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2021-02-19 甘露之聲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將凡聖的境界由下而上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等十類,因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稱為「十界」。雖然如此,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關係。以心念為例,惱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獄;瞋恨鬥爭的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痴無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羅;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歡喜快樂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無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薩;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十界,遇緣觸事,就生起現象諸法。

  再以現實的人間生活而言,戰場上的相互殺戮,菜市場裡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獄的示現;天災人禍時的饑民遍野,是餓鬼的象徵;五慾熾盛、以暴凌弱的社會,是畜生道的翻版;苦樂參半的生活是人間的現象;爾虞我詐,自相殘害,是修羅的世界;快樂享受的時光,無異置身天堂;聞法學道的日子,是聲聞的境界;在自悟自覺中自得其樂,是緣覺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諒是菩薩世界的特徵;清淨善美的淨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來就具有的,不獨在人世間如此,在其餘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獄的眾生如果顯現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漸上昇,而成正覺;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闡提,在本性中還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隨緣發善,一樣可以圓滿佛果;反之,已經證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眾生心,在諸世間隨緣示現,教化有情。

  因為一界具足十界,一界與其他九界間,只有隱顯的差別,而沒有絕對的相隔,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體總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語tatha,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2.性:指內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緣就能產生火;眾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3.體:指十法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為實體。

  4.力:指諸法潛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磚、泥可以作為砌牆的材料;水含有動能,可以用來發電。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業,也就是顯在的勢力。例如:眾生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花朵插在案頭,產生賞心悅目的作用。

  6.因:指能產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緣:指助因感果的間接條件。

  8.果:指由同類因所產生的同類果,善因感善果,惡因生惡果。

  9.報:指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未來果報。

  10.本末究竟等:指從開始的「相」到最後的「報」,都是因緣所成,究其致極,法性畢竟空寂,實相平等一如,所以稱為「本末究竟等」。

  就別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於十界:

  1.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惡趣的眾生常處於不如意處,惡相、苦相就是他們的「如是相」。

   (2)四惡趣的眾生常具惡習,猶如生成,難以改變,這是他們的「如是性」。

   (3)四惡趣的眾生色心粗惡,很難調伏摧折,這是他們的「如是體」。

   (4)地獄眾生常受刀山油鍋之苦,餓鬼眾生常受吞銅食鐵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強食、索車挽重之苦;修羅眾生常受戰鬥爭勝之苦。凡此都是他們的「如是力」。

   (5)四惡趣的眾生身、口、意常造惡業,這就是他們的「如是作」。

   (6)四惡趣的眾生所造作的有漏惡業是他們遭受惡報的「如是因」。

   (7)四惡趣的眾生以愛、欲等煩惱為助緣,增長有漏惡業的形成,這就是他們的「如是緣」。

   (8)四惡趣的眾生因為惡業招感,視種種苦逼為樂境,而生起愛染,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果」。

   (9)四惡趣的眾生既墮惡道,便有種種苦境現前,這是他們的「如是報」。

   (10)四惡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顯現的相較為清淨高勝,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為多屬善法,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稱安樂穩當,這就是人天的「如是體」。

   (4)人天善趣能護持五戒十善,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為具有護持五戒十善的特質,所以能藉以止惡修善,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為能行五戒十善,為日後招感善果的因素,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為助緣,增長善業的形成,這就是「如是緣」。

   (8)人天善趣因為種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運善心,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為善業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報」。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聲聞、緣覺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遠離生死,證得涅槃,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脫煩惱的繫縛,成就無漏之性,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這是二乘的「如是體」。

   (4)二乘能斷煩惱,堪為出離三界的道器,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為達涅槃而精進勤修三十七道品,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為能作無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後證得聖果,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種種善行為緣,作為增長道業的助緣,這是二乘的「如是緣」。

   (8)二乘以善因善緣故,修得聖果位,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緣故,遠離三界內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變易生死,這是二乘的「如是報」。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薩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諸佛菩薩所具有的菩提能開顯佛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相」。

   (2)諸佛菩薩具有向內觀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性」。

   (3)諸佛菩薩的理體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諸佛菩薩的「如是體」。

   (4)諸佛菩薩具有無量的四弘誓願,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力」。

   (5)諸佛菩薩以六度萬行來化度眾生,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作」。

   (6)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是日後成就佛果的業因,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因」。

   (7)諸佛菩薩以福德莊嚴來增長道業,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緣」。

   (8)諸佛菩薩以殊勝的業因與助緣而證得菩提的果,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果」。

   (9)諸佛菩薩證入究竟解脫,達到圓滿涅槃的境界,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報」。

   (10)諸佛菩薩的性、相,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轉相因,百界應有千如是,這就是所謂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間

