誠、亨、柳三公,誠世居九溪衛,亨遷居澧縣八裡河,柳移居青寧寺,稱三大支。祖祠設青寧寺。至1948年,保寧橋有352人。原宗派:尚爾聘治,孫極名絲,世澤昌隆,正啟燕貽。續宗派:宗功丕顯,奕葉芬芳,涵育潤遠,槐蔭愈香,來哲繼興,循守典章,恢宏先業,蔚為國光。
澧縣大堰壋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傳至旻、鼎,於明季來澧,卜居大堰壋河北王家臺。祖祠設王家臺。至1948年,傳20餘世,共650人。宗派:國正天永清,朝安世大定,君相宏遠謨,士儒際昌亨,文明昭百載,書經紹千聖,光先宜崇德,順祖方為榮。
澧縣王家灣、晏家峪王氏
始祖如山,原籍金陵,自十世祖一昌肇遷荊楚江陵,繼徙澧西,子孫散處湖北長樂梅坪、石門太清山,澧縣張順橋、斷口、閘口、盧家橋等處。祖祠在晏家峪。至1948年,遞傳20餘代,共732人。宗派:山水孫文金仲木守王一三德家廷作文啟宗為學昌士。續派:明良之時,定國以道,崇尚先訓,大志克宏。再續:祖有毓前慶,慈必多禎祥,振立緒久遠,詩書永膺芳,履正宜高顯,玉美自觀光,晉升希聯太,安謙可復長,功烈能繩武,紹興理成章,開繼恩澤廣,登賢耀君邦。
澧縣龔家灣王氏
始遷祖國賢,明代始居於澧州關山楊正崗爛泥堰。至1948年,共124人。宗派:國文成祚朝邦作大宏克。續派:順爾祖德,傳家本道生,世代光明業,永遠定章程。
澧縣王家港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六傳至守元遷澧,卜宅王家港。至1948年,共152人。祖祠在王家港。宗派:啟登大尚,槐國俊彥,詩禮方正,科發顯永。
澧縣鹽井王氏
原為土著,始祖及原籍均不詳,今斷自學珍公始卜居澧北鹽井。至1948年,共190人。宗派:志學承祖高,正大光明邦,繼緒賴英士,朝廷重文章。
澧縣新洲王家嘴王氏
始祖泰華,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孝廉,授江南知府,贈博士,因兵變,攜子文軒,姪文郎及胡公遷澧,卜居新洲嘉山孟姜垸,胡公後以嗣繼之,越三世傳位苞、位口、先浦、先壽分為四房,至清鹹豐後僅苞、浦、壽三公之裔有傳。至1948年,共62人。宗派:位永知應維,國正天心順,祖德光昌大,傳家世澤長,崇儒宏學業,明道煥文章。
澧縣新洲王氏
始遷祖載肆,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一說南昌府豐城縣老鴉塘,於明永樂2年(1404)遷澧,落籍新州附近嘯虎坪,今屬津市。單傳五傳至琳公,生子五,長勝松、次勝柏、五勝權今謂三大房,三勝機、四勝彬未詳。至1948年,共2535人。宗派:大德受天命,道昌永正興。續派:道學克正,家運定興,紹爾先緒,祖烈丕承,世代久遠,多生賢能,觀光上國,科甲連登。
澧縣王家碼頭王氏
先世原籍湖北荊州府公安縣,清康熙間始遷祖啟謨來澧,落籍西關外熊家河。祖祠設停弦渡。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啟士廷上書臣忠,定國安邦治道隆,綱紀修和光大業,嘉猷永遠代天功。
澧縣王家板橋王氏
始遷祖如彥、如圭,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明末清初彥、圭二公同來澧,彥公落業於王家板橋,圭公落業於白馬寺。至1948年,王家橋橋64人。宗派:福朱有楚守,如彥庭訓久,奕世正光昌,富貴永遠長。
澧縣熊家臺王氏
