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的歷史和現實

2021-02-13 四海無人對夕陽
提示點擊上方↑「四海無人對夕陽」關注這個專注於西藏歷史、文化的原創帳號,如果對這個系列的其他內容感興趣,可以選擇「查看歷史文章」 ,或搜索微信「baifabuyi」和老布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六千多字,將從歷史、地緣和安全訴求等角度解讀,波蘭這個有點另類的國家。

波蘭地圖

波蘭是一個挺奇怪的國家,三次亡國又三次復國,以至于波蘭國歌的名字叫《波蘭沒有滅亡》。

但這個堅韌不拔的歐洲小強,與鄰國的關係真不是一般的差。西邊的歐洲國家視其為「蠻族」、東邊的俄羅斯與其仇深似海、南邊的捷克、奧地利與其屢有戰端、北邊的瑞典王國曾與其大打出手,甚至遠在東方和其幾乎毫無瓜葛的中國人,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波蘭。

下面這張搞笑版的地圖,可以充分說明波蘭人的心態。

如果說性格會影響命運,那環境便會塑造性格。在環境、性格、命運的糾葛中,波蘭和波蘭人走過了一條怎樣的道路?

今天我們就從地緣和歷史的角度,解讀一下波蘭的性格與命運。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上說,波蘭是「西方的東方,是東方的西方,東歐的北方,北歐的南方。」

這個處於世界版塊結合部的國家,其宿命永遠是個「徘徊者」,是一個在邊緣遊蕩,既難以被任何一個地區接納,又會有大國勢力插足的國家。

因此,波蘭及其國民永遠需要在夾縫中尋找安全感,他們既不信任西邊的歐洲國家,雖然它是歐盟成員國;而東邊的斯拉夫兄弟,完全不是信不信任的問題,根本就是血海深仇。

對自身安全的極度迷茫和索取,讓歷史上的波蘭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其強盛時,它是咆哮的猛獸四處撕咬;其衰落時,它是盤中的香腸任人分食。

由于波蘭的歷史實在太過複雜,簡直就是一部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的循環史,我們就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波蘭的各個歷史時期吧。

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14世紀中葉-16世紀中葉,波蘭歷史的黃金時代);

波蘭極盛時期的疆域圖

第一共和國時期(波蘭-立陶宛王國時期,16世紀中葉-1795);

如果說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雅蓋隆王朝時期是波蘭的「黃金時代」,那第一共和國時期勉強算個「白銀時代」吧,至少它還能保持獨立體制,與周邊國家的戰爭中尚能有所斬獲。過了這一段,波蘭就連黑鐵時代都算不上了,最多是個香腸時代。

第一次被瓜分(波蘭領土縮小,成了被保護國);

1772年8月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波蘭,波蘭喪失了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

第二次被瓜分(波蘭領再次土縮小,成了傀儡國);

1793年1月俄、普再次瓜分波蘭,波蘭領土只剩了20萬平方公裡,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沙俄的傀儡國。

第三次被瓜分(波蘭第一滅國);

1795年1月,俄、奧、普徹底肢解了波蘭,波蘭滅國,從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之久。

外族統治時期(1795~1918,波蘭第一次復國失敗,第二次滅國);

當拿破崙橫掃歐洲時,連續擊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波蘭人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他們毫不猶豫的站在了法蘭西三色旗下,組成了驍勇的波蘭槍騎兵團。

隨即,拿破崙投桃報李在波蘭中部建立了華沙公國,作為法蘭西的一個衛星國。

當拿破崙揮師東進進攻俄國時,一心要復仇的波蘭以十萬大軍相助,是除了法國外出兵最多的國家。拿破崙對這個盟友也很青睞,他甚至把入侵俄國的戰爭,稱為「第二次波蘭戰爭」。

