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秦源流姬姓秦源於伯禽。伯禽姬姓,周文王之孫,其父周公旦(文王四子),受封「魯侯」,因輔佐年幼周成王,留在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便由長子伯禽代替赴任魯國(今
山東曲阜);伯禽裔孫諱搢者為魯國公族大夫,因採食於秦邑(今河南範縣),以邑為氏,遂得秦氏,姬姓秦開始出現。因當時宗姓制度,長子繼位,別子分封,伯禽作為第一代
「魯國公」,被視為姬姓秦的得姓始祖,史書稱伯禽後裔開啟的秦氏為秦姓正宗。中國很多姓氏都在那個時代產生。至春秋時期,有秦子、秦遄為魯國大夫;秦堇父勇力過人,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孔子父親)合稱「魯
國三虎將」,有子秦商,同秦祖、秦冉、秦非並為孔門秦氏四賢,立「三賢堂」。戰國時期
神醫扁鵲(秦越人)、燕國大將秦開皆為姬姓秦後裔。《漢書》及《古今姓氏書辨證》載:西漢初年,劉邦為加強中央集權,聽取婁敬建議,遷六國豪族入關中,大約二十萬人,其中就包括一支由山東遷過去的秦姓豪族。自漢興之後,由山東遷往扶風茂陵的秦氏發展至西漢
中期秦襲,為潁川太守,與同族中人同時為二千石者五人,故這支秦氏被稱為「萬石秦氏」。後至東漢,萬石秦氏秦襲六世孫秦彭,在山陽(今山東金鄉)郡任職6年後,轉任潁
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太守。他的弟弟秦惇祖、秦褒祖都官至射聲校尉。東漢末,三國時期,姬姓秦後裔遷往山西太原,形成太原秦氏郡望,秦宜祿子秦朗孫秦秀,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遷出去的秦姓族人大部分為這一源流!據
《元和姓纂》載: 太原:狀稱晉太常博士秦秀之後裔孫生行其、行師,行其:渭州刺史,曾孫守:庫部郎中、同州刺史,生昌舜;行師:右監門大將軍,生無害:桂州都督、安南公也;齊郡:狀稱秦彭之後裔孫,瑤之曾孫
景通,通子曄:並太子洗馬、崇賢學士;鄜州洛川縣:唐瓜州刺史秦孝言狀雲彭後,生懷洛、相如。懷洛:兵部郎中;相如:吏部郎中;河內:武德·狀雲彭後,唐·金部郎中叔
恂,生善丕:都官員外郎。據近幾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秦瓊家族墓志銘所載,秦瓊先祖為秦彭,不僅填補了史書之空白,又使秦氏世系
越來越清晰。姬姓秦名人春秋時期:(1)秦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姬姓,伯禽裔孫,公族大夫,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以邑為氏,遂得秦氏。(2)秦子:魯國人
(今曲阜),為魯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時大夫。(3)秦遄:魯國大夫,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1年)時大夫。(4)秦堇父:魯國人,勇力過人,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孔子父親)合稱「魯國三虎
將」,子秦商。(5)秦商(公元前547年-?):字子疆(子丕、丕茲),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孫秦西巴。(6)秦祖:字子南,東周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