始祖衡公,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明末兵燹,子孫徙浙、鄂、蜀、湘。迄數傳至君聘,字朝選,明崇禎時,流寇滋擾,自江西遷徙澧城東門外蘭江驛分路口。二世天如移津市,子三:之鼎、之冕、之昇,冕、昇二公別遷失考。獨鼎公生三子:宣、愷、慈,至清乾隆間宣、慈二公卜居塗家塔,後更名熊家臺。祖祠在夾堤口南岸。至1948年,共440人。派語:國正家興仁,本立道自生,厚培光祖德,礪學希賢能。
張家界王氏
始遷祖榮公,本鄭姓,贅於王,改從王氏。明洪武23年(1390)由合肥置永定衛,開基於今張家界市之永定鎮。族人分布於永順、沅陵、慈利等地。至1948年,已傳18代,共十萬餘人。宗祠在張家界城內吳廟庵。
桑植王氏
先世祖籍太原,後遷江西,至沔陽,轉雲南至廣西,再遷九溪衛(今慈利)。始遷祖德任公,於明洪武25年(1392)落籍桑植。後人分布在瑞塔鋪、竹葉坪等鄉鎮。
桑植芙蓉村王氏
該族為白族,祖籍雲南大理。元初蒙哥寸白軍遣散後,朋凱公自江西轉徙於此落籍。後人主要分布於芙蓉橋、瑞塔鋪、洪家關、澧源等鄉鎮。
桑植赤溪王氏
清康熙年間輾轉入桑植,分別落籍赤溪及五裡橋鄉大堰、南家坪。落籍大堰者,其後一支又分遷香臥塔。
桑植黃金塔王氏
始遷祖上選公,清乾隆年間因逃荒自常德蒿子巷來此。後人主要分布於五裡橋、五道水兩鄉。
桑植五裡橋王氏
始遷祖興鯉公兄弟,清乾隆30年(1766)自江西安福縣西鄉十七都販賣瓷器至桑植,因虧損無力回鄉而滯留今五裡橋鄉蔡家峪落籍。後人主要分布於五裡橋、澧源、南岔、巖屋口等鄉鎮。
桑植三岔溪王氏
該族為苗族。自辰州遷此。
益陽桃花侖王氏
始遷祖信輔公,元代自江西吉水來此開墾。其後衍居添子橋、燕窩形、橋灣等地。
益陽紫羅王氏
始祖庭珪公,九派至仲容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吉州安成冷溪徙居益陽五馬坊明星池,長子宜恭立業於邑城長樂街,次子宜儉又遷紫羅橋。清雍正4年(1726)建宗祠於明星池,鹹豐間建支祠於紫羅橋。康熙10年(1671)二修族譜,雍正4年(1726)、乾隆32年(1767)、嘉慶22年(1817)、鹹豐11年(1861)、光緒24年(1898)、1921年、1948年續修。派語:文仕庭繼良,中道德崇光,世大鐘源本,徽猷振益昌,運開隆景福,業允偉雲章,家祚宜興起,英豪裕棟梁。
益陽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以斌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來縣境石侖衝開墾。
益陽花屋灣王氏
始遷祖惟暹公,明洪武年間因避亂自江西吉水來此。
益陽慄公港王氏
始遷祖熙和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吉安經商來此。
益陽水口山王氏
該公十一世瀘溪公,宋熙寧時官敷文閣學士,又十九世始遷祖應軫公,字烈捷,明洪武間從父時維,挈子蔚南,由江西安成冷溪徙居益陽水口山。明崇禎13年(1640)創修族譜,1914年九修。
益陽滄水鋪楓子衝王氏
始遷祖昱公,明弘治年間自江西經商來此。
益陽千家洲王氏
始遷祖資亭公,明成化年間自江西來縣開墾。
益陽桃林石灣王氏
始祖禕公,字子允,籍浙江金華府義烏縣,其子慶、勝、紳三公受左參軍職,奉詔徵滇,凱旋勅屯常德。四派祖文寧、文忠由常德遷益陽,帶甲屯耕,開基於益陽桃林鄉王家大衝打石灣。至1949年,已傳24代,共3000餘人。宗祠在石灣,今屬桃江。
益陽回族王氏
明中葉自寶慶遷此。
益陽洞衝王氏
始遷祖銳公攜弟釗公,明孝宗弘治間由安化慄溪口遷此。
益陽大橋鄉軟橋、桃源鄉芸田灣王氏
