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蜘蛛雕塑《MAMAN》
路易斯·布爾喬亞每一次創作都是揭開童年傷疤的過程,但是在痛中釋放力量的快感又讓她酣暢淋漓。
■ 李理達
前不久,在北京順義區松美術館落下帷幕的「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亞洲大型個人回顧巡展,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作為20世紀中後期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雕塑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作品充斥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色彩和孤獨的精神隱喻。此次展覽展示了她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系列作品,包括20世紀40年代晚期的「人物」雕塑系列,90年代的「細胞」「牢籠」裝置系列,還有她生命最後十年的以紡織物為創作核心的掛毯系列,以及最著名的、紀念碑式的蜘蛛雕塑「母親」系列。此外,還有13件未在上一站上海站展出的作品。
法國象徵主義詩人波德萊爾曾說,「天才不過是有意的重獲的童年,這童年為了表達自己,現在已經獲得了剛強有力的器官以及使它得以整理無意間收集的材料的分析精神。」如此看來,路易絲·布爾喬亞的每件作品的創作經歷都可歸結為在童年陰影籠罩下藉助自身藝術天賦的代償,最終完成了精神上的和解與自愈。
20世紀初的歐洲,無休止的戰爭幾乎磨滅掉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剛出生沒多久,布爾喬亞就與母親跟隨做軍官的父親顛沛流離於歐洲各地。戰後,他們回到法國,生活似乎將步入正軌,但這時家庭內部的矛盾卻開始激化。母親病重、父親出軌家庭教師的雙重打擊使布爾喬亞的內心遭受了重創。
而深愛的母親是她唯一願意回憶並持續以此作為靈感源流的主題,她的「蜘蛛」雕塑系列即是母親系列的代表作。
踏進松美術館,一隻10米多高,鋼材、大理石質地的巨型蜘蛛聳立在人們眼前。雕塑的名稱為「MAMAN」,正是法語「媽媽」的意思。蜘蛛的八腿迂迴扭曲地直戳地面。走進雕塑內部,被這龐然大物包裹著竟不覺戰慄恐懼,倒像是回歸到母體子宮裡溫潤而安全的隱秘世界,有種說不出的寧靜安詳。
在布爾喬亞心中,母親一方面像聰明可靠、思維縝密的蜘蛛,時刻保持警覺,保護家人,片刻不停地織網以維護家庭的日常運轉;另一方面,體弱的母親又像孩子一樣需要自己無時無刻地照顧。因此,布爾喬亞心中的母親既強大又脆弱,她曾說,「蜘蛛,是給我母親的一首頌歌,更深地說,它代表了一種調和。」
實際上,布爾喬亞的蜘蛛情結在1947年的繪畫作品《蜘蛛》中早已出現,她曾將繪畫的過程與蜘蛛織網的過程相比較:「繪畫是什麼呢?繪畫是一個分泌的過程,就像蜘蛛吐出蜘蛛絲織網一樣……那是個編織的過程。」當版畫、油畫的二維畫面已經無法容納她的創作願望,她開始用立體的、可觸可感的雕塑作為自己的表現手段。巨型的蜘蛛雕塑由此而來。
《MAMAN》給人的觀感既有侵略性又有母性光輝環繞的柔軟氣氛,陰陽同體的氣質正是布爾喬亞想傳遞給觀眾的審美感受。她說雕塑作品一定要有侵略性,但布爾喬亞的雕塑又夾帶了綿柔的特質。這種矛盾感可以從布爾喬亞的童年中找到源頭。
布爾喬亞和妹妹的相繼出生,意味著父親想要個男孩的希望落空。飯桌上,父親時常嘲諷女性的平凡無奇,對於布爾喬亞的藝術理想,他斷言她一定不會成為藝術家。「一個女人想要討人喜歡可不容易,這種想要討人喜歡的渴望是很扎人的,怎麼在討人喜歡的同時又做自己?」在一部關於布爾喬亞的紀錄片裡,她談到了女性在社會生存的矛盾點與困境,以及女性所承受更多較之男性而言的隱性壓力。
雖然堅稱自己只是一位藝術家,一位藝術史家的妻子,但布爾喬亞的作品主題中那些來自家庭的、高度私人化的經驗觀念,都能看到她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在無意識地為女性發聲。
創作於1993年的銅製懸掛雕塑《歇斯底裡之弧》也出現在本次展覽中。閃耀著金光的人體,身體向後彎曲近乎360度去觸碰足部,怪異的身姿幾乎接近身體的極限。雕塑被一根線懸吊起來,循環往復的身體造型也讓靜態的雕塑富有流動感。
懸掛的方式是布爾喬亞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她曾說懸吊塑造的正是使作品旋轉從而營造出的無助感。我試圖尋找《歇斯底裡之弧》想表達的意義,也許運動不息的扭曲人體象徵了人的一生,從起點到終點再回到起點,從失敗到成功再通向下一個目標,像極了日復一日推著石頭從山腳到山頂的西西弗斯。布爾喬亞每一次創作都是揭開童年傷疤的過程,但是在痛中釋放力量的快感又讓她酣暢淋漓。她賦予針線、織物、掛毯等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品以藝術上的象徵寓意,解除了伴隨自己一生的對於分離和遺棄的恐懼與痛恨。
布爾喬亞38歲才開始舉辦自己的個展,但從早期到創作巔峰的作品,都證明了她具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對於雕塑藝術,她期待從中獲得充滿信心的力量感,最終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並為自己帶來快樂的回饋。
布爾喬亞的一生,都在修復填補童年創傷。幸運的是,她找到了一條最適合她的發洩出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