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故事 三月茵陳四月蒿

2021-02-07 宏五學堂

三月茵陳四月蒿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黃疸)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裡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裡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茵陳」。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鑑:「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有清溼熱、退黃疸的功效。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瘁、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茵陳蒿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本草圖經》:茵陳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幹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

【拼音名】Yīn Chén Hāo

【別名】因塵、馬先、茵蔯蒿、茵陳、因陳蒿、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臭蒿、安呂草、婆婆蒿、野蘭蒿、茵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豬毛蒿或茵陳蒿的地上部分。春採的去根幼苗,習稀綿茵陳,夏割的地上部分稱茵陳蒿。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曠野、路旁及半乾旱或音溼潤地區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原,黃土高原和荒漠邊緣地區。
2.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溼潤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資源分布:1.分布幾遍全國。
2.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陝西、臺灣、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1)豬毛蒿 幼苗捲縮成閉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客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長1-3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2)茵陳蒿 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斷面類白色。葉多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斷面類白色。葉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長1.2-1.5cm,直徑1-1.2cm,有短梗;總苞片多3-4層,外層雌花常為6-10個,內層兩性花常為2-9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以質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

【炮製】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淨泥屑。《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歸經】歸脾;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溼;退黃。主黃疸;小便一利;溼瘡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
非因溼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1.《本草經疏》: 蓄血發黃者,禁用。
2.《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溼氣,二者禁用。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溼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溼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2.《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溼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溼除熱,溼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溼散熱結之要藥也。
3.《本草正》: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溼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溼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乾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溼熱為痢,尤其所宜。
4.《本草述鉤元》:茵陳,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溼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黃證溼氣勝,則如燻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溼固蒸熱,熱亦聚溼,皆從中土之溼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海藏謂隨陽黃陰黃皆用之。又雲內傷變黃,只用理中、建中,茵陳不必用。試思人身溼熱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勞、酒食違宜,勞役過度,傷其中氣,以累元氣,致脾陰大損,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勝數。第有因如是之損傷以病黃疸者,亦有損傷而不能調養以成虛勞者,虛勞雖亦有發黃,實則區以別矣。海藏所云不必用,當是此類。至於黃證,小便赤澀為溼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溼兼熱甚,大都始於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於內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溼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更有勞役傷氣已甚,復因口食冷物或雨,體脆感其氣,致寒溼相合以發黃者,此種投姜、附、術、蔻,不得不藉茵陳以化溼,所謂陰黃也。總之,茲物之投於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於內傷之溼熱亦宜,惟於內傷之寒溼合者不宜。蓋內傷寒溼,為陽氣不足之所化,宜投術、附,不可以有餘之治法化之也。
5.《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溼熱之專藥。溼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溼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溼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溼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惟女勞疸一症,則瘀滯痺著,非漢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治,而無取於茵陳也。
6.《本經》: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7.《別錄》: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8.《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
9.《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瘴瘧,女人症瘕,並內損乏絕。
10.《本草蒙筌》: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11.《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12.《醫林纂要》:堅腎,燥脾溼,去鬱,解熱。
13.《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汗,利溼,消腫,療瘡火諸毒。

中藥的故事 [ 大 蒜 ]

中藥的故事 [ 毒蛇·蜈蚣·蠍子 ]

中藥的故事 [ 朱 砂 ]

中藥的故事 [ 金櫻子 ]

中藥的故事 [ 常 山 ]

中藥的故事 [ 蛇床子 ]

中藥的故事 [ 黃 精 ]

中藥的故事 [ 女貞子 ]

中藥的故事 [ 貝 母 ]