結果,聯軍遭受俄國「核武器」——嚴寒的襲擊,60萬大軍灰飛煙滅。波蘭再次成了香腸,被俄、普、奧三國又一次瓜分。

這是波蘭的第二次滅國,直至一戰結束後,美國介入歐洲事務,波蘭才再次復國。

一戰後的波蘭版圖

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1918-1939,波蘭第二次復國);

一戰中,波蘭成為俄軍與德、奧匈軍反覆拉鋸的戰場,最終被德軍佔領。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時任美國總統納爾遜在協議中明確提出「要有一個獨立的波蘭,還得有出海口」。

美國的表態以及老牌歐洲國家的首肯,並不代表他們從心底裡同情損失慘重的波蘭,這不過是在繼續削弱德國之餘,再在蘇聯和歐洲之間,建一堵牆來阻擋社會主義西進。

1921年3月,波蘭成為議會制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

二戰期間波蘭第三次滅國(1939-1944年);

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波蘭東西兩邊的國家分別變成了納粹德國和蘇聯,但對波蘭來說這是「不一樣配方,一樣的味道!」

蘇德兩國籤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一星期後,德國便從西方閃擊波蘭,蘇聯則從東方翩翩而來。

36天後,波蘭第三次亡國,這次蘇德瓜分波蘭的行動,成了二戰歐洲戰場的引爆點。

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1944~1989,波蘭第三次復國)

二戰結束後,三巨頭在《雅爾達協定》中承認了蘇聯對波蘭的控制權,隨後,1944年波蘭共和國宣稱成立,1952年改稱波蘭人民共和國,屬於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華約和經互會成員。

波蘭第三共和國時期(1989年~至今)

隨著蘇聯的衰落和控制能力下降,1989年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波蘭作為東西方的結合部,第一個脫離了社會主義陣營,成立了波蘭共和國,也稱「第三共和國」。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4年,波蘭和其他10個歐洲國家一道正式加入歐盟。

縱觀波蘭紛繁複雜的歷史,三次滅國、三次復國、屢次被瓜分,大家會不會感覺,波蘭就是一條砧板上的鹹魚,一直挨錘從來沒勃起?

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如果波蘭一直躺在地上挨錘,那波蘭人的性格絕對不會像現在這麼擰巴,絕對不會很多人還存有一個「大國夢」。

因為,歷史上波蘭也曾闊綽過,曾經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

尤其在14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這段漫長的歷史年代裡,波蘭頗有些睨視群雄的架勢。

這種曾經富過的經歷,給了很多波蘭人一個大國夢,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波蘭—立陶宛王國

我們先來看看這段被波蘭人憧憬的「豪勁時期」,波蘭都曾幹倒過哪些威名赫赫的巨咖!

1358年,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雅蓋沃和年輕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嘉結婚。雖然二人的婚姻生活算不上幸福,但卻促成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出現。

雖然,從地理面積上看,聯邦中立陶宛的面積遠比波蘭大,但波蘭不論在經濟、文化、宗教系統上都領先於立陶宛,因此聯邦中,波蘭才是事實上的統治主體。

格林瓦爾德戰役油畫

1410年,波蘭迎來了第一巔峰。在格林瓦爾德戰役中(中文又譯作坦能堡會戰),波蘭人帶領著立陶宛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捷克-摩拉維亞人、韃靼人,全殲了2.7萬名由德意志民族(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組成的條頓騎士團,橫行一時的條頓騎士團從此一蹶不振。

而這時,波蘭人和俄羅斯人這對斯拉夫兄弟,還在同一面王旗下浴血奮戰。

格林瓦爾德戰役的勝利,讓波蘭從德意志人手中收復了富庶的東波莫瑞和波羅的海出海口。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小說《十字軍騎士》,便是基於此戰而創作的。

1569年,為應對東方莫斯科公國的崛起,波蘭-立陶宛王國建立,這便是「波蘭第一共和國」。

波蘭第一共和國的疆域極值,比今天的波蘭面積大得多,達10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第一共和國時期,波蘭開始向東拓展,與沙俄反覆爭奪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區,甚至謀求將俄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1605年開始,波蘭連續給俄國找了兩任「季米特裡」沙皇,都被憤怒的俄國貴族殺死。隨後,波蘭乾脆從幕後跳到前臺,直接出兵進行武力幹涉。