始祖該公,三十一派至景祥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水縣遷湘。原分二房,長士端,置業於益陽大橋鄉軟橋;次士傑,世居益陽桃源鄉芸田灣。族譜自清乾隆10年(1745)至1915年凡五修。派語:(自二十一世始)奮權孚厚修,慶公世利啟,士曰敦序希,祚又承厥美,家聲作善昌,大業興仁起,富貴紹光榮,忠信崇綱紀,立國用賢良,安邦先義禮,景運啟宏開,奇才知定取,道德盛熙時,朝廷隆治體,恩錫永相傳,正名思至理。
益陽天成垸黃梔子坪及甘溪港、沅江王氏
鼻祖海公,字宗源,號容川,明初官授指揮使,由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宦遊吳西,致仕遷楚,落業湘潭梔子港。長子泰生,次子泰用。泰用始遷益陽張家塞,後徙沅江;泰生生志勉、志潤、志良、志明,兄弟遷益陽天成垸黃梔子坪及甘溪港。容川公祠位於益邑城內北街,創建於清乾隆間。泰生房譜肇修於乾隆45年(1780),1943年六修;泰用房譜康熙間、光緒13年(1887)凡二修,1997年二房合譜,仍稱七修。泰生房派語:海泰志敬槐,國瑛尚施元,賢良洪臣大,烈盛紹家傳,守正思先達,敦宗繼世昌,道明崇孝友,禮教振綱常,品望隆千載,人材萃一堂,本深枝必茂,源遠流方長。泰用房派語:海泰勝電近,壁禹遠書啟,承先人光大,仕耀家聲宏,功昌達祖道,德克修俊賢,超拔定策興,宗顯揚雅化。
益陽桃花江王氏
始祖宋晉國公祐,十四傳至宜恭公,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州安成遷楚南益邑之長樂街(一說十八傳至元圭、元堃遷長樂街),十九傳至禮綱、禮義、禮銘三公愛益邑山水秀媚,自白鹿鋪挈家而來,卜居桃花江。族譜始修於清康熙29年(1690),乾隆24年(1759)二修,鹹豐元年(1851)三修,光緒23年(1897)四修。源流派:祐旦素民珪,頔詹瀾樸昭,存芳仲宜敦,洵庭元嗣續。原派:禮廷朝學曰,啟坤永世宏,安邦維孝友,正道慶時清。新派:忠厚傳家寶,敦倫祖德延,文章可華國,詩書作教先。
桃江王氏
始遷祖文寧、文忠,明永樂初年自常德遷桃江縣開墾。
桃江板溪王氏
始遷祖廷綱公,明宣德時由安化遷板溪開墾。
桃江九裡張家村王氏
始遷祖逢誘、逢年,清康熙時由新化遷桃江縣九裡張家村種田。
桃江三堂街王氏
明成化時由江西遷益陽,有子孫遷桃江三堂街。
桃江王家村王氏
始遷祖友權公,明洪武時由新化宦遊,卜居桃江王家村。
桃江九裡馬村王氏
始遷祖桂生公,清康熙時由寧鄉徙九裡馬村種田。
沅江、益陽王氏
一代祖榮道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間由江西營府升任湖廣協,佔籍沅江四都港子頭。清順治16年(1659),十代祖昌甫一支分遷益陽油麻垸及千家洲,清乾隆52年(1787)兩邑合建宗祠於沅邑。清道光4年(1824)始修族譜,同治7年(1868)續修,宣統3年(1911)三修,1941年四修。派語:道明思智之,良忠元世尚,嗣必大人興,起於楚有光,清源傳自遠,錫慶兆其祥,本裕支連甲,詩書顯達長。
沅江三姑託王氏
始遷祖志和公,字協衷,號音雅,因謀生計,於明洪武31年(1398)由江西吉水縣永豐鄉安田保上馬段大樹下鵝頸大丘遷湖南沅江邑城東門沙嘴頭,永樂4年回籍一次,復來沅。正統間落業於龍船埠、沙嘴頭,置買郎荊堤保東山茭葉塘、餘家塘二處。族人分布於南縣、華容等地。至1948年,已傳21代,共7000餘人。宗祠於清嘉慶18年(1813)設於三姑託。1947年三姑託支、方裡支(支祖朝選)、東興垸支(支祖該國)、長灘洲支(支祖裕音)、甘溪棠支(支祖洪明)五修族譜。三姑託支、東興垸支舊派:志貝如玉囗,延三嗣臣日。方裡支舊派:鳳卜光芒玉,明良佑後宗,詩書華國遠,孝友大豐隆。長灘支舊派:裕普仲純寧明尚君。甘溪港支舊派:洪功永繼國舉吉。五支合派:(自十一派始)大本成功立,光宗可錫名,時良多俊士,祖德啟家聲。
