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歧視警示研究生教育現狀 畢業季難就業學生壓力大

2021-01-09 考研幫(kaoyan.com)

  畢業生們的困惑  說起找工作,頂著「清華博士」光環的陳達,一肚子牢騷。  這是一個&ldqu


  畢業生們的困惑

  說起找工作,頂著「清華博士」光環的陳達,一肚子牢騷。
  這是一個「幾乎摧毀他信心」的求職季。連續七個月的奔波與等待,他沒有拿到一個心儀單位的錄用通知。更讓陳達崩潰的是,十次求職中的八次,他連第一道的「簡歷關」都過不了。
  「往根上說,我覺得我的求職艱難,是因為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推敲』的『出身』。」從山東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到清華大學的博士,陳達用七年努力實現了「曲線進京夢」;可從開始找工作時的「命運盡在我手」,到現在的「『出身』決定論」,卻只用了七個月。
  如今,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陳達嘴裡的「好出身」絕不是個新鮮詞,而是很多像他一樣本科就讀院校不是那麼光鮮的畢業生們,頻頻遇到的尷尬——但凡條件好些的用人單位,從高校、政府到事業單位以及國企、民企、外企,都在其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地明確強調,「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慮」,這種「狠挖出處」的招聘要求,也被畢業生們無奈地稱作「學歷查三代」。
  而就在幾天前,教育部一紙禁令讓這個早已在就業招聘市場上狠颳了幾年的「出身風」成為被治理對象:在規定中,教育部明文強調,在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活動、高校發布的用人單位信息之內,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面對這一為不少畢業生「伸張正義」的規定,畢業生們的觀點並不相同,有很多人為此興奮,也有不少人繼續觀望。
  「禁發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這樣的做法很好,但是未來真不好說。」唐柳皺皺眉,一臉的無奈。這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當年高考分數不俗,可就是因為當初沒有選擇一所211或985高校,唐柳在求職中同樣備受打擊。從研一開始,唐柳就在某媒體實習,半年後得知單位招聘存在「985高校」門檻後轉投該媒體下屬網站。原指望著能繼續在大媒體從事專業工作,可直到快畢業時,她才發現網站的用人標準也「水漲船高」。「就業形勢嚴峻,即使是嚴禁把學歷限定寫在招聘規定裡,但是人力資源部門篩簡歷時看『出身』難免還是一條心照不宣的『行規』。即使管得住高校,也很難管得住其他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的說法
  一連串的詰問,讓「出身歧視」成了大學生就業中一個解不開的結。而這麼多年來,讓它越系越死的手,絕不止一雙。
  「收到的簡歷都用麻袋裝,不定個門檻怎麼行?」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張嵐告訴記者,在今年三月該校組織的輔導員招聘中,僅僅10人的崗位需求卻收到了4000多份簡歷,「我們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裡面大多都是名校畢業,甚至不少是博士。招聘自然要優中選優,第一學歷、最終畢業院校、專業、是不是黨員、有沒有當過學生幹部都是參考標準,總不能讓4000人都來筆試面試吧。要不是特別突出,我們確實沒時間論證一個非985畢業的學生就比985畢業的學生優秀,成本太大。」不同角度換來不同立場,在部分學生那兒看來簡單粗暴的「出身歧視」,在用人單位這裡卻成為最經濟適用的評價標準之一,「我們也總跟就業部門的同事交流,學生確實挺無辜的,可板子也不能簡單地打在用人單位身上。」
  還有不少人認為,「出身歧視」背後,是就業市場對教育質量呈現「倒金字塔」結構的敏感反應,也對眼下的研究生教育直接發出了警示。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社會堅信高考成績,對專升本、碩博教育不信任?」聽多了「最難考的是高考,最好考的是博士」等調侃,也見過不少只想靠著文憑「鍍金」,卻沒有相應提高能力的求職者,某國企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張先生一點也不客氣地解釋他們查學歷的動機,「大學四年都在考研,讀研時一年忙實習,一年忙畢業,同等條件下就算是誤傷了一些同學,我們還是想多一個考核人才的標準。」
  學生的無可奈何和用人單位的振振有詞,在699萬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就業大軍面前,變得不只是簡單的「唯學歷論」,而是有著複雜的生長背景。在這樣的就業環境下,有人在堅持,也有人終究作出妥協。
  4月下旬,陳達擬好了博士後入站申請,開始著手聯繫接收導師,「希望自己能再通過兩年努力增加些籌碼,彌補高考時的遺憾。」
  就在幾天前,唐柳辭去了付出一年多心血的實習工作,接受了一份來自重慶的行政工作邀約,「專業不對口,但二線城市的競爭壓力還是小很多。」
  而「出身歧視」這道難題,究竟能不能解開,他們誰也不知道。

