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越法五國學者,共議雕版印刷的古往今來

2020-12-18 澎湃新聞

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貼上工整的書稿,薄薄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便成了筆畫清晰可辨的反體,再用刻刀把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把紙覆在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這樣繁瑣而精緻的工藝,被稱為「雕版印刷」,正是有這樣獨特的古代印刷術,才成就了古籍的絢爛多姿。

11月29日,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的「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國際學術工作坊會議召開,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正宏、研究員蘇傑和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主任陳誼擔任主持,來自中、日、韓、越、法五個國家的古籍專家在線上齊聚一堂,講述不同國家與雕版印刷的淵源。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正宏雕版印刷在中國的保留現狀中國最早的印刷術為雕版印刷,始於何時已難考證。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書是唐末 868年印的《金剛經》,日本卻存有公元770年印的佛經。眾所周知,日本的雕版印刷是中國傳過去的, 因此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當在8世紀中葉以前,有人甚至認為6世紀的隋朝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郭立暄著眼於「宋元本的雕印與文字流變」,他提到,不同版本由於印次早晚的不同,古籍印本價值可能大不一樣,這其中有很多講究。「古書的字體就像不同年代做出的服裝,款式不會一樣。隔代的裁縫即使模仿,做出的樣子仍不免有差池。」在模仿基礎上的差異更加微妙,能察覺到這類差異的,是真正的鑑別高手。

譬如,初印本一般用好紙,配以鮮亮的墨色,給人藝術的享受。後印本則用一般竹紙,很少讓人眼前一亮。明正德陸元大刻本《花間集》、清乾隆鮑廷博、鄭竺刻本《庚子銷夏記》,均有羅紋紙的初印本,與後印本美惡相去懸絕。同時,翻刻本對底本可能會有改動,明嘉靖後有不少翻本,遇有底本缺字,便隨意合併,或模擬填充,以致失去廬山真面。

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有清康熙五十六年吳門繆曰芑雙泉草堂刻本初印本「初印本的價格一般可達到後印本的五倍左右,少數可達到十幾倍之多。很多舊書坊喜歡標榜『初印本』,這就是主要的動因。」郭立暄說。「浙江,不論是雕版刷印還是活字擺印,都是印刷技藝創新的實踐先導和書籍生產的核心區域。」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主任陳誼說。學界研究指出,中國的雕版印刷從隋唐間開始初現端倪,最早的文字記錄之一就是在吳越區域——今天的浙江省域內,其中保留最為完善的便是劉氏嘉業堂,現存刻書片共計四萬餘片,其中最為知名的刻本是「影宋四史」,亦是持續時間最長、投入精力最大、耗費資金最巨。

嘉業堂雕版架宋代雕版精品迭出,到了明代更是全盛時期。天一閣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開升介紹,天一閣藏雕版總量共1396塊,最主要的收藏為明代雕版,共計736塊左右,另有600餘塊主要可分兩部分,一部分為1949年之前入藏者,主要是清代阮元刻《天一閣書目》及薛福成刻《天一閣見存書目》(共371塊),以及部分民國雕版。另一部分為近年捐贈入館的清代民國家譜133塊。「除《範氏奇書》中《廣成子解》一書(6葉)雕版完整之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缺失。」

天一閣所藏《新語》卷上首葉雕版世界各國的雕版印刷歷史日本慶應大學斯道文庫教授住吉朋彥是東亞漢籍與雕版研究專家,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他介紹了日本如今的雕版印刷保留情況。日本從11世紀開始就利用雕版印刷書籍,最初是模仿寫經、手冊的時期。之後,以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為契機,朝鮮王朝的活字印刷器材被帶回日本,流傳甚廣,上至天皇家,下至武家代表德川家康、豐臣秀賴,以及新興的宗派日蓮宗、愛好文藝的富商等都積極使用。

在當時的最大都市京都,幾家專門出售活字印本的書店同樣生意興隆。這些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前半印刷的活字本被稱為「古活字版」。在寺院中製作書籍的匠人被稱為「經師」,他們會出入城市,為人們有償製作和裝裱寫本,以滿足人們對知識的需求。

江戶時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古代以來的秘藏傳本、傳抄新帶來的中國本、小規模的活字書籍印刷等不同圈層同時存在,大寺院的出版印刷和商業出版快速發展,使得雕版印刷逐漸成為大眾熟知和廣泛使用的印刷方式。

