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根據《儋縣誌》記載,符確,宋代儋州高麻都(今洋浦三都湳源村)人,少年時代,沉靜好學,長大後博通經史,才識逸群,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1108年(宋大觀二年)參加鄉試而中舉,為發自鎮州(今東方市)之解元。第二年,赴京殿試而中進士,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官至承議郎,任廣東韶化兩州之知州。晚年隱退回鄉,興辦教育。符確對社會的貢獻,並不在於他的官位大小,而在於他突破海南歷史「天荒」,第一個擠身進士行列。符確的貢獻還在於告老還鄉時,在家鄉設館授學,扶掖後進,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符確的成長經歷向世人證明了有耕耘才能有收穫這一亙古不變的定律。符確既是他那個時代儋州人的驕傲,也是符確後裔值得引以為榮的榜樣。本期,向你講述進士瓊州第一人符確的故事,一起感受他的勤奮好學、筆破天荒,同時,帶你走進符確故裡,感受這裡的良好遺風。
符確銅像
符確是宋代海南第一位進士。「符確的中進,填補了自隋朝海南無進士的空白,這種零的突破既是海南的驕傲,也是儋州的榮耀。」明代瓊山進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學記》中感嘆:「瓊之有士始乎儋,瓊之有士莫盛乎儋。」2016年11月30日,符確後裔在湳源村修建符確紀念堂暨符氏宗祠落成典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符確。
出世湳源
符確是哪裡人?這個問題,史書上說得一清二楚,但是,近三十年來,在報刊或網絡上卻炒得沸沸揚揚。據我所知,最早把符確改為「昌化縣籍人」的言論,出現在《昌江史志》(1987年總第三、四期)一文。從此,儋州、東方、昌江等地對符確故裡爭論不休。
明代萬曆四十年(1618)修訂的《儋州志》記載:「符確高麻都人。」又據民國《儋縣誌》記載:「符確高麻都人。」高麻都,即原儋州市三都鎮湳源村,後來併入洋浦開發區。瓊州知州張子弘撰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廣東瓊州府重修儋州儒學記》云:「而儋之士,如王霄、符確輩,已抗聲宋室。」明代瓊山進士唐胄在《重修建儋州儒學記》也云:「王霞舉、符確輩繼出,儋遂為名州矣。」清代進士王雲清在《儋耳賦》中指出:「符確趙荊,榜開龍虎,瓊海科名,於斯焉取。」在文末注釋:「符確,高麻都人。」這些史料記載都明確說符確是儋州人。
乾隆三十九年(1764)修訂的《瓊州府志》稱「符確昌化人」引起後人對符確故裡的紛爭。雙方爭論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對「昌化」一詞的理解。眾所周知,儋州,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儋耳郡,北宋熙寧六年(1073)改稱昌化軍。宋代昌化軍的領屬曾有多次變化。《瓊州府志》說的「昌化」,即昌化軍,今儋州市,與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改儋州為昌化軍,「省昌化、感恩為藤橋鎮,隸瓊州」,以及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復縣為昌化軍,以宜倫、昌化、感恩三縣還隸」的「昌化」(縣),顯然是不同的概念。陳烺《儋耳詠》「符賢科甲開瓊海,黎士修藏繼惠夷。」詩句末注釋:「符確登進士,瓊志甲榜如此,注『昌化人』者,漏『軍』字也。」清人已看出說符確是「昌化人」,會給後人造成誤解。明代張子弘和唐胄早已說清楚符確是儋州人,而清代撰寫《瓊州府志》的人不可能無知到把符確說成「昌化縣籍人」。
其實,記某人的籍貫,省去行政區劃單位,如「軍」、「市」、「鎮」等,與說某地也省去行政區劃單位「軍」、「市」、「鎮」一樣,司空見慣。譬如,人們常直呼「北京」「廣州」「儋州」,都沒有加「市」,道理是一樣的。拿「昌化」來說事,有鑽牛角尖之嫌。
根據海南《符氏族譜》記載:「與臣次男48世安會,字時可,授文林郎,配姜氏,生男符確,遷居昌化軍高麻都。」又據洋浦開發區湳源村《符氏族譜》記載,宋太祖符安會——符確——符棒——文育、文戀、文珍。符確從韶化二州卸任後,回到湳源村,後來去昌化縣赤坎村(今屬東方市)去辦學。據說隨後家人也遷徙昌化縣,只有文戀留在宜倫縣(今儋州市)。前幾年,文戀之墓在湳源村發現。文戀墓的發現回答了《符確故裡辯析》以「文戀之墓址也找不到」為由,對符確是儋州人的質疑。由此說來,符確出生於昌化軍高麻都,即儋州(今洋浦開發區三都區湳源村)人的事實,毋庸置疑。
