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姓秦氏考源

2021-02-07 秦瓊家族文化網

姬姓秦氏考源

秦進校整理、利虎審閱


姬姓秦氏郡望:

太原郡,齊郡(臨淄郡),河內郡

總堂號:

三賢堂分堂號:樂善堂,養真堂,臨淄堂,太原堂,河內堂,萬石堂,忠孝堂等。

姬姓秦源流姬姓秦源於伯禽。伯禽姬姓,周文王之孫,其父周公旦(文王四子),受封「魯侯」,因輔佐年幼周成王,留在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便由長子伯禽代替赴任魯國(今

山東曲阜);伯禽裔孫諱搢者為魯國公族大夫,因採食於秦邑(今河南範縣),以邑為氏,遂得秦氏,姬姓秦開始出現。因當時宗姓制度,長子繼位,別子分封,伯禽作為第一代

「魯國公」,被視為姬姓秦的得姓始祖,史書稱伯禽後裔開啟的秦氏為秦姓正宗。中國很多姓氏都在那個時代產生。至春秋時期,有秦子、秦遄為魯國大夫;秦堇父勇力過人,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孔子父親)合稱「魯

國三虎將」,有子秦商,同秦祖、秦冉、秦非並為孔門秦氏四賢,立「三賢堂」。戰國時期

神醫扁鵲(秦越人)、燕國大將秦開皆為姬姓秦後裔。《漢書》及《古今姓氏書辨證》載:西漢初年,劉邦為加強中央集權,聽取婁敬建議,遷六國豪族入關中,大約二十萬人,其中就包括一支由山東遷過去的秦姓豪族。自漢興之後,由山東遷往扶風茂陵的秦氏發展至西漢

中期秦襲,為潁川太守,與同族中人同時為二千石者五人,故這支秦氏被稱為「萬石秦氏」。後至東漢,萬石秦氏秦襲六世孫秦彭,在山陽(今山東金鄉)郡任職6年後,轉任潁

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太守。他的弟弟秦惇祖、秦褒祖都官至射聲校尉。東漢末,三國時期,姬姓秦後裔遷往山西太原,形成太原秦氏郡望,秦宜祿子秦朗孫秦秀,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遷出去的秦姓族人大部分為這一源流!據

《元和姓纂》載:  太原:狀稱晉太常博士秦秀之後裔孫生行其、行師,行其:渭州刺史,曾孫守:庫部郎中、同州刺史,生昌舜;行師:右監門大將軍,生無害:桂州都督、安南公也;齊郡:狀稱秦彭之後裔孫,瑤之曾孫

景通,通子曄:並太子洗馬、崇賢學士;鄜州洛川縣:唐瓜州刺史秦孝言狀雲彭後,生懷洛、相如。懷洛:兵部郎中;相如:吏部郎中;河內:武德·狀雲彭後,唐·金部郎中叔

恂,生善丕:都官員外郎。據近幾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秦瓊家族墓志銘所載,秦瓊先祖為秦彭,不僅填補了史書之空白,又使秦氏世系

越來越清晰。姬姓秦名人春秋時期:(1)秦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姬姓,伯禽裔孫,公族大夫,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以邑為氏,遂得秦氏。(2)秦子:魯國人

(今曲阜),為魯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時大夫。(3)秦遄:魯國大夫,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1年)時大夫。(4)秦堇父:魯國人,勇力過人,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叔梁紇(孔子父親)合稱「魯國三虎

將」,子秦商。(5)秦商(公元前547年-?):字子疆(子丕、丕茲),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孫秦西巴。(6)秦祖:字子南,東周上邽人(今甘肅省天水市

秦州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6)秦冉:字開(亦作子開),東周蔡國人(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孔門七十二賢之一。(7)秦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戰國時期:(1)秦緩(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別稱扁鵲,字越人,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2)秦開:出身魯國秦氏,燕國大將,孫秦舞陽。秦朝:秦嘉(?―公元前208年)秦末東海郡陵(凌)縣人(今江蘇省泗陽縣境內),農民起義軍將領。西漢:

(1)秦同(?—前178)秦末隨劉邦起於薛(今山東棗莊薛城區),高祖七年,以功封彭侯。(2)秦襲: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穎川太守。西漢初年由山東遷入關中,同族官二千石者五人,被稱為「萬石秦氏」。(3)秦景:又稱秦景憲,博士弟子,漢哀帝元壽元年 ,出使天竺,著《浮屠遺範》。(4)秦近:漢平帝講學大夫。(5)秦恭:西漢信都人,字延君,從張山拊學小夏侯《尚書》,官至城陽內史。(6)秦豐(?—30年):南郡邔縣人(今湖北省宜城縣

北),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領秀,自立為楚黎王。(7)秦陽:西漢人。以務農致富,富甲一州。 東漢:(1)秦彭(?~88年):秦襲六世孫,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字伯平。東漢,漢明帝時任山陽太守,六年後調任穎川太守。弟秦惇、秦褒官至射聲校尉。(2)秦頡:字初起,荊州南郡鄀縣人,東漢靈帝時官員。(3)秦周:字平王,陳留平丘人,官北海相,能以財救人,為八廚之一。(4)秦宜祿:(?—199年),新興(今山西忻州)雲中人,曹操部將,子秦朗。(5)秦翊:建安年間,曹操部將。(6)秦松(?-210年12月):字文表,廣陵人,孫策、孫權的謀士,位並長秋卿。(7)秦狼:東漢末年會稽農民起義軍首領。(8)秦邵:

東漢末沛國譙人,字伯南。曹真父。夙與曹操善,從操起兵。漢獻帝興平末,袁術部黨與操攻劫,操為所追,走入秦氏,邵開門納之。追兵問操所在,邵自承為操,遂被害。操思其德,養其子改姓為曹,即曹真。(9)秦宮:東漢人。梁冀監奴。官至太倉令。(10)秦文鬱:東漢人。嘗任洪陽尹。有政聲,民懷其德。三國時期:(1)秦朗:字符明,小字阿蘇(一作阿鰾),新興(治今山西忻州)雲中人,曹魏驍騎將軍,子秦秀。(2)秦靜:官拜曹魏博士,進秘書監,代表作《臘用日議》等。(3)秦絜:曹魏諸葛誕部將,任部曲督。(4)秦晃:東吳全琮中郎將。(5)秦博:東吳中書,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6)秦菁:東吳文學家,著《秦子》三卷 。西晉:(1)秦秀:字玄良,新興雲中人,鹹寧年間擔任博士。(2)秦戢:西晉舍人(王公貴族門客)。(3)秦淮:西晉嵇紹侍中。(4)秦琚:歷陽人,(今安徽和縣),為宏參軍。(5)秦固:西晉末任太守。(6)秦康:西晉末甘卓都尉。東晉:(1)秦膺:東晉朱序部將。(2)秦輿:後燕殿中將軍。(3)秦興(?-352年):後趙幽州刺史王午的部將。南北朝時期:(1)秦都:北燕將領。(2)秦凱之:南劉宋蕭思話下屬。(3)秦承祖:南劉宋醫家,精通針灸及醫藥,被譽為「上手」。著有《脈經》六卷、《偃側雜針灸經》三卷、《偃側人經》二卷、《明堂圖》三卷、《本草》六卷、《藥方》四十卷。(4)秦剛:少帝景平二年,譙郡秦剛投陳留襄邑縣頓謀村。(5)秦晃之:南梁任儀同三司。