越南漢喃研究院教授丁克順介紹,自從公元初年漢字已進入越南,一直到第10世紀至第19世紀,漢字仍然得到使用,同時出現漢喃雕版印刷。特別是自15世紀雕版印刷技術從中國明代流傳入越南黎代時期,雕版得到重視,一直到18、19和20世紀初期達到極盛發展。由此,越南保留下大量珍貴的刻板書籍,同時還留下不少雕版庫並成為人類文明共同遺產,例如佛教竹林禪派的佛經雕版和阮家族私家有關教育的雕版庫。

大叻市檔案館的雕片法國國家圖書館學者娜塔莉科裡(Nathalie Coilly)介紹,15世紀的歐洲印刷術主要起源於古登堡印刷術。中國人傾向於認為是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傳到了歐洲,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中國的印刷術和歐洲是否有直接的關聯,因為當時兩個地域沒有貿易往來,也幾乎沒有交通方式。

歐洲雕版印本《窮人聖經》「書是人類的故鄉。」作為總策劃人,陳正宏總結道。「無論是東方學者還是西方學者,今天都藉由書籍回到了故鄉,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促進文獻學研究建立起世界通用的規則,成為貫通中西的學問,將書籍的文化傳播得更深更遠。」(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初期的雕版印刷
    各國使臣、官員、留學生、求法僧、商賈、樂士、畫師,不顧艱辛來到中國觀摩攝取。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後,入國學學習經史、儀制、文選、書法、天文、算學等大唐文化,太宗時國子監學舍增加一千二百間,增收學員八千餘人。這些留學生歸國時,帶走大量中國的圖書文獻,以興本國學業,他們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儒家學說在國外,特別是東方鄰國日本、朝鮮、百濟、新羅等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李勉:雕版印刷體驗
    這一次的讀者開放日,我們選取雕版印刷作為讀者親近圖書的一扇窗戶。雕版印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傑出代表。我國雕版印刷的出現不晚於隋末唐初,起先大約只印單張的佛像、經咒、納稅憑單等小件。及至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長達三十卷的《玉篇》之類宏編巨帙和王玠的《金剛經》等圖文並茂的精印本時,印刷品的質量已大為提高,達官宿儒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 雕版印刷 雕刻時光的活化石
    如何用傳統的方式將三字經保留下來,除了千篇一律的電腦印刷,我們還有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勞動結晶——雕版印刷技藝。作為古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前身,大約在西元600年前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的雕版印刷術。
  • 雕版印刷:雕刻靈性的手藝
    雕版印刷技藝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清朝時揚州的雕版印刷得到空前發展。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在揚州天寧寺創設以刊刻內府書籍為主的出版機構「揚州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全書從繕寫、雕刻到印刷裝幀無不盡善盡美,康熙皇帝硃批稱讚:「刻的書甚好。」
  • 「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雕版印刷術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播有著突出貢獻。1900年,在敦煌裡發現的《金剛經》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二、雕版印刷1900年,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01 成本問題和印工的文化問題古代需要大量印製的書籍一般為四書五經等聖賢書,千百年不變。比如一千年前的李白看的和後世李小白看到的基本沒什麼差別。
  • 尋找人的精神故鄉:全球學者跨越時區,探討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
    今天,除了中國,在日、韓、越等漢文化圈國家也保存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漢字雕版,在歐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脈絡。 ,共有中、日、韓、越、法五國共九位學者擔任引言人,引出「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不同主題,與會代表和旁聽學人隔空對話,討論十分熱烈。
  • 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寧晉縣的雕版印刷起步於北宋崇寧年間,金代初年達到高峰。 他認為,「經者,道之本;法者,治之具;韻者,字之始。文籍所由生,其為善也已多。」他注意到在當時,「官府雖稍生聚,而對於詩書、法律晚生後輩不知為何物。一旦得是,如瞽者復明,迷者知津」。 所以,凡知道荊祜選版而藏者,都說他是「知本」之人。
  • 《「皇華館」李振豪:當「雕版印刷」遭遇「90後」》
    李振豪找到專事古書修復的顏風老師,學習了一年。上半年就是練習基本功,先是託裱報紙,要把兩張報紙託裱得嚴絲合縫、整整齊齊、不能起褶。之後練宣紙,先是用比較薄的皮紙、竹紙,要特別注意用巧勁,不能一提就爛。做竹紙要掌握好時間,時間太長就成漿了。下半年才有機會跟老師修書,他參與修復了《上上玉清經》《平叛記》《委任狀》等。
  • 「皇華館」李振豪:當「雕版印刷」遭遇「90後」
    但他找不到雕版印刷的師傅,只好先去聊城學習雕版年畫。在聊城,他利用刻年畫的笨方法,一個字一個字地轉著刻了十來塊板,古法裝訂成一冊《鄭康成集》。2011年,他到揚州拜訪雕版印刷「杭集刻字坊」第三代傳人陳義時。陳大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唯一獲得雕版類高級工藝美術師技術職稱的行業權威。翻著李振豪的《鄭康成集》,陳義時說:「你真厲害。