沅江龍池港復興垸王氏
始祖該公,至三十一世曜公,字紹懷,清康乾間人,原籍江西安福縣,因經商來楚,卜居於沅江縣七都龍池港復興垸,衍為椅、楷、彬、桃、杜五房,支祠在復興垸大林港。
沅江赤山墨池塘王氏
本籍金陵,自一派祖椿年公,諱梁,偕伏波將軍馬援徵五溪;二派凌雲公襲父爵,居常郡;三派恢先公,諱繼隆,偕弟繼昌遷沅,家蠡山,今赤山。因二公卜居於此,則東漢以前為金陵人,歷晉唐宋元又為沅邑土著。至1943年,已遞傳100派。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宗祠在赤山墨池塘。清道光24年(1844)三修族譜編定派語:有章汝煥,式德聯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1943年四修族譜。
安化、寧鄉王氏
始祖該公,生二子:餘、肱。餘裔八世勳公,宋熙寧間由江西連嶺遷居廬陵棟頭,十七世保忠公,生居正、居仁、居明、居義,分東南西北四房。東房居正公,又三子:仕昭、仕俊、仕元。元公後裔居寧鄉流沙河、長田衝、牛頭嶺、唐公廟。俊裔二十四派廷孚公,生世宇、世宙、世宏、世寧。宇、宙二公後裔居梅東、小橋、高坪等鋪及東山、梅溪與邵陽等地。世宏公裔居龍田、月塘、石灰衝、毛岡、三萬衝、順衝等處。世寧公裔居安化柘木、梓山衝、黃羆洞、益陽磨刀江等處。世宇明永樂間由棟頭遷居安化西路柳林石璧;世宙卒葬邵陽陳崗坊;世宏明永樂間遷居新化茶溪堰塘。清乾隆15年(1750)一修族譜,光緒16年(1890)四修,1926年五修。派語:廷世志德本,政名祚卓平,仁崇禮可育,中農士萬寧,奕代資祺壽,亨佳福慶興,鳳宇輝星漢,龍章耀錦城,令名光後澤,祿位自重申,彝鼎銘功遠,玉書起俊英。
安化王氏
始祖該公遷吉以來,至範公復徙山東,鎮公仍遷泰和,立三槐堂。傳九世至子明,字仁牧,元世宗中統時召至京,拜大中大夫,固辭不就。至德祐中,國紀散亂,兵燹四作,移居湖廣潭州之安化,為遷安始祖。清康熙57年(1718)、清同治6年(1867)纂有族譜。宗派:派傳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臻,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家風傳必盛,前武克相繩。
安化百花臺王氏
始遷祖子明公,元大中大夫,由江右遷安化,八世祖永鐸公,由塘頭衝遷居百花臺。
安化王氏
1921年安化王氏聯宗合譜,以周太子晉公為一世,四十七世該公遷廬陵,為廬陵始祖。該公十四孫知達公遷廬陵合田,為合田始祖。衍至明代,子孫絡繹遷湘。世系:(以該公為一世,自二十六世始)玉金水元夢丹之修大成文武志允世遠嗣昌達榮敦本安凝益宗德福祥生賢良明性道功業代恢宏。
安化慄溪口王氏
明英宗正統14年(1449),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銳,因其父琳去廬陵合田授徒於安化慄溪口,遂攜弟欽、釗從父受學,然猶時返廬陵。中年後,元配劉亡於原籍,子汶孫元宗亦相繼逝,乃於安化續娶,生子濋、濟、漢,是以銳公為由廬陵遷安化之始。欽公已先於天順2年(1458)娶於安化,居二都羊角,生子瀾,明弘治間由慄溪口遷居湛溪睦裡衝。
安化善溪水瀾灣王氏
