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德國對付猶太人,趕的趕,抓的抓,殺的殺,關的關。德國也有小部分人同情猶太人,但大部分德國人似乎對猶太人沒有什麼好感,希特勒能夠快速崛起,一個重要原因,他對猶太人的政策與民眾的心態不謀而合。
1918年,德國代表在法國福煦元帥的列車包廂內向協約國方面遞交了投降書,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然而消息傳回國內,許多德國人卻表示不敢接受事實,因為一戰期間德國的領土幾乎沒有戰火波及,相反德軍在東西兩線均取得了驕人戰績,尤其是同蘇聯籤訂的《布列斯特和約》,使得德國領土呈現倍數級增長。與此同時由於東線已無戰事,大批軍隊得以返回西線與英法廝殺,增加了德國取勝的砝碼,如今民眾卻突然被告知祖國投降了,不敢接受事實。
然而事實就是事實,既然德國已經投降,籤署投降書的魏瑪共和國成為替罪羊,而協助魏瑪共和國成立的猶太人則成為幕後黑手。實事求是地說,直到德國放下武器的那一刻,德軍依然在各個方向上保持著進攻勢頭,數以百萬的德國軍隊駐紮在法國北部,也就是說德國的失敗絕不是軍事上的失利,相反是後方出了問題。由於連年徵戰,無論德國還是英法的本土資源都趨近枯竭,但英法好在有大量殖民地在後方輸血,而德國卻只能依靠歐洲本部。
一戰與此前和此後的戰爭都有所不同,在這四年的戰事裡,防禦型武器發揮出很大的威力,塹壕、鐵絲網加上機槍將陣地正面防衛地水洩不通,而進攻一方卻只能端著步槍以血肉之軀向前衝鋒。雖然英國在戰爭後期發明出坦克,但由於技術的不成熟,這種武器能夠發揮的效能實在有限。進攻不足而防禦有餘的結果就是雙方陷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消耗戰,接下來就看誰能撐得更久,而正如前文所說,缺乏殖民地的德國更為不利。
伴隨著食物短缺和物價飛漲,德國普通百姓越來越感覺活不下去了,而恰在此時猶太商人卻依然在囤積居奇,他們不僅哄抬物價,甚至連過期的食物也不願意賣給市民。國內的形勢每況愈下,沒有活路的民眾只能起來抗拒,結果就是工廠停工、供給斷絕,德皇威廉二世從未感覺像現在這般壓力沉重。一方面前線等著後方供應武器彈藥,另一方面後院起火。
圖-德國人
1918年11月3日,基爾軍港的水兵公然與德皇作對,德國皇室大勢已去。主張投降的共和黨人極力勸導皇帝退位,而後便匆匆向協約國遞交了投降書,期間時間之短、效率之高無不令後世感到瞠目結舌。投降以後,共和黨人在魏瑪成立共和國,主導者正是猶太人,一連串的操作不得不使廣大德國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這群利己主義者為了守住口袋裡的財富,通過哄騙的手段將德國的勝利葬送,否則德國不可能敗得這樣迅速、這樣不甘。
圖-以色列人
事實上在整個一戰期間,猶太人的表現確實令人咂舌,他們不僅發戰爭財,而且在1000多萬的雙方參戰人員當中,只有9萬猶太人。在協約國通過《凡爾賽條約》榨乾德國的最後一滴血之後,德國社會普遍對猶太人產生強烈的仇視和報復心理,這也是納粹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廣泛民意基礎的原因。然而不管怎麼說,把帳算在猶太人頭上是不公平的,畢竟德國皇帝才是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
不過猶太人因為二戰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因此得以建國。如今以色列領土面積約1.52萬平方公裡,實際控制面積約2.78萬平方公裡,還包括:巴勒斯坦領土面積約1.12萬平方公裡,耶路撒冷麵積約0.0176萬平方公裡,戈蘭高地面積約0.12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