1610年6月,波蘭軍隊在克魯希諾戰役中以少勝多,痛毆了莫斯科—瑞典聯軍,以400對5000的戰損比,打得對手抱頭鼠竄。波蘭軍隊隨即攻入莫斯科,給了心高氣傲的俄國人一個「至暗時刻」。

克魯希諾戰役

雖然,1612年,俄國人便奪回了莫斯科,但1618年,波蘭軍隊再次逼近莫斯科。

連續不斷的兵禍讓俄羅斯損失了將近一半的人口,莫斯科衛城斯摩稜斯克的人口,由戰前的8萬銳減到8000人。

這段被稱為「莫斯科浩劫」的灰暗記憶,永遠銘刻在俄國人心裡,也成了之後,俄國不斷肢解波蘭的理由。

與此同時,波蘭還和北面的瑞典王國、南邊的奧斯曼帝國戰火不斷,連年的戰事讓波蘭深受其害,尤其是兩次北方戰爭(1655~1660年;1700~1720年)更讓一度強悍的波蘭傷痕累累。

其實在第一次北方戰爭中,面對瑞典的南侵,波蘭已經無力保護自己的疆域了,首都華沙兩次被攻佔。

「光明山修道院」之戰油畫

整個戰爭期間,波蘭最可歌可泣的戰鬥,居然是修道士和民兵打出的「光明山修道院」之戰。

面對瑞典正規軍,修道士和民兵為了信仰(瑞典信仰基督教路德宗,而波蘭信仰天主教),在全無希望的情況下搏命而戰,讓瑞典圍攻數月都未能拿下這座修道院。

顯克微支的歷史小說《洪流》,寫的就是這段絕望的歲月

按《波蘭通史》說法,第一次北方戰爭中,瑞典入侵波蘭,波蘭全國人口減少了1/3,降到600萬至700萬,等到第二次北方戰爭之後(間隔40年),波蘭人口又降到了700萬人。這時的波蘭農產品的產量降低了60%,全國餓殍遍野,人民生活貧困,國家已無再戰之力。

上圖中,淺綠色是被俄羅斯佔據的波蘭立陶宛領土,淺藍色是瑞典佔據的波蘭立陶宛領土,最下面那一點米白色,就是當時被逼入絕境的波蘭-立陶宛王國。

隨即到來的,便是俄國的最後一擊。

從1772年開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分三次瓜分了波蘭,波蘭終於在與鄰國的競爭中遭受沒頂之災。

顯克微支小說《洪流》的配圖

最逗得是,在瓜分波蘭的盛宴中,奧地利是個很特別的食客。相比俄國、普魯士都和波蘭有舊仇,參與瓜分也就算了。

奧地利和波蘭的關係可不是一般的好,當奧斯曼帝國1683年7月以十七萬大軍圍攻首都維也納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棄城而逃,是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帶著七萬波德聯軍趕來,大敗奧斯曼軍隊,擊斃一萬五千多人,解了維也納之圍。

之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一直將波蘭視為緩衝國和盟友,以對抗俄國和奧斯曼帝國。

但當波蘭被擺上餐桌後,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雷莎是這樣看待波蘭的:「我們並不願意瓜分波蘭,但如果形勢所迫,非得如此,我們會堅持拿到我們該有的份額!」