(6)秦遠:南梁任永嘉太守。(7)秦太:南梁軍副。(8)秦道靜:北魏樂陵人。(9)秦雄:北周任上開府儀同大將軍。(10)秦會:北周王謙部將。(11)秦綿:河南孝廉。隋朝:(1)秦政應:外科醫家,撰《療癰疽諸瘡方》二卷。(2)秦伯文:詩人,撰《樂府歌詩》二十卷。(3)秦君弘:遼東軍統帥。唐朝:(1)秦瓊(571年-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朝開國名將,官居左武衛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先祖彭,漢山陽太守;曾祖孝達,魏廣年縣令;祖父方太,齊廣寧王府記室;父秦愛北齊鹹陽王錄事參軍;長子秦□道,右衛左郎將,娶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琳之女;嫡孫秦利見,許州鄢陵縣丞;次子秦懷道(625年-684年2月21日),字理,常州義興縣令,襲封歷城縣開國公;孫秦景倩,越州山陰縣令;孫秦佾(?-698年),潞州司法參軍;三子秦善道,左清道率、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孫秦晙(668年—739年),字景嗣,吉州司馬;曾孫:秦湊;曾孫秦洽,字伯淮,豫章郡參軍有子秦寰。(2)秦武通:大唐初猛將,鎮守朔州。(3)秦元覽:唐高祖李淵時任象州刺史。(4)秦叔恂:河南河內郡(河南焦作)人,武德年(唐高祖李淵)任金部郎中。秦彭裔孫,子秦善丕,都官員外郎。(5)秦誗:唐太宗時期佔卜先生。

(6)秦景通:祖籍齊郡(山東淄博),江蘇晉陵(今常州)人,史學家,精《漢書》,貞觀中累遷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士,稱大秦君。秦彭裔孫,曾祖父秦瑤,弟秦暐,子秦曄太子洗馬。(7)秦暐:晉陵(今常州)人,史學家,精《漢書》,復任其兄官職太子洗馬,兼崇賢館學士,稱小秦君。(8)秦行其:秦秀裔孫,并州(山西太原)人,因官遷甘肅隴西,唐初(太宗)任渭州(甘肅隴西)刺使,弟秦行師, 曾孫秦守(守一)。(9)秦行師:并州(山西太原)人,唐初(太宗)任右

監門將軍,封清水郡公。子秦無害任桂州(廣西桂林)都督,封安南公。(10)秦守一(657年―722年):字膺萬,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遷甘肅隴西,再因官移河南,去世於河南洛陽。睿宗時,為河南令。玄宗開元初,自楚州刺史,授萬年令,封南安縣公,改京兆少尹。玄宗五年,為河南少尹,官至庫部郎中、同州(陝西渭南市大荔縣)刺史。子秦昌舜。(11)秦昌舜:祖籍唐并州(太原),祖上因官遷甘肅隴西,再因官移河南。秦守一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始設明州,昌舜為刺史。天寶元年,自通川郡太守,授會稽郡太守。六載,改江華郡太守,又為常山郡太守。(12)秦濟砲:唐德宗李适任韓愈判官。(13)秦鄰:唐穆宗李恆時期官員。(14)秦匡謨:唐懿宗李漼時期將軍,為濠州刺吏,本州行營如討使。(15)秦匡謀(?—873):懿宗鹹通十年,自將軍授濠州刺史,旋拜黔中觀察使。(16)秦德方:唐朝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孝友先生。(17)秦宗權(?—889年4月1日):河南郡許州

(今河南許昌)人,唐末起義軍首領,弟秦宗言、秦宗衡、秦宗賢(又名秦賢)。(18)秦彥(?-888年):原名秦立,彭城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唐朝末年秦宗權割據將領,任宣歙觀察使。(19)秦誥:秦宗權部將。(20)秦稠:秦彥牙將。(21)秦鍔:善刻碑,會昌元年(八四一)刻重修大像寺記。(22)秦裴(856年―914年):唐末五代慎縣人(今安徽肥東),驍勇好獵,唐僖宗為昇州刺史。(23)秦昶:唐末僖宗鏐將。(24)秦昌裕:唐末起義軍董昌下屬。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