  對話專家:文憑的信號功能與就業歧視
  教育的功能一般有兩種:一是能提高人的生產效率,高學歷能帶來高報酬;二是高學歷是發現具有高效率員工的篩選手段,即文憑是一種信號,可以幫助僱主大幅度降低僱傭成本。
  目前就業市場出現的「出身歧視」實際上正是教育兩大功能的體現:僱主在招募大學生時並不知道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只能通過觀察那些與大學生能力相聯繫的人口統計特徵來做出判斷。按照教育的信號功能假說,受教育水平高低是僱主判斷大學生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由「出身歧視」衍生出來的「第一學歷」標準其本質是僱主對文憑篩選機制的進一步細化。
  面對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颳起的「出身風」,教育部出臺規定嚴令禁止,反就業歧視立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考慮到大學生和僱主雙方的需求及就業市場規律,這樣的立法不能是「一刀切」的簡單禁止,而應該按照求職者的勞動能力實行區別對待。其實,為了消滅就業市場的歧視,很多國家的政府也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提出了對幾乎所有僱主都適用的非歧視性要求。在我國,由於僱主基於市場偏好,認為「第一文憑」的含金量越高,大學生的工作能力也就越高,這樣也就出現了所謂的「第一文憑」歧視問題。可見,我們在討論「第一文憑」這一市場自發產物的同時,也許更應該反思,在當下的勞動力市場上,為什麼會出現用人單位對非985、非211、專升本、碩博教育的嚴重不信任。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就業難,為什麼研究生就業也難?有哪些解決辦法?
    教育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因為教育的發展能夠跟國家的發展聯繫到一起,因為教育可以提升國人的綜合素質,也能夠提升人們的精神水平。教育可以提升我們的知識,能夠帶來更大的凝聚力。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發展教育也就成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 教育部「通知」,研究生即將畢業,就業問題岌岌可危,學生:太難了
    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考研已經成為了許多學生的一致選擇,但是我們都知道,很多大學錄取的人數往往和報考的人數比例差距很大,甚至是100:1的概率,所以這個競爭力肉眼可見,壓力十分大,很多學生會被這個大概率刷下來,平時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很多學校為了緩解一下這種緊張的情況,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擴招形式,這樣可以給更多的學子帶來機會,給他們把考研的道路放寬。
  • 今年考研人數超出預計,研究生遭遇就業難題,畢業前景出「危機」
    研究生將面臨「難題」,就業前景出「危機」隨著考研人數與招錄人數的增加,可以證明國家對於教育方面的重視,研究生學歷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社會的快速發展中,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考研也可以讓學生提高學歷水平,還可以提升教育素質,繼續深造。
  • 本科就業難,研究生畢業「吃穿不愁」的5大專業,很適合「女生」
    其實我們也知道,大學就讀的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畢業之後的發展方向。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學專業是本科就業難,研究生畢業「吃穿不愁」的專業,匠人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專業還很適合「女生」。01.心理學專業說到本科就業難,研究生畢業「吃穿不愁」的6個大學專業,匠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學專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人群面臨的心理問題越發突出,對心理諮詢師的需求日益擴大。
  • 「不好意思,我們不招非全」: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又到了一年火熱的求職季,各個高校的學生都湧入了人才市場。作為北京某大學2018級法律碩士研究生,方思(化名)在求職時備受冷眼,由於讀的是 " 非全 " 研究生,多數律所、省考的崗位她都沒有報考資格," 想不通,同樣是統招統分的在讀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為何不被承認?"
  • 研究生擴招能否緩解畢業生就業難
    近日,據新聞報導,我國2019年高職擴招116萬人,超額完成預期任務,今年的高職擴招工作進展也比較順利,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今明兩年繼續擴招200萬人。  不僅高職「大擴招」,我國研究生和專升本也大幅擴招。
  • 招聘季尤應剎住就業歧視風
    【光明時評】 當下正值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應聘季。日前,教育部發文提出,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就業歧視,並非新問題,也非新政策關注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就明確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
  • 史上最難就業季?景航教育助力畢業生精準就業
    每年畢業季便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畢業季更可謂是難上加難。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如何才能找到工作,成了今年的一個熱門話題。即便如此,在景航教育接受過培訓的李天峰(化名)仍然拿到了幾家公司的高薪offer。
  • @高考生,讀研=更好就業?中國研究生真實現狀揭秘
    面對這兩個問題,肯定很多人會說,高考和考研都是為了更好就業。隨著高考擴招、每年大批畢業生流出,目前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找份像樣的工作都是件難事。另外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就業崗位在減少,很多大公司都在縮減用人規模。這種情況下,考研成了不少同學緩解就業壓力的最好出路!
  • 從壓力山大到壓力天大,畢業就業為啥這麼難?