相關焦點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割了當柴燒
    春天,意味著新的開始,萬物復甦,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割了當柴燒,過了三月的茵陳,就得再等一年了。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蒿草。
  • 三月茵陳四月蒿,解密茵陳真功效!
    [ 茵 陳 ]━━【 小故事 】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
  • 身邊的中藥——茵陳蒿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又到了採收茵陳的最佳季節,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茵陳蒿!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三月裡的。」「唔,春三月間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的青蒿有藥力。」第二年開春,華佗又採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試著給害黃病的人吃。這回可真靈!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採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為摸清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式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
  • 每周本草 | 「三月茵陳四月蒿」之茵陳本草考證
    2.3明清時期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 記載:「茵陳蒿,苗:春初生苗,高五七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稈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今謂之山茵陳也。江寧府一種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惟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最佳也。」
  • 中藥知識必學:茵陳
    華佗一看是茵陳,便立即到地裡採集給其他黃癆病人服用,但是奇怪地是均無效。華佗返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什麼樣的茵陳,他說三月裡採摘的,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三月蒿子才會有藥力。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三月的茵陳給黃癆病人服用,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又沒有功效了。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服用,事實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
  • 隨筆丨正月茵陳二月蒿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這句人人皆知,口口相傳的俗語,說的是春天老百姓很是稀罕的一種植物,它俗名「白蒿」,中藥名「茵陳」,也有叫「茵陳蒿」,還有個頗為文雅的名字「蘩」,出處正經,身世久遠,《詩經》國風·召南中《
  •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
    「唔,春三月間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正月的青蒿有藥力。」第二年開春,華佗又採了許多正月間的青蒿試著給害黃病的人吃。這回可真靈!結果吃一個,好一個,而過了春天再採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為摸清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式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故事。
  • 四月來說蒿,治病救人本領高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春秋挖根夏採草,漿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訣裡,透露著時間賦予藥材的千變萬化。
  • 《本草綱目》故事:茵陳利溼退黃
    茵陳,別名茵陳蒿,綿茵陳,花茵陳,黃蒿等,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釆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釆割的稱「花茵陳」或「茵陳蒿」。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 清蒸茵陳蒿,滋味清香,健康又美味,香軟細滑,天然抗生素,鮮美
    清蒸茵陳蒿不啦By 紫顰兒「茵陳蒿」,又名白蒿。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陰曆三月的白蒿才叫茵陳蒿,起到藥用的作用,而到了陰曆四月,茵陳蒿已經失去它藥用的價值,已經成為蒿草,只能當柴火用了。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B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 正月話「茵陳」
    正月話「茵陳」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小編註:不同地域說法稍有不同)        這句人人皆知,口口相傳的俗語,說的是春天老百姓很是稀罕的一種植物,它俗名「白蒿」,中藥名「茵陳」,也有叫「茵陳蒿」,還有個頗為文雅的名字「蘩」,出處正經,身世久遠,《詩經》國風·召南中《採蘩》篇說的就是它。
  • 佛門醫學 | 弘揚佛醫 普濟世人【茵陳蒿、牛蒡、臺灣萵苣】
    茵陳蒿茵陳蒿,也稱「茵陳」,菊科,多年生草本。嫩苗可作菜蔬,李時珍雲:「今淮揚人二月二猶採野茵陳苗和粉作茵陳餅食之。」故有「三月茵陳四月蒿」的說法。在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嫩莖、葉入藥,以秋季採收帶果穗的茵陳,所含的有效成分最多,療效更好。性味:苦、微寒。成分: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茵陳酮、葉酸等。功用:利溼、清熱。方劑1.黃疸發熱、大便秘結:茵陳蒿30克,黃梔子15克,生大黃6~9克,水煎,1日2次分服。
  • 中藥講堂---茵陳
    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茵陳作菜,要採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四月蒿,五月青蒿當柴燒」的說法。茵陳有兩個採收期,春季採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的習稱「茵陳蒿」。主要功效茵陳清熱利溼;退黃。
  • 醫話之茵陳
    運城人很喜歡食用各種時令野菜,比如白蒿(茵陳)、蒲公英、苦菜、榆錢、香椿等等。運城幅員廣袤,蒿類植物多之又多,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白蒿!白蒿,學名為茵陳,茵,指剛發芽出來的草,比如有個詞叫「綠草茵茵」。為何能發芽?因為有陳根!春天,要發陳,無陳不發,而茵陳的陳是什麼呢?蒿!蒿是什麼?高高的草!
  • 仲景醫話:茵陳蒿湯
    仲景醫話: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是陽黃首選經驗方。
  • 春天吃茵陳,清溼熱退黃疸!
    《神農本草經》指出茵陳為上品,「味苦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名醫》說:「白兔食之仙。」可見這是多麼好的時令養生佳品。 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是春天的常見野菜,性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可清熱、利溼、退黃,一直被中醫臨床視為醫治黃疸的要藥。入中藥是清肝利膽的首選。 茵陳秉承了初春的「少陽升發之氣」,所以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溼的作用。
  • 常用解表藥——茵陳蒿
    【出處】《本經》  【拼音名】Yīn Chén Hāo  【別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逢原》),絨蒿、細葉青蒿(《廣西中獸醫藥植》),臭蒿、安呂草(《江蘇植藥志》),婆婆蒿(《山東中藥》),野蘭蒿(《湖南藥物志》)。
  • 茵陳蒿,退黃疸之效甚佳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割的稱「茵陳蒿」。
  • 盤點|6種含「蒿」的冷僻中藥
    一些名字裡帶「蒿」的中藥,紛紛表示也想沾一點「富貴親戚」黃花蒿的光。茵陳蒿、播娘蒿、茼蒿、綠絨蒿、扁擔蒿、駱駝蒿、馬先蒿、松蒿、角蒿、苦蒿、牡蒿、三輪蒿、一枝蒿、雪上一枝蒿、九味一枝蒿、金剛一棵蒿、止痢蒿.這些「蒿」很多並不是蒿屬的,與黃花蒿的親緣關係甚遠。今天,旭冉向大家盤點一下6種來源於不同科屬,名字炫酷,且帶「蒿」的冷僻中藥。《本草綱目》記載:一枝蒿「生深山中,無枝葉,一枝茁土,氣味如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