秦瓊家族文化網上線啦!歡迎秦瓊後人、作家、姓氏文化愛好者多寫有關秦瓊後人尋親、聯誼、修譜、互助、秦文化研究傳承、姓氏文化、民族(家族)英雄、人文自然故事的文章,發到秦瓊家族文化網上。根據發文的數量、質量,由秦宗田、秦利虎擇優編輯《秦瓊家族文化》一書,凡入選作品在文末註明供稿人姓名;部分作品附作者簡介。

聲明:所有入選作品無稿費、無贈品。

相關焦點

  • 姬姓秦氏名人
    姬姓秦氏名人春秋時期:秦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姬姓,伯禽裔孫,公族大夫,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
  • 秦氏為什麼到安陽內黃二帝陵拜祖?
    秦氏源自嬴姓和姬姓,嬴姓秦氏始祖是伯益,伯益是顓頊後代孫。姬姓秦氏始祖是伯禽(禽父),伯禽是帝嚳後代 孫。論秦氏起源,主要是嬴姓秦和姬姓秦,嬴姓之秦氏得姓始祖是嬴非子,有廟沒有陵,廟在甘肅省清水縣。姬姓之秦氏始祖是伯禽,沒有聽說廟和陵在哪裡。
  • 秦氏家族簡介
    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舊城),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源流一秦出自嬴姓和姚姓。
  • 秦氏簡歷大曝光!秦家人必看!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秦氏文化,傳播秦氏正能量。中文名:秦外文名:Qin得姓始祖:秦非子郡望:天水郡、太原府、齊郡、河內郡等。堂號:天水堂、臨淄堂、河內堂、太原堂、三賢堂、樂善堂、養真堂、忠孝堂、淮海堂、五禮堂等。名人:秦冉、秦非、秦商、秦襲、秦嘉、秦邦憲、秦仁昌等。
  • 秦氏家族-名門望族!秦家人必看!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秦氏大家族。弘揚秦氏文化,傳播秦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宗親!秦姓,全國第四十六位姓氏,當代秦姓的人口32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6%。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布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
  • 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上)
    3、非子受到周孝王封地,就獲得了新的氏-秦氏。但因為非子繼承嬴姓的祭祀,所以仍然稱嬴姓、秦氏。嬴非子(秦嬴)-秦侯-秦公伯(秦老大)-秦仲-秦莊公兄弟 5 人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司馬遷沒有解釋嬴政為什麼叫趙政,但和秦國的歷代國君都姓嬴是秦氏有著本質的區別, 不能混淆。秦國在嬴非子立國以後已經和當年的趙城造父趙氏是兩個不同的氏族。秦和趙本來都是嬴姓,趙氏獲得封地早,但秦國立國要比趙國早的多。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族,但是兩個不同的氏——秦氏、趙氏。
  • 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下)
    秦氏起源研究     ——關於秦始皇的氏2019 年 3 月 1 日(宇良 整理)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上)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中)這個權力非同小可,標誌著嬴姓宗家從趙氏轉到了秦氏身上,自非子起,秦氏成為嬴姓宗家,獲得了祭祀自大費起嬴姓列祖的權力。 那麼為什麼天子要指派非子成為贏姓宗家來主持祭祀嬴姓列祖呢? 其實說起來就很簡單。
  • 忠州秦氏
    考清《黔江縣誌》:「黔為楚蜀接壤之區,犬牙交錯,四面環苗,漢馬援平武陵蠻此亦其地也。隋置縣,縣名石城。唐天寶改今名,宋元因之。尋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明洪武十三年遣藍玉以平其地,設千戶所守御」、「明洪武五年省入彭水,十一年置黔江守御千戶所」、「黔江自宋、元以來,半沒於夷,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
  • 山東省秦氏字輩(大全)