    據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官網消息,5月12日下午,學校在龍子湖校區啟智樓C101召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及202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議,對推進學校202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再動員、再落實,校長丁庭選在發言時指出:「由於受疫情等多方面原因影響,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已經由壓力山大上升為壓力天大
  • 如何看待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難和難就業?網友:考研才有出路
    但是您對醫學專業的就業了解嗎?從近幾年的醫學專業就業來看,不是特別的理想,從目前一些醫院的招聘公告來看,目前招聘醫學崗位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大多都是要參加考試,而且各個醫院招聘的學歷層次有所提高。從某市中心醫院過去五年的招聘情況來看,招聘的學歷要求漸漸的從專科過渡到本科,再由現在的本科過渡到研究生學歷。各個醫院對醫生的要求都在逐步的提高,因此對於醫學專業的本科學生而言,就業壓力十分的大。
  •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該遭受就業歧視
    日前,教育部發文要求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其中,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12月1日《人民日報》)關於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爭議向來不少。此則新聞一出,更是引來不少質疑:「憑什麼?非全日制上課學時怎麼能和全日制的相比?
  • 「評論」不要把教育作為就業的「調節器」
    過去為了減輕就業壓力,延長了教育的時間。近年來,不時有學者、專家,提出縮短學制的建議。有的建議縮短小學學制一年,有的建議分別縮短初中、高中學制一年,還有的建議本科縮短一年,研究生可縮短一年。這些縮短學制的建議,還大多比較比較「保守」,沒有從小學到研究生都縮短一年的建議。
  • 大學畢業面試難?八維幫助學生實現優質就業
    雖然出現了不少新的工作崗位,但每年畢業季,大學生就業難仍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高薪就業為目標,八維教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學生優質就業來開展的。為了幫助學生快速優質就業,八維也給同學們帶來了面試求職等相關經驗。
  •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海外疫情嚴重,讓國內高校的博士學位受寵!
    ,讓國內名校的導師隊伍有了質的提升,就像施一公說的那樣:優秀的畢業生,可以不需要遠渡重洋就可以在國內獲得最好的高等教育,2019年清華大學特獎畢業生白蕊,作為施一公院士的學生,僅僅花費四年就提前一年完成碩博連讀,並且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畢業後再次選擇留在國內,獲得西湖大學博士後的職位,繼續學習和工作。
  • 後疫情"就業季:提早"備戰" 就業趨理性
    「年初疫情發生後,畢業生就業受到了嚴重衝擊,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求職方式全部由線下改為線上。不少在秋招時持觀望心態的學生,原本想在春招期間大展身手、斬獲理想offer,哪承想學校乃至全國都沒有線下招聘會了,加之長時間居家學習生活,求職壓力倍增,『二戰』考研、慢就業、不就業等情況明顯增多。」於涵宇說。
  • 這個大學專業有點「坑」,本科畢業難就業,考上研究生也沒啥出路
    在高考志願填報中,學生要選擇兩個東西,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專業,有的人覺得學校比專業更重要,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有學生就因為沒選好專業,最後畢業找不到工作,只能家裡蹲。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大學專業,這個大學專業有點「坑」,本科畢業難就業,考上研究生也沒啥出路。歷史學,這個專業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很多綜合性或者師範類高校都有開設。
  • 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就業出現新特點
    就教育學科研究生數量增長的絕對值而言,從2009年的1.41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3.12萬人,增長了121%,教育學碩士招生的年平均增長率達19.72%,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學科。   成倍的招生增長率使教育學作為一個吸納研究生的主力學科,其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就業去向、就業市場分布等自然也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最心酸」的3個專業,本科畢業難就業,但考上研究生發展有前途
    ,其中就有3個大學專業很令人心酸,本科畢業很難就業,但是考研之後身價就會翻倍,而且發展很有前途。,畢業之後想找工作,也只能選擇到一些社區醫院從事工作,而縣城市區醫院都是要求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學歷。
  • 研究生迎來兩個「壞消息」,學生無可奈何:畢業居然更難
    目前大學生中有很強的競爭壓力,今年有847萬人都是大學畢業生,而社會上適合他們的職位並不太多,於是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才是最難的一個環節,或許明年就有900萬大學畢業生了。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了,找工作也不那麼容易,所以很多學生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大多選擇了考研和考公,今天我們來談談研究生這個話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普通本科已經不那麼吃香了,研究生學歷也變成了以前的本科,而且近年來考研人數也越來越多,想成功上岸的機率也不大,而想進入理想的大學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