明正統16年(1451),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鑣,由廬陵合田來安化,歿於益陽。鑣子滾,於嘉靖25年(1546)繼來,亦歿於湘潭易俗河。滾子元宰攜弟元宏,遂遷安化湛溪河家灣,依從父滋公以居,旋落業於善溪水瀾灣。子孫分居江南坪、嚴家衝、長田衝、臺衝、上官溪、桐皮園、益陽長嶺等地。
安化唐家觀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騫攜弟元蘭,明隆萬間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唐家觀。
安化湛溪塘湖田王氏
元騫公孫鵬公,明末由安化唐家觀遷居湛溪塘湖田。其後轉徙益陽黃茅衝、檀木橋等處。
安化龍塘王氏
元蘭公孫鬱公,清康熙初由安化唐家觀遷居龍塘。其後分徙桃源藍家灣等處。
安化株溪口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南公,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株溪口。其後分徙大湖坪、洞溪口等處。
安化熙寧坪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玄孫元寀公攜弟元賓,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熙寧坪。
安化柘木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玄孫元賓公之子夢朱,明中葉復由安化熙寧坪分居柘木。其後分衍石門阮家段及益陽軟橋鐵爐衝、堯家段等處。
安化縣治西門外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富公,明中葉由廬陵合田遷安化縣治西門外。
安化潺溪口靛溪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綱公曾孫元富公之孫龍公,明清間由安化縣治西門外遷居潺溪口靛溪。其後分徙對口溪、深溪、蕭家灣等處。
安化酉洲王氏
知達十二世孫紀公孫鏵公,明弘治間由廬陵合田遷居安化酉洲,鏵歿葬株源虎形。長子演,落業酉州,其後分居柳溪馬蹄巖芒東坪小溪及桃源上白石村和平溪、木旺溪等處。
安化橋口王氏
鏵公三子潮公,明嘉靖間由安化酉洲分居橋口,其後分徙盤古巖等地。
安化湛溪瀉油衝王氏
鏵公次子湘公,明嘉靖間由安化酉州遷湛溪瀉油衝。其後轉徙益陽史家洲。
安化田溪衝王氏
瀾公曾孫儼公,明萬曆間由睦裡衝遷居田溪衝,其子孫分徙大毗溪、羊腦灘等地。
安化驛頭鋪王氏
始遷祖闐公,明嘉靖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柳林石壁王氏
始遷祖寧公,明永樂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歸化柘木王氏
始遷祖德爵公,明正德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仙溪王氏
始遷祖魁凡、美凡,明末由湖北遷此。
安化河家灣王氏
始祖該公,至二十八派滋公,字淑五,明正德時自廬陵合田轉徙湖南安化二都河家灣。至三十派夢星公,字寰宇,衍為襄、喬、舉、譽、齊、六支。族人多聚於安化二都八、九、十保。至1949年,共9980人。宗祠在王家坪老人灣。
新化芭蕉衝王氏
