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吳曉凌2017年9月29日攝於舊金山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佛教禪宗」)。大多數西方人也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物,鮮少例外。
日本的禪宗於「鎌倉時代」由南宋傳去,自此之後在東瀛發揚光大,對日本的生活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可以說是幾分欣喜幾分無奈。欣喜的是,漢傳佛教強大,豐富了日本文化的精神面貌。無奈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世界只知學生而不識老師。
上個世紀初,有「世界禪者」之譽的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開始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所傳播的是一種生活哲學,適合大眾的口味。他數十年的辛勤耕耘在上個世紀的下半葉開花結果,西方世界對日本禪宗的興趣大增,Zen也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對於一般的西方人而言,Zen意味著接受現狀,意味著內心平和。
詞典反映現狀。在英語世界裡,禪宗廣為人知,禪思維、禪生活隨處可見。中型以上的英文詞典,基本都收錄了Zen,同時還會提及源自日本。這代表的是,東方的Zen,已經橫越了大半個地球,來到西方,飛入了英美的尋常百姓家。甚至,原屬宗教範疇的Zen,在英文裡也由名詞轉兼形容詞,用以描述一種以禪為本的人生態度。
茲舉中型權威的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劍橋高階學習詞典)為例,Zen的本義,在此得到了淺顯清晰的闡述:
a form of Buddhism, originally developed in Japan, that emphasizes that religious knowledge is achieved through emptying the mind of thoughts and giving attention to only one thing, rather than by reading religious writings.(佛教的派別之一,最初發展於日本,強調的是對宗教的認識必須通過排除心中雜念,並專注一境,方可達成,而不是藉由研讀宗教典籍。)
同樣在劍橋詞典裡,這個源自日本的Zen還有個形容詞的義項,指的是把禪宗哲理內化後,展現出來的一種入世的特質:
relaxed and not worrying about things that you cannot change(心情放鬆、對無法改變的事物不去憂慮)。
劍橋詞典附上了一條例句,展現了「禪」生活化的一面。作為非專名的一般形容詞,首字母因而也可以小寫: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so you just have to be a bit more zen about it.(你做什麼都改變不了這個狀況,所以對此你就得多想開一點。)
Zen豐富了英文,豐富了英語世界。然而日本禪宗貢獻給英文的詞彙,卻遠遠不止於此。
除了Zen之外,禪宗的許多專業術語,也都系統地通過日文進入了英文,並為大型的英語詞典所收,比如roshi(老師,即「禪師」)、koan(公案)、mondo(問答)、satori(悟)、mu(無)、mushin(無心)、wabi(侘,音chà,孤寥失志貌)、sabi(寂)、zazen(坐禪)、Rinzai(臨濟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Soto(曹洞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Obaku(黃檗宗,日本禪宗的三大派別之一)。英文裡起碼有上述這13個源自日文的禪宗詞彙,日本禪宗的影響力如此龐大,令人驚訝讚嘆!
中國禪宗,相傳由天竺高僧菩提達摩(Bodhidharma)東渡來華,於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所創立,經幾代傳人發揚,開枝散葉,流行日廣,唐宋時極盛,公元12世紀末南宋時東傳日本,於清初逐漸沒落。作為師輩的中國禪宗,在英文世界的情況究竟如何?
2018年10月初,《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發布了年度第3季的新詞新義,共有1400餘項。中國禪宗以漢語拼音的Chan現身詞表,讓我眼睛一亮,心中感嘆,有此等分量的詞典加持,這可是「遲來的正義」啊!OED對Chan的定義如下: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which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as a means of finding spiritual insight and enlightenment, and which gave ri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Zen in Japan.(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強調禪定乃覺悟之法,催生了日本禪宗的發展。)
OED所謂的新詞新義(英文原文作new words, senses, and subentries「新詞、新義和新副條目」),其實絕大多數並不新,只是因為過去漏收,現在補遺,或者經過一定時間(起碼10年)的觀察之後,發現證據充分,才決定納入。
事實上,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美國最大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簡稱W3)就已經以威妥瑪拼音的Ch』an收錄了中國禪宗:
a Chinese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founded in the 6th century A.D. by the Indian teacher Bodhidharma that emphasizes meditation and higher contemplation as a method of salvation –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the Japanese Zen or the Indian Dhyana.(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由印度禪師菩提達摩於公元6世紀創立,強調以禪定與高層次的冥想作為修行的方法──中國的Ch』an相當於日本的Zen或印度的Dhyana。)
雖然W3比OED早五十多年收錄,不過當時的時空環境不同,W3的一個Ch』an字空有翔實的定義,卻缺乏其他軟硬條件的配合與支撐,就這樣養在深閨人未識,侘寂至今,除了專業人士之外,罕為外界所知。
OED和W3都收錄了Chan,然而英文的「禪宗」一直還都是日文Zen的天下。OED的書證表明,Zen於1727年首見於世,而Chan得遲至1901年才有文獻記錄,前後差了近200年!而且,中國禪宗的Chan在英文裡形單影隻,不似日本禪宗的Zen還有12個相關詞語圍繞作伴,眾星拱月。
禮失求諸野,現在的世界通過日本來了解禪宗,這教作為老師的中國怎能不感慨萬千?再往前推,中國的禪宗來自印度,名稱也來自印度:Chan(禪)為channa(禪那)的簡稱,而channa則譯自巴利語(Pali)或普拉克裡特語(Prakrit)的jhana,最終源於梵語的dhyana。由始祖印度觀之,這個禪更是徹底的「禮失求諸野」了。
在OED這一季的更新裡,中文只給英文貢獻了一個Chan(禪宗),而日文的詞語卻有4個:butoh(舞踏,日本一種狂野的現代舞)、butsudan(佛壇,日本供奉神佛和祖先牌位的柜子)、kaiju(怪獸,日本特攝電影的一種類型)、kaiju eiga(怪獸映畫,即怪獸電影)。這四個詞,有傳統,有現代,色彩紛呈,活力十足,其中的「佛壇」和「怪獸」,或為唐朝以前就有的詞彙,疑是日文直接借自中文的。
日本文化的魅力,讓歐美著迷,相關的日文詞彙,英文自然也就吸收了。這一切我們看在眼裡,可真是五味雜陳啊!罷了,那就懷抱著禪心,設法看開一點了!
本文刊2018年12月29日《文匯報 筆會》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甜如蜜》購買網頁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汪湧豪:無多煙月可憐人
戴揚本:那種與物質享受不相干的清貴之氣
蔡小容:賀老爺的時空門
王瑞芸:威尼斯訪古根海姆女士故居
張輝:阿姆斯特丹的夢露
曹景行:我經歷的電視新聞「直播」
王爾山:誰要對你將看到的內容負什麼責
沈嘉祿:御窮一策,芋頭為首
高明昌:種蘆粟,吃蘆粟
田洪敏:我只敢在正午的灼日想起你
文珍:致那些孤獨而年輕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