  世,有遷流的意思,指時間上三世的差別;間,是間隔的意思,指空間上存在的差別。「三世間」一語出自《大智度論》卷七十〈釋問相品〉,是就時間與空間上的差別,將世間分為五陰世間、國土世間和眾生世間三種。

  1.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世間。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無漏等的差別。據《摩訶止觀》卷五記載:十法界雖然通稱為陰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惡趣是有漏的惡五陰,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陰,二乘是無漏五陰,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的五陰,佛是非有漏非無漏的五陰。因為十種的五陰各自不同,所以稱為五陰世間。

  2.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有情世間,是指因五陰和合的眾生,依正報而呈現種種不同的差別,也就是指從佛到地獄的十界有情。據《摩訶止觀》卷五記載:眾生世間在十界中各有差別,如四惡趣是罪苦眾生,人天是受樂眾生,二乘是無漏眾生,菩薩是慈悲眾生,佛是常住無漏眾生。因為有這種種眾生的差別,所以稱為眾生世間。

  3.國土世間: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是指眾生所依的國土住處,因依報而住於種種不同的國土。例如:地獄住於赤鐵,畜生住於地、水、空,修羅住於海畔海底,人住於地面,天人住於天上,二乘住於方便土,菩薩或住於地面、或住於天上、或住於方便土、或住於實報莊嚴土,佛住於常寂光土。依報的國土也有種種差別,所以稱為國土眾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種不同的世間,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產生三千世間的法數,涵攝了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這三千諸法中,我們隨舉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間諸法,一旦遇事觸緣,起動造作,自然產生千差萬別的現象。同樣地,我們凡夫當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間諸法。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三千」。