筆破天荒
明萬曆《儋州志》記載:符確「沈靜好學,博通經史,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大觀二年(1108)發鎮州解,三年(1109)登賜同進士。」清乾隆《瓊州府志》有關符確的記載與明萬曆《儋州志》的記載基本相同。
史書對符確的記載較為簡略,而民間的傳說卻豐富多彩。
符確專心讀書,民間有一個故事。有一年初一,符確伏案作文,文稿一改再改,沉浸在意境中,忘記吃飯。內人把年糕和糖漿端放在桌上,讓他邊寫邊吃。當內人來收拾碗碟時,年糕已吃完,糖漿卻照樣放著。內人看見符確的嘴巴留著墨跡,就笑起來。符確問:「內人何笑?」內人指著碗裡的糖漿和硯上的墨汁,符確恍然大悟,也笑了起來。
由此看來,符確中進士決非偶然。
史書上說,符確「發鎮州解」這是怎麼回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從鎮州的設立說起。根據《宋史·徽宗本紀》和《王祖道傳》有關記載,王祖道是「鎮州」設立的提議者。海南著名的學者周濟夫在《鎮州的設立與符確的中舉》指出:「宋徽宗登基之後,逐漸重用蔡京,蔡京則欲以開邊固寵,王祖道也欲乘時邀取富貴,因此極力迎合蔡京……大觀元年(1107)又言黎人願為王民,請於黎母山心立鎮州。」大觀元年(1107)「鎮州」因王祖道的提議而設立,下轄龍門、感恩、四達三縣,治所設龍門。據《地理志》記載,鎮州在感恩縣東北七十裡。王祖道死後,被追究在廣西時妄言拓地罪,受到追貶處分,他所立的鎮州也被廢除,鎮州實際只存四年。
根據周濟夫的考證,宋代舉人選拔與明清兩代有區別。「明清兩代的舉人,一定要經過每三年一次至京城和各省會舉行的統一考試即鄉試(一稱秋試)」「但宋代恐怕就有所不同,由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舉人,而選拔鄉貢的單位可以是府、州一級,比明清兩代分散得多,讀書人在何處參加選拔也沒有硬性規定。」正因為如此,鎮州也是府、州一級建置,有權力單獨舉行選拔考試。
符確遇上東坡居儋敷揚文教,「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的大好時機。他深受東坡文化的薰陶,胸懷大志,發奮攻書。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史冊經書富五車,才如子建腹藏儲」,鏖戰科場,一鳴驚人。符確「大觀二年發鎮州解,三年登進士」,筆破天荒,成為海南第一位進士。有楹聯贊道:
幸沐坡風,芸館潛心攻典籍;
高揚意氣,秋闈揮筆破天荒。
創辦學堂
符確考中進士後,官至承議郎,先後在廣東韶州和化州任知州。符確為官數十年,以解決百姓問題為己任,辦事公正,清正廉潔,受到百姓的愛戴。
符確卸任後回到湳源設帳施教。根據湳源後裔符驥介紹,符確回鄉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湳源建孔廟。當時這座孔廟有廟堂、橫舍、神臺、長亭等建築,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孔廟除為村民頂禮膜拜孔子外,實際是一所學堂。符確就在此教書育人,培養大批人才。在符確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孫子文育、文戀、文珍都先後中舉。湳源村人稱符確建的孔廟為「大聖堂」,另一處後人建的符確紀念堂為「小聖堂」。
2016年冬,儋州符確後裔經過幾年的大興土木,在湳源村重建符確紀念館和符氏宗祠(即前「大聖堂」)。兩座建築物富麗堂皇,已昔非今比。島外符氏子孫贈送符確銅鑄塑像,儋州墨客騷人撰寫大量歌頌符確的詩詞楹聯,有的用木刻懸掛堂內。符確紀念堂和符氏宗祠落成典禮那天,數萬人聚會,舞龍舞獅,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可見符確後人對先祖的敬仰。
符確晚年到昌化縣(今東方市)四更鎮赤坎村去傳播文明種子。當時赤坎村相比湳源村還算文化落後。當地父老聽說符確進士親臨,熱烈歡迎,熱情接待。符確在此辦起學堂,名曰:興賢堂。附近學子聞訊趕來拜符確為師。在符確的精心培育下,昌化縣大批優秀人才湧現。有人說,符確去赤坎辦學,用今天的流行語說應屬支教邊遠山區。符確在赤坎培養人才,想盡辦法。據史料記載,符確捐資在赤坎買下近八畝鹽田,交赤坎符氏管理,將每年收入的錢作為培養學子費用。符確千方百計培養學子的襟懷,九百多年後仍使人肅然起敬。
