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試雕版—第二屆採薇閣雕版印刷技藝培訓

2021-12-26 採薇閣書店

中國是發明雕版印刷術最早的國家,所謂雕版印刷,即指先寫樣上版再用木板雕刻。這一技術是中國古人的重要發明之一,始於唐,歷宋元明清而繁盛,雕版印刷技術對典籍與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到了巨大作用。採薇閣響應宣傳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開展了第二屆雕版印刷技藝相關課程的學習培訓活動。

2021年11月15日至16日,在採薇閣雕版印刷體驗中心內,開展了為期兩天的雕版印刷技藝培訓。學員跟隨非遺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王長傑開始了體驗和學習雕版印刷的系列活動。

從木板的選材、製作,刻刀的打磨,雕版寫樣、模字,到練習雕版的基本功,再到刻字刻圖等工序,王老師把涉及雕版印刷技藝的整個流程完整的講解了一遍。

第一天上午的課程是基本刀法的訓練,在運用刻刀的過程中,每個學員對於雕版有了進一步的體會。下午開始進行圖畫雕刻,過程中學員聚精會神,小心謹慎,感受用刀的力道與技巧。在第一天的課程結束以後,每個學員都完成了自己的雕刻內容。

第二天的培訓主要是熟悉雕版套印技藝的操作流程以及正確刷印的方法。

每個學員用第一天完成的圖畫雕刻成果進行套印,真實地體驗到古代的彩色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並不是一門看上去呆板的技術,其中深刻蘊含著對中國傳統造紙、制墨、雕刻、摹拓等相關技藝,是文字文本源流、文化底蘊傳承的交匯融合。體驗雕版印刷不僅僅是一次手工技藝的臨摹,更是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所做出的實際行動。經過第二屆雕版印刷技藝的培訓,更多的人學習和體驗了雕版印刷過程。採薇閣雕版印刷體驗中心提供了專業的技術人員和材料設備,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採薇閣一直在努力。