就這樣,波蘭開始了亡國,復國,再亡國,再復國的悲催循環。

諷刺畫:三國君主強行瓜分波蘭。三國君主相鄰而坐,他們對面是波蘭國王。波蘭國王受縛,垂頭喪氣。

波蘭就是這樣一個奇怪而悲催的國家,強大過、滅亡過、掙扎過、沉淪過,如果簡單將其看作一個與鄰國競爭中的掉隊者,似乎也不完全對。

因為,即便在亡國與復國悲劇循環裡,哪怕有一個短暫的晨曦,它也會毫不吝惜的向鄰居伸出利爪。

卻不說拿破崙時期,十萬波蘭大軍的莫斯科一遊。

就是在一戰二戰之間,短暫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它也趁蘇俄建立初期,紅白兩軍內戰無力他顧時,揮師東進入侵蘇俄,並在華沙戰役中打出了驚世駭俗的逆襲,痛擊了紅軍的驕傲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佔領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

希特勒上臺後,納粹德國向外擴張的野心,瞎子都能感覺到。但波蘭卻拒絕了蘇聯,結盟共同防禦德國的要求,轉而謀求與英、法結盟。

當然了,拒絕蘇聯也算好理解,畢竟兩國結下的是世世代代的血仇。波蘭拒絕的理由也很文藝,「德國人來了損失的領土,俄國人來了滅亡的是靈魂!」

德國、匈牙利、波蘭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但當1938年,希特勒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時,同為英法盟友的波蘭居然前來赴宴了。它的理由是「既然英、法的綏靖政策已經放棄了捷克斯洛伐克,那波蘭也應該享有自己的份額。」

這個神邏輯,是不是與當年奧地利女皇如出一轍?!

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雷莎

這個邏輯的結果是,當德國閃擊波蘭時,德國的附庸捷克人,首先攻至華沙;瑞典封鎖了北方航道,斷了波蘭的後援物資;奧地利扣押了波蘭的資產;蘇聯乾脆明火執仗的出兵肢解了波蘭。

「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不是其本民族的奮鬥史,而是和周邊國家一起書寫的歷史」。

波蘭是這句話最好的例證,在充滿糾葛的歷史事件裡,波蘭和它周圍所有的鄰國都發生過戰爭。在波蘭人看來,所有鄰居都是肢解波蘭的赴宴者,區別僅在於吃的多和少。

理解了波蘭人的複雜性格,我們就可以明了現代國際政治中,波蘭為何會如此特立獨行,為何會成為歐盟裡有名的「刺頭」,以及又為何會死抱著美國大哥的粗腿了。

本來成立歐盟的訴求就是為了將歐洲各小國整合在一起,用一個聲音說話,來獲取更大的政治籌碼和經濟利益。

應該說這一戰略謀劃很成功,歐盟基本實現了消除邊境、單一貨幣和關稅壁壘,進而成了世界上經濟體中GDP總額最高的經濟體,在外交上也基本上保證了用一個聲音傳達意見。

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深,大洋彼岸的美國也開始了摻沙子的計劃,這一計劃的目標點便是最後加入歐盟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波蘭便是最積極倒向美國的一個。

公允地說,波蘭和美國的關係是種雙向選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波蘭表現的比美國還要急切。

基於對其安全偏執式的需求,波蘭在一戰後美國介入歐洲事務開始,便像發現新大陸一般,自以為找到了一個可以依賴的大哥。而美國也願意在其身上下注,使波蘭成了東歐劇變中第一張倒下的骨牌,而後波蘭將全部賭注都壓在了美國大哥身上。

二戰後,蘇、波、德三國邊境「排排隊向西走」

於是我們就能看到在重大國際事件中,波蘭是如何選邊站隊的了。

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歐盟大哥們德、法都表示了明確的反對,可波蘭卻跳出來支持,不但派兵參加了美國的「志願者同盟」,還在戰後留軍隊駐防伊拉克。

當美國反對俄、德兩國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時,波蘭又迫不及待的跳出來表示反對,並帶頭購買了明顯貴很多的美國船運液化天然氣(LNG),而且一籤就是24年。

