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官網消息,5月12日下午,學校在龍子湖校區啟智樓C101召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及202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議,對推進學校202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再動員、再落實,校長丁庭選在發言時指出:「由於受疫情等多方面原因影響,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已經由壓力山大上升為壓力天大,全校教職工要像為自己的孩子找工作一樣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不惜走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道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確保2020屆畢業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
他還從加強畢業生就業觀教育、創新就業服務工作方法、籤訂《就業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開展畢業生就業工作考核與獎勵、建立「三全」就業服務工作體系、推行就業困難畢業生「一對一幫扶」、舉辦校友招聘會、分類管理因人施策、加強就業信息統計等九個方面,對疫情期間的就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作為一個曾經的畢業生和現在的學生家長,我真心感謝學校領導們為學生就業問題付出的艱辛努力。
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大學生畢業後到處「找工作」這一現象?畢業生就業為啥這麼難?
我想起了小學時侯的教育,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做社會主義的螺絲釘螺絲帽。
關於螺絲與機器的關係,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中的基本隱喻之一。將國家和制度比作一架機器,公眾則是這架機器上的螺絲釘。這一比喻給社會主義國家形態染上了濃重現代工業文明的色彩。教育經常鼓勵青少年,要做國家機器上的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工業產品是講究標準化的,每一個零件,每一顆螺絲,都有特定的規格和形制。
如果大學教育還是按螺絲釘螺絲帽的方式來培養,就一定會出現專業對口不對口的問題,也就導致了新聞中的就業難,壓力天大。
風雷經常帶著孩子看《動物世界》欄目,我發現儘管大部分動物都有一個哺育期,但是他們一出哺育期就得自己覓食。
因為它們出了哺育期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就要出去公平競爭。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不能做到這樣呢?
或許,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像古代教育那樣,先培養孩子做一個獨立的「人」。這樣的話,無論他學習了什麼技能,出了校門都可以獨立生存,而不用到處"找工作",因為勞動者的雙手就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