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12月7日翻譯了一篇尼泊爾學者比姆·布特爾撰寫的文章,布特爾在文章中指出,眼下印度已經掉入了中國制定的"南亞戰略"中。布特爾的觀點是,印度的軍事和經濟都大幅落後於中國,所以中國當下並沒有將印度設立為"主要競爭對手"。但是在一些細節上,中國則始終"吊著印度的胃口",比如有意無意的公開一些工業成就和軍事技術突破,然後吸引印度前來趕超。再比如,中國也會宣傳一些經濟和扶貧政策,讓印度感到無意中的壓力。在多方優勢的打擊下,印度喪失了"方向感",完全貼著中國的軍事能力去趕超,從而錯失自己發展經濟的最佳時機。
印度決策層有兩個心理弱點,首先就是"眼高手低",看不上中國取得的艱難成就但又想做的比中國更好,另一個弱點就是印度總喜歡"坐享現成"。此前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印度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後來渣打銀行又將這一時間點推遲到了2050年。但不管是2030年還是2050年,印度的戰略家和決策者都十分高興,儘管決策者和戰略家並沒有給出任何具體措施,但他們還是自信的認為,印度超過美國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而且即將發生。這樣的心理就好像算命先生預言某人會在30歲時成為大老闆,而這個人聽信算命先生的話,辭去工作在家中坐等鈔票墜落那樣。而這樣的麻痺心理,恰恰是印度最大的軟肋,就好像它沒有搞清楚中國是如何消除貧困,增長經濟,以此作為軍事發展基礎的過程。
如此孱弱的經濟卻要供養邊界數十萬印軍的每日消耗。無論是阿塞克欽還是偽阿魯納恰爾,都是"不毛之地",起碼眼下看來,這裡山高路遠,氣候殘酷,不具有任何開發價值,也不適合成為居住點。即便是阿克賽欽的拉達克地區,也僅僅只有30萬左右的原始住民在此生活。但印軍在這裡卻部署了40萬左右的軍隊,其中將近10萬在中印邊界的一線,而這10萬部隊中的一半兵力,又部署在了海拔超過36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眼下正值凜冬,海拔3600米以上駐地的印軍急需過冬物資和裝備,山腳下的5萬印軍也同樣需要過冬裝備。另外30萬人則想要更多的食物和消耗品。這些人平時無法從事生產,也無法保障生產,空耗著印度經濟卻沒有任何實質性貢獻。但如果印軍一旦從這裡撤出,印度國內則會升起"政府投降"的聲音,這直接影響了下一任期的選舉。
而這,恰恰就是中國對印戰略的成功之處。一直以來,中國的對印戰略一直在順利實施,邊界40萬印軍雖然規模龐大,但其實就是"籠中飛鳥",無論怎麼飛都會撞到籠柱而頭破血流。撤退,印度決策者和執政層不會答應。前進,世界一流的中國空軍在摩拳擦掌,地表最強的中國陸軍躍躍欲試。至1962年至今,印度在衝突中還沒有贏過1次,每一次靠著偷襲開場獲得的一點小甜頭,最後都加倍轉化為痛苦施加在印軍頭上。但就是在如此"左右為難"的情況下,靠著煽動民族情緒而上位的莫迪政府,自然也是"騎虎難下",難爬是現在從邊界稍微撤出一部分軍力,在國內都會被視為是"服軟",政黨的攻擊和民意的指責也會接踵而至。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這一局勢就"無解"。如果莫迪政府願意的話,大可以利用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的複雜局勢,藉口應對"巴基斯坦威脅",將部分中印邊界的印軍轉移部署到克什米爾。當國內輿論淡化之後,再從克什米爾撤出大部分軍力到後方,休養生息。只是這一行為的直接後果就是印度在邊界對峙中會完全處於下風,連最起碼的"兵力優勢"也沒有了。而且,一旦莫迪政府又想重新恢復在中印邊界的增兵行動,那麼此前的撤軍行為也將被重新樹立為批判的案例,國大黨不會讓印人黨的莫迪好受,這些,都是當下印度所面臨的困境。而在這樣的困境中,中國很好的轉移了印度的發展重點,從經濟為主改成了軍事先入,這的確是一招妙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