秦州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6)秦冉:字開(亦作子開),東周蔡國人(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孔門七十二賢之一。(7)秦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戰國時期:(1)秦緩(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別稱扁鵲,字越人,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2)秦開:出身魯國秦氏,燕國大將,孫秦舞陽。秦朝:秦嘉(?―公元前208年)秦末東海郡陵(凌)縣人(今江蘇省泗陽縣境內),農民起義軍將領。西漢:
(1)秦同(?—前178)秦末隨劉邦起於薛(今山東棗莊薛城區),高祖七年,以功封彭侯。(2)秦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穎川太守。西漢初年由山東遷入關中,同族官二千石者五人,被稱為「萬石秦氏」。(3)秦景:又稱秦景憲,博士弟子,漢哀帝元壽元年 ,出使天竺,著《浮屠遺範》。(4)秦近:漢平帝講學大夫。(5)秦恭:西漢信都人,字延君,從張山拊學小夏侯《尚書》,官至城陽內史。(6)秦豐(?—30年):南郡邔縣人(今湖北省宜城縣
北),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領秀,自立為楚黎王。(7)秦陽:西漢人。以務農致富,富甲一州。 東漢:(1)秦彭(?~88年):秦襲六世孫,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字伯平。東漢,漢明帝時任山陽太守,六年後調任穎川太守。弟秦惇、秦褒官至射聲校尉。(2)秦頡:字初起,荊州南郡鄀縣人,東漢靈帝時官員。(3)秦周:字平王,陳留平丘人,官北海相,能以財救人,為八廚之一。(4)秦宜祿:(?—199年),新興(今山西忻州)雲中人,曹操部將,子秦朗。(5)秦翊:建安年間,曹操部將。(6)秦松(?-210年12月):字文表,廣陵人,孫策、孫權的謀士,位並長秋卿。(7)秦狼:東漢末年會稽農民起義軍首領。(8)秦邵:
東漢末沛國譙人,字伯南。曹真父。夙與曹操善,從操起兵。漢獻帝興平末,袁術部黨與操攻劫,操為所追,走入秦氏,邵開門納之。追兵問操所在,邵自承為操,遂被害。操思其德,養其子改姓為曹,即曹真。(9)秦宮:東漢人。梁冀監奴。官至太倉令。(10)秦文鬱:東漢人。嘗任洪陽尹。有政聲,民懷其德。三國時期:(1)秦朗:字符明,小字阿蘇(一作阿鰾),新興(治今山西忻州)雲中人,曹魏驍騎將軍,子秦秀。(2)秦靜:官拜曹魏博士,進秘書監,代表作《臘用日議》等。(3)秦絜:曹魏諸葛誕部將,任部曲督。(4)秦晃:東吳全琮中郎將。(5)秦博:東吳中書,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6)秦菁:東吳文學家,著《秦子》三卷 。西晉:(1)秦秀:字玄良,新興雲中人,鹹寧年間擔任博士。(2)秦戢:西晉舍人(王公貴族門客)。(3)秦淮:西晉嵇紹侍中。(4)秦琚:歷陽人,(今安徽和縣),為宏參軍。(5)秦固:西晉末任太守。(6)秦康:西晉末甘卓都尉。東晉:(1)秦膺:東晉朱序部將。(2)秦輿:後燕殿中將軍。(3)秦興(?-352年):後趙幽州刺史王午的部將。南北朝時期:(1)秦都:北燕將領。(2)秦凱之:南劉宋蕭思話下屬。(3)秦承祖:南劉宋醫家,精通針灸及醫藥,被譽為「上手」。著有《脈經》六卷、《偃側雜針灸經》三卷、《偃側人經》二卷、《明堂圖》三卷、《本草》六卷、《藥方》四十卷。(4)秦剛:少帝景平二年,譙郡秦剛投陳留襄邑縣頓謀村。(5)秦晃之:南梁任儀同三司。
