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和幾位同事交談班級學生的情況,同事為學生的一個細節而感嘆,這個細節是每當下課鈴聲響起後,學生的表現差別很大,而這個差別的優劣和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下幾乎完全一致。
作為一名始終在關注學習過程的老師,我對同事的看法深表贊同。如果我們放大這個細節,你會發現,其中包含著非常多的學習因素,今天不妨來分析一番。如果你是學生,可以進行對照,如果是家長,可藉機了解孩子的學習過程。
1、高中學習是持續的深度思考過程,不可進行「急剎車」
每次看到有學生老師還沒走出教室,就合上書等著衝出教室玩,難免對他們有些擔心。老師走出教室,是教學規則要求的,但對於學生,一節課的結束不是思考的馬上結束,而是不斷延續。
或許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激發了你更大的疑惑,或許老師所講你還不明白,這些都要求你不能立刻合上書,不能立刻就離開這堂課的內容。課後的思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節課所學的效果,匆匆和上述的同學,你給原本要繼續高速運轉的思維踩了腳急剎車。
2、課後的學習,才真正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而主動性決定了學習效果
在辦公室裡,每當下課後我喜歡觀察,有哪些學生會緊隨老師來到辦公室,向老師請教或和老師探討。如果跟隨進來的學生越多,這門課的班級成績肯定好。真為這些學生而感到高興,他們是學習的有心人,是真正主動學習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會學習的人,因為堅持有問題理科解決,因為善於把握難點,最終做到了解決問題,獲得進步,這樣的學生,必能學霸,乃至學生所說的學神。
那些課後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才是課堂的價值,因為其他東西你都理解了,當然所有學生也都理解了。課後,可能所有學生都有疑問,但只有走向辦公室的學生最終解決了疑問,於是他們的水平就高於其他人了。
3、對於真正優秀的高中生,課堂沒有絕對的界限
高中課程的難度,在於它的抽象度、知識的延展度、橫向遷移的靈活度,這些維度成就了一眾學霸,也把很多學生變成了學渣。這些維度的背後,核心要素只有一個,那就是思維。
你在獨立思考嗎?你在持續地思考嗎?你在思考中獲得快樂了嗎?你在思考中進行著總結歸納嗎?如果你能對以上四個問題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你的優秀必將望塵莫及。
對於真正優秀的高中生,課堂只是學習的起點,他們能從課堂走向更為廣闊的知識世界。這是基於培養強大能力的拓展,長久進行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力會變得厚實而更加靈活,足以應對各種難題的挑戰;具備這種能力的學生,往往非常適應高考題目,如果研究那些平時一般而高考出色的學生,他們大多數屬於這種類型。
如果你還在以消極的態度看待上課,如果你還在以生硬的標準劃分課內與課外,希望你因我的這番分析而有所改變。對了,看了以上分析,大家也不會過於認為:這課後不是休息的時間嗎?是的,畢竟課間是完全屬於學生的,做什麼取決於自己。
重點高中教師:下課後你在幹什麼,決定了你的平時成績和高考結局,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