始祖明遠公,字一統,宋元豐8年(1085)奉詔南遷,從江西經潭州(今長沙),初居麻石郊,復遷邵陽隆回十慄山,後卜居上梅金鳳山下即芭蕉衝。長子崇伯,又生四子:正道、正誠、正忠、正信。譜一修於清道光15年(1835),同治10年(1871)二修,宣統3年(1911)三修,1947年四修,1993年五修。班次:家政以誠,本在修身,行端矩立,化(漢)洽祥呈,善為楚寶,儒作國珍,典型克紹,勳業能宏,承恩賜命,顯親揚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新化高平靈真村王氏
其先十六郎,明初授寶慶衛後所千戶。六世雄,亦千戶,居新化高平靈真村。
新化高鳳村王氏
始遷祖士鴻公,自邵陽徙新化高鳳村,族人分布新化峰嶺等處。
冷水江王氏
始遷祖萬用、萬璜兄弟,明嘉靖20年(1541)從安化坪上遷冷水江楂渡柴山村。
漣源龍塘王氏
遷湘始祖子遊公,元朝中期自江西泰和遷安化縣城,後裔於明洪武間遷此。
郴州永豐鄉仙溪衝王氏
始遷祖傑公,封副千戶武德將軍,鎮郴,明初由江南江都縣守尉郴州,因卜居於此。
資興復興鄉雙溪王氏
始遷祖思溥公,五代時自江西臨川因避亂遷湘,開基於資興縣復興鄉雙溪。族人分布於資興東南西北四鄉區。宗祠在縣城內。至1949年,已傳33代,共5000人。
桂陽荷葉王氏
明洪武元年(1368)由臨武下橋遷此。
桂陽板橋王氏
始遷祖清齋公,宋祥符年間由江西遷入桂陽板橋鄉小溪真武塘。
宜章桐油坪王氏
始遷祖曾公,字孝先,原籍江蘇蘇州,宋景祐2年(1035)出仕郴桂史,奉剿湖侗,始遷桂東萬王城,再徙宜章油桐坪。至1949年,已傳39代,共5000餘人。族人多分布在郴縣良田鋪和宜章。
宜章白沙鄉鶴渚腳王氏
始祖周畢公,西漢時由姑蘇遷四川。至熹曾公於唐時,一說宋理宗時由四川遷此。至1949年,已傳45代,共600餘人。宗祠在鶴渚腳。族人分布于衡陽、寧遠、廣東樂昌、廣西桂林等地。
宜章石下王氏
明景泰時自福建遷此。
宜章艮口、甘棠灣王氏
明初自茶陵衛戍遷此。
宜章新塘王氏
自廣東乳源縣遷此。
宜章上渡王氏
宋欽宗靖康時自汝城遷此。
嘉禾百步嶺王氏
鼻祖仁鞠公,字子養,官名子恭,號嵩山,江西吉安泰和縣桐梘下人,宋康定元年(1040)同姑表雷大郎遷居藍山楊鳥田,後遷甫口,七世安遠,由大泉遷臨武下橋,十二世景源,遷王家灣,十三世決秀,由王家灣遷桂陽鑑塘,二十二世賢信,清初遷嘉禾百步嶺。安遠公派下宗譜始修於明萬曆31年(1603),清康熙38年(1699)、乾隆6年(1741)、嘉慶7年(1802)、道光22年(1842)、光緒元年(1875)、1928年、1992年續修。仁鞠公裔排行:添彥卿再進,安天叟叔伯,景決以思自,友存念祖宗,賢良方德宜,善必紹先猷,功當開來繼,學求匹伊周,才期宏正治,京兆著家聲,熙載全忠義,本支百代綿。
嘉禾甫口王氏
遷湘始祖仁鞠,江西吉安泰和縣桐梘下人,宋仁宗時以軍功封平蠻侯,後歸隱藍山楊鳥田,後遷赤竹渡,再遷裡田。裔孫彥環卜居嘉禾甫口,故稱甫口王氏。後人分布於鰕塘、行廊、石角塘、小街田等地。
嘉禾王陽圃王氏
始祖紹冕公,江南蘇州人。子三:萬壯、萬韜、萬濱。長子萬壯於宋淳化4年(993)為邵陽縣令,罷官之後與弟萬韜流寓衡陽。韜之三子載通遷桂陽州下燕塘,再八傳至宗旺、宗煦分居王陽圃。後人分布於長塘下、梓木墟、老虎山、百步嶺等地。
嘉禾上洞王家王氏
始遷祖禁叟,宋時自藍山裡田遷此。至1930年,凡12戶,男26人,女16人,共42人。嘉禾草塘王氏始遷祖宗銘公,元時由嘉禾小街田遷此。至1930年,凡107戶,男212人,女172人,共384人。
嘉禾大裡坪王氏
始遷祖彥都公,元時由鰕塘分析,始遷金雞寨腳大地坪梘下,後遷大裡坪。至1930年,凡36戶,男76人,女71人,共147人。
嘉禾泮溪王家王氏
始遷祖秀伯公,元時由臨武坪山遷此。至1930年,凡127戶,男233人,女225人,共458人。