「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

當美國決定退出伊核協議,歐盟國家合力挽救時,又是波蘭跳出來支持美國,並首先停止了與伊朗的石油貿易。

要知道,波蘭和伊朗之間在經濟上存在極強的互補性,波蘭當然是不願意購買俄國能源的,在他們看來這是「資敵」的行為。所以,在伊核協議後,伊朗成了波蘭能源的主要供應方,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從2015年的8000萬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2.3億美元,但美國大哥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自身的經濟利益暫時先放放再說吧。

最有意思的是,美國發起的中東部長級會議將會在波蘭華沙召開,這讓伊朗極為惱火斥責其「忘恩負義」。

伊朗外長沙裡夫所說的「忘恩負義」指的是,二戰期間,蘇德瓜分波蘭,周邊國家都對大量波蘭難民袖手旁觀,伊朗是少數幾個張開雙臂迎接波蘭難民的國家,至少有十五萬波蘭人在伊朗受到了人道主義的待遇,伊朗不但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飲用水,還為這些難民專門建立的社區、學校和出版社,保存其本民族的文化傳播。

從這個角度上說,波蘭的所作所為確實難逃「忘恩負義」之嫌。

最誇張的是,2018年9月波蘭總統杜達訪美時,迫不及待表示將自己籌資20億美元為美國建立軍事基地,請美軍駐紮,並宣布將波蘭的美軍基地定名為「川普堡」(Fort Trump)。

而其國防部長則開誠布公的宣布,「邀請美國駐軍是波蘭期待了五十年的事情」。

於此相對應的是,面對法國總統馬克龍號召建立「歐洲聯軍」的計劃,波蘭則堅決反對,其總理馬特烏斯·莫拉維茨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歐洲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增強其軍事潛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今天必須強調,歐洲以及北約東部地區安全的唯一真正保障是美國。」

波蘭全面擁抱美國的政策,讓很多歐盟國家都認為波蘭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絆腳石」。以至於,身為波蘭人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都不禁表示道:「歐盟和波蘭正處於對立狀態,這是波蘭不需要歐盟,歐盟也不需要波蘭前奏。」

很顯然,在「與鄰為伴」和「與鄰為壑」選項裡,波蘭選擇了後者,寄希望於全面擁抱美國來獲得些許的安全感,同時用美國的影響,來保持其國家的獨立特徵和「東歐大國」、「東歐領導者」的地位訴求。

當然了,美國也願意有這樣一個地理位置重要的小兄弟,使其實現「分化歐盟」和「粘合歐盟」的雙重作用。

所以,美國也給了波蘭很多「糖果」,據統計2017年美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就達到了370億美元以上,為波蘭創造了超過22萬個就業崗位。而波蘭也成了東歐地區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被世界銀行評為「歐洲最有活力的經濟體」。

我們當然不能簡單的評論,波蘭國家政策的對錯,任何國家的政策取向都有著複雜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安全以及地緣政治的考量。

但至少在歐盟內部,波蘭正逐漸成為一個令人德法軸心煩惱的對象,它對歐盟一體化進程的疑慮,讓它在很多問題上一直在否定,而否定之後又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

對這個一直在說NO的東部鄰居,歐洲人心情複雜,而糾結在歷史、地緣旋渦裡的波蘭人也一樣心情複雜。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這種心情複雜的對視還將持續下去。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對老布感興趣的,可以嘗試一下這個,保您滿意,哈哈哈!