  • 巧手試雕版—第二屆採薇閣雕版印刷技藝培訓
    中國是發明雕版印刷術最早的國家,所謂雕版印刷,即指先寫樣上版再用木板雕刻。
  • 柳向春|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
    從結局上來說,這一觀點顯然毫無問題,但事實上,格於本書的研究重點所限,書中甚少涉及的石印,才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雕版印刷構成真正危險的殺手,而非書中所述的中文活字印刷。從道光初年(1826)石印術傳入中國,到民國晚期基本上退出出版領域,這百年左右,石印對傳統的雕版,幾乎形成壓倒性優勢,其中的關鍵,正如楊麗瑩博士在新著《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中心》中總結的那樣:一,無論照相石印,還是手寫石印,都與傳統雕版印刷出版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對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沒有發生大的影響;二,石印技術是一種適合小規模生產的印刷技術。
  • 雕版印刷的起源,到對世界的影響,發展最鼎盛的時代在哪裡
    雕版印刷的起源唐朝(618—907)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階段,也是在此期間,中國的印刷術誕生了。經歷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和羸弱後,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在唐代開始前的大約三十年裡結束了。在這個朝代最初幾個皇帝統治時期——從公元6世紀到8世紀早期,這個古老的帝國得以恢復,並不斷強大。
  • 書法、漫畫、雕版印刷——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迎牛年
    南京熙南裡元龢堂約請了三位在不同藝術領域優秀的藝術家,創作了牛年主題的新年捲軸掛曆書法、漫畫、雕版印刷作品,與大家一起迎接新年的來臨。 汪寅生書法儒雅清新、俊逸深沉,書風古樸灑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享受;戎鋒漫畫遺貌取神、妙趣橫生,一叟悠然坐牛背,題曰「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類似這樣的畫作均令人忍俊不禁,盡顯人生智慧;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鄧清之拓印的「牛」跟「福」組接在一起的「牛年有福」圖案別具巧思,喜氣洋洋。
  • 【國學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文丨博智明國學啟蒙  ·  主播丨忱忱老師     第一個是指南針。指南針在古代的時候叫司南,它長得像一個盤子上放著一個勺子,用天然的磁鐵礦石製成一個像勺子一樣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東南西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司南是中國漢代最早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指南針。
  • 陳力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新論(上)
    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清末陳介祺曾收藏了一件秦始皇詔銘陶量,羅振玉有跋云:此量山左出土,濰縣陳氏所藏,文字精絕。每行二字,每二行共四字作一陽文範,合十範而印成全文。每範四周必見方郭,觀此知古代刻字之術發明甚早。古金文有陰款、有陽識,皆先作範而鑄成之。款之隆起者用陰範識之,凹下者則用陽範。此等之範即雕版之濫觴。……此量亦陽範,故印成陰文。
  • 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附】由於騰訊微信無法聲明原創的原因,茲摘錄拙稿全文中比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一段文字,以湊夠騰訊微信無理要求的字數:一般來說,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兩者比較的結果是:(1)合理而且成熟的活字印刷,譬如西夏和王禎的木活字印刷,其出版速度是一定要高於雕版印刷的。
  • 我看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附】由於騰訊微信無法聲明原創的原因,茲摘錄拙稿全文中比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一段文字,以湊夠騰訊微信無理要求的字數:一般來說,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兩者比較的結果是:(1)合理而且成熟的活字印刷,譬如西夏和王禎的木活字印刷,其出版速度是一定要高於雕版印刷的。
  • 活字印刷術發明者.....
    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且唐朝中後期已經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宋朝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宋朝沒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術。
  • 德格印經院:再現「雕版印刷術」記憶
    近300年來,在古木、煙墨與酥油相雜的濃濃暗香中,德格印經院的一代代工匠,在虔誠的雕刻、印製經文過程中,將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下來,成為雕版印刷術的記憶……工匠師傅正在緊張工作。李貴平攝/光明圖片這種手工雕版工藝在其他地方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