嘉禾大泉王氏
始遷祖彥琳公,由藍山裡田遷此。至1930年,凡81戶,男155人,女153人,共308人。
嘉禾鰕塘王氏
始遷祖仲顯公,由嘉禾大泉遷鰕塘。至1930年,凡200戶,男445人,女412人,共857人。族人分布龍家坪、羅家塘、白馬嶺諸處。
嘉禾小街田王氏
始遷祖均玉公,由藍山裡田遷此。至1930年,凡60戶,男175人,女105人,共280人。族人分布於草塘、大嶺上。
嘉禾火燒橋王家王氏
始祖仕禮公,開基人受泰公,由嘉禾鰕塘遷來,始居落藤嶺,旋遷火燒橋。至1930年,凡31戶,男59人,女62人,共121人。
嘉禾丹山背王氏
自嘉禾東區鰕塘遷此。至1930年,凡44戶,男68人,女71人,共139人。
嘉禾石角塘王氏
自嘉禾大泉遷此。至1930年,凡138戶,男236人,女255人,共491人,分析鐵爐衝(26人)、龍虎嶺(148人)、猴子頭(76人)多處。
嘉禾行廊王氏
始遷祖仲全公,由嘉禾大泉遷此。至1930年,凡196戶,男458人,女377人,共835人。族人分布社塘、黃花水、皂角塘等處。
臨武楊烏磊王氏
始遷祖仁鞠公,祖籍江西泰和縣桐梘。宋仁宗5年(1028)解組歸田,定居於今臨武楊烏磊。至1982年,族人12746人,主要分布在楚江(2387人)、麥市(1351人)、三合(1342人)。
汝城磻溪王氏
始祖念五郎,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宋政和時授郴州訓導,解組居廬陽。子光華由荷塘遷居磻溪;次子徙資興雙溪;次彩華徙宜章上渡。至1932年,已傳37代,共1000餘人。
汝城文明鄉竺下王氏
始祖彩華公,宋靖康間由江西廬陵縣徙廬陽荷塘,復徙宜章上渡。至漸銓公,於清康熙間由宜章上渡遷汝城縣文明鄉竺下。至1948年,已傳10代,共220人。宗祠在宜章上渡。
汝城西衝王氏
始遷祖朝禮公,明萬曆時由湖南宜章縣赤石上渡遷汝城西衝。至1932年,已傳13代,丁口20餘人。
汝城竹下王氏
始遷祖周武公,清時由宜章縣赤石上渡遷汝城竹下。至1932年,已傳8代,丁口80餘人。
汝城下桃下王氏
由宜章縣遷汝城下桃下。至1932年,丁口80餘人,族人分居馬口上。
零陵灘市王氏
始遷祖守德公,明時由安徽省鳳陽縣宦遊廣西,開基於湖南零陵縣之灘市鎮內,族人分布於本鎮附近,一部遷居桂林城內。至1949年,已傳22代,男女丁口約千餘。宗祠在灘市鎮南街口。
祁陽黃炎王氏
始祖壽泉公,世居山西曲陽縣,其次子肇先公,於明末遷江左,其後分離轉徙,先後蕃滋於湖南祁陽黃炎鄉,分布於農稼村、明遠衝、欄橋頭、新塘灣等地。至1948年,已傳24代,共4500人。宗祠分建於農稼村、新塘灣。
祁陽王氏
始祖陵官公,明初自江西遷永州。越二世,必恭、必敬、必亮相率來祁,定居白水石壩裡、燎皮甸、蕭家村一帶。
祁東太和堂王氏
元至元年間,江西段保一郎遷此,招贅於王氏三娘,生四子,兩子姓段,兩子姓王。清光緒34年(1908)四修族譜。
祁東古木塘王氏
始祖信公,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祠舉家初遷湖南茶陵,再遷祁陽古木塘(今屬祁東)。長子朝先後裔散居大慄、矮陂橋、延山寺、油榨頭(上兩地今屬祁東);次子朝村後裔散居畔田、鐵坡灣、落排洲;三子朝祖後裔分居古木塘、山水陂;四子朝宗後裔散居三望甸、宮夏塘、官坪、丁字橋(今屬祁東);五子朝覲後裔分居書林寺、灌渡橋、西衝、小山衝、汪家坳(上兩地今屬祁東)。至1948年,已傳23代,共15000餘人。
你姓王嗎?
這裡是咱王家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