相關焦點

  • 德國和俄國歷史上多次侵略過波蘭,為何今天波蘭極其反俄卻不反德
    波蘭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的邀請美軍駐紮,其主要目的是打算依仗美國的力量,對抗與自己同屬斯拉夫人國家的俄羅斯。因為波蘭人的骨子裡有一種近乎便執的反俄情緒,當然這與俄羅斯的龐大體量讓波蘭感受到了威脅以及歷史上俄羅斯對其多次侵略壓迫有關。但同樣在歷史對波蘭有過侵略壓迫的國家可不止俄羅斯,還有一個歐洲大國—德國也多次侵略波蘭並奴役其人民。
  • 波蘭歷史
    波蘭是一個位於東歐平原的西斯拉夫人國家,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700年石器時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 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
  • 看波蘭歷史,絕對離不開【揚·馬泰伊科】
    來波蘭旅遊,少不得要逛博物館、皇宮等常規知名景點,對不對?而逛博物館或者皇宮時,那牆上一副一副的有關波蘭歷史的大幅油畫都逃不掉你的視線範圍,因為它們很好的展現了一些曾經的波蘭歷史,所以再不愛看的人都會多看上兩眼。而這其中大部分的油畫都離不開它的作者——揚·馬泰伊科。
  • 波蘭歷史一覽
    波蘭歷史演義:經歷過血淚,才配擁有輝煌!波蘭全稱波蘭共和國,是中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
  • 克拉科夫和西裡西亞-波蘭南部的藝術、建築與歷史
    克拉科夫是歐洲的寶藏之一,一座沒有被破壞的城市,有極其重要的建築,以其皇室城堡、大學、偉大的教堂和藝術收藏而著名,數個世紀它一直是波蘭的首都,那時波蘭曾是主要的歐洲王國之一
  • 俄羅斯和波蘭為何總是對抗?原來歷史上兩家就是世仇
    波蘭和俄羅斯現在互相仇視,屢屢登上世界頭條,不過,俄羅斯與波蘭的關係並不是如今才惡化的,波蘭和俄羅斯的關係,甚至可成為世仇,早在數百年前波蘭就曾三次被瓜分,而每一次瓜分都有俄羅斯的參與。同屬東歐國家的波蘭和俄羅斯近代歷史中一直被侵略瓜分的「倒黴蛋兒」波蘭,其實祖上也曾闊過。
  • 蘇聯打著解放的幌子入侵波蘭,實際上是和德國一起瓜分波蘭
    儘管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包含一貫反對共產主義的內容,德國和蘇聯看起來也不太可能成為同盟。但就像在歷史上多次出現的一樣,對現實利益的考慮總是會打破意識形態的約束。這兩個國家秘密的達成了莫洛託夫-裡賓特洛浦協議,即按照預先商定的新邊境來瓜分波蘭的交易。
  • 波蘭「淨化」歷史背後的民族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領土被德軍侵佔,納粹當局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座死亡集中營,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波蘭公民在內的數百萬人被屠殺。波蘭扮演的歷史角色顯然是受害者而非劊子手,但在進入21世紀後,他們似乎還希望能從痛苦的戰爭記憶中獲得政治或道德上的利益。
  • 波蘭歷史-波蘭「國父」,皮雅斯特王朝開創者
    據資料記載,波蘭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的活動遺蹟,公元9世紀中葉,在今天的波蘭地區形成了一批早期「國家」,實際上是由西斯拉夫和赤貧人民,以及古代波蘭土地上所有剩餘的少數族裔都被組成部落單位,其中較大的部落後來被稱為波蘭部落 ,這是後來波蘭國家的雛形。
  • 德國和波蘭歷史上到底有何仇,為何德國總要幹掉波蘭?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和波蘭是歐洲中部兩個面積較大的國家,是鄰國,也是一對宿敵。歷史上德國和波蘭仇怨頗深,德國曾兩次滅掉波蘭,二戰期間德國人還屠殺了數百萬波蘭人,希特勒甚至一度想把波蘭人滅絕。那麼德國人和波蘭人到底有何深仇大恨,以致於矛盾如此深?
  • 波蘭:四次被瓜分,屢次遭亡國,波蘭的歷史為什麼悲劇連連?
    那麼,波蘭為什麼會屢次遭到瓜分與滅亡,現在的波蘭又是怎樣獲得新生的呢?▲波蘭所在的中歐地形圖,維斯瓦河流域是波蘭人乃至斯拉夫人的故鄉一、早期波蘭國家的興起中歐北部的廣袤原野上,河流縱橫,氣候溫和,歷史上是斯拉夫人的故鄉。
