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一篇關於兒童學書法的文章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內容:請書法老師每周教習一節書法課,經歷2年被動學習後,孩子終於對顏體有了一絲興趣,但進步甚微。寫書法成為他的生活習慣,但一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偶然又認識了一位傳授技法並重視理論的書法老師,在換帖、換筆、換思路的情況下,通過了老師的測試,得以改隨她學習書法。
「我們不怕這條路漫長不知盡頭,卻多少有些擔心當今書法藝術的土壤過於貧瘠,但即使如此,我們也還是要堅持走下去的。」
由自家愛好書法的長輩引領進書藝大門,是很多人童年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書法啟蒙教育的普遍現象。但一般這些長輩未接受正規書法教育,由此帶出教習中的隨意性、片面性。一些書藝未成卻轉行為師的書法「老師」們,利用家長急於為孩子追求一技之長的心理,裝裝樣子的教學也抹殺了孩子書法啟蒙時的積極性。
對於「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對於孩子來說完全有可能,實際上,就是我們大多數書法愛好者也同樣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特別是自學書法的愛好者,更是如此。理論上的指導多是帶有一般規律的問題,對於具體的字和技法,畢竟不可能詳盡解讀,難以面面俱到。再說我們對一件事或一些技法的認識與理解,也有一個消化過程。不可否認,一些好的老師就能夠避免類似問題的存在。
從根本上來說,做到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是一天半天功夫除非你是專家學者,是很難做到這一點,能夠做到也絕非一年兩年的功夫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過我們從淺層次的知其所以然來說,又不是不能完全做到的。比如書法用筆技法之源,亦或者用筆技法的師承關係,這些是可以有源可追溯的。特是如王羲之一脈相承的書法和技法傳承問題,古代經典書法理論中皆有記載。
從家長的言談中理解他們的所說得知其然,或許談的不是上述之所以然,而是對技法如點畫線條造型、結構和章法方面的理解深度問題之所以然。
確實,對於書法而言,沒有一定的書法理論和臨摹書法功夫,是很難言明說透的。而對於家長們如果沒有一定的書法造詣同樣如此。
無論是一種什麼層次或狀況,要想做到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書法臨摹學習來說最好拜明師為上,就是歐陽中石先生說的的明白書法之理的老師。