相關焦點

  • 「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雕版印刷術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播有著突出貢獻。1900年,在敦煌裡發現的《金剛經》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 雕版印刷:雕刻靈性的手藝
    雕版印刷技藝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清朝時揚州的雕版印刷得到空前發展。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在揚州天寧寺創設以刊刻內府書籍為主的出版機構「揚州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全書從繕寫、雕刻到印刷裝幀無不盡善盡美,康熙皇帝硃批稱讚:「刻的書甚好。」
  • 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郭嘉寧) ■相關 保護好古籍善本 傳承好雕版技藝 其次,要推廣雕版印刷知識和技藝。 據筆者所知,目前能掌握雕版印刷技藝的機構和個人已經很少,除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籍修復部和浙江天一閣修復部的部分技術人員外,全國可能都超不過百人。 現在許多從事圖書和檔案工作的從業者,對雕版印刷工藝大多不太了解。
  • 《「皇華館」李振豪:當「雕版印刷」遭遇「90後」》
    杭集鎮,是揚州最為著名的雕版印刷之鄉,清光緒年間,陳義時的爺爺陳開良即開辦了杭集鎮最大規模的刻字作坊。陳義時的父親陳正春也是「揚幫」領頭人。跟著這樣的師父,李振豪完整而全面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怎樣挑刀,怎樣發刀,掌握了多少代老匠人傳下來的老規矩。在揚州學習一年後,李振豪每年還不定期地去跟陳大師學習、交流。
  • 書法、漫畫、雕版印刷——三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迎牛年
    南京熙南裡元龢堂約請了三位在不同藝術領域優秀的藝術家,創作了牛年主題的新年捲軸掛曆書法、漫畫、雕版印刷作品,與大家一起迎接新年的來臨。 汪寅生書法儒雅清新、俊逸深沉,書風古樸灑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享受;戎鋒漫畫遺貌取神、妙趣橫生,一叟悠然坐牛背,題曰「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類似這樣的畫作均令人忍俊不禁,盡顯人生智慧;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鄧清之拓印的「牛」跟「福」組接在一起的「牛年有福」圖案別具巧思,喜氣洋洋。
  • 李勉:雕版印刷體驗
    這一次的讀者開放日,我們選取雕版印刷作為讀者親近圖書的一扇窗戶。雕版印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傑出代表。我國雕版印刷的出現不晚於隋末唐初,起先大約只印單張的佛像、經咒、納稅憑單等小件。及至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長達三十卷的《玉篇》之類宏編巨帙和王玠的《金剛經》等圖文並茂的精印本時,印刷品的質量已大為提高,達官宿儒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 「皇華館」李振豪:當「雕版印刷」遭遇「90後」
    但他找不到雕版印刷的師傅,只好先去聊城學習雕版年畫。在聊城,他利用刻年畫的笨方法,一個字一個字地轉著刻了十來塊板,古法裝訂成一冊《鄭康成集》。2011年,他到揚州拜訪雕版印刷「杭集刻字坊」第三代傳人陳義時。陳大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唯一獲得雕版類高級工藝美術師技術職稱的行業權威。翻著李振豪的《鄭康成集》,陳義時說:「你真厲害。
  • 雕版印刷 雕刻時光的活化石
    如何用傳統的方式將三字經保留下來,除了千篇一律的電腦印刷,我們還有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勞動結晶——雕版印刷技藝。作為古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前身,大約在西元600年前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的雕版印刷術。
  • 中日韓越法五國學者,共議雕版印刷的古往今來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正宏雕版印刷在中國的保留現狀中國最早的印刷術為雕版印刷,始於何時已難考證。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書是唐末 868年印的《金剛經》,日本卻存有公元770年印的佛經。眾所周知,日本的雕版印刷是中國傳過去的, 因此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當在8世紀中葉以前,有人甚至認為6世紀的隋朝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 中國古代初期的雕版印刷
    模勒"二字,一般即解釋為雕版印刷。說明當時唐代社會文化知識很為普及,元、白詩作,一開始就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已應用了印刷術。(2)《舊唐書·文宗本紀》:"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諸道府,不得私 置曆日版。"曆日版,即印刷的曆書。這段記載,說明唐代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間私自印刷曆書。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二、雕版印刷1900年,敦煌發現的「金剛經」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01 成本問題和印工的文化問題古代需要大量印製的書籍一般為四書五經等聖賢書,千百年不變。比如一千年前的李白看的和後世李小白看到的基本沒什麼差別。
  • 老少手藝人現場展技藝,小粉絲們被吸引得挪不動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鄧紅慧黃小建小心地拿出一塊刻好的雕版,仔細地塗上色彩,然後將一張白紙輕輕扣在上面,然後熟練地刷了幾下,再將紙反過來,上面已經有一副精美的圖畫了。「哇!」圍在邊上的小朋友都被這變魔術一般的過程驚呆了,吵著要讓黃小建教他們……雕版印刷老藝人黃小建這熱鬧的場景發生在12月19日的杭州的綠城城市耕讀館。
  • 柳向春|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
    從結局上來說,這一觀點顯然毫無問題,但事實上,格於本書的研究重點所限,書中甚少涉及的石印,才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雕版印刷構成真正危險的殺手,而非書中所述的中文活字印刷。從道光初年(1826)石印術傳入中國,到民國晚期基本上退出出版領域,這百年左右,石印對傳統的雕版,幾乎形成壓倒性優勢,其中的關鍵,正如楊麗瑩博士在新著《清末民初的石印術與石印本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中心》中總結的那樣:一,無論照相石印,還是手寫石印,都與傳統雕版印刷出版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對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沒有發生大的影響;二,石印技術是一種適合小規模生產的印刷技術。
  • 尋找人的精神故鄉:全球學者跨越時區,探討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
    今天,除了中國,在日、韓、越等漢文化圈國家也保存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漢字雕版,在歐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脈絡。 ,共有中、日、韓、越、法五國共九位學者擔任引言人,引出「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不同主題,與會代表和旁聽學人隔空對話,討論十分熱烈。
  • 德格印經院:再現「雕版印刷術」記憶
    近300年來,在古木、煙墨與酥油相雜的濃濃暗香中,德格印經院的一代代工匠,在虔誠的雕刻、印製經文過程中,將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下來,成為雕版印刷術的記憶……工匠師傅正在緊張工作。李貴平攝/光明圖片這種手工雕版工藝在其他地方已失傳。
  • 雕版印刷的起源,到對世界的影響,發展最鼎盛的時代在哪裡
    雕版印刷的起源唐朝(618—907)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階段,也是在此期間,中國的印刷術誕生了。經歷了四百多年的分裂和羸弱後,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在唐代開始前的大約三十年裡結束了。在這個朝代最初幾個皇帝統治時期——從公元6世紀到8世紀早期,這個古老的帝國得以恢復,並不斷強大。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我在哈密】「繡郎」卡德爾·熱合曼:我有一雙巧手 願把技藝傳授
    【追夢路上 · 我在哈密】「繡郎」卡德爾·熱合曼:我有一雙巧手 願把技藝傳授   □講述人: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負責人 卡德爾·熱合曼  □記錄整理:哈密市伊州區融媒體中心 張亞蘭
  • 【醉中國】藍夾纈技藝:雕花夾布浸,藍白相與間
    藍夾纈,是我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 然後在第二塊胚版上刷一層漿糊,四周對齊在第一塊版上,抓住紙樣露在外邊多餘部分,帶動整張紙樣到第二塊胚版。取縫衣針刺破氣泡,小心弄平,防止紙樣偏移,然後開始刻第二塊胚版。
  • 大榆樹鎮開展「巧手點亮生活」手工藝培訓活動
    近日,在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大榆樹鎮便民服務中心在溫馨家園開展「巧手點亮生活」殘疾人手工製作活動。培訓課上,老師為40餘名殘疾朋友們講解了葫蘆文化起源發展、葫蘆的繪畫手法、潤色技巧等,讓大家對畫葫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耐心輔導下,學員們的繪畫技藝逐漸嫻熟,線條流暢自然,畫面慢慢鮮明豐盈。恬靜的荷花,淡然浮萍於水面;憨態可掬的熊貓形象,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看著從自己手中製作出的工藝品,大家綻放出喜悅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