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白巖松的一本書《白說》,裡面有一句話特別讓我有觸動: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我們總是在教導孩子要考第一名,要考滿分。我們一直在要求孩子去看中最終的結果,而不擇手段。孩子考好了,進步了我們從不吝嗇讚美之詞,誇獎孩子,但是孩子一旦沒有考好,就會有暴風雨般的咆哮。有時候孩子確實在進步,可是這個成功對於孩子來說就真的好嗎?
2012年,有記者提問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他回答道,「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這是我們聽過了很多遍的話,但是他的下一句話卻令人意想不到,他說「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我們確實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意義。我們從來都是去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從來沒有允許過孩子要去接受自己的失敗。
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避免過失敗,我們從小到大總是在不停地從失敗中走過,可是我們卻羞於啟齒。我們大多數人從來不會真正地面對過自己的失敗,不是遺忘,就是藏起來不見天日,恐怕別人知道自己失敗過,到頭來可能自己都忘了自己曾經失敗過。
但是,如果不能夠真正地體會失敗,成功對於我們而言,又有什麼意義?
孩子也在我們的影響下,不斷地給最終的考試成績加上沉重的砝碼,仿佛那就是一切。拼命地跑向終點,卻從來沒有停下來體會過努力的路上的風景。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教會他在未來的生存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我們卻把這個希望全部都放在了是否成功上,每一次考試能否得第一名,能否考上最好的高中,能否考上最好的大學。如果一直都會最好的,成長的意義又在哪裡?或者,我們什麼時候成長過?
我們需要的絕對不僅僅是勝利的喜悅,還有面對挫折時站起來的勇氣、還有迷茫時不斷探索的精神、還有身邊朋友家人時善良的微笑……其實,這才是組成我們這個人所有的內涵。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痛苦,孩子們不會知道拼搏的意義;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打擊,孩子們不會知道堅持的意義;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沮喪,孩子們不會真正地體會改變的快樂。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失敗。
你的孩子一直在路上,成長的路上。路上的每一處風景都在會印在孩子的心中。所以,關心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成績,更應該是孩子的全部。也許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具有想像力、孩子特別喜歡畫畫、孩子特別喜歡探索。你會在孩子身上發現他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而不是成績單上同質化的評比。
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喜歡展示美好和成功,恥於面對顯而易見的失敗和不足。只報喜不報憂也許不並不是社會進步的原因,勇敢地面對失敗才是。
所以,為我們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做一個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的勇者,在高歌和蒺藜中,奮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