    十一、山東濟南秦氏字輩:長 培 蘭 秀 貴十二、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秦家窪秦氏字輩九、山東陽穀縣秦氏字輩:保 昭(克)學 興 永 朝十、山東聊城市陽穀縣秦氏字輩:邦發玉文清三、山東德州市秦氏字輩:殿 昌 少 紅 學 續四、山東省德州市秦氏字輩
  • 姬姓源起
    姬姓源起黃帝一脈相傳    5000多年前的黃帝非嫡系子孫被封在各地
  • 秦王是嬴姓秦氏還是嬴姓趙氏,姓和氏是什麼關係?平民無姓氏?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韓公子非,姬姓韓氏在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為什麼呢?因為古人講究「同姓不婚」,女子必須要稱姓,才能判斷能否通婚。而對於男子來說,氏是貴族的標誌,知道了氏就能知道他的姓。
  • 秦氏起源
    蒙古族乞顏氏,在元朝時期即冠以漢姓為秦氏、齊氏、祁氏、陳氏等。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秦氏、鄂氏。⑶.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裡吉歹氏」,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始祖為穆奇德·羅拔夥,世居扎魯特,後遷遼陽。
  • 江西南昌棠溪秦氏始祖脈系簡介
    江西南昌堂溪秦氏(天水世家)分徙流源歌謠詞秦氏總名是棠谿  新遷東房祖居西先西後東分次第  灞塗滁灌西房遺湖齊趙坊及查嶺  窩裡濡溪並石岐七房皆是灞橋發  此為秦氏十三支大隴谿北與瀝下  三房並由西房分赤溪楓林瀝下裔  五房一並附中秦隴裡大穆並謝埠  西房派畢此宜陳要識祁園祝三派  灞橋支下好查詢更得滁槎開派衍
  • 姬姓的淵源——萬祖歸宗始於姬姓
    即從周代姬姓族向上追朔姬姓族的始祖。姬姓族的始祖所居地,最有可能是姬水所在地。 據《史記·周本紀》,周代的開國君是姬發。宋《軒轅黃帝傳》說他是黃帝的十九世孫。姬發的父親是姬昌(即西伯文王),祖父是季歷,曾祖父是古公亶父。從古公亶父至姬昌四代居住在陝西岐山東北的周源,即今岐山縣北。這是周代姬姓國號起源地。
  • 【中華姓氏】姬姓
    《四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6-7]  《史記·三代世表》記載: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繼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姬姓國有53個,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 2.外姓更改 公孫姓恢復。
  • 象莊秦氏婦科淵源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河洛中醫的一個重要流派:秦氏婦科。與秦氏家族與陳氏家族歷史上交往甚密,可謂世交。象莊秦氏婦科淵源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鄉「象莊秦氏婦科」,在省內外久負盛名,深受省內外各地的群眾敬仰;在衛生事業中居有獨特位置;在祖國醫學寶庫中,是顆閃閃發光的寶珠,璀璨奪目。至今已祖傳十代,有二百多年歷史。
  • 嬴姓源流與上古八大姓
    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而且東漢大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就明說:「李、梁、葛、江、黃、阮、寥、諸葛、英、趙、秦、沈、徐,皆皋陶之後也。」皋陶之後有八支都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 姬姓劉氏與古代劉子國——劉氏文化
    只是由於後來祁姓劉氏的劉邦一統中華天下,漢家劉氏輝煌奪目,如日中天,姬姓劉氏才暗然失色,並最後完全被祁姓的漢家劉氏淹沒,從而消失於劉姓歷史長河之中。姬姓劉氏建國肇氏的傳說     關於姬姓劉子國的建立和姬姓劉氏的形成,歷來存在著這樣兩種不同的傳說。
  • 《姬姓家譜》現存何處?
    陝西米脂縣姬姓宗譜  山東省汶上縣姬溝姬姓家譜,創修人為周公70代孫姬成,其後多次續修。最新版本為1989年完成,共10 694個碼(兩面編一個碼),內容浩繁,是姬姓家譜中篇幅最長、包含姬姓族人最多、覆蓋地域最廣、最完整、最有研究價值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