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是一個頗具悲情色彩的族群,他們本與阿拉伯人同源,是亞伯拉罕嫡子以撒(後改名以色列)的後代。歷史上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國家,但被巴比倫帝國所滅,此後又成為羅馬帝國和希臘屬民,並流落到世界各地。
在二戰之前,歐洲是猶太人主要聚居地,作為一個弱勢族群,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長期受到不公平對待。沒錯,敵視猶太人的並非只有納粹德國,而是整個歐洲。
在莎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中,猶太富商夏洛克被刻畫成刻毒、貪婪、陰險的形象,這也無疑是大多數歐洲居民對猶太人的看法,那麼這種有失公正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散居各國的猶太人都屬於少數族群,長期演變使他們在語言文化上已融入各自的國家,僅有宗教是維繫民族的紐帶。
猶太教同歐洲主流基督教在《舊約》部分是一致的,但在《新約》上格格不入,這導致某種隔閡或是敵對。歐洲人認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個叛徒,並將耶穌之死歸咎於猶太人,實際上耶穌本就是位猶太人,這種感情頗有些矛盾。
作為外來者猶太人沒有土地,但是猶太民族非常注重教育,這使他們具備異於其他民族的生存技能,猶太人的精明曾被同族馬克思生動的描述:
在猶太人眼中,整個大地都是交易所,而且他們確認,除了比自己鄰居富有之外,沒有別的使命。
到了近現代,經商、行醫、金融、銀行等行業成了猶太人的主流職業,由於聰慧又精於算計,日子過得大多殷實富裕,也有少數躋身於經濟鏈條的頂端,如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然而經濟上的富裕,並未幫助猶太人成為國家的掌控者,他們只能依附於其他民族,小心翼翼的寄人籬下,而且生存處境和所在國家對待他們的態度密切相關。
以德國為例,一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受盡《凡爾賽和約》壓榨的德國人生活困苦,反倒是擅長經營的猶太人過得有聲有色。這種實際差距加上平時的各種看不慣,猶太人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出氣筒。
對於這一點,猶太人不禁要仰天長嘆:冤啊!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日子也就夠得上中產小康階層。而為數不多成為經濟寡頭的猶太人,卻被德國人認為是所有猶太人的代表,正是這些人掏空了自己的錢包,讓德國陷入貧困。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更讓猶太群體成為眾矢之的。
可憐的猶太人,無疑為那些搜刮民財的寡頭們背了鍋,本來的階級矛盾,被沒來由轉化成民族敵對。
納粹上臺後,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大肆煽動民族情緒,這讓猶太人被無底線醜化,所有的憤怒被宣洩到他們身上。
納粹為什麼要這樣做?只因這是凝聚德意志民族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希特勒急於樹立一個敵人,將之作為轉移矛盾、贏取支持的靶子,沒有任何倚仗的猶太群落,是再理想不過的目標。
此外,猶太人歷代積聚的財富,也成了希特勒實現「第三帝國」霸業的啟動資金,光是1938年發動針對德奧猶太人的「水晶之夜」中,就非常輕鬆的勒索到上億馬克。
希特勒將猶太人視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種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壞者」。他認為,只有徹底打倒猶太人,德意志民族才能夠復興。至於他是真心從民族層面仇視猶太人,還是將猶太族群當作實現野心的工具不得而知,也許是二者兼具。這不是重點,猶太人卻因此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
他們的悲慘遭遇貫穿於整個二戰,同吉普賽人一樣,被當作種族清除的對象,共有600萬猶太人失去生命,佔歐陸猶太人口2/3,大批猶太人被迫流離失所。
戰後,當歷盡苦難的猶太人回到故土時,他們的房子、財產都被昔日的近鄰佔據,歐洲再無容身之地,以色列成了寄託希望的歸宿。
現如今,全球猶太人總數1400萬,其中630萬居住於以色列,570萬定居美國,他們的命運正如那句著名的希伯來文ye—heye beseder: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