相關焦點

  • 一念三千之涵義
    來源:《淨意室文存》  「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迭「三千」不是指三千大世界,而是指每個眾生的一念中具足「三千性相」,典出於佛教的天台宗。  佛教自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以後,形成十大宗派,天台宗又稱法華宗,與華嚴宗、法相宗合稱「教下三家」,是隋朝智者大師集其大成的。智者大師號稱「東土小釋迦」,他和他的師父南嶽慧思大師都是靈山會上聽受妙法連華經的菩薩,法華經是「純圓獨妙」的經中之王!
  • 這個大明咒,你一念它,三千大千世界都放大光明(宣化上人)
    這個大明咒,你一念它三千大千世界都放大光明◎ 宣化上人(278)毗陀耶闍(pi tuo」這個大明咒,你一念它,三千大千世界都放大光明;所以它的妙處你是沒有法子知道它有多少,這個叫「妙難量」!「毗陀」就翻譯佛陀,佛陀就是正覺,所以說「正覺威德」;「耶闍」就翻譯威德,又翻譯最勝——這是這一句。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3000裡
    一念3000裡 畢淑敏寫下個
  • 善與惡,醜與美,只在這一念之間!
    「心足具一念,三千性相。」這是佛教天台宗理論,意為三千無盡諸法,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起則萬法生,一念滅則萬緣寂。有時,一念成佛;有時,一念成魔,這轉瞬即逝的一念對我們一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玉雕中的一念之間在玉雕中,也有種題材叫「一念之間」,廣受玉友們的喜歡。
  • 佛教:人生就是一念,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只有當下這一念,人生從一念開始,而有千念萬念,有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我們的世界,有了芸芸眾生,佛教說「了生死」,就是從這一念開始了起,能夠做到心中沒有一念,而又包羅萬象,能夠做得了自己這一念的主,就不會被妄念流轉,不會隨業力浪死虛生,能夠在三界六道中自由出入。
  • 「李健篇」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一生》
    李健-一念一生越聽這首歌,越是深深明了,為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可曾聽說過雪山懸崖,曾讓人魂繞夢牽。傳說中有寶藏在上面,也藏著萬丈深淵。多少人為了他就此長眠。——李健《一念一生》人性貪婪,面對誘惑,卻也能戰勝恐懼。可惜這份勇氣,很多時候只是用喪失了一份理智來換取的。險峻之地,往往是寶藏之地,無數人將會為之探尋。
  • 第五人格:羅生門建模發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墮地獄!
    羅生門建模發布,美智子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最終也是一念墮入這地獄!首先來說【羅生門】的展示動作真的是獨樹一幟,可見官方在設計上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紅蝶伴隨著淡淡的青幽幽的綠光的緩緩走出,並伴隨著些許破碎的面具,可以看得出美智子特別害怕另一個自己迸發出來,但是該來的總歸是擋不住,不是嗎?
  • 銘聽|走進三千院
    就在這裡,一座美麗的寺院藏在這青山之中,這就是三千院。三千院是日本天台宗的佛教寺院,算起來已經快有900多歲了。作為一個學習古典吉他的底層奮鬥者,很早就聽過美國作曲家約克在遊覽三千院之後所寫成的作品《三千院》。
  • 佛說:一切唯心造,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就是當下這一個思想念頭,如果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也就沒有過去未來,一念清淨,就是自性淨土,與諸佛菩薩不會相差分毫。佛說一切唯心造,人生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都是自己的一心一念所造,都是「一念之起」,如果一念清淨,就會無對無錯,無是無非,天下太平,人間淨土。
  • 何為三千大千世界?震撼圖文(含3D視頻),超乎你的想像!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一個小世界的範圍以須彌山為中心,矗立在地輪上,高84000由旬,上寬下窄。又有一日一月在山腰旁。
  • 一念地獄,一念天堂(好文)
    ——孟子人性,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地獄一念天堂。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孩子,張弛有度,讓孩子內心灑滿陽光的生活。好心態可以是一道救命良方。因為公司經營不善,欠了二十多萬元債務,而家庭負擔的加重對他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一念之間,他就鋌而走險走上了這條犯罪的道路。勇敢地指出別人的錯誤,給他改過的時間和機會,隨時準備著寬恕和原諒……而同時始終保持自己的鎮定平和。真正的大善、大勇、大智,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
  •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18183首頁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 「讀與賞」《蜘蛛之絲》: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需一念,便是天堂轉身一念,竟是地獄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生活既非天堂更非地獄置於天堂地獄之間只在一念一念善意即是天堂一念惡意就是地獄善惡之念就在一瞬——周東申有「鬼才」之稱的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在1918年發表了《蜘蛛之絲》,在故事中,把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寓意描寫得淋漓盡致。很感嘆芥川對於中國文學、西方文學和宗教文化的理解,博學多才加之他身似乎並不奇怪。而且,在其理解之下,用自己的筆力解剖這個社會,解剖社會的漏洞和黑暗,令讀者為之慨嘆。在那絕望中尋找希望,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至少對於芥川是這樣的。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原來是這麼來的!
    由此可見,從這個角度來看,六道輪迴的善惡報趣,盡在人心之一念:能趨於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惡,即墮入諸惡道。可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的一生乃至每天的心理活動,念念都在六道中輪迴,歷史上很多高僧祖師,都曾如此解釋「輪迴」!
  • 《王者榮耀》李信一念神魔皮膚怎麼樣 李信一念神魔皮膚性價比分析
    李信一念神魔是2020世冠專屬皮膚,那光看一念神魔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充滿了想像的空間,一看就像是比較厲害的樣子。這款皮膚還會有人、神、魔3種形態,正好可以對應李信信四級... 王者榮耀李信一念神魔怎麼獲得?
  •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落滄海桑田!(經典好文)
    當我們穿枝拂葉,穿行過河畔迷霧,也許早已忘卻了當年某個時刻,我們曾經一念起時經歷的浪漫經年,當年那別進書頁的淡淡清香,驀地喚起我們遙遠的回憶,讓我們忽然憶起,那年、那月、那時的人、彼時、彼地的故事和心境……生命中,總會有許許多多我們無法預知的偶然,這些偶然的瞬間,讓多年後,我們駐足回望時,常常心生感慨:感謝那時的一念所起
  • 咫尺天涯,一念之間!
    一念永恆,只在心間!咫尺天涯,一念之間!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王朔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從善還是從惡都緣起於一念,是你積福還是行惡的最終抉擇和表現。王朔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就講述了一個以「佛跳牆」為謀生手段的人,親手葬送了自己愛又愛自己的人,之後痛定思痛,改變自己,挽救了另一個女孩的故事。文風一如既往的痞子風,很少場景描寫(適合小成本電影拍攝,不需要頻繁的換場布景)通過人物對話讓讀者身臨其境。
  • 佛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正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02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小的時候,總聽到報導說,某個人不孝順,動不動總是跟父母吵架,更有甚者拳腳相加,媒體採訪鄰居的時候,都說這個人小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曾經的乖寶寶,變成了與父母吵架的不孝子,甚至是打罵父母,殺父母的逆子,這是為什麼呢?
  • 【念佛開示】黃念祖老居士: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靈峰大師常云:一句佛號念熟,則「三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都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攝一切功德。只要老實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亂,只是自擾。夏師詩云:「散亂固成病,分別引魔軍。」散亂當然不好,故名之為病。若起心分別欲遣除之,則此分別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