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話之茵陳

2021-02-12 孫郎中


       我常年在運城生活工作,自然而然也就適應了此地的生活習慣及飲食!!運城人很喜歡食用各種時令野菜,比如白蒿(茵陳)、蒲公英、苦菜、榆錢、香椿等等。運城幅員廣袤,蒿類植物多之又多,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白蒿!白蒿,學名為茵陳,茵,指剛發芽出來的草,比如有個詞叫「綠草茵茵」。為何能發芽?因為有陳根!春天,要發陳,無陳不發,而茵陳的陳是什麼呢?蒿!蒿是什麼?高高的草!民間有句俗語:「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砍來當柴燒」,也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的說法,兩種說法都對,估計和地域及氣候有關。這兩句話都說明採集時令非常重要。白蒿,可以清熱利溼、涼血止血,可治療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

        現在又到了白蒿發陳的季節,採集正是最佳時節!!記得我讀小學時,有一年春季肝炎流行,曾有一段時間,每天我們上午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教室,班主任監督著每人喝一碗藥湯,就是白蒿熬出的湯,據說是預防肝炎。那時是第一次知道有白蒿這種植物,從此才開始注意上它。後來,家裡也吃過不少次白蒿蒸菜,覺得味道不錯。於是,每年一到正月,運城菜市場就會有許多攤位開始賣白蒿,根部很大,附帶的雜物也很多,回家揀菜也頗費工夫,其實,如有空閒,不如自己親自去採,而且能體驗返璞歸真的感覺,往往也是滿載而歸,既放鬆心情,又有美味享用,而樂而不為!!

        立春節氣過了,運城的天依然寒冷,四處光禿禿的。陽坡地,沉睡了一冬的茵陳在褐色的地皮下悄然萌發。等到雨水過了,撥開去年的幹蒿,你會驚喜發現根部冒出灰綠的芽,麻錢大小,泛著白,絨絨地貼在地面,靜靜地汲取營養,生長。茵陳灰綠泛白的細葉圍著老根,綿綿柔柔,伏在地面,毛茸茸的,散發著淡淡的特殊香味。很多人提籃拿鏟來挖茵陳,陰乾後,成為治黃疸良藥,保肝祛溼。而新鮮的茵陳拿到農貿市場賣,就成了人們碗裡的時令佳餚。運城當地人喜歡把茵陳嫩芽洗淨、切碎,拌上乾麵粉,蒸成美味的麥飯,做成清香的菜團(俗稱「拌麵菜」)。也可在開水裡焯一下,撈出晾涼,拌上面,揉成麵團,作茵陳麵條,澆上喜歡的臊子,好吃。

        茵陳是春天的常見野菜,性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可清熱、利溼、退黃,一直被中醫臨床視為醫治黃疸的要藥,入中藥是清肝利膽的首選。 茵陳秉承了初春的「少陽升發之氣」,所以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溼的作用。簡單來講,肝火、肝膽溼熱的一般表現:眼睛易發紅、或乾澀、失眠、頭暈頭痛、口苦口乾、眼屎多,兩肋脹脹的、容易發脾氣;肝鬱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氣兒不順,長期的精神不舒暢,又發洩不出來,就會得肝鬱。愛嘆氣、胸悶、噯氣。女性長期肝鬱還會引起乳房結塊。


附:茵陳的幾種常用食用方法                                                    茵陳煮雞蛋:茵陳加水煮雞蛋。吃了清熱利溼,解毒療瘡。治溼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茵陳茶: 茵陳加水煎湯,去渣取汁,當茶頻服。

茵陳粥:先將茵陳洗淨,加水煎汁,去渣,加入淘洗乾淨的粳米,再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可加適量白糖調味。茵陳是蒿子春天長出的嫩芽,藥食皆宜。清熱利溼、利膽退黃。急性黃疸型肝炎,膽結石屬溼熱者,症見面目一身俱黃,色澤鮮明,發熱口渴,噁心嘔吐,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黃;茵陳有綿茵陳,土茵陳之分,利膽退黃以綿茵陳為好。

茵陳車前飲: 取茵陳、車前草(或車前子,用紗布包煎)加水1000毫升浸10分鐘,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20分鐘,煮取800毫升。茵陳能清熱利溼、退黃疸;車前草能利尿止瀉,兩藥常相伍增強療效。清熱除溼,利膽退黃,清熱利尿,滲溼止瀉。適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茵陳薑糖茶:將鮮茵陳50克(幹品15克)、紅糖、乾薑(切片)、生薑(切片)加水適量,煎取汁。本藥茶功能清熱除溼,利膽退黃,故可用於輔助治療急黃疸型肝炎。


  消炎利膽茶: 將玉米須、蒲公英、茵陳加水1000毫升,煎後去渣,加白糖適量。利尿利膽,清熱消炎,健胃利膽。適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茵陳紅棗湯:茵陳、紅棗共煎。食棗,飲湯。這是治療肝炎的常用偏方。