  • 在「波蘭之肺」,呼吸自然與歷史
    這裡還因為水上運動基地聞名,波蘭人和德國人夏季都比較喜愛到這裡度假。作為哥白尼曾工作過的地方和希特勒走向覆滅之地,馬祖裡湖區也吸引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們前來尋古。疫情對波蘭旅遊業衝擊很大,但馬祖裡湖區卻因為感染人數少,依然吸引大批遊客前來。
  • 從歷史看波蘭,為什麼是歐洲的擦腳布?波蘭是怎樣一個奇葩國家?
    波蘭這個國家確實非常的奇葩,估計沒有幾個像波蘭這樣願意拉仇恨的國家。絕大多數的國家或者民族都願意在周邊拉友誼交朋友。唯獨波蘭,在歷史上三次被滅國。滅掉他的全是歐洲大哥級的人物。就是說,如果這些大哥們有一個是站在他背後的,波蘭都不可能這樣。最近,波蘭又開始拉仇恨。
  • 歷史上的波蘭和立陶宛,是如何走到了一起,又是如何分開的呢?
    在波蘭和立陶宛的歷史上,恐怕有一件事是雙方都無法繞過去的,那就是盧布林聯合。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個共主邦聯。
  • 波蘭歷史名人及其紀念碑(之一)
    這裡我們把波蘭的主要已故歷史名人做個簡單介紹,指出這些名人紀念碑和雕像在華沙的哪些地方(外地其它城市的名人雕像以此類推),方便大家認識目標物的背景。這也是我們為重新編輯全新版本的《華沙旅遊,精確制導》所做的前期準備,敬請關注!
  • 俄總統萬字長文警告波蘭: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靠西方早晚倒黴!
    這幾年以來波蘭的反俄情緒一直非常高漲,而且人家有一文一武兩個方面,文的方面波蘭這幾年一直持一個論調,什麼呢?二次大戰的元兇並不只是納粹德國,還有蘇聯。人家說根據歷史的事實,當年是納粹德國和蘇聯籤訂了協議,而且共同瓜分了波蘭,所以既然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他就是惡的一方。
  • 波蘭走廊不該歸波蘭?捋一捋歷史,「自古以來」果然不適用於歐洲
    這塊領土在德國和波蘭的歷史中究竟有著怎樣的糾紛?一戰後,波蘭在協約國支持下復國,而此時距它上次被滅國已過了123年。巴黎和會期間,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拋出充滿理想主義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有一條專門提出要讓波蘭擁有波羅的海出海口。已經從戰敗的德國、奧匈帝國身上割走大片領土給波蘭,協約國還嫌不夠,在他們看來,自己親手締造的這個中歐大國怎能沒有海岸線?
  • 二戰德國入侵波蘭的歷史照片
    波蘭.格丹斯克:黨衛軍但澤衛隊的成員襲擊波蘭郵政局時用坦克作掩護。1939年9月,波蘭格丹斯克維斯特布拉德石油和天然氣儲罐被德國海軍放火焚燒。一位波蘭農民在自家門前捂著頭陷入絕望德軍入侵波蘭發動的空襲給他家造成了嚴重破壞。
  • 遇見波蘭:在厚重歷史與文化中愜意行走
    地處中東歐的波蘭,有著悠久的歷史。打卡波蘭的首選,無疑是華沙國家博物館。在這個收藏著約11,000件古代藝術品的博物館,你不僅可以細細品味波蘭的悠久歷史與當下,還可以充分感受歐洲中世紀以來的藝術魅力。而走進博物館後院的二戰時期武器陳列區,你則可以重讀波蘭的二戰苦難史,讀懂世界和平的美好。
  • 波蘭歷史發展階段的簡介
    東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裡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波蘭在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後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幾個世紀,一戰後復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冷戰時期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下,蘇聯解體後,加入歐盟和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