符確創辦的「興賢堂」,因赤坎村遭水患,村址遷離,隨之也成了廢墟。乾隆年間,儋州符確後裔符鳳紀中舉後,提倡儋州符氏子孫捐款在昌化縣大赤坎村重建興賢堂。
2003年8月16日,儋州市隆重舉行紀念宋代進士符確中進894周年大會。符氏子孫,以及當地文化人暢談符確的勤奮好學、辦學育人的精神。會後,儋州中華詩聯學會編輯出版詩文集《儋耳儒宗》,符確的精神又得到進一步的弘揚與傳播。
符確在儋州市與東方市的後裔都確認符確是他們的先祖,血緣相同,親密往來。符確逝世後葬於今日東方市三家鎮居侯村,從古至今,兩地符氏子孫為保護符確墓傳出的故事,令人感動。
符確已遠去九百多年,然而他對當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響還在繼續……(作者韓國強 編輯梁娥 吳宗績)
符確故裡 :遺風猶存
初夏的一天,我們來到符確故裡----三都湳源村,觸摸村裡的古韻,感受符確的遺風。
從洋浦開發區驅車10多分鐘,湳源村便到了。湳源村原隸屬儋州市三都鎮,現已劃歸洋浦經濟開發區。來到村裡,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門牌和符確紀念堂,據村民介紹,這是2016年符確後裔為了紀念他而捐資重新修建的,原來的紀念堂已經破損,紀念堂有符確的塑像和一些與符確相關的文物圖片。符確塑像目光慈祥,溫文儒雅,整個紀念堂呈四合院布局,寬敞、古樸、大氣。院中間,一棵高的的大葉榕拔地而起,枝繁葉茂。據村民介紹,這棵古樹已經有800年以上歷史了,細看古樹,枝幹粗壯、蒼勁有力,抬頭仰望,樹葉青翠濃密,不時有小鳥雀躍飛起,海風吹來,樹葉輕輕晃動,陽光便乘機偷偷灑落,這時,古老的大樹一片斑駁,一地清涼。
據陪同我們採訪的村民介紹,符確當年就出生在湳源村,但由於年代久遠和其他原因,符確的故居已經沒有辦法確認了,如此算來,湳源村的歷史也有將近1000年了,現在生活在村裡的已是符確的38代後裔了。符確小時,沉靜好學,博通經史,才識超群。蘇東坡被貶儋州後,他師從東坡,成為師生關係後,蘇東坡對符確的聰慧非常欣賞,稱讚他是可造之才,在蘇東坡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終於在北宋大觀三年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在這個千年歷史的古村行走,處處都可以感受到符確遺風。整個村子古木參天,百年以上的古樹有近百棵。村子規劃有序,一條一條的巷道乾淨整潔。據村民介紹,村子最早的格局就是符確規劃的,一直以來,村民建房也都自覺的遵守這一規劃,從不亂搭亂建。如今,富裕起來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在蓋房時,大家依然嚴格遵守原來的規劃,自覺維護村裡固有的格局。在村子裡行走,沒有其他農村常見的豬牛糞便,街巷上也沒有豬牛的影子,整潔的路面讓人感覺到這裡仿佛不是農村。古樹下,老人三五相邀,談古論今,怡然自得。村子裡除了古樹,就是隨處可見的番荔枝,這種水果不知何時從海外引進,很適合在儋州沿海地區種植,番荔枝樹身不是很高,樹葉卻很濃密,一棵樹,就是一片蔭涼,村民的院子,村裡的巷道,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番荔枝,真是一片番荔枝的世界,有了綠樹的護佑,雖已是炎熱的夏天,但我們仍然感到陣陣涼爽。每一棵番荔枝都碩果纍纍,錐形的果子掛在樹上煞是好看,村裡的女人就在果樹下織魚網,逗小孩。這裡的番荔枝到收穫的季節,會有人上門收購,市場價格也很好,每年番荔枝都能給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雖然我們並不相識,見到我們,每一個村民都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樹上結的水果,也由我們隨便的吃。陪同我們的村幹部介紹,村裡,一直保持著符確的遺風,重視教育,尊師重教,禮貌待人,勤勞致富。以前,村民生活困難,但都要想方設法的讓小孩讀書,現在,村民手頭有錢了,都把小孩送到洋浦、海口等地的學校接受好的教育,每年,村裡都有近20個小孩考上不錯的大學。我們在村裡轉了一圈,幾乎沒有看到年輕人的身影,經過了解才得知,村裡的年輕人都去讀書或者打工了,如果年輕人閒賦在家無所事事,會被大家看不起的。
符確遺風,是一種習慣、一種傳統,雖是一點一滴,傳承下來,就是一種精神,就是全村的財富。(記者梁娥 吳宗績 實習生符麗曼)
湳源村大門
古樹掩映下的符確紀念堂
悠閒的村民
村巷邊的番荔枝
整潔的村民小院
圖片由記者 黎有科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