(6)秦遠:南梁任永嘉太守。(7)秦太:南梁軍副。(8)秦道靜:北魏樂陵人。(9)秦雄:北周任上開府儀同大將軍。(10)秦會:北周王謙部將。(11)秦綿:河南孝廉。隋朝:(1)秦政應:外科醫家,撰《療癰疽諸瘡方》二卷。(2)秦伯文:詩人,撰《樂府歌詩》二十卷。(3)秦君弘:遼東軍統帥。唐朝:(1)秦瓊(571年-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朝開國名將,官居左武衛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先祖彭,漢山陽太守;曾祖孝達,魏廣年縣令;祖父方太,齊廣寧王府記室;父秦愛北齊鹹陽王錄事參軍;長子秦□道,右衛左郎將,娶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琳之女;嫡孫秦利見,許州鄢陵縣丞;次子秦懷道(625年-684年2月21日),字理,常州義興縣令,襲封歷城縣開國公;孫秦景倩,越州山陰縣令;孫秦佾(?-698年),潞州司法參軍;三子秦善道,左清道率、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孫秦晙(668年—739年),字景嗣,吉州司馬;曾孫:秦湊;曾孫秦洽,字伯淮,豫章郡參軍有子秦寰。(2)秦武通:大唐初猛將,鎮守朔州。(3)秦元覽:唐高祖李淵時任象州刺史。(4)秦叔恂:河南河內郡(河南焦作)人,武德年(唐高祖李淵)任金部郎中。秦彭裔孫,子秦善丕,都官員外郎。(5)秦誗:唐太宗時期佔卜先生。
(6)秦景通:祖籍齊郡(山東淄博),江蘇晉陵(今常州)人,史學家,精《漢書》,貞觀中累遷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士,稱大秦君。秦彭裔孫,曾祖父秦瑤,弟秦暐,子秦曄太子洗馬。(7)秦暐:晉陵(今常州)人,史學家,精《漢書》,復任其兄官職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士,稱小秦君。(8)秦行其:秦秀裔孫,并州(山西太原)人,因官遷甘肅隴西,唐初(太宗)任渭州(甘肅隴西)刺使,弟秦行師, 曾孫秦守(守一)。(9)秦行師:并州(山西太原)人,唐初(太宗)任右
監門將軍,封清水郡公。子秦無害任桂州(廣西桂林)都督,封安南公。(10)秦守一(657年―722年):字膺萬,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遷甘肅隴西,再因官移河南,去世於河南洛陽。睿宗時,為河南令。玄宗開元初,自楚州刺史,授萬年令,封南安縣公,改京兆少尹。玄宗五年,為河南少尹,官至庫部郎中、同州(陝西渭南市大荔縣)刺史。子秦昌舜。(11)秦昌舜: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遷甘肅隴西,再因官移河南。秦守一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始設明州,昌舜為刺史。天寶元年,自通川郡太守,授會稽郡太守。六載,改江華郡太守,又為常山郡太守。(12)秦濟砲:唐德宗李适任韓愈判官。(13)秦鄰:唐穆宗李恆時期官員。(14)秦匡謨:唐懿宗李漼時期將軍,為濠州刺吏,本州行營如討使。(15)秦匡謀(?—873):懿宗鹹通十年,自將軍授濠州刺史,旋拜黔中觀察使。(16)秦德方:唐朝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孝友先生。(17)秦宗權(?—889年4月1日):河南郡許州
(今河南許昌)人,唐末起義軍首領,弟秦宗言、秦宗衡、秦宗賢(又名秦賢)。(18)秦彥(?-888年):原名秦立,彭城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唐朝末年秦宗權割據將領,任宣歙觀察使。(19)秦誥:秦宗權部將。(20)秦稠:秦彥牙將。(21)秦鍔:善刻碑,會昌元年(八四一)刻重修大像寺記。(22)秦裴(856年―914年):唐末五代慎縣人(今安徽肥東),驍勇好獵,唐僖宗為昇州刺史。(23)秦昶:唐末僖宗鏐將。(24)秦昌裕:唐末起義軍董昌下屬。
秦瓊家族文化網上線啦!歡迎秦瓊後人、作家、姓氏文化愛好者多寫有關秦瓊後人尋親、聯誼、修譜、互助、秦文化研究傳承、姓氏文化、民族(家族)英雄、人文自然故事的文章,發到秦瓊家族文化網上。根據發文的數量、質量,由秦宗田、秦利虎擇優編輯《秦瓊家族文化》一書,凡入選作品在文末註明供稿人姓名;部分作品附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