相關焦點

  • 仲景醫話:茵陳蒿湯
    仲景醫話: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是陽黃首選經驗方。
  • 每周本草 | 「三月茵陳四月蒿」之茵陳本草考證
    2.3明清時期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 記載:「茵陳蒿,苗:春初生苗,高五七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稈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今謂之山茵陳也。江寧府一種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惟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最佳也。」
  • 《北方醫話》之:「瓜蔞治胸痺,得酒效更捷」
    《金匱要略》之瓜蔞薤白白酒湯與瓜蔞薤白半夏湯是治療胸痺、胸背痛之主方,其療效卓著,為臨床常用。二方除瓜蔞、薤白外,皆以白酒煎藥。
  • 中華道地藥材之【茵陳】
    >茵陳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載:「茵陳先太山(即大山)及丘陵坂岸上。」陶弘景謂:「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別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
  • 茵陳蒿,退黃疸之效甚佳
    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綱目》)   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
  • 中藥講堂---茵陳
    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綱目》)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
  • 中藥知識必學:茵陳
    茵陳採集於初春生發之際,稟受少陽初生之氣,故芳香透達而能宣溼開鬱。《本草述鉤元》謂其發陳致新,發陳即寓生發上達,陳敷陽和之意。以茵陳為名其意蓋在於此。大凡生發透達之藥物多為質輕味辛性平之品,茵陳苦寒應有誤,其性沉降何以能生發少陽之氣?黃有陰陽兩種,皆可以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皆以茵陳為君乃借其宣溼開鬱之功,故陽黃陰黃均可配伍相應藥物治療。若將茵陳視為苦寒,功能清熱利溼,何解陰黃用茵陳為君之理?
  •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或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乾燥地上部分。相關名:白蒿、因塵、茵陳蒿、綿茵陳、安呂草。產地:茵陳嵩主產於陝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地。濱嵩主產於東北、河北、山東等地。
  • 正月話「茵陳」
    正月話「茵陳」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小編註:不同地域說法稍有不同)        這句人人皆知,口口相傳的俗語,說的是春天老百姓很是稀罕的一種植物,它俗名「白蒿」,中藥名「茵陳」,也有叫「茵陳蒿」,還有個頗為文雅的名字「蘩」,出處正經,身世久遠,《詩經》國風·召南中《採蘩》篇說的就是它。
  • 茵陳的作用和功效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裡、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
  • 身邊的中藥——茵陳蒿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又到了採收茵陳的最佳季節,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茵陳蒿!
  • 小本草大用處--茵陳
    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鑑:「三月茵陳治黃癆,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茵陳的功效與作用(一)茵陳的功效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溼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 《本草綱目》故事:茵陳利溼退黃
    茵陳,別名茵陳蒿,綿茵陳,花茵陳,黃蒿等,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釆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釆割的稱「花茵陳」或「茵陳蒿」。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 ཏིག་ཙྭ། 藏茵陳---崗朱帕薩
    [1] ​藏茵陳生長環境藏茵陳原生於海拔2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區的西藏以及毗鄰的尼泊爾地區的樹下、灌叢、草甸、山溝等地,是青藏高原特有藥用植物。儘管高原地區氣候惡劣,藏茵陳經嚴寒、冰凍、冰雹、暴雪、風沙、乾旱、強烈的光照輪番攻擊,但藏茵陳依然蓬勃生長,因此品質極佳。藏茵陳對土壤、氣候、溫度、光照等要求不高,適宜於我國南、北方人工種植。
  • 茵陳(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至於黃證,小便赤澀為溼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溼兼熱甚,大都始於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於內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溼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
  • 中藥的故事 三月茵陳四月蒿
    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幹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
  • 春天吃茵陳,清溼熱退黃疸!
    《神農本草經》指出茵陳為上品,「味苦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名醫》說:「白兔食之仙。」可見這是多麼好的時令養生佳品。 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是春天的常見野菜,性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可清熱、利溼、退黃,一直被中醫臨床視為醫治黃疸的要藥。入中藥是清肝利膽的首選。 茵陳秉承了初春的「少陽升發之氣」,所以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溼的作用。
  • 用藥真諦——茵陳重用方有卓效
    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採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茵陳有兩個採收期,春季採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的習稱「茵陳蒿」。
  • 茵陳泡水喝有什麼功效與禁忌
  • 隨筆丨正月茵陳二月蒿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這句人人皆知,口口相傳的俗語,說的是春天老百姓很是稀罕的一種植物,它俗名「白蒿」,中藥名「茵陳」,也有叫「茵陳蒿」,還有個頗為文雅的名字「蘩」,出處正經,身世